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3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

    “需要我出面吗?”黄峙博非常用心。

    “暂时没有必要,我跟母祁铁谈好了。”

    “这么简单?”黄峙博有点惊讶,笑着说道,“母祁铁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会让海军搭顺风车?”

    “对大家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做呢?”

    黄峙博笑着摇了摇头。

    知道黄峙博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牧浩洋又说道:“按照我们的约定,海军投资开发战术运输机,空军则在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给予方便。”

    “看来,你做了一笔亏本买卖。”

    “是吗?”

    “如果我们与印度的关系趋于紧张,战术运输机项目就会提前,即便海军不搞,空军也会投资。”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答话。

    在得知消息后,他就想明白了。

    如果对印作战,而且必须打地面战争的话,战术运输机具有更大的军事价值,因为在喜马拉雅山附近,没有几座可以支持战略运输机的大型机场。加上道路交通不畅,大部分物资都需要空运,所以战术运输机是主要的投送力量。

    保守估计,空军至少要采购四百架战术运输机。

    相对而言,海航对反潜巡逻机的寻求最多只有一百架。

    由海军投资研制战术运输机,空军占了大便宜,不然母祁铁也不会答应得那么爽快。

    “既然你们已经说好了,我也不好插手。”黄峙博又点上了一根烟,说道,“调整了装备发展计划后,你再去成飞一趟,把战斗机的事情确定下来,让大连造船厂尽快开工。其他的问题,如果需要我出面,随时来找我。”

    “我明天去绵阳。”

    “绵阳?”

    “解决‘黄帝’号的动力问题。”

    黄峙博愣了一下,说道:“决定采用核动力方案?”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我还没来得及提交评估报告,但是根据我与侯名耀总工的交流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希望‘黄帝’号再服役二十年,而且能够适应十年之后的战争,核动力是唯一选择。”

    “这样的话,工期要延长多久?”

    “关键不是工期,而是核反应堆能否及时研制成功。”

    “确实如此,核反应堆搞不出来,一切都是白搭。”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我帮你安排飞机,晚上就过去。我会跟九所打电话,让他们派人去机场接你。谈好了就回来,这边还有很多事。”

    “行,我马上去机场。”

    “不带行李?”

    “只谈一些基本问题,具体事务还得交给技术军官负责,呆不了多久,说不定明天就赶回来了。”

    黄峙博没再多说,拿起电话,吩咐秘书为牧浩洋准备一架要员专机。

    在牧浩洋赶往机场的时候,黄峙博又给九所负责人打了电话。

    作为国内唯一的、也是最专业的核能研究机构,绵阳九所搞核武器出身,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涉足核动力领域。

    虽然起步比较低,但是九所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原因只有一个:在核动力领域,九所没有依赖外来技术,完全自主研发。

    虽然在最初的二十几年里,九所没有取得多少研究成果,在技术上根本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巨头,但是在完成了技术积累之后,九所厚积薄发,在二零一一年研制出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第四代快堆。

    正是如此,中国跻身核能强国之列。

    因为九所拥有开发核反应堆的全套基础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与军方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一代核潜艇与大型航母的动力系统,就由九所负责开发。。。。

    更多到,地址H!~!

    ..

第十六章 准备

    与其说是科研所,还不如说是一座军事基地。(网)

    研究所并不大,警戒却十分严密。三米高的院墙上至少有数十部监控摄像机,还有一个连的警卫部队。至于外面的便衣特工,那就更多了。这些只是看得见的警戒措施,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警戒措施。

    没什么好奇怪的,在这里工作的都是中国顶尖的核技术专家。

    随便拉一个出去,都能让伊朗这类的国家获得最尖端的核技术,甚至设计出能够实用的核弹头。

    所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不过他并非关键人物。

    牧浩洋专程赶来,不是与所长吃宵夜,而是找专门负责军用核反应堆研制工作的蒲玉婷总工,一名科技界的女强人。

    搞核能的,没人不认识蒲玉婷。

    她是核能专家,她的丈夫也是核能专家,一个搞核动力、一个搞核武器,而她的两个子女中,长子在核潜艇上当轮机长,女儿则是核电站的高级工程师,一家人都从事与核能有关的工作。

    真正让她出名的,还是由她亲自设计的第四代快堆。

    在此之前,国内核电站的反应堆几乎被外国企业垄断,不但民族安危系于他人,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在二零一零年,中央批准动工的四座核电站中,仅采购反应堆就花掉了两千多亿。如果这些反应堆在国内建造,价格至少能降低一半,今后的维护费用则能降低三分之二。

    第四代快堆,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二零一五年开始,国内建造的所有核电站都采用了九所的第四代快堆。虽然政府没有在政策做出明确限制,只规定参与竞标的企业,本土资本必须占到百分之五十一以上,以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但是在竞争中,与九所合作的国内企业开出了合资企业根本开不出的价格。

    在技术层面上,真正掌握了第四代快堆技术的国家也没有几个。

    不可否认,蒲玉婷肯定赚了不少钱。按照外界估计,仅国内核电站的专利,她就能分到几千万。如果算上帮助巴基斯坦建造的两座核电站,她在这几年里获得的专利分红就在一亿以上。

    同样不可否认,蒲玉婷并不爱钱。

    根据二部提供的情报,蒲玉婷已经把她的大部分资产捐助给了慈善基金。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她向盛世平牵头成立的慈善基金捐赠了五千万。因为不爱钱,所以在别人削尖脑袋往里钻的时候,她却跳了出来,接受军方邀请,以总工程师的身份,为军方研制军用核反应堆。

    显然,军用核反应堆与民用核反应堆有很大的区别。

    民用核反应堆最重视能源利用率,而军用核反应堆最重视尺寸。

    在做得足够小的情况下,要想让核反应堆达到军方提出的技术标准,比如堆芯寿命、输出功率、自然循环系数等等,需要做的绝对不是按比例缩小,而是从头做起,连设计思路都得调整。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尖端技术。

    见到蒲玉婷,牧浩洋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大概是年纪上的差距吧,让牧浩洋觉得这个深居简出的女科学家是个妈妈级的人物。

    “没想到,你连夜赶了过来。”

    “蒲工,耽搁你休息了吗?”

    “没有。请坐吧。”蒲玉婷笑了笑,神态很祥和,只是也有一些疲惫。“今晚正好轮到我加班,还有几项数据没有确定下来。黄总给我打了电话,说你过来确定研制进度。造船厂催得很急?”

    “是啊,不然我也不会连夜赶来了。”牧浩洋准备掏烟,最后还是忍住了。“我跟侯名耀总工谈过,都认为核动力是最佳选择,关键就是能不能及时获得反应堆,不然航母的改造工作将拖延一年以上。”

    “听说,你有两个硕士学位?”

    “电子与通信。”

    “不错嘛,像你这样的技术军官并不多。”

    牧浩洋笑了笑,不知道蒲玉婷扯这些事干嘛。

    “科研工作急不来,再急也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不然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责任。更何况我们搞的是核反应堆,真要出了事,受害的是成百上千的军人。”蒲玉婷把一杯清水递到牧浩洋手上。“最初的时候,HF为国产航母研制,所以对进度的要求并不高。别的不能保证,如果军方要求加快进度,我们只能二十四小时轮流转,争取在一年半后交付第一批两座反应堆。”

    “一年半之后?”

    “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还能缩短两到三个月。”

    “怎么奖励?”

    蒲玉婷拿来一份文件,交给了牧浩洋。“这是我拟定的研制进度表,分成几个阶段,希望军方能够给予阶段性奖励。”

    牧浩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

    “我不在乎这些,可是干实事的年轻人都要养家糊口,有的还没结婚呢,总不能让他们把青春奉献出来,却什么也得不到吧。”

    “行,我亲自向黄总请示,应该没什么问题。”

    “奖励力度越大,大家的积极性就越高。”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只要干出成绩来,奖励是应该的。黄总很通情达理,知道在基层做事的都不容易。”

    “那就好。”

    “蒲工,奖励是一方面,我们要对研制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个阶段的研究都能及时完成。”

    蒲玉婷点了点头,说道:“这个要求很合理。”

    “事情确定下来后,我会派几名技术军官过来。”

    “行,我给他们安排位置。”

    “他们不参与研究工作,只负责监督。虽然九所与军方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希望你能向大家说明情况。”

    “这是当然的,大家都能理解。”

    “行,没别的事,我就不打扰你了。”

    “连夜赶回去?”

    牧浩洋点了点头,顺手拿起了放在茶几上的军帽,起身说道:“明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我必须赶回去。”

    “我就不挽留你了,今后有时间可以经常过来看看。”

    牧浩洋没多罗嗦,告辞后直接去了机场。

    此时,黄峙博已经赶到元首府,参加由傅秀波亲自召开的紧急会议。

    议题只有一个:喜田多一郎访问新德里产生的影响。

    会议开始后,李国强首先介绍了情况。

    喜田多一郎不是一个人去了新德里,随行的也不只是政府官员,还有三百多名商人与企业家。

    “经贸方面的情报,我们还在努力搜集,初步估计,日本将在未来五年之内,在印度投资一千亿美元。”李国强一反常态,在做报告的时候,用了大量还没有确定的信息。“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喜田多一郎将在离开新德里之前,与克鲁沙签署一份逐年增长的日元贷款协议。”

    “规模有多大?”傅秀波问了一句。

    “至少有一万亿日元,而且今后每年都将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有没有规定贷款的用途?”文廷贵的神色也很严峻。

    “初步判断,主要用来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文廷贵锁紧了眉头。

    李国强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喜田多一郎的意图很明显,”傅秀波灭掉烟头,说道,“中日关系已经决裂,日本需要印度的市场、更需要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印度的教育严重滞后,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产业工人。可以说,这是一笔长远投资,最快也要五年后才能生效,十年后才能产生显著效果。”

    “准确的说,日本将帮助印度加快工业化进程。”黎平寇补充了一句。

    “这不仅仅是经贸合作,甚至超越了以往意义上的战略联盟。”陆风烈忍不住了,“只要印度发展起来,我们将变得无足轻重,而一个工业化的印度,必然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与我们争夺全球市场。日本此举,就是要在我们与印度之间制造不可调和的矛盾,把印度变成我们的对手。”

    “印度现在就是我们的对手。”黄峙博笑了笑,随即摇了摇头。

    “问题不能这么看,如果十年后,我们还是现在的样子,什么崛起、什么复兴都是无稽之谈。”傅秀波故意看了易援朝一眼,又说道,“印度在发展,我们也在发展,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不是印度,而是像日本这样的工业发达国家。如果只是经济上的问题,没有什么需要担心。”

    “那么,日本的目的是什么?”黎平寇问了一句。

    “利用印度进军印度洋,同时通过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使印度的野心膨胀起来,成为我们战略生命线上的最大威胁。”傅秀波叹了口气,说道,“日本要进军印度洋,我们也要进军印度洋。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对中东的石油、非洲的矿产、欧洲的市场、南美洲的资源需求都将急剧增在我们的战略航线中,百分之八十得经过印度洋,也就得从印度的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