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从侵略的方式看,有“强硬外交”和“协调外交”两种方式,总的看是以武力征服为主,辅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    
    第四,从近代日本的发展轨迹看,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侵略战争相伴随的。以战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如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两次产业革命高潮的兴起。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孕育着新的战争。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70多年里,日本几乎是每隔10年左右就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近代日本是战争促发展,发展又促战争,最后在战争中遭到惨败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早期侵略甲午战争与日本军国主义对大陆的侵略(1)

    一侵台与征韩——军国主义初试锋芒    
    明治政府成立后就确定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其首要目标便指向了中国台湾和朝鲜。1868年12月以木户孝允为首的日本领导层就提出了所谓“征韩论”。木户向政府建议说:“遣使朝鲜;责其无礼;若其不服;则兴问罪之师。”《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第3页。于是,日本遣使向朝鲜递交了国书,其中使用了“皇”、“敕”等字样,以上国自居,遭到朝鲜拒绝。日本视此为“无礼”,大肆叫嚣“征韩”,并制订了征韩计划。当时朝鲜与清朝有宗主关系;日本也担心征韩会遭到中国的反对。于是日本采取迂回策略,于1871年与清朝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1873年互换批准书)。该条约本身是一个平等条约,但其政治用意是,以中日平等来显示日本对朝鲜的“上国”地位,并试探中国对台湾和朝鲜的关心程度,以便准备向中国台湾出兵或征服朝鲜《日本军国主义》〔二〕第67页。。此后日本便加快了侵台、征韩的步伐。    
    1871年,琉球渔船在海上遇难,漂至台湾。一部分渔民遭当地土著居民杀害。余者由清政府送回琉球。当时,琉球是个独立国,明清以来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对此事并未提出异议,事件本已平息。但后来日本得知此事,便借口说琉球人是“日本人”,大肆鼓噪“征台”。1874年5月,日本派出以西乡从道为首的侵略军,在台湾登陆,大肆烧杀抢掠,并设立殖民机关“都督府”,企图霸占台湾。但是,在清军和台湾人民的英勇抵抗下,日军遭到惨败,于是,日本又将侵略图谋转到谈判桌上,9月日本派出外交代表来北京谈判,歪曲事实地提出台湾是“生番地”,妄图加以霸占。清政府对此予以驳斥。但是,在英美等国偏袒日本的“调停”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同意了他们的条件,于10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亦称《台湾专约》),默认了琉球人为日本人;并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这为日本吞并琉球合法化提供了依据。此后,日本便将琉球划入了日本的版图,于1879年4月废琉球藩,改设冲绳县。    
    侵台战争结束后,日本便把矛头指向朝鲜。1875年夏秋之际,日本多次派出军舰侵入朝鲜西海岸,烧杀抢夺。1876年初,日本派出黑羽清隆为“特命全权办理大臣”,率领海军陆战队到朝鲜,以武力威胁迫使朝鲜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日本由此获得了贸易免税权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这成为日本侵略朝鲜的开端。1882年7月,由朝鲜士兵起义引发成反对朝鲜封建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的起义。起义者火烧日本公使馆,打死日本侵略者,日本驻朝公使狼狈逃窜,史称“壬午事变”。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紧急动员,编成混成旅团,大兵压境朝鲜,迫使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除索取赔款之外,还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4年12月,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利用朝鲜“开化党”发动政变,日军协助其占领王宫,挟持国王组成新政府,宣布断绝与清政府的关系。驻朝清军应朝鲜方面的要求,立即兴兵击退了日军,闵妃集团重新掌权,史称“甲申政变”。但日本却借机于1885年1月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并于4月诱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不仅使朝鲜主权受到极大损害,而且使日本攫取了在朝鲜扩张的“合法”权利和与清政府的对等地位;日本更加得陇望蜀。    
    


第二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早期侵略甲午战争与日本军国主义对大陆的侵略(2)

    二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侵台,征韩,还只是在亚洲初露锋芒;要称霸亚洲就必须与中国进行决战。为此,日本军国主义加紧扩军备战,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首先,大肆制造侵略理论和侵略政策。日本军部在19世纪70年代末派出大批间谍和特务到中国搜集、刺探情报,据此于1880年完成了《邻邦兵备略》的报告。该报告分析中国的国情及军备状况,指出“为对抗清国陆军,扩充军备乃当务之急”,并提出了对华作战方针和战略。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巨头山县有朋提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二线说(参见前章),将朝鲜和中国划在了利益线范围,宣称必须“防卫利益线”,即对中国和朝鲜发动战争。    
    其次,加紧战争体制的准备。1878年日本设立了参谋本部,实行军令和军政分离,使其成为直属于天皇的独立军令机关。这使军部在天皇制统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得到加强,为发动战争奠定了军事指挥基础。尔后又经过几次调整,到甲午战争前,又设立了海军军令部(1893年),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完成了战争体制的准备。此外还将军队编制由守备性的镇台制改为野战性的师团制,使日本军队处于战争准备状态。    
    再次,扩充军备,加强军事力量。日本陆军于1882年制订了“军备扩充计划”,至甲午战争前改建完成了7个师团(6个野战师团,1个近卫师团),现役总兵力达123万人,战时总动员,加上预备役可达23万人。海军于1883年制订了“八年扩充计划”,针对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号,着重建造了被称为“三景舰”的严岛、松岛、桥立三艘主力舰。至甲午战前,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达7万多吨。    
    此外,在军费开支,武器装备,情报侦察等方面的军备都得到很大加强。    
    最后,为了争取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战争的支持,日本向英美等国保证,不侵犯其在华利益。于是,英国率先支持日本,于1894年签订了日英新通商航海条约。而“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帮助已不亚于一个同盟了”。参见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第118页。这样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日本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动侵略战争了。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灭尽权贵”、“逐灭倭夷”的口号,矛头直指日本殖民侵略者。对此,日本玩弄外交手腕,先是诱使清政府出兵,然后援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如果清政府出兵朝鲜,日本亦可出兵的条款,以保护侨民为名给侵略披上“合法”外衣,派遣1个混成旅团在朝鲜登陆,占领了汉城、仁川一线的战略要地。    
    这时东学党起义已经平息,清政府提出双方共同撤兵,但遭到日本的拒绝。相反日本提出要改革朝鲜内政,清政府以“不干涉内政”为由,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双方形成对峙。于是日本一面不断增兵,一面通过外交手段了解到列强不会干涉日本侵略,遂凶相毕露,于7月23日占领朝鲜皇宫,7月25日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军舰,挑起了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    
    这次战争,中国是为了阻止日本入侵朝鲜和中国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而日本则是以侵占朝鲜将其变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作战连连失利。9月,陆战中清军败于平壤,退守中国境内。海战中于黄海作战中失利,退入旅顺军港,后又转移到威海,坐困待敌。    
    而日军在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之后,于10月向中国发起大举进攻。一路由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安东、岫岩等地;一路由庄河登陆包抄旅顺、大连。11月下旬,日军攻占旅顺后,对清军俘虏和当地居民进行了疯狂屠杀,有两万余名中国同胞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全城仅有36人作为掩埋尸体者才幸存下来。详见《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第29~33页。    
    至1895年3月,清军北洋舰队在威海被日军包围歼灭;陆路日军攻占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大有长驱直入北京之势。至此清政府完全向日本屈服了。4月17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从事制造业;并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际是默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马关条约》触犯了其他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沙俄早就对东北垂涎三尺,于是俄国联合法、德;向日本发出“劝告”,要日本将辽东半岛交还中国,日本在比它更强的列强面前,只好忍气吞声,与中国签订了《辽南条约》,归还了辽东半岛,但又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金”。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侵略扩张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攫取了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控制了朝鲜,实现了侵略扩张的第一步,为以后向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东北的扩张奠定了基础。日本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和殖民权益,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从而加速了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并且使国际关系和世界列强的争霸出现了新的形势。    
    


第二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早期侵略日俄战争与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角逐(1)

    一日俄战争——帝国主义争霸的战争    
    甲午战争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瓜分热潮。老牌殖民强国英国仍然保持着强势,强占九龙,控制长江流域;法国将云南、海南岛等划入其势力范围;德国强占胶州湾,而俄国的扩张最为疯狂。在甲午战争前,沙俄就推行“远东政策”,谋求建立“黄俄罗斯”,1890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加快了向远东的扩张。甲午战争后,沙俄凭借干涉还辽获得了清政府的好感,企图称霸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给日本赔偿金而不得不向外国举债,沙俄抢先勾结法国金融资本,于7月与中国签订了《中俄四厘借款合同》,而后又强拉中国入伙,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企图在财政金融上控制中国,同时又加紧实施称霸远东的政治图谋,1896年春,借李鸿章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之机,沙俄进行贿赂和诱骗,于6月签订了《中俄密约》,其要点是:如果日本对俄国或中国或朝鲜有所侵犯,中俄两国即行互相军事援助,不得单独议和,俄国兵舰可驶入中国港口;为御敌之需要,允许西伯利亚铁路通过中国吉、黑地方接造至海参崴。这个《密约》实质是,沙俄打着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的名义,妄图对中国实行全面的控制和侵略。继《密约》之后,9月沙俄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经营权,以及铁路沿线的采矿权和工商业权等殖民特权。而后沙俄以中东铁路公司为殖民侵略工具,把东北变成了沙俄的半殖民地。1897年底沙俄借德国强占胶州湾之机,派军舰占领了旅顺。1898年3~7月,沙俄又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旅大租地续约》和《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进一步攫取了旅大租借权,中东铁路支线权等殖民权益,中国东北完全被纳入了沙俄的魔掌。    
    日本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中,由于其实力相对较弱,因此把侵华的重点放在中国南部,以台湾为据点,向福建等地进行扩张。1898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交换了《关于不得割让福建的换文》。同时对太平洋地区的动向表示了极大关注。如1897年反对美国兼并夏威夷,1898年美西战争中,日本派出军舰到菲律宾,企图分得一份殖民利益。参见《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第70~76页。但日本的侵略重点仍然在朝鲜。于是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沙俄的“远东政策”的冲突日趋激烈起来。    
    甲午战争中,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暂定合同条款》和《日朝盟约》,攫取了京釜等铁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