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行在超级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具体怎样做,曹冲却是没个主意,只得再求助于八叔吴凡。吴凡则提议,将荆北刺史李湛,与益州刺史陈矫暂时互调,并将李湛官职提升为益州牧,总揽益州军政双权。文聘、臧霸、张任等李湛手下原班武将亦随同前往益州。
    对于徒弟李湛的能力,吴凡相当了解。由于益州与中原距离遥远,远征军达到益州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证这段时间益州的防务全无错失,吴凡因此将擅长统兵的李湛替换纯粹的治政官陈矫。
    此外,南中刺史袁绍、雍州刺史诸葛谨,也都提升为州牧,总揽军政双权,全力协助益州防备羌人。
    至于派出的远征军,人数定为三十万,加益、雍、南中三州的军力,可使出征羌人的总兵力达到五十万左右。
    统兵将领方面,骠骑将军张辽主动请缨,曹冲准奏。另外,又派出吕布、华雄、颜良、文丑、典韦、许诸六员猛将随同出征。
    最后,吴凡又提议,让周瑜和陆逊两人也参加这次远征,辅助张辽出谋划策。获准。
    这些提案,经过一番整理后,由文官送交众议院投票表决——改革规定,皇帝调动军队,需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并经众议院投票通过,方可实行。
    提案送交到众议院后,明天早朝就会给出投票结果。曹冲见所有元老再没有其它的什么事,便宣布退朝。众位元老起身向曹冲致了一礼,转身离殿。
    走出昭明殿的时候,就见荀彧正向这边走来。
    自从接手创建信仰这个工程后,荀彧等九名能臣当真是一丝不苟,殚精竭虑。虽然他们九人全部被曹冲指定为元老,并且全部获得众议院投票通过,不过,由于信仰创建工作十分紧迫,因此这九人在这三个月里还从没在昭明殿露过脸,而是一直在忙着手头的工作。
    见到吴凡,荀彧脚下又紧走几步,他这次就是为吴凡而来。
    来到吴凡近前后,荀或道:
    “吴大司马,信仰创建工作已经大体完成,现在还有一些具体事节需要征求您的意见。”
    吴凡没有立即回应荀彧,而是左右看了看,见没有谁注意自己这边,这才与荀彧边走边道:
    “哦?是什么事,说来听听。”
    荀彧便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向吴凡道出,包括如何向民间推广信仰,如何任命推广信仰的人员,薪资从何处取得,又如何与官府划清关系?
    吴凡想了想,告诉荀彧:在地方,预计以每个县为单位设立一处信仰推广部门,统称为龙观祠——取字意为:被龙所关注的地方注:后期为了避讳与英烈祠的名字相近,突出英烈祠的唯一性,“龙观祠”被简化为“龙观”,观读四声。自那以后,全国除英烈祠外,再无以祠命名的建筑。毕竟,新创建的信仰中,突出汉人为龙的传人,由此,必然要将龙刻意表现出来。
    至于推广信仰的人员,由从全国各地方挑选的德高望重之人组成。数量不求多,但求每个人都必须过关。把这些人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培训后,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对于信仰中所神话的描述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传播信仰的过程中,将这份深信不疑感染给民众。这些人的职位统称为“神使”,相当于牧师,是基层传教人员,往一层为“大神使”,再往一层就是“神使长”。传播信仰的初期,由于有吴凡和荀彧等人主持大局,相关人员的任命比较简单,日后自然会逐步完善。
    虽然预计为每个县都要建造一座龙观祠,但是,龙观祠必须得有神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信仰传播的初期,龙观祠的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就遍布全国,而是有多少合格的神使,就建设多少龙观。
    神使等传播信仰人员的薪资,最初从国库调拔。预计数年之后,随着信仰的普及以及人民对信仰的认可,就可以设立捐献机制,由人民自愿向龙观祠捐献,用这些钱作为神使等神职人员的薪资,以及建造新的龙观祠的经费。由此摆脱官府对信仰的影响,令二者划清界限。民众所捐献的钱,要做到绝对地公开透明,绝不允许有私吞公吞,以及帐目不清等现象。
    实际,每个宗教都需要竭力维护自己在教民眼中的至高无的形象。对于神职人员的任命都是异常的谨慎和小心,以免造成自己的宗教在教民心中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不同于政府机构的强权本质,一旦被教民所抛弃,想再挽回简直难比登天。
    吴凡的回答令荀彧堆积在心头的疑问一一解除。最后,荀彧向吴凡询问:这个信仰总该有个名字,不知将它如何命名?
    吴凡沉思了一会。这个信仰的本身,所神话的高高在而又不容置疑的两大主旨,分别是“龙的传人”和“龙黄子孙”。遍布各地的龙观祠已经将龙的主旨刻画了出来,那么在命名,就称它为——炎黄注:后世演化为“炎黄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四大宗教
    ……
    半年后,公元201年初春。
    以洛阳为中心,长安,河内,汉中,宛,新野,襄阳,陈留,许昌,濮阳,邺十一个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炎黄教的初步传播网。从事传教的神职人员一共有五十四人,相应地共建设龙观祠五十四座,分布在这些网络之内。
    由于炎黄教的教义,汲取了十大学派之典世学说,诸如兼爱,诚信,仁孝,忠义,宽容等等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以及它所神话的龙和炎黄二帝,更是令民众心中一直存有的神话情结得到寄托,由此,炎黄教传播十分迅速。而其它地区尚没有建设龙观祠的民众,则纷纷远涉百里千里,慕名前往这些城市,只为听一场神使布信讲义。
    鉴于此,为了扩大炎黄教的影响,和民众对炎黄教的虔诚,吴凡又暗中授意,将每个月的“十”即初十,二十,三十定为祭拜日日后演化为“寄拜”。因为“祭”字毕竟有些沉重,每个月都要举行三次有些不适。“寄”则代表向先祖炎黄二帝遥寄尊仰之情。教民在祭拜日前往最近的龙观祠听神使讲义,作仪式,向炎黄二帝忏悔心中罪恶,以求得到炎黄二帝宽恕,死后能与无数炎黄子孙一起,追随在炎黄二帝身边……。
第326节 宗教改革
。    复回中原'第326节宗教改革——
    第326节宗教改革
    神使在传播炎黄教的同时,还经常辅以一些神话传说,说得言之凿凿,以达到令教民深信不疑的目的。
    这些神话传说都是荀彧等九位能臣网罗各种民间传说,再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规避每个传说与传说之间的逻辑冲突之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炎黄神话体系。
    其中,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传说就占了近八成。其内容主要以炎黄二帝带领族人战胜各种妖魔鬼怪,天灾**,使炎黄子孙最终得以在华夏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为主题。进一步巩固炎黄二帝在教民心中神圣不可亵渎的地位。
    再将每一个姓氏的祖先,张,王,李,赵,孙,吴,孔,孟等等,都说成是当年炎黄二帝身边的随从,在追随炎黄二帝的过程中,学会了这样那样的本领。潜移默化中,深化教民对炎黄二帝的认同感,置于各自祖先之上。
    强调善恶有报,生死轮回;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今世行善,不但死后可与祖先一起追随在炎黄二帝身边,享乐在天庭,而且再投胎时还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而今世行恶,则死后会被祖先抛弃,自然也就无法追随炎黄二帝,来世投抬将成为猪狗牛马,受尽鞭责苦累。至于作恶多端者,死会还会下地狱,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在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中度过……
    如此一整套神话体系所要教导人们的宗旨,无外乎嫉恶行善,团结互爱,忠义廉耻,诚信仁孝……引导人们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令整个社会欣欣向荣,风气纯正。
    这虽然看似m…信,但以目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文明程度来讲,却是规范人们内心善恶所必需。法律虽然可以惩治罪犯,但犯罪行为毕竟是外在的表现;而一个人的善恶取决他的内心,法律对于人们内心中的想法却是无从管束,只能靠信仰去引导。
    一个没有正确信仰的民族,任由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y…望支配思想,这样的民族永远别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光是民族内的矛盾就足以令其成为一盘散沙。
    远的不说,就以国人例,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种种现实,就是最好的例证。
    ……
    回过头来再说张辽远征羌人。
    半年前由曹冲下诣出兵,但在送jiao众议院投票的过程中,却是遇到了一点bo折。
    原因就是参议官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以当前国内形势来看,应该对羌人采取怀柔策略。
    这些主和的参议官几乎全部来自内战侵害最严重的州郡,亲身耳闻目睹身边民众疾苦的生活,和城市建设百废待业的困境。由此,他们认为此时不亦动武,应当蓄存国力休养生息。
    这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由着这些参议官的论述,却使得原本主战的参议官也产生了动摇。最终,曹冲下诣的这份远征诣令,众议院第一次投票却是未能通过。
    曹冲对此事的态度还没什么。曹氏亲族中一些反对改革派却是揪住这件事不放,声称这就是改革带来的后果:政令不通,君令如儿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吴凡等这些反对派七嘴八舌终于把话说完后,才淡淡道:
    “改革的目的,是要令国家成为人民的国家,而非皇帝一人。既然并非皇帝一人的国家,为什么皇帝的命令就一定要通过呢?至于什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之类言论,貌似现在说出来还早了些。我吴某不喜欢压制不同意见,因为那有违改革之畅所y…言的宗旨。但是,对于你们这些反对改革者,我并不介意继续奉行改革前的官僚意识,以大压小。”
    说到这里,吴凡将怀中揣着的圣诣拿出来,陡然厉s…道:
    “在下奉诣改革,有圣旨在此,如有反对者,罪同违抗皇命以后再有出言微词,祸1u…n改革者,立斩不赦”
    这一下立即就把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们给镇住了。纷纷扭头看向曹冲,却见曹冲一副理当如此的表情。从此,众人再不敢当着吴凡的面说改革的是非,只能sī下里牢sao。
    吴凡对此当然十分清楚,只当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打破一个旧的固有体制,必然会有短期的不适,这就像果树嫁接,现在正是果树的阵痛时期。
    不过,吴凡本来就是主战的,曹冲的这道远征羌人诣意也是参照吴凡的意见而来。如此,吴凡自然不会在投票未通过后袖手旁观,撂下那句狠话后,吴凡就大步走出昭明殿,来到参议官所在的泰和殿。
    改革中所倡导的官场拒绝一言堂,就同一件事表不同意见,不只是指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同样如此。
    吴凡此行就是向持反对意见的参议官表述自己的主战观点。
    经过半个小时的辩论,吴凡的主战观点最终获得绝大多数参议官支持。曹冲得到消息后,再次将诣令送jiao这里,新一轮的投票结果显示,支持与反对的比例为257:73,远征羌人的诣令由此获得通过。
    此后,张辽挂帅出征,领中央军三十万,汇合益、雍、南中三州兵马,共六十万人远征西北大漠。随同远征军的,还有大量军资器械,工匠,粮草。
    半年后,书接前文,就在炎黄教以洛阳为中心的初步传播网刚刚形成之际,远征军已将羌人击败。西北荒漠广袤地区,也就是今日甘肃和宁夏全境,以及部分新疆地区,纳入中华版图。
    远征军凯旋而归,从益州到洛阳这一路上,沿途所经县郡,民众欢呼雀跃,喜不自禁。
    但是,随着张辽回到洛阳,一个令人难以高兴起来的消息也从张辽口中吐1…出来:
    羌人虽被击败,但并没有彻底地丧失元气,而是收拢残兵败将,又逃往南方更加苦寒的地区。在那里,中土将士极为不适,走得久了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体虚乏力,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连饭都无法煮熟,每天吃着半生不熟的米饭,加之恶劣的环境,上吐下泻者与日巨增。不得以,张辽才率军返回。
    张辽的叙述令元老们惊诧不已。吴凡在稍一思索后,马上明白过来,张辽所说的这片苦寒之地,必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由于平均海拔高达4ooo~5ooo米,造成空气稀薄,大气压力减少。将士们之所以走得久了就会上气不接下气,是因为青藏高原上的氧气不如平原充沛,而饭无法煮熟,则是大气压减小致使水的沸点降低所至。
    本来青藏高原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以目前汉人的生产力水平来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