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忘却的影子(起点2012-12-15完结,穿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同人)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忘却的影子(起点2012-12-15完结,穿越)-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后道:“宜妃,我也知道你心疼小五的事儿。说起来,小五跟他媳妇儿的八字可是很相合的。可是为什么两人就是合不到一块儿去呢?”

    太后的眼光扫过容贵妃,容贵妃以为太后是想让自己发表意见,她欠了欠身,道:“太后娘娘,小夫妻两个过日子,本来就是磕磕碰碰的。臣妾在家时,曾经见过自己的哥哥嫂子堂兄堂嫂,他们新婚的时候,也是这样。或者吵吵嚷嚷,或者黏黏糊糊,或者平平淡淡,等有了孩子以后,夫妻之间才算有了变化,慢慢有了相敬如宾的味道。想来,五皇子也是这样吧。”

    太后娘娘点点头,道:“是啊。不说别人,就说太子和太子妃,他们夫妇二人是在我们跟前大的。不也是磕磕碰碰地过来的吗?虽然上面有朝廷律令祖宗家法,下面又有皇后和你看着,可是当初,他们两个也闹了不少笑话。如今两人看着倒还好,就是这子嗣上,实在是太少了。”

    容贵妃赔笑道:“太后娘娘,两孩子还年轻呢。”

    太后道:“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东宫子嗣稀少,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张美人那个孩子是庶出且不说,又是多灾多难的,总是叫人不放心。你看历朝历代,那些圣君,哪个不是子孙繁茂的?就好比唐太宗,他的孩子也不少呢,每年宫里出生的皇子皇女也很平均。”

    容贵妃道:“太后娘娘,这子孙也是要看缘分的。”

    太后摇摇头,道:“你就是对这些事情不上心。子孙繁茂,那是朝廷兴旺的征兆,而子嗣稀少,往往预示着不好的事情。你看看前朝,往往都是开国初期,皇子皇孙接二连三地往外蹦,可是越到后面,皇子越是稀少。这件事情,你可不能懈怠。实在不行,就将张美人的孩子养在你身边。”

    容贵妃低了头,不说话。

    皇后道:“到底母后看得远。只是我听说,太子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宝贝得很。而且小皇孙年纪也小,离不得生母,一睁眼,没看见母亲,就会哭泣不止。容妹妹也是担心孩子,这才犹豫再三呢。”

    德妃也道:“是啊,太后娘娘。贵妃姐姐也是心疼小皇孙呢。贵妃姐姐向来是极喜欢小孩子的,不然也不会这样东想西想了。”

    太后叹了口气,道:“罢了。青和,哀家说这些,你会不会很烦?”

    贾瑾赶紧行礼,道:“回太后娘娘,不会。”

    太后道:“论理,这些话,也不该在你们这样的小姑娘面前说起的。不过,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贾瑾道:“太后娘娘,臣女不大懂。不过,臣女的表姐已经定了人家。母亲为表姐打理嫁妆的同时,也教了表姐很多东西。臣女就曾经听母亲说过,任何一个家族,子孙繁茂,那是家族兴盛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只要打理好家事,让自己的夫婿没有后顾之忧即可。母亲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不要看这句话这么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的东西却一点都不少。若是想要做好了,可不比男人们在外头轻松。”

    太后很好奇,就问贾瑾邢夫人是怎么说的。贾瑾就择其一二说了几句。

    太后道:“你父亲真是好福气,娶得这么一位夫人。也难怪能教导出你这样的孩子出来。”

    正说着,外头来了李总管,说是皇帝想见青和郡君了。贾瑾赶紧跟着李总管去了。而林黛玉,则被送到后头,与公主们玩耍去了。

    太后娘娘等贾瑾和林黛玉都走了,这才道:“俗话说,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青和的母亲出身虽然差了一点,可到底是官宦之后,看看她教养出来了青和,就知道,这样的女子有多难得了。”

    郭淑妃道:“可不是,太后娘娘,您看这荣国府的大房和二房的过去和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朝廷有规矩,官员年满三十,又无子嗣,方可纳妾。这荣国府的二房,听着很好,可是违背的律法可不止一条。”

    太后娘娘道:“虽然荣国府的太夫人是青和的祖母,可是我还是要说,这位太夫人,实在是做得太过了。她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媳,又是原配嫡妻,出身也好,自己也生养了二子一女,只要不犯了大错,她就是荣国府的老祖宗。可是她偏偏不安生,一把年纪了,居然还想着抓着权利不放。”

    太后娘娘的话,可不好接,皇后和众妃都不敢出声。

    太后道:“其实明眼人哪里会不明白的?如果那位太夫人只是偏爱自己的小儿子,那么她为什么不在自己的长房长孙身上花上那么一点点的心思?如果她真的有心思,大房那个孩子,也不会在家里吃哦了那么久的白饭了。我听说,这孩子也是个好的,所以升官才那么快,可有此事?”

    皇后接口道:“太后娘娘,上次听圣上说,这孩子的确很好,就连之前家母进宫,也曾经提到过。家父曾经夸赞这位贾琏贾大人是个很会做人的人,与同僚相处得也不错,做事也很快很仔细。除了在读书上没什么出色的成绩,在政务上倒是做得似模似样的。尤其是从他手里走的军需,都很顺利也很清楚。”

    太后点点头,道:“正是。这军需上的事情,关系着我们京师的安危,可不能马虎。如今,能在这些琐事上做出成绩的人,已经不多了。还有他和青和的父亲,在民政上也很小心。虽然这民政,尤其是农政上,要做出成绩,实在是太难了。可是这位贾赦贾大人却是个好耐心的。每个月,送进宫的笔记,就有一箱子,而且,这粮食的产量,也比往年涨了很多呢。”

    郭淑妃道:“太后娘娘,臣妾听说,清苑郡君的父亲林大人也在农政上,也做得很好呢。那个双季稻,可是真正的功在社稷呢。”

    太后笑道:“那你就弄错了,那双季稻其实是青和弄出来的。青和将之交给林如海,也不过是因为林如海能够将这双季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然,朝廷就是想要推行双季稻,也要好些年呢。”

    郭淑妃道:“怎么,原来是青和郡君弄出来的?”

    太后道:“是啊。所以说是家里母亲教得好那。如果这位青和郡君真的学了荣国府的那位太夫人的样子,不要说大公无私,就是略有一点私心,这双季稻也不会白白地送了人,更不会有江南的好前景了。你们看拿贾家,无论是宁国府,还是荣国府的二房,原来不都是那个样子吗?宗族糜烂,当家夫人尖酸刻薄,只知道一味地排除异己、争权夺势,下面的子孙儿女,无论嫡庶,一样不务正业。你看那贾赦,之前不是只能在家里喝酒吗?还有那个号称是读书人的贾政,除了养着一群清客,领着朝廷的米粮,何时做过正事儿?宁国府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才说,那位邢氏夫人真是个好女人呢。”

正文 247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收费章节(12点)

    247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不说太后与皇后等人在八卦贾家的事情,贾瑾道了福宁殿之后,就发现除了皇帝和太子殿下之外,璐国公和英国公也在。

    贾瑾依这规矩,给皇帝太子和诸位大人行过礼之后,就退到了最边上的角落里。在皇帝和太子面前,又是福宁殿这样重要的场合,贾瑾虽然是郡君,可是也是没有位置的。除了躲在帐幔后面,她也只有跪坐在脚踏上,听皇帝和诸位大臣的谈话。

    没错,像贾瑾这样的女子,能够进入福宁殿,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何况,还有个脚踏。

    璐国公和英国公是回京述职的。每年到了下半年,北方的蛮夷南下打草谷就会变得格外频繁,在草原上,每到冬季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苦。冻死人还是小事情,像某些大部族还好,资源略显丰富,大家互相挤一挤,要挨过寒冬,也不是一件难事。苦的是那些小部族,资源不够,可能草料不够,加上草原上的燃料也少,到了冬季,大家节衣缩食也未必能够活得下去。这时候,往往是先杀掉一批牛羊,再不行,部族里的老人就会先走入大风雪里,将食物和帐篷让给年轻人,再不行,就只有跟别的部族合并,可就是这样,草原上的民族每到冬季,还会死很多很多的人。还有些部族,因为资源的不足,加上没有其他的部落愿意接纳他们,最后整个部族都死在风雪里。

    璐国公和英国公就在皇帝的面前说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

    户部尚书就听不下去了:“圣上,既然这些人这么可怜,我们是不是应该资助他们一些呢?”

    璐国公第一个就不干了:“你说什么傻话,你让他们度过了难关,来年说不定就是他们打头,南下打草谷了。难道那些蛮夷可怜,我的那些将士就不可怜了吗?”

    户部尚书道:“可是国公,我们户部每年调给您的粮草可不少啊?”

    璐国公道:“不少?什么叫不少?我们不是一样紧巴巴的。军中的伙头们煮顿饭,不一样数着数目,卡着米袋过日子的?你要是有那么多的米粮,你就多给我一些,难道不成吗?”

    户部尚书道:“国公,您可不要为难下官。下官也听说了,北面那些城塞都养了牛羊,下面的军士天天吃肉,您还说军粮不够?”

    英国公道:“我说尚书大人,这话,您就错了。那些城塞是城塞,每座城塞里才多少将士?北面边关又有多少将士?您可不能只看到了那些城塞顿顿有肉,就看不到我们的将士每天都只能顶着五六分饱的肚子吗?我们保家卫国,您就这样对我们?”

    户部尚书道:“英国公,您可别说,您手里还掌握着盐引呢。有了那个,您还担心粮草不够?”

    璐国公道:“喂喂喂,我说,老魏,你是户部尚书,我们手里有多少盐引,你会不知道?那些盐引能换多少粮食,你心里清楚。还有,那些盐引换来的粮食,是用来养战马的。没了战马,你让我拿步兵去顶蛮夷的骑兵吗?还是说,你要我们拿将士的两条腿追赶蛮夷的四条腿吗?”

    礼部尚书道:“璐国公英国公,草原上的部族既然过得那么艰辛,我们拿些粮草收买人心,也是好的啊。不说别的,唐太宗的时候,不也这样做过吗?”

    京兆尹是璐国公的侄女婿,听了礼部尚书的话,就不高兴了:“我是丁大人,您说这话,就不合适了。不错,唐太宗是送过粮草给草原上的部族。草原上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也是事实。可是您忘了,就是这些为唐太宗养马的部族,在前朝的时候,几次南下,奸yin掳掠,祸害我华夏儿女。依我说,这国与国之间,什么恩情、什么道义,都是假的,实力才是最要紧的。您看那吐蕃,一面拿着大唐的粮草,一面不停地闹事,不是最好的例子吗?”

    礼部尚书道:“想我天朝上国,……”

    京兆尹道:“好了,丁大人,您也不要跟我说什么天朝上国了。你既然有那么多的粮食银钱,你就可怜可怜我们的同胞吧。每年京里死的人会少吗?夏天的时候,街头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药材,结果死于疾病,到了冬天,又有多少人,因为缺衣少食而冻饿致死?丁大人,您可怜那些蛮夷的时候,是否能够多看一眼我们的同胞,我们治下的子民呢?他们才是最需要我们的人,而那些蛮夷,则是乱我华夏、杀戮我们同胞的屠夫。”

    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气哼哼的。他们是同窗,私交一向不错,更难得的是政治主张也相近,所以,在御前,他们常常联手,说服皇帝接受他们的意见。可是这次,居然面对的是璐国公英国公和京兆尹的联手,难得地占据了下风。

    皇帝转头问两位丞相的意见。

    梁丞相摸着胡须,道:“圣上,臣认为,无论做什么,对国家有利这才是最重要的。京里的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我们的百姓,臣认为当然应该优先考录他们。不过户部尚书的担心也情有可原。户部银钱的富余的确不多,而且也不是每年都能有富余的,用来帮助那些流民,或者是提高军饷,实在是不现实。”

    祁丞相也道:“圣上,臣认为,礼部尚书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能够扶持某一个亲汉的部族,加强他们的实力,让草原上的人互相争斗,那也不失为一个削减那些蛮夷的实力的好办法。”

    璐国公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福宁殿里吵成了一团。

    皇帝头疼地按按额头,对贾瑾道:“青和,你怎么看。”

    贾瑾起身向皇帝行了大礼,然后才道:“回圣上的话。臣女只知道,死掉的敌人,才是最好的敌人。而且臣女认为只有自己的同胞才是最可贵的。哪怕是个乞儿,也比蛮夷的贵族要金贵。”

    此言一出,福宁殿里一片喧哗。璐国公和英国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