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冷庐医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62-冷庐医话-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扇拂之,冷定开视,而丹成矣。(丹在碗上,药渣弃去不可用。) 
方书所言内痈,大概详于肺胃大小肠,其它脏腑均略焉。吾乡有患肝痈者,医以为肺痈,服 
药后日就危笃,延张梦庐学博视之,识为肝痈误治,卒不能救药而殒。按∶《内经》云∶期 
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又云∶肝痈,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是其症亦 
尚易辨,特俗医不学,遂致杀人耳。陈远公云∶肝痈在左而不在右,左胁之皮必见红紫色, 
而舌必见青色,治必平肝为主,佐以泻火去毒,宜化肝消毒汤,白芍、当归各三两,金银花 
五两,黑山栀五钱,生甘草三钱,水煎服,盖其治法与肺痈迥殊也。 
王洪绪《外科全生集》论《冯氏锦囊》治阴疽,以温补兼托,以为初起平塌,安可用托 
?托 
则成功,宜以溃为贵,即流注瘰 恶核,倘有溃者,仍不敢托,托则溃者虽敛,增者又何如 
耶?因立阳和汤以施治,(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麻黄 
五分,姜炭五分),遇平塌不痛大疽,倍加熟地。严兼三谓生平遵此法以治阴症,屡获奇验 
,尝于六月中治一男子,遍身热毒,而腹上独生一疽,平塌不痛,诊其脉沉微无力,乃用阳 
和汤,加附子、黄 服之,疽消而愈。盖热毒发于表,而阴疽根于内,故必治其本焉。因思 
古方治一切痈疽,用仙方活命饮,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云是疮痈之圣药,然以治阴疽 
,则有银花、赤芍、花粉、贝母等凉药,不若阳和汤专用温补,能消患于未萌也。 
海宁许辛木部曹HT 精医理,尤长于外科,所制膏丹,必购求良药,亲自研炼,拯治危症甚多 
。尝言瘰 一症,服药最难见效,外治亦鲜良方。《王氏全生集》消核膏,曾试用之,蕴热 
重者,转至红肿,盖药品多毒烈也。因以控涎丹为主,加入麻黄煎成膏药,普施甚效。故友 
汤绪云又加入数味,嗣后求者踵至,不独瘰 ,凡痰核乳岩贴之,初起即消,久者纵不能消 
,亦不再大,妙在并无斑蝥、蜈蚣、全蝎等毒药,虽好肉贴之无损。石门某医之女,颈生瘰 
十余年,自为医治不效,且有溃者,闻部曹有自制消核膏,挽人求索,令未溃者贴此膏, 
已溃者贴阳和解凝膏,(见《全生集》),以九一丹,每次索膏必数十张,如是数月,未溃者 
消,已溃者敛,遂不复发,今嫁人有子女矣。此方治愈者众,其药用制甘遂二两,红芽大戟 
三两,白芥子八钱,麻黄四钱,生南星一两六钱,直天虫一两六钱,朴硝一两六钱,藤黄一 
两六钱,姜半夏一两六钱。九一丹∶用降药九分,生石膏一分。 
外科之症,有与内科相似者,最宜详审。凡诸痈毒初起,恶寒发热,不可误认伤寒,又 
骨槽 
风不可误认牙痛,鹤膝风不可误认痛痹,痔血不可误认肠红,肺痈不可误认外感咳嗽,肠痈 
不可误认诸腹痛,此类尚多,不可悉数。 
《质直谈耳》载旧青浦镇疡医陈天士,名驰四方,就医者日不下数十人,其药最秘者手 
治之 
,岁久毒瓦斯熏炙,晚年中拇间生恶疽,知不可疗,闻南去百五十里地名潭中,有一叟精于针砭,恒自晦不欲以术自鸣, 
即易姓名,疾赴其 
所乞治之,叟曰∶此药毒也。君殆知医,向之中恶深矣,不发则已,发必难治非者力所及也 
。盍往质问陈天士乎?天士大恐,速归,疽遂溃,神昏而殁。余谓陈虽能医,技犹未精也。 
《秋镫丛话》云∶北贾贸易江南,喜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岐黄者见之,向其仆曰∶ 
每餐如是,已十有余年矣。医者云∶病将作,凡药不能治也。俟其归,尾之北上,将以为奇 
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其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茶数瓯。医爽然曰∶此毒惟松萝可解。 
怅然而返。使陈能如此贾之豫为防,何致成不治之症乎? 
《外科正宗》一书,近世盛行,医者信而遵之,往往用铍针及三品一条枪等法,误人不 
少。 
是书徐灵胎有评本,余曾从陈载庵借录一过,后许辛木又加注释,嘱余为之校正,将以救 
世医之弊,已付刊矣。适逢寇乱中辍,余所录之本,亦毁于兵燹。辛酉秋日,避难于东林山 
后 
,从汤欣庵借录副本,因摘录于此,俾习外科者观之,庶不为是书所误。《正宗》云∶初起 
未成者,用铍针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其疮窍,随插蟾酥条直至疮底。见(“脑疽论 
”后。)评云∶此必死之法,误尽苍生。其不死者,亦必卧床几月,服大补之药而后得安。 
《正宗》云∶铍针当顶插入知痛处方止,随用蟾蜍条插至孔底。(见“神妙拨根方”下。)又 
云∶三日后加添插药,其根高肿作疼。评云∶凡疮未成者,一见血则毒走肌伤,轻者变重, 
重则必死。况又插入药条,以致痛极腐烂,断无消理,此等恶法,害人不浅。然此原云阴症 
当用此法,乃近人不知,不论阴症阳症,轻病重病,皆用此法,杀人无算,间有愈者,皆痛 
苦哀号,死里逃生,乃皆奉为金科玉律,举世皆然,无人救正,岂不伤心?又评云∶用此法 
者,我目中已见杀数十人矣,即真阴症亦不宜用,况阴症千不得一,非平塌者即为阴症也。 
评三品一条枪后云∶此治恶毒顽疮,间有可用,近日庸医不论何疮,俱用此法,杀人无算, 
深为可恨。制方之人,原只用以治不知痛痒即死肌顽肉,谁知后世恶人,竟为必用之品,不 
可不归咎于作俑人也。余因思周岷帆学士患瘤,为费某用三品一条枪致死,见(“医鉴门” 
),由于未见徐评故耳。医者专主一家之言,不知虚怀好学,博采精研,而欲免于误人也, 
岂可得哉? 

卷五

属性:《本草纲目》苍耳草虫治疔方,余以治多人无不获效。其法于夏秋之交,取苍耳草茎憔悴有 
穴孔处拍开取虫,(虫如蚕而小,长不过四五分,其行甚速),以纸包裹,置火炉上烘极干, 
藏瓶中,勿出气,用时研细末,掺在疔疮膏药(药店有之。)中心,贴向疔疮头上,(先用银 
针向疔疮头上微挑开。)当有水流出,阅六时许,疔根自拔。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 
治一切疔肿神方,苍耳草(根茎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换 
之,不过十度,即能拔出根,(此法本《千金方》。)又按∶刘云密《本草述》云∶一切疔肿 
危困者,用苍耳根叶捣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日三服,拔根甚验。此二方余未经亲试,如 
用之获效,无事取虫伤物命矣。特识之。 
痈疽宜灸,而疔独忌灸。痈疽药每用酒煎,而疔独忌酒。皆以其助火也。又治疔膏药忌 
用桐油纸,惟当用布,刺疔针忌用铜针,惟宜用根。 

卷五
针灸
属性:夏日宜灸,汪石山驳正之甚是,一近事尤堪为戒。钱塘陈氏子患哮,得一方云∶夏日于日中 
灸背,当可见愈。如法行之,至深秋得伏暑症甚重,医治不效而卒。古者针灸之法与药并重 
,后世群尚方剂,投药无功,始从事于针灸,又往往不能获效,或转增重,则以精此技者甚 
少,且未审病之宜针灸与否也。叶天士谓针灸有泻无补,但治风寒中穴之实症,(见《来苏集 
》批本。)此言信然。尝见有痫症挟虚,因针而转剧;痿症挟热,因灸而益重。是不可以不 
慎也。 
孟子求三年之艾,赵氏注云∶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按∶《说文·火 
部》云∶灸,灼也。从火久声,俗读“炙”,误也。 

卷五
药品
属性:新绛,《金匮》旋复汤用之,治肝着,亦治妇人半产漏下。《本草纲目》独遗之,黄坤 
载《 
长沙药解》言之较详,云∶新绛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 
又云∶新绛利水渗湿,湿去则木达而血升,故能止崩漏。其诸主治止崩漏吐衄泄痢诸血,除 
男子消渴,通产后淋沥。止血,烧灰存性研用。消渴淋沥,煮汤温服。其云诸症消渴,皆缘 
土湿而不及于火,盖其生平深恶滋阴,故立言不免于偏也。 
左牡蛎、(取壳以项向北、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者为左顾,左顾者雄,右顾者雌。)左 
盘龙 
、(鸽粪。)左缠藤,(金银花。)皆以左为贵。秦艽根有罗纹,亦以左旋者入药,右旋者令人 
发香港脚病。卢子繇云∶盖天道左旋,而人生气从之也。 
桃仁最易发胀,震泽某氏子甫十余岁,食之过多胀死,棺殓即殡之效,逾年启棺焚葬, 
覆卧棺中,手足皆作撑抵势,盖桃仁之性既过而苏,棺甚脆薄,得不闷死,转侧其身以求出 
,力微卒不能破棺而死耳。 
猪肤,王海藏以为鲜猪皮,吴绶认为 猪时刮下黑肤,汪石山谓考《礼运疏》∶革,肤 
皮也;肤,革外薄皮也。则吴说为是。肤者,肤浅之义。谨按御纂《医宗金鉴》方解云∶猪 
肤者,乃革外之肤皮也,其体轻,其味咸,轻则能散,咸则入肾,故治少阴咽痛,是以解热 
中寓散之意也。诠释详明,可以括诸家之说矣。 
麦冬通胃络不去心,入养肺阴药则宜去心,陈载庵说其生平治验如此。 
凡木之花皆五出,惟桂花四出,栀子花六出。桂乃月中之木,栀子即西域之檐 也。( 
桃杏花六出者,子必双仁,食之杀人。) 
《伤寒论》之蜀漆,乃常山之茎也。《金匮要略》之泽漆,乃与大戟同类而各种也。今 
皆不以入药。惟草泽医人用以猫儿眼睛草治水虫者,即泽漆也。 
李东璧谓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今人谓能解暑, 
概用代茶,误矣。程氏钟龄谓香薷乃消暑要药,而方书称为散剂,俗称为夏日禁剂,夏既禁用, 
则当用于何时?此不经之说,致令良药受屈。此二说程杏轩《医述》并载之。余谓李说为是 
,程说不可从。(香薷虽非夏日禁剂,然维阳气为阴邪所遏,用以发越阳气则宜,其余中暑 
之病,均不可用。)今人夏月又有以藿香代茶者,亦误。夏月可常服以涤暑者,惟陈青蒿耳 
。余每于秋仲采青蒿洗晒收藏,次年夏入甑煎露,用以代茶,殊胜。 
连翘功专泻心与小肠之热,《本经》及诸家本草,并未言其除湿,惟朱丹溪谓除脾胃湿热, 
沈则施谓从苍术、黄柏则治湿热,而吴氏《本草从新》又谓除三焦大肠湿热,近世医家宗之 
,遂以为利湿要药。不知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 
也。此足以尽其功能矣。 
枸杞子,诸家本草有谓其甘平者,有谓其苦寒者,有谓其微寒者,有谓其甘微温者,均未尝 
抉发其理。惟张石顽《本经逢原》谓味甘色赤,性温无疑,缘《本经》根子合论无分,以致 
后人或言子性微寒,根性大寒,盖有惑于一本无寒热两殊之理。夫天之生物不齐,往往丰于 
此而涩于彼,如山茱萸之肉涩精,核滑精,当归之头止血,尾破血,橘实之皮涤痰,膜聚痰 
,不一而足。即炎帝之尝药,亦不过详气味形色,安有味甘色赤形质滋腴之物性寒之理?其 
辨别独精胜于诸家。余壮岁服药,每用枸杞子必齿痛,中年后服之甚安。又尝验之肝病有火 
者,服枸杞子往往增剧,谓非性温之征耶? 
张叔承《本草选》谓方书所用大枣,不分黑白,细详之,乃是红枣之大者,若黑枣则加 
蜜蒸过者。又谓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胃,助湿热也。窃意红枣力薄,和胃则宜, 
黑枣味浓,补中当用,似不得混同施治。至助湿热之说,理不可易,是以多食则齿生虫而致 
《龙木论》治内障眼有五蜕散,用龙蜕(蛇皮)、蝉蜕、凤凰蜕(乌鸡卵壳)、佛蜕(蚕纸)、人 
蜕(男子奶发)等分,一处同烧作灰,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熟羊肝吃,不拘时候,日进三 
服,佛蜕、人蜕之名甚新,可补入药品异名中也。 
竹 从竹,而俗或从草作茹,青葙子从草,而俗或从竹作箱,皆误。 
松之余气为茯苓,枫之余气为猪苓,竹之余气为雷丸,亦名竹苓。猪苓在《本经》中品,雷 
丸在下品,茯苓在上品,方药用之独多,以其得松之精英,久服可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也。 
又有橘苓。生于橘树如蕈,可治乳痈,见赵恕轩《本草纲目拾遗》。 
葛仙米乃山穴中石上为水所渍而成,楚蜀越深山中皆有之。龙青霏《食物考》谓清神解热 
疗痰火,久服延年。《本草纲目拾遗》则谓性寒,不宜多食。按∶此物不入药用,只宜作羹,味 
殊鲜美。凡煮食者,先入醋少许,方以滚水发之,则大而和软。 
木之用桑为多,曰叶,曰枝,曰花,曰椹,曰根皮,曰汁,曰耳,曰瘿,曰油,曰虫, 
曰寄生,曰螵蛸,凡十有二。果之用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