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恨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父亲张恨水-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乡,是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和怀念的,他带着这种感情于1935年写了《北雁南飞》,这部小说不是自传体小     
  说,更不是自传,但是它是以父亲求学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为我们探求父亲少年的学堂生涯,给了形象生     
  动的参考。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父亲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掩卷叹息的情     
  节,以及三湖镇民风、民情、民俗的生动勾画,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晚清江南水乡图。书中曾以我祖父     
  一件壮举为原型,做了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那就是第二十三回“沥血誓宗祠通宵备战,横予来侠士半道     
  邀和”,原来在江西内地,有一种极其不好的陋习,宗族械斗,每次村与村、族与族之间发生了纠纷,在     
  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就要发生械斗,每村16岁以上的男丁,都要“上阵”厮杀,每次战斗结束,胜负两方     
  都伤亡惨重,重者死去数人,轻者也要重伤十几人,《北雁南飞》对这一场面,作了生动的描写,当姚冯     
  两家为了婚姻纠纷,决定械斗,在调解不成,即将动武之际,一场血腥的厮杀无可避免了,这时突然出现   
了一批壮士———“当头一个,是个圆脸大耳的胖子,头上扎了青布包头,身上紧紧地束着白板带,斜背     
  绿皮套子的横柄大砍刀。手上也握了一根一丈多长的红缨竹矛。足下蹬了快靴,腿上扎了裹肚。”在描绘     
  了他的衣着装扮之后,接着又写他:“端了那长矛子在手,叫道:‘你们不都用的长矛子吗?矛子使得最     
  长的,越算本事到家。我不敢怎样夸嘴,我使一丈六尺长的矛子,诸位的矛子,比我长的,自然是有,但     
  是恐怕不能像我这样使。’他说着,将矛子一倒,两手横拿着,做了一个八字桩,将矛子一伸,两脚并拢     
  ,向前一跳———只这样一跳,已经到了岸上。只见矛尖到处,那排列着的草人,却狂风卷着的一般,接     
  二连三地向半空里飞去。他先挑的姚姓阵前的,转身又去挑冯姓阵前的。挑完了,他大声叫道:‘这不算     
  ,草人胸前,都贴了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一颗红心,请大家看看,我的矛子尖头,是不是都扎在红心上?     
  ’两姓阵上,有好事的,果然捡起来看看。可不是依了他的话,矛尖都扎在红心上。大家齐齐地喝了一声     
  彩。”     
  多精彩的描写,这种绘声绘色的神来之笔,并非向壁虚构,而是我祖父的绝活!     
  我在十七八岁时,第一次读了《北雁南飞》,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缠绵悱恻的哀情使我久久不能平息     
  ,书中的诗及四六信札,把这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忍释手。看后,我对父亲说:“《北雁南飞     
  》写得好,我非常喜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父亲听了微微一笑说:“我是用心写的。”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       
  老书房的苦涩记忆     
  老书房外绿重重,百尺冬青老去浓;     
  几次分离君更健,一回新建一驼峰。     
  十年前到旧书堂,门外新平打稻场;     
  只剩老根龙样卧,太空苍莽对斜阳。     
  胜利归来不到家,故乡山泽有龙蛇;     
  慈帏告我伤心事,旧日书堂已种麻。     
  这是经过8年抗战后,父亲回到魂牵梦萦的安庆,祖母告知他劫后的故乡“老书房”已成一片废墟,     
  父亲感慨系之,写下了《旧日书堂》七绝三首。提起了家乡的“老书房”,张家的子侄辈,都有一种近乎     
  神圣般的敬畏。因为父亲曾在这里,像山僧问禅似的面壁苦读,足不出户地自修自写数年,奠定了他深厚     
  的国学根基,从老书房里,走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张恨水”!     
  父亲在17岁之前,在严父慈母的关怀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加之他天资过人,过目成诵,从小就     
  有神童美誉,所有教过他的先生,都对他赞誉有加,在一片温情呵护和嘉奖下,父亲根本不知道人间还有     
  忧烦的事,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他的身边是温暖的。祖父为     
  了更好地培养父亲,要他东渡日本去留学,然而父亲当时正是科学救国的忠实信徒,他不愿到“再传”的     
  日本去留学,而是愿意到欧美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然而到欧美留学的费用要比去日本多很多,祖父一时     
  拿不出,就让父亲等一等,筹到了钱,就可以让父亲去欧美留学,就在父亲用天上的彩虹编织着灿烂似锦     
  的未来时,家庭有了遽变,祖父突然得了急病,在几天之间,撒手人寰。在祖父弥留之际,曾问父亲能否     
  把家庭的重担挑起来,父亲跪在祖父的病榻前,作了郑重的承诺。知子莫若父,祖父知道,凡是父亲答应     
  了的事,必是言必行,行必果,便阖然而逝。年轻的父亲哪里知道这一诺是多么沉重,这副担子压在他稚     
  嫩的肩上,压得他失学流浪,压得他重病吐血,这副担子压了他大半生。     
  人生的际会,实在难以预料,假如父亲听了祖父的话,东渡日本留学,再假如祖父晚去世几年,父亲     
  的人生之旅,将会是另一种样子,他也许会孜孜以求地在自然科学之路上探索,在人海波涛中,不管是浮       
110114110114 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       
  还是沉,但绝不会有后来被世人所知的“张恨水”!     
  祖父一家的生活,全靠祖父手糊口吃,既无积蓄,又无家产,祖父一死,全家立即没有了收入,居孀     
  的祖母只有36岁,身为长子的父亲也只有17岁,下面尚有三弟二妹,小妹还在襁褓之中,毫无生活来源的     
  全家,陷入了日坐愁城之中,这日子怎么过呢?父亲自然是失了学,除了书本,别无谋生的技能,真是应     
  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幼小的弟妹嗷嗷待哺,祖母焦虑万分,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毫无办法     
  。如果全家再呆在江西,不是乞讨街头,就是饿死他乡,只有回到故乡一条生路,那里还有旧房数间,薄     
  田数亩,勉强还能活下去。于是祖母拖儿带女,登山涉水,一路劳顿地回到了安徽潜山。     
  虽然回到了家乡,只能说全家仅能填饱肚子,没有余钱供父亲读书,失学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     
  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况且对于父亲这个酷爱读书,天分极高,本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只在短短的时间里     
  ,就让他从山顶跌进了深渊,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只好一头钻进老     
  书房,闷头读书。书本可以使他走进另一个世界,让他忘掉了书房外的忧烦,让他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     
  也使他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独对豆大之菜油灯光苦读的父亲,两条腿被叮满包     
  ,奇痒难耐,于是他用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腿泡进去,这样蚊虫叮不着,又可以使自己不打瞌睡,能够苦     
  读到深夜。     
  父亲足不出户的苦读,非但没有引起乡人的同情,反来招来嘲讽讪笑,因为当时读书,都是为了“学     
  而优则仕”,无非是做官,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总要荣耀乡里,光宗耀祖。像父亲那样一     
  无所成地还乡,很是被人瞧不起,说是:“读书读成了张某人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们种田哪!”甚至当面     
  嘲笑父亲是“书呆子”、“书牗子”(牗,潜山语,即箱子);有些小商人、小绅士背后则叫他“大胞衣   
  ”。胞衣,即胎儿胞衣,婴儿出生后,即将此物丢弃,意思是说他是废物!对于这种冷嘲热讽,父亲既不     
  能辩,也不屑一辩,于是就益发一头钻进老书房,将心中的苦闷、牢骚都宣泄于书本和笔端,“借书的酒     
  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如此苦读的结果,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文根基。     
  这时他的近体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四六文也写得相当好,他就把无法排遣的苦闷,寄之于诗文,17     
  岁时,在为祖父除灵举行家祭,他就做了一篇四六体的祭文,在灵堂当众宣读后焚化。由于词藻妥帖,对     
  仗工稳,情深意切,博得亲友的赞许,这件事使父亲感到些许的慰藉,“小才子”的赞誉,使父亲有些飘     
  飘然,觉得自己比那些村冬烘强多了。     
  尽管他自己感到得意,然而在一般村民的眼里,他仍然是没有出息的呆子,他就只好以      
  书笔为侣,他关在老书房里,写了一本诗集、一本词集,还写了一部名叫《青衫泪》的长篇小说,这部小     
  说是白话章回体的,书中穿插了不少诗词,四六骈体以及小品,完全是模仿《花月痕》的套子。这些小说     
  和诗词,并不是为了发表,完全是自己的心情宣泄,没有任何功利可言,是纯纯粹粹为文学而文学,完全     
  是写给自己看的。《青衫泪》共写了17回,父亲觉得幼稚,不满意,就放弃了。事隔多年,他忆起往事,     
  自我解嘲地说:“这是我第一部长篇,未完成的‘大杰作’!”①     
  父亲对老书房是深深怀念的,这里有着他辛酸而苦涩的回忆,“过后思量总可怜”,当回首往事时,     
  当年的酸楚,也会裹着一丝温情,因而他于30多年后曾无限感慨地写道:     
  这屋子虽是饱经沧桑,现时还在,家乡人并已命名为“老书房”。这屋子四面是黄土砖墙,一部分糊过石灰,也多已剥落了。南面是个大直格子窗户。大部分将纸糊了,把祖父轿子上遗留下来的玻璃,正中     
  嵌上一块,放进亮光。窗外是个小院子,满地青苔,墙上长些隐花植物瓦松,象征了屋子的年岁。而值得     
  大书一笔的,就是这院子里,有一株老桂树。终年院子里绿阴阴的,颇足以点缀文思。这屋子里共有四五     
  箱书,除了经史子集各占若干卷,也有些科学书。我拥有一张赣州的广漆桌子,每日二十四小时,总有一     
  半时间在窗下坐着。②     
  这,就是老书房,我心中的圣地。       
TXT小说下载站每天更新请到110114下载 第9节:青年时代的挚友(1)       
  青年时代的挚友     
  看了东野大伯、耕仁伯父的相片,使我想起了父亲那鲜为人知的往事,他在青年时代的趣闻,让我在     
  含泪的微笑中,又发出了敬佩之情。这些极富浪漫情节的故事,是和东野大伯、耕仁伯父、张楚萍先生紧     
  密系在一起的。他们三人和父亲的关系,正所谓“平生风义兼师友”,在父亲极度彷徨,百无聊赖之际,     
  是他们给了他诚挚的友谊,温暖他,安慰他,帮助他,使父亲有了自信,看到了希望。他们是父亲的引路     
  人,可以说是他们和父亲共同“挖掘出了张恨水才华”!     
  东野大伯是我二祖父的长子,也是曾祖的长孙,长父亲六七岁,他们的童少年时期是一起渡过的,他     
  对父亲的帮助、教育很大。父亲对他也相当敬爱,他们不仅是兄弟,也是患难与共的朋友。父亲曾对我说     
  过,他和东野大伯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东野大伯民国初年在上海警察局当区长,觉得父亲天资过人     
  ,这样在农村荒废下去太可惜了,于是让父亲到上海去求学,祖母为了父亲的学业和前途,筹措了一笔钱     
  ,父亲于1913年的春天,到了上海。父亲初次来到上海,他无心游览十里洋场的繁华,借住在东野大伯的     
  浦东六里桥衙中,闷头读书,准备考学。此时,恰逢孙中山先生办的蒙藏垦殖学校在上海招生,父亲原来     
  在南昌甲种农业学校学习,便高兴地去报考,榜发,高高得中,满心喜悦地去上学了。     
  蒙藏垦殖学校设在苏州阊门外盛宣怀的家祠里,环境幽美,是读书的好地方,校长由著名的革命党人     
  、上海都督陈其美先生兼任。父亲在苏州,因为穷,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悠哉悠哉去狮子林、虎丘、寒山寺     
  探幽访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