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园逸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仙园逸事- 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子。怎么不吃?”王夫人问道。

    姚黄终于做了决定,把肥肉挑出来分给王家夫妇,赢得了王家夫人的大加称赞,直说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姚黄呵呵一笑,捧着碗开吃——这就是吃货的境界,为了美食,身材什么的,暂时不考虑了。

    吃过饭。姚黄抱着肚子走回她住的院子,当做饭后散步,因为王府实在太大,从主院到他的院子至少要走十分钟。太原王家乃是名门望族,与有着“王谢”之称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一样显赫,更是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如此显赫的出身,原剧中王蓝田竟然还会任马文才欺负,实在让她想不通。

    在问了仆人这世界上有没有上虞祝家庄,而仆人回答有时,姚黄终于确定自己穿越的是《梁祝》的世界。而不是历史。历史上的王蓝田可是父亲早亡,家中贫寒——与电视剧中梁山伯的身世很像。哪像现在,她不但父母双全,而且家世富豪,根本就不可能是王述王蓝田。所以她穿的只能是《梁祝》中啊个委琐阴毒的炮灰加反派了。晕啊!她的形象啊!

    回到院子后,姚黄把仆人赶出了屋子,躺在床上从随身空间中找东西。感谢上帝,感谢穿越大神,让她穿越的时候带上了金手指,否则在这个比较动荡的年代,能否活下去也是个问题。前秦的符坚对东晋虎视眈眈,五胡十六国各个不安分,做为世家子弟迟早上进入朝堂上到战场,如果没有能力,如何能在战场上安然?

    随身空间中的东西很多,但被一层透明的结界覆盖着,很多东西拿不出来。姚黄唯一能够拿出来的只有几本武林秘籍和几凭功能不同的丹药。

    洗髓丹?自己现在这个身体排出的毒素肯定很多,再加上吃洗髓时那非比寻常的疼痛,为了不让王家人担心起疑,姚黄决定把一颗洗髓丹分成二十份,每天吃一点儿,使自己改变不要太明显。当然,这是对每天能见到他的人而言,若一个月不见的人,肯定会被姚黄的变化之大吓一跳。

    武功秘籍有很多——是太多了——而且全部是耳熟能详的经典,黄易的四大奇书和金庸小说中的各种绝学,姚黄挑选得眼花缭乱,终于选出了三本秘籍:《慈航剑典》,虽然不喜欢慈航静斋的尼姑们,但不得不承认她们的剑法极之高端,金庸武学中没有媲美《慈航剑典》的剑法;《凌波微步》,逃命必备;《碧海潮生曲》,装b的技能,而且音功可是大规模无差别杀伤武器。

    姚黄用小刀把洗髓丹切成二十份,拿了一块塞进嘴巴里,其余放进空间。

    “来人,本公子要沐浴,给我准备热水。”

    脱光衣服,姚黄坐在地板上,不一会儿一阵巨痛席卷全身,姚黄咬着下唇,不发出一丝声音。大约过了一柱香时间,疼痛过去,姚黄伸伸手,蹬蹬腿,全身骨骼发出清脆的响声。再看身上,黑色的污渍已经凝结成了一层硬壳覆盖在身上。姚黄用指关节敲了敲,能听到扑扑的空响。姚黄无语望天,踏马的这层壳子太硬了吧?最后姚黄从房间里翻出一副弓箭,用箭头把硬壳戳破,一块一块地把硬客抠下来,还自己身体一个自由。

    全身浸在热水中,舒服地发出一声喟叹,姚黄觉得比刚穿越的时候轻松了十倍。心中赞叹洗髓丹的效果。

    “少爷,你洗好了吗?” 姚黄把所有人都赶在门外等候,让仆人们疑惑无比,少爷今天怎么改性了,平时总是要一大堆服侍,今天竟然不要他们插手。话说,他自己能洗干净吗?

    姚黄赶紧爬出洗澡桶,擦干身体,穿上衣服——真不习惯男人的身体,虽然还是个孩子。

    “进来吧!“仆人们鱼贯而入,身份低地收拾水桶和屋子,身份高的服侍姚黄穿外衣,擦头发。

    “少爷,奴婢怎么觉得你瘦了点儿?”贴身丫鬟春桃用大的棉布帮姚黄擦干头发,疑惑地问道。

    姚黄心中暗乐,歪着脑袋装无辜:“有吗?我怎么不觉得?”

    “少爷确实瘦了一点儿,而且皮肤也白了一些。”另一个丫鬟秋菊点头道,“少爷,你吃什么仙丹了吗?”

    姚黄一龇牙,“不告诉你们!”(未完待续。。)

    ps:  ps:王蓝田,太原王述,字怀祖,袭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司徒王导以其门第缘故任用他为中兵属。咸和九年(334年),琅琊王司马岳获授骠骑将军,召王述为功曹,出任宛陵县令。后转任征虏将军庾冰的长史。王述后来转任临海太守,后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在政清正严明,无大事发生。后因母丧离职。服丧后,于永和十年(354年)代替因北伐失败而被废为庶人的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后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琊诸军事、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续任扬州刺史。

第三百一十三章 梁祝(二)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转眼,三年过去,姚黄的个子长高了,宽度收缩了,由一个球变成了筷子,由一个委琐的胖子长得了一个翩翩的美少年。王家夫妇骄傲无比,自家儿子不但长得好看,更是文武双全,全太原城没有哪家的孩子能够及得上自己儿子。看那些人羡慕的眼神,爽啊!

    姚黄很无辜很无奈,她很想低调地过自己的生活,不想像现在这么扎眼。没想到,她练大字时随手写下的《水调歌头》被她老爹看到了。王大人立刻惊叹不已,抢走姚黄的手稿拿出去炫耀了。结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流传出去,获得无数赞誉,与谢道韫的《咏絮诗》相媲美。“王蓝田”的名字在士林中有了一定的名号,被人喻为与“竹林七贤”的继承者。

    名头太大了也不好啊!每天各种应酬让她烦不胜烦,悠闲的生活一去不返。姚黄怒了,直接向她老爹发飙,以后有应酬王老爹自己上,他大少爷要闭门读书,免得成为第二个“方仲永”。王老爹不认识方仲永?没关系,姚黄直接把《伤仲永》一文默写出来丢给王老爹,然后关闭了院门。

    “等一下!”王老爹把院门砸得啪啪做响。

    “啥事?”姚黄不爽地打开院门。

    “你要闭门读书可以,但得从琅琊回来以后。琅琊王氏举行大祭,你随我去参加,回来以后,你想干什么。你爹我都不管。”

    “琅琊王氏大祭。关我们什么事情?” 姚黄嘟嘴。

    “琅琊王氏和我们太原王氏是一个祖先。他们举行大祭,我们不能缺席。”王老爹严肃地道。

    “好啦,去就去啦!”

    第二天,姚黄被王老爹打包上了前往琅琊的马车。姚黄靠在马车的软垫子上,翻看王老爹提供给她的琅琊王氏的资料。

    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是同一个祖先,都是出自姬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成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浙江王氏、太仓王氏、开闽王氏、菏泽王氏等派系,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因为几经战乱,才出现了这些分支。其中琅琊王氏乃是秦国王翦的后代。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成为琅琊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如今的族长乃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后世有着“书圣”之称。想着要见这么个大人物。姚黄激动得晚上差点儿睡不觉,计划着到了琅琊后缠着书圣大人给她多写几张大字。收藏起来做传家宝。等子孙们没钱了,可以拿字画出去换钱。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在书法上都有成就。长子王玄之,字伯远,善草书和隶书,可惜身体太差;次子王凝之,字叔平,亦善草书和隶书,曾参加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据说这孩子心仪谢家的才女谢道韫;三子王涣之,善草书;四子王肃之,字幼恭;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是最有名最有成就的王献之。女儿叫做王孟姜,嫁给了余姚刘畅,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她的外孙却非常有名,乃是东晋最有名的诗人谢灵运。

    赶了半个多月的路,马车终于进入琅琊城。做为太原王氏的代表,琅琊王氏重视非常,王羲之亲自带着儿子们前来迎接。姚黄将一干王家人打量一番,王羲之的基因不错,自己是一个美中年,儿子们个个是帅哥。其中王献之与姚黄差不多大,十四五岁的样子——王蓝田这具身体十二岁。

    “七郎,你和阿述差不多大,就由你招待阿述吧!”王羲之吩咐小儿子,自己领着王老爹走进了大门。

    “阿述,我们快进去吧!” 王献之笑呵呵地招呼姚黄。

    “阿述,你的《水调歌头》写得真好,特别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千古绝唱,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阿述,除了《水调歌头》,你还有没有其他作品啊?说给哥哥我听吧!”

    “阿述,你平时喜欢干什么?”

    “阿述,你喜欢哪一种书法?”

    “阿述……”

    姚黄揉揉额角,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大文豪少年的时候是一个话唠?

    “阿述,你怎么了?怎么不说话?” 王献之问道。

    姚黄敷衍地笑了笑:“你腰上的络子打得真好看,我光注意络子了,没有听清楚你说的话,不要在意啊!”

    少年王献之的脸一下子了:“阿述喜欢的话,我本应该送给你 ,但这是郗家表姐送我的,我不能给你。如果你喜欢这个图案的话,我让我的侍女打一个同样的送给你。”

    “不用了。七哥的心头好,独一无二,即使是赝品,弟弟也不能夺。” 姚黄笑笑,看着少年幸福喜悦的表情,心中叹息。

    郗道茂既是王献之的表姐也是他的原配妻子,但两个人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郗道茂和王献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本是最让人羡慕的恩爱夫妻。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王献之年少风流,被新安公主看上,皇帝硬逼着王献之休妻另娶。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迎娶新安公主。郗道茂父亲郗昙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这三个人的结局都不幸福,新安公主最后肯定后悔了吧!

    姚黄替王献之惋惜,想着要不要提醒王献之一下,让他不要表现得太过,但看着少年意气风发的样子,随即摇了摇头。以王献之的性子怎么会因为她含糊不清地话就收敛,以王献之对王羲之的崇拜,肯定想像他爹一样做一个闻名天下的文化人。(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四章 梁祝(三)

    在琅琊的这段日子里,姚黄跟着王献之结识了许多年轻有为的才子和世家子弟,其中最让姚黄印象深刻的就是陈郡谢氏的谢玄。这也是姚黄欣赏的一个历史名人,历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战,便是谢玄谋划的。

    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太元二年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

    太元八年,在淝水之战中,四十岁的谢玄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太元九年,谢玄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与吴兴太守张玄之并称“南北二玄”,为时人所称美。

    太元十三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谢玄自幼早慧,与堂兄谢朗一同为叔父谢安所器重,长大后更是文武双全,政治才能出众。不过此时,谢玄还是一个与姚黄差不多大,昂着下巴向她挑衅的小p孩儿。

    “你那首《水调歌头》写得不错,我勉强承认你的才华能及上我姐姐。不过,咱们男儿家要保家卫国。诗词写的好有什么用?要工夫好才行。我要向你挑战。咱们比骑射!”

    “没兴趣!”姚黄一扭头。

    少年耻笑道:“你是没胆吧!看你有副肉鸡的样子。除了写诗,肯定什么也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