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中观思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虚大师的中观思想-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本不有,何有对有之无?则起惑造业之境不可得。

  观缚解品第十六

  此释苦馀疑,无缚缚者,亦无解脱。论云:“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观业品第十七

  有人误认:“一切皆空,岂不坏业?〃故论答曰:“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根不失,是名佛所说。〃虽空不断,故业果不灭。

  以上从第三品至第十七品,观世间法竟。

  以下从第十八品至第二十五品,观出世间法。

  观法品第十八

  此品以观诸法无我,总观所观诸法。

  佛说法时,有时说我,有时说无我,而诸法实相,则是非我非非我的无我。论中根本不许以说我为方便,说无我为实在。因此说诸法实相,乃说一切实,一切不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不实的四句料简。皆依众生根机不同而施设。如对上根利智人,观一切法于名相分别中毕竟不可得,而通实相,即一切实。下根钝智人,闻法俱子名相分别上执为究竟。现执我,执无我、执唯识、执唯空、执无自性等,皆属不实。上述这些只是执相分别的概念,不可执为实有,故说一切不实。于中根人,分别解说一分是实,一分是不实。如三性,遍计所执性是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有。或说俗谛是有,真谛皆空。名言是有,自性皆空等等。至于非实非不实是对亦实亦不实而说。因此说明诸法实相的能观法和所观法,皆是心言寂灭,唯证相应,决非名相分别所能诠表。如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即灭如涅槃。”论说寂灭相是涅槃。通达诸法实相,即证出世圣果涅槃。

  观时品第十九

  观因果品第二十

  此二品重申中观能观方法,观时即说明无过现未三时。一切时间都是相待而有,如对过去说有未来,现在,对现在说有过去、未来,对未来说有过去、现在。展转相求,时相皆不可得。论颂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由于彼此的物相都不能成立,过现未先后的时相,又将何以安立?时相的不存在,又何有彼此相待的物相呢?

  观因果品是从彼此不可得的能观方法,再作彻底考察,如颂云:  “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是故执有性,无彼此相可得,执无性,更无彼此相可得。

  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此品合观能观所观法。由于一切法,或有情世间,或器世间,或杂染、或清净;或世俗,或胜义;或能淦,或所诠,皆有成立,破坏相。即在一切名言道理,亦于因明有破有立。然此品彻底观察,破立、成坏俱不可得,只是名言假立。因一切法都无决定相可以成立,立无破亦无。故在一切能观方法与所观法义,皆无在名言分别上可以执为实有的东西。如颂云:“若法性空者,则无有成坏;若法不空者,亦无有成坏。”于一切法,执有执无,成坏破立,俱不可得。

  从二十二观如来品至二十五观涅槃品是观出世涅槃法。

  是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此二品观人如不如。观一切有情如如相应于实相者,名曰如来。不能如如于实相者,即是颠倒。于无常颠倒为常,常颠倒为无常;无我颠倒为我,我颠倒为无我等,名颠倒众生。若彻底观察则如来无决定相,颠倒亦无颠倒相可得。如颂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一切法无性平等故,;如来与颠倒亦平等。如《观颠倒品颂》云:  “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倒。”有倒既然因有则不再生,无倒即毕竟无亦不再生。倒者乃众生,以有倒故名倒者,倒无故倒者无。倒者且无,何能生倒?若不倒则便是不倒,又向何处找倒?故彻底观察,诸法实相中如来及颠倒皆不可得。

  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此二品观法相无我。观法即于一切法作种种分析观察。观四谛法中的灭谛,本即无相涅槃,但对苦、集、道三谛而言,故亦即是法相。观涅槃即是观究竟寂灭的无相法。此与阿昆达磨的观法不同。阿昆达磨观四谛法相,涅槃无法。《中论》以毕竟空义,观世间相毕竟空,涅槃亦毕竟空。如颂云:“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此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说明涅槃与世间,全无差别,都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名相分别之所安立。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此品就三乘共学,说明业感缘起与还灭。以业等是无明所造,故论颂云: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由无明烦恼发业,招感生死轮回。以智慧照破无明,则业果不生。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此品破依神我而起的过去是常非常等,未来有边无边等邪见。执神我过去有,或未来有无,故起邪见。不说法空,亦不说法无我,只说五蕴人我空。如最后一颂说:“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渚见”。释云:上已声闻法破诸见,今大乘法空,无人无法,不应生诸见。   

  对本段释义,印度中观师发生重大争论。清辨说:  “大乘破法我执,明法空。声闻只破人我,明生空。”佛护,月称说:“声闻乘真见人我空,亦必见法空。若不能见我空,何能入见道。”汉传中观师多依清辨说。台贤二教认为声闻有利钝二种,钝根声闻称愚法声闻,只证人我空,利根声闻证人无我,亦明法空。

  五、《中论》的实践观点

  虚大师认为要欲彻底明了因缘法,则必须通达《中论》的八不缘起义。若能彻悟因缘法,即是成佛。换言之,见因缘法即是见法身佛。《中论》云:“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以因缘法,是佛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即是佛宝。因缘法具体说明世出世间因果,见因缘法,即见苦集灭道,即是法宝。依此而修行者,即是僧宝。由此成就三宝功德,咸以见因缘法而得之。

  善见因缘法,必见空性。  因此佛法要旨在“遣荡一切遍计执尽,即证圆成而了依他”。都是针对一切众生乃至等觉菩萨,都有最微细所知障法执未穷。佛说法在尽遣遍计执的同时,也阐明世出世间因果,皆是没有决定相的无自性的毕竟空。此即《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般若经》说的“乃至涅槃亦不可得”。旨在遣荡一切遍计执,善能洞察一切诸相皆空,引发离我我所的空无我慧,证圆成实性,了达毕竟空之依他缘起义。故此虚大师说《中论》的要旨,在遣荡遍计执而说一切法空。  

  从三乘行果来考察,众生因何而流转生死?四圣为何能解脱而证入涅槃?其根本点在于是否于因缘生法而执有一真实体性。如《中论》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此〃受”字亦译为“取”,即执取因缘生法各各有实自体,由无明执取而造善不善业,乃随烦恼而流转生死。解脱即“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般”。因不执取因缘生法有实自体,不由无明而造善恶业,乃获解脱。不执取因缘生法,见诸法毕竟空寂,渭于五蕴等一切法不起执著,见一切法空无自性,由是即解脱生死而证涅槃。总之,善观法空而不起执著,是了生死证涅槃的最关键处。

  从四加行位的历程来看,暖、顶,忍、世第一,忍即忍可,慧定招应。下忍即一切境空,中忍即能观心空,上忍即心境俱空。世第一乃上忍末最后一刹那,由此即入真见道,谓一切分别相都不可得,引生一切法毕竟空无相之智慧。入真见道,即证出世圣果,二乘钝根见我空而入,二乘利根亦见法空而入。大乘初地菩萨见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得入真见道。此是凡圣的分界线,未入此关则住世间心境,入此关后直登圣域。藏传佛教认为:“非得真正龙树空见,不能入真圣道。”龙树因缘生法无自性空的理论,从初发心直至佛道,皆不离此。尤为入真见道最重要的观行。所以虚大师在《佛教总抉择谈》一文中说:  “若从策发观行,伏断妄执以言之,应以般若宗为最适。如建都要塞,最便克敌致果也。”

  六、《中论》在中国佛学中的地位

  虚大师认为龙树在中国被尊为八宗之祖,他的代表著《中论》在中国佛学中,自然是有影响的权威大作了。《中论》被罗什译成汉语后,南北朝时,就展转相授,成为热门的读物,尤为僧肇,僧睿二师所推崇。其后又被摄山诸师所提倡,直到嘉祥著三论疏,三论宗正式确立。其实三论是以《中论》为主轴,《十二门论》是《中论》的节本,《百论》是《中论》破外的补充资料。因此嘉祥对《中论》的评价说:“照之于心称中观,言之于口为《中论》,中即中道实相。”《中论》的主要内容是;遍破一切执,遍申一切义,一切执无不破,一切义无不申。嘉祥一生中讲《中论》数十遍,堪称中观学一代大师。   

  天台宗本着《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一偈,建立四教、三观说。四教:依“因缘所生法”句,立藏教,依“我说即是空”句,立通教。依“亦名为假名”句,立别教。依“亦名中道义”句,立圆教。三观:观因缘所生法,立藏教析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立通教体空观。观无量假名相,于空中立无量因果差别观。观中道义,立即空即假所显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圆教中道实相观,故龙树被天台宗推崇为初祖,《中论》被奉为立宗之根本。

  华严宗发挥《中论》深义,立真空绝相观。明一切法究竟真空,离一切相。于五教中讲空始教时,明一切皆空,以破法相,每引《中论》文。有时说龙树空义,可通终教,顿教、圆教。贤首大师曾作《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对龙树中观思想推崇备至。

  法相宗讲胜义谛时,沿用龙树一切法空无自性的学说。法相宗创始人无著菩萨依《中论》义,造《順中论入般若法门》,词义坚固锋利,对一切妄想分别,善能降伏,使当下冰消瓦解。此外,世亲,安慧。护法等人都作《中论》或《百论》释,并依究竟义发挥唯识思想。

  因此虚大师认为《中论》是一部破有无边见,显示中道实相的要籍。是千经万论的旨归,各个宗派的心髓。如不通晓斯论,欲想在如来教海中染指知味者,未之有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