《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由上可知“他即能离三杂染的恶的一分,就能生人间天上,见佛闻法,修集种种的功德善根”[28]。念佛人,由最终之果上讲,是往生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必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即使今生不能往生,也能往来于天上人间。由于佛种子不失故,必将遇缘现行,总有机会听闻佛法,广修善根、福德,亲近诸大善知识,将来必感生佛国净土,永远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
  由上可知,念佛的利益是念佛者熏习的净种子在赖耶中的对治功用所呈现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利益功德,净业行人由此更应坚信我们在生念佛所熏习成的净业种子不仅不会随一期果报体的结束而坏灭,还恒随我们于未现行中也起大用。正如印顺导师在《摄大乘论讲记》中所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也有伟大的作用,它就是不起现行也有某种力量,内在活动着。”[29]
  七、念佛者的正见
  莲宗十一祖省庵大师说:“魔事之由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不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30]可见,教理对一个修行人之重要。教理的作用究其根本在于帮助行者树立正见。因为,只有在正知教理后,才可能在现实修行中运用教理,如理思维,逐渐的树立正见,以正见指导一切修为,由正见而起正信,由正信而不断精进正行,从而去寻求生命的升华的完成和自我解脱的体证,这才是真正地实践佛法,也才契合佛陀的本怀。因为佛法,作为宇宙人生的真理,所开显的一切都是“法而如是“的,绝非佛陀所发明的,更非上帝创造的,只是佛陀发现了它,并把它指给众生,目的希望一切众生也都能觉悟成佛。所以说佛法原本是供人实证的,而证的前提是“信、解、行”,“信”与“行”又都不能离开“解”,所谓的“解”也就是指通达教理,深明教理。简单讲就是具足正见。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个“因地”所着重强调的就是知见,偏重心地来讲。因此,佛法的修行,关键在“见”解,行者的知见正,魔法即是佛法;知见邪,佛法也变成了魔法。在邪教此起彼伏的今天,佛教徒常说:佛魔只一步之遥,正邪只一墙之隔。这一步一墙就是“见”。而佛教所讲的正见,就是指对佛所开示的宇宙人生真相之理的认知不颠倒,不错乱,如实信解。具体的可概括为“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FJF〗?〖FJJ〗寂静。再简单讲正见即是“中道见”。
  唯识学的中道正见通过“三性三无性”开显。所谓的“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解深密经》云: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31]
  所谓的“三无性”是相对三性而立:一、相无自性性,指遍计所执性是“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相无自性性”[32]。二、生无自性性,指依他起性是“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故生无自性性”[33]。三、胜意无自性,指圆成实性“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34]。也即依他诸法因空却遍计所执性所显的诸法空相。
  由上定义可知,“三性三无性”之核心是“依他起性”,即都围绕对“依他起法”的认知正误而有三性、三无性之安立。依他起的“他”是种种因缘条件,但总的讲,就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一切染净诸法唯是依“他”(种子)现行而起,也就是万法缘起而有。佛法认为,凡是缘起的有,就是假有,而非实有,非实有就无永恒不变的自性可得,无自性即是空义。因此,唯识三性的非空、三无性的非有,都是建立在其“种子说”之上。对“种子”有了较透彻的了解后,再来理解“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义就会容易得多。
  念佛,约俗谛讲,有我与佛之能所对待,即“从此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所念”;四大五蕴假合的果报体——我是“能念”。由这依他起“相”上看,我与佛都是存在的,不可否认依他起假相的有,只是唯识学者认为都非离识而有。约真谛讲,“能念”的我与“所念”的佛都没有实在的永恒不变的自体可得,若执实有一我在念,实有一佛可念,即是邪见。虽说念佛法门极力劝人念佛,但念佛人应明了这“能所”的缘起假有义和它无自性的空义。只有立足空有不二、真俗不二之中道,正观诸法,才能把握唯识学乃至一切大乘佛法的甚深中道义,才能于念佛中得真实利益。因为,中道见才是最纯正佛法之根本正见。
  虽说唯有佛能体证中道,凡夫似乎只有可望而不可及之分。但我们可以先由理性上明了非空非有的中道道理,以中道之理念指导思想,再用中道见指导现实行为,理与事不断的磨合,终能达到理事圆融无碍之圣境。以中道正见来念佛,能避免过患、免诸魔障,事半而功倍。用中道思想去体会佛法,还能发现佛陀的伟大智慧绝非世间其他宗教或任何哲学所可比拟。无数古德已证验并告诉我们:从中道正见出发去念佛、学佛,是人生中一种最崇高的“享受”,是快乐的一大源泉。
  相反,若不具备中道见,念佛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一种迷信,一种偶像崇拜,或空虚无聊之事。如今,我们偶尔也会耳闻目睹到教内外的一些信众因缺乏起码的佛法正见,而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偏差、莫名其妙的“障缘”等事,让一些“理外”(三论宗集大成者吉藏大师以是否信解真如之理来划分理内、理外)者诋毁佛教如何如何。这不仅是信众自己的不幸,也是佛教弘法过程中的一种缺憾和悲哀。
  故笔者认为,在佛教的弘法利生中,无论讲解什么法门,教理的宣传都应走在信仰与实践之前。因为人一旦拥有了对真理的熏习和认知,即使身处迷茫与困惑,凭借昔日所熏习的殊胜种子之特殊功用,往往也会本能地如理作意,如理思维,提起正念行于菩提道上。否则,理不明,何言行得正?
  因此,念佛人广学教理,树立正知正见,是修学念佛法门的重要前提(除极少数上上根者外)。只有对能念、所念和极乐世界从大乘教理的根本理论上以正见把握它,明了地念佛,自在地念佛,才是真念佛。否则,真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或一不慎,便堕魔道中而不自知。
  结 语
  印顺导师说:“佛法是理性的德行的宗教,依正见而起正信不是神教式的信心第一。”[35]佛教首先是一种真理,然后才是一种信仰,佛法作为宇宙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借用宗教的形式传播而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他有一套完备的教理——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揭示。因此,教理的宣扬应走在宗教信仰之前。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修行法门如果缺乏了足够系统、充实的理论,难免会让人产生“是迷信”的错觉。因此,在佛教弘法中,以完备系统的教理教义阐述某种法门或修行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揭去其被迫披上的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外衣”;另一方面可以显示其作为真理的“本来面目”。于信众,可增加其信仰的坚固性;于佛教,可光大佛法。
  本文即由此理念出发,试用大乘佛教唯识学思想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种子说”,浅谈了净土念佛法门的一些相关问题。希望诸净宗大德于净土信仰的弘讲中,也能试着多从传布真理的角度开示信众与非信众(尤其是针对广大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一味地宣扬念佛的种种不可思议,或念佛有什么利益,极乐净土如何庄严……因为与其说一些触不可及的境界,不如就以正理导信,让本就很平易近人的佛教走出那神秘了数千年的宝塔,给热爱真理、渴求真理的人一丝光明和下手处。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上述所论之内容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诸大善知识多多指教,至诚感谢。

  [1]印顺:《华雨集》第五册《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正闻出版社,第82页。
  [2]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5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页。
  [3]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5册,第97页。
  [4]演培:《谛观全集》第22册,天华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60页。
  [5]演培:《谛观全集》第22册,第360页。
  [6]演培:《谛观全集》第22册,第529页。
  [7]演培:《谛观全集》第22册,第529页。
  [8]演培:《成唯识论讲记》,天华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76页。
  [9]演培:《成唯识论讲记》第280页。
  [10]演培:《成唯识论讲记》第252页。
  [11]演培:《成唯识论讲记》第253页。
  [12]《摄大乘论》,《新修大正藏》册31,页136。
  [13]印顺:《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14]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15]《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新修大正藏》册16,页710。
  [16]《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新修大正藏》册16,页710。
  [17]《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
  [18]演培:《解深密经讲记》,天华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71页。
  [19]夏莲居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积功累德品》。
  [20]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新修大正藏》册45,页153。
  [21]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新修大正藏》册45,页153。
  [22]《摄大乘论》,《新修大正藏》册31,页136。
  [23]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24]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25]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26]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27]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28]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3页。
  [29]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44页。
  [30]省庵大师:《省庵语录》,《莲宗历代大德传略》,第59页。
  [31]《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自相品》,《新修大正藏》册16,页693。
  [32]《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新修大正藏》册16,页694。
  [33]《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新修大正藏》册16,页694。
  [34]《摄大乘论》,《新修大正藏》册31,页138。
  [35]印顺:《华雨集》第四册《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36页。
  主要参考书目:
  1、演培著:《成唯识论讲记》,福建莆田广化寺。
  2、演培著:《谛观全集》第19册,第22册,灵峰般若讲堂印行。
  3、印顺著:《妙云集·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2000年版。
  4、印顺著:《妙云集·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2000年版。
  5、印顺著:《妙云集·净土与禅》正闻出版社2000年版。
  6、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4册~第68册、第23册、第24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7、黄念祖著:《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解》,福建莆田广化
  8、李净通编:《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福建莆田广化寺。
  9、释昭慧著:《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湾法界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炳南著:《雪庐老人净土集》,美国净宗学会印行。
  11、《法藏文库》第12册,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
  12、印顺著:《华雨集》第4册、第5册,正闻出版社。
  13、于凌波著:《唯识三十颂讲记》,福建莆田广化寺。
  14、[日]井上玄真著、芝峰法师译:《唯识三十颂讲话》,福建莆田广化寺。
  15、演培著:《解深密经讲记》,福建莆田广化寺。
  16、《净土信仰——因果理事与菩提愿心》,圆明出版社1997年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