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00部队在上述整个活动过程中,曾先后4次向其部队长若松次郎少将和关东军兽医处长做过汇报。关东军兽医处处长高桥隆笃对第100部队的“远征”活动,自始至终听取汇报,做指示,并将综合情况3次向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汇报。山田乙三听取了汇报后,分别命令关东军第731部队、第100部队加紧研制各种烈性细菌和药物,探求大批毒杀人和牲畜的办法。    
    1945年8月9日,苏军突破中苏边境的日军防线。第100部队虽按原计划执行,将染有病毒的牲畜全部赶到苏军后方,但他们自己却没有逃脱惩罚,被苏军捕获,送上远东军事法庭审判台。    
    


第五部分:血腥屠杀——关东宪兵队及其暴行关东军进行化学战的罪恶(1)

    一日军化学战概要    
    生物化学武器是战争中对人类和自然伤害极大的破坏性武器。因此,国际社会对以这种武器进行战争提出了限制,如两次《海牙公约》、《布鲁塞尔条约》、《华盛顿协议》、《日内瓦议定书》等。日本是这些条约的签字国,并批准了前4个条约。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国际规则视而不见。大量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犯下了滔天罪行。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从欧洲了解到化学武器使用情况,着手进行化学战的准备。1918年,日本军部在陆军省内设立了临时毒气委员会,聘请22名科学家研究毒气的生产、使用及化学战训练等有关问题。1919年4月,军部派遣以久村种树久村种树:日本化学战早期倡导者之一,曾任科学研究所调查班长,运用班长,1928年8月任第3部部长,1932年任所长,1936年8月升任陆军技术本部长、陆军中将。为首的考察团赴欧洲,调查欧战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具体情况。同年8月,军部又设立了专门进行兵器研制的陆军科学研究所,其中第2课负责有关火药化学武器的研制。1921年10月久村回国后给军部中央提交了一份综合调查报告,强调“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的秘诀之一是科学性的奇袭……制造毒气是当务之急”。《军事历史》1998年第2期,第46页。军部对久村的意见十分重视,立即采取措施,在陆军科学研究所第2课设立了研究化学兵器的专门机构,每年拨给大量经费。由此日本化学战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展起来。步平主编《化学战》,第9页。    
    日本陆军进行化学战的基本情况是:    
    化学战的研究。主要由陆军科学研究所承担,在化学兵器班的基础上,1925年4月。该班扩大为科学研究所第3部,由岸本绫夫任部长,研究人员有高等官员20名,总员100人。当年研究经费为15万日元。1941年6月,该部主体改编为陆军技术本部第三技术研究所,仍然从事化学武器的研究,直至日本战败投降。    
    化学武器的制造和装填。1927年日本军部决定在位于广岛县竹原市忠海町3公里的濑户内海的无人岛——大久野户岛建立生产毒剂的工厂,从8月开始征用土地,至1929年5月完工。日军在化学战中使用的毒剂大部分都是由设在该岛上的“陆军兵工厂忠海兵器制造所”生产的。因此大久野岛有“毒气岛”之称。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进展,1941年时忠海制造所的化学武器生产达到高峰。仅毒气生产一项,各种毒剂合计1579吨。步平主编《化学战》,第52页。继忠海兵器制造所之后,日本陆军又在北九州小仓市建立了曾根兵工厂,主要担负毒剂装填工作。此外,东京的第2兵工厂、广岛兵工厂也制造和装填毒气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又陆续在中国沈阳、南京、济南、广州、汉口等地设立了毒气弹制造和装填工厂。有的甚至还制造毒剂。    
    化学战的训练。日军在建立化学研究机构的同时,就开始对部队进行化学战教育。这项工作最初由陆军科学研究所兼任,据时任关东军参谋的石崎申之回忆,关东军对化学战训练十分积极。“1931年进行化学战教育时,教育总监部考虑到当时满洲正值事变前的紧张之际就没有要求处于国防第一线的关东军派专修员,但是关东军教育部主任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时任作战主任参谋)强烈要求派员参加,于是我就被派出参加了这次教育”。石原还说:“等你回来,关东军必须进行化学战普及教育……一定要加强化学战的训练。”步平主编《化学战》,第80页。由此可见,作为侵华急先锋的关东军,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就已经在积极准备进行化学战了。    
    “九·一八”事变后,为提高化学战的能力,日本军部认为必须大力培养化学战骨干人才。为此,1933年4月,由陆军大臣荒木贞夫签发了《陆军习志野学校令》(“军令陆第6号”),在千叶县津田町成立了陆军习志野学校。据初步统计,该校培训的化学战人员达1万多名。步平主编《化学战》,第80页。这些人员作为化学战骨干回到作战部队,进行化学战的教育和实施。这所学校可谓“日本陆军化学战的摇篮”。后来,日军又在各野战兵团设立了化学部,也担负化学战人员的培训任务。    
    化学战的实施,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在各野战兵团设立了化学战部队,如迫击联队、大队等,其任务是使用化学武器进行战争。关东军第516部队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    
    除日本陆军进行的化学战之外,日本海军和空军(航空兵)也进行了化学战。日本海军于1923年就在设于筑地的海军技术研究所中开始进行毒气研究,以后又转移到设在神奈川县的“相模海军工厂”,进行毒气的研究和制造。此外,日本海军在横须贺,吴市港、广岛、佐世保等地也设有化学武器生产厂。根据日本学者吉见义明研究表明,仅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生产毒气至少760吨,战败时仍贮存有268吨;生产各种毒气弹70600发。步平主编《化学战》,第76页。日本空军进行的化学战于1931年开始着手,主要由设在立川空军基地的第3航空技术研究所负责。    
    日本侵占东北之后,为进一步侵略中国,进攻苏联,开始加强关于冬季和严寒地区毒瓦斯的研究和试验。为此,日本军部专门抽调化学战军官进入关东军,开展这项工作。据日本《陆军习志野学校史》记载:“1933年末以来,一直有一名习志野学校的军官在关东军司令部任职,他的任务一是负责关东军各部队的化学战实施及研究,一是负责习志野学校在中国东北的化学战研究与试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在东北进行化学战的研究和准备。”1937年8月,为在中国东北试验兵器,以陆军技术本部及陆军科学研究所派驻关东军的常驻军人为骨干,在齐齐哈尔设立了关东军技术部。有关化学战的研究、试验等事务归新设立的关东军技术部化学兵器班,而有关教育、训练的事务仍旧由司令部(参谋部第三课)担任。步平主编《化学战》,第136~137页。    
    


第五部分:血腥屠杀——关东宪兵队及其暴行关东军进行化学战的罪恶(2)

    1939年5月11日,化学兵器班作为化学部(代号516)而独立出来。第一任部长由技术部部长小野行守兼任。化学部的任务与中央的科学研究所的任务大体相当,即化学战的运用,化学、医学、兽医学方面的研究及气象的研究等领域。在这之后技术部迁移到新京(长春),化学部占了原技术部的全部土地与建筑。化学部同毗邻的迫击第2联队(1938年5月设立,部队代号525)共同成为化学战研究的中心。    
    1942年10月左右,由一个毒气大队和一个迫击大队组成的部队作为化学部的练习队。于是,历来是协作关系的实战部队成为隶属于化学部的部队,关东军化学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化学研究的一大中心。    
    关东军化学部是隶属于关东军的重要部队,在关东军的勤务令中,有专门关于该化学部的一节,内容为:    
    “第94,关东军化学部长隶属于关东军司令官,负责向关东军提供化学战的准备,进行化学战的资材的调查、研究、试验。    
    第95,关东军化学部为执行上述任务,在得到关东军司令部允许后可指挥迫击联队长、特种汽车队长,同关东军气象队长及其他队长协商后,亦可使用其部队。”步平主编《化学战》,第136页。    
    同时,在日本陆军化学部队中,关东军化学部的地位远较其他的化学部或化学实验重要,它虽然隶属于关东军,但实际上是日本陆军化学战研究、训练机构在中国的支部。该部队的250名成员大部分是技术军官,曾在日本习志野学校培训过。516部队共设5个课,即总务课,负责以下各课的统筹工作;第一课,负责毒气探测和毒物合成;第二课,负责毒气防护研究;第三课,负责毒气治疗研究;第四课,负责化学剂研究。1939年,516部队在佳木斯建立了一座挂有“三井花园”牌子的秘密研究所——“三岛理化研究所”(因该研究所由日本人大岛和福岛掌管,受伪三江省警务厅特务科长兼三江地方局理事官岛村三郎所辖,故名“三岛”)该所表面上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实际上从事毒剂、细菌实验等不可告人的勾当,并为516、731部队提供实验对象,是关东军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的重要基地和秘密监狱。    
    除516部队之外,关东军指挥的化学战部队还有:    
    迫击第2联队(满洲第525部队),该联队于1938年5月在齐齐哈尔组建,是日本陆军第一支迫击联队,也是关东军化学部队的骨干力量。曾参加了诺门坎战争。1941年“关特演”时,迫击第2联队改编为迫击第10大队,该部队一直与516部队关系密切,是关东军化学部的重要实施部队。    
    迫击第10大队(满洲第526部队),1941年由迫击第2联队改编,当时关东军为准备对苏战争,便以第10大队为母体组建新的化学部队。到1942年10月,由于派出人员过多,余下部队与特种车第1联队合编组成关东军化学部练习队。    
    以上部队是长期与关东军化学部协作密切的化学部队。    
    此外,迫击第11~14大队,都是以第10大队人员为骨干在东北编成隶属于关东军的。后随战局变化陆续调往南洋和日本。这些部队也在关东军的指挥下进行了化学战实验和训练。步平主编《化学战》,第123~129页。    
    二关东军的化学战实验及实战    
    对于516部队所进行的罪恶活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个谜。直到几十年后,曾在516部队服过兵役的高桥正治和若生重作才走出战争的阴影向世人揭露了这个部队的秘密。据他们回忆,516部队不仅对外严格保密,而且内部各部门之间也不能随意往来,而且每个加入这支部队的人都必须接受法西斯式的特殊训练,不仅通过教材了解各种毒气的外形特点,化学性质,还要亲身体验毒气。有一次在讲堂上,军曹滕川及助手当场将毒气释放出来,队员们没有人敢动。当10多分钟后门被打开时,讲堂内的人已被毒气呛得拼命咳嗽,头昏脑胀,眼泪、鼻涕横流,好不容易喘过气来,只听军曹和助手大声喝道:“好好记住,这就是毒气!”《东北沦陷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54页。    
    化学武器是进行化学战的物质基础,日本陆军研制的进攻性化学武器(包括化学毒剂)大致可以分为14类,百余种。其中被制式化的化学毒剂达9种之多。从时效性上看,可以分为一时性毒气和持久性毒气。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使用大量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伤亡8万多人。这中间,关东军化学部队也是重要的实施者。    
    由关东军516部队生产的毒气制品有:芥子气(黄色1号)、路易氏气(黄色2号)、氰酸(茶色毒气)、碳酰氯肟(青色毒气)、联苯氰基胂(赤色毒气)。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的毒瓦斯,路易氏气属于速效性糜烂毒瓦斯,氰酸是窒息性毒瓦斯,碳酰氯肟和联苯氰基胂都属于刺激性毒瓦斯。516部队研制的这些种类的毒瓦斯,除了直接做成毒气弹外,还把它装进迫击炮弹内。这些毒气弹,首先由与其毗邻的满洲第525部队(即关东军迫击第2联队)使用。    
    516部队在其驻地南约600米处设有大型地下仓库,贮藏着各类毒气弹20万发。这些毒气弹除了供应关东军和华北、华中、华南派遣军外,日本侵略军攻打菲律宾和在冲绳同美军作战时也都秘密使用过。    
    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