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思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沉思录-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堆烧得嘶嘶叫的炭火,从广东、广西、福建来的红卫兵,拱着个朝天的脊梁,整日里趴在火上……   
  各个接待站都在辟谣:毛主席不会来!毛主席不会来!我们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任何通知!   
  各个接待站都在疏导,乃至采取强制措施,规定每一个红卫兵在茨坪只能呆两天。如果到时不走,就收回借的被子。   
  每天,由各接待站站长带领红卫兵下山,因为公路封冻,不能通车,全靠步行,早晨三点多钟就得出发,争取中午赶到拿山吃午饭。   
  可是已经晚了。由外省出发的,到了南昌,不会不来井冈山;由南昌出发的,到了吉安、拿山,不能不上井冈山!   
  还有始终不愿离开山上的红卫兵们。从来都是千万个大脑服从一个大脑的思维,现在却用千万个大脑代替那一个大脑的思维,他们认定:在运动初期遭了那么深的压抑之后,在步行串连途中拥有了那么多的艰苦、在艰苦中更磨砥了一个海枯石烂也不会变的信念之后,在一千万同代人已经见过毛主席、而自己只能千百次在梦中喊哑了嗓子、拍肿了巴掌之后,红司令是不会不想见他们的!   
  何况,毛主席由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光辉道路,今天在这里接见红卫兵,不是具有某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吗?   
  不能说红卫兵们想得没有道理。毛泽东主席还是一位大诗人。诗的艺术是象征的艺术,他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畅游楚天与江水一碧的长江,是写诗;他在《东方红》雄浑的乐曲声中登上天安门城楼,也是写诗……   
  于是,在面积为三平方公里的茨坪,仍驻有二十万红卫兵。   
  三个人盖一条被子;四个人盖一条被子;六个人盖一条被子,无法睡,只好围坐一圈,各以一角压住自己的肚子。这不是被子,是理发店的刮刀布,是挑夫、纤夫们的包脚布。拿起来一看,成团、成块的棉花骨碌碌地向四只角滚去,又像是一条装了什么东西的袋子……   
  一百万斤大米、二百万斤黄豆的储备粮食日渐告罄……   
  所有的厕所,所有的便池,难以入足。不得已,又在茨坪中心那半块未搭棚子的几十亩水田,突击挖了几个大的粪窖……   
  一些红卫兵得了感冒,发烧、腿软、咳嗽、流清鼻涕……住在管理局办公楼、大厦和群众家里的,还好办,为了防止传染,可以调整一下房间;住在棚子里的就难办了,再调整也还是四面透风的棚子……   
  袁林、孙景玉、段奇逵几个山上负责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再急,除了多设几个医疗点外,他们不能有任何作为。他们并不是魔术师,变不出一幢幢能顶风隔寒的房子,只有四百个铺位的井冈山大厦,眼下已经挤进了一万多人!   
  有一拨红卫兵,为了病了的同伴四处找房,四处无着,愤懑之余,半夜敲开了他们的家门,勒令他们各自带上毛巾、牙刷,也住进棚子里去。他们三个人分住三个棚子,塞进身子一个个缩得似咸鱼干的稻草统铺上,听着红卫兵们形形色色的鼾声、梦呓声、磨牙声,忍受着钻进棚子的老北风放荡地在脸上、身上踩着、舞着……他们通宵未眠。   
  他们不恨红卫兵,包括勒令他们来的那几个年轻人。相反,次日清晨,因为水管被冻住了,烧饭都得挑水,热水更没法供应,他们随红卫兵一起到小河里去洗脸、刷牙时,眼见一个个红卫兵蓬头垢面、瑟瑟缩缩,那手一伸进水里,手就像被电打了;那湿了的毛巾一贴上脸,脸上就像被冰碴子划了;那茶缸里的水一含进嘴,自己的牙酸得就像灌了半瓶醋……他们怜爱这些最小只有十四、五岁,最大不过二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们!   
  一天,红卫兵突然又将他们揪了去,愤怒声讨〃井冈山走资派妄图饿死红卫兵〃的滔天罪行,并刷出〃饿肚皮岂能一饿饿到底〃、〃吃饭有理〃等大标语。原来,连河水也被封冻住了,接待站没水煮饭。袁林赶忙给附近山下的接待站挂电话,让迅速送来一批馒头,红卫兵们忙着吃馒头,批斗会才不宣而散。   
  如果他们有大山般宽广、熔炉般火热的胸膛,他们将会把这二十万红卫兵一齐揽到自己怀里,说一句:回去吧,孩子们,回到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身边去!条件再差的家,总还有一堵能御寒的墙,冬天早晨起来,总还有一盆洗脸的热水,一日三餐,总还有亲人做好的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   
  也许,还会再说一句:回去吧,孩子们,回到你们明亮的教室里去,回到你们慈爱的老师身边去。我们以自己的人生向你们作证:人生最好的年华,正是稍纵即逝的年华!   
  眼下,他们什么也没有说。他们决定不了别人,甚至还决定不了自己,他们是三个一边接受批判、一边工作的〃走资派〃。他们不清楚自己未来怎么样,他们只清楚,眼下二十万红卫兵的身家性命全绑在自己身上……   
  打给周总理的电报发出了!   
  中国有什么麻烦事,总是想到找总理……   
  电文是袁林和一个姓徐的青年人草拟的,他整日里箍着个红卫兵袖章,却自称是天津某中学的教师。一次批斗袁林的会上,是他出面制止了几个红卫兵的激烈行为;又是他在一天夜里找到袁林,了解大厦的建筑结构情况,他担心负重远超过原设计的承受能力而会导致大厦倒坍……有人猜测他是周总理派下来的联络员。电文汇报了现在大雪封山,吃、住、行等各方面的困境,请求中央派飞机空投干粮,并且下令停止红卫兵到井冈山串连。为了让日理万机的总理在公文、函件盈尺的案头上及早看到,姓徐的年轻人出了个主意同一电文连续拍发三次。   
  几乎与此同时,管理局副局长朱轩也在向国务院副秘书长童小鹏同志挂长途电话。在延安时,朱轩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和童小鹏有交往。他请求对方能尽快向周总理反映井冈山目前的状况。   
  中国有什么麻烦事,也总是只能依靠总理。   
  不知是在怀仁堂那气氛越来越令人窒息的政治局会议上,还是在人民大会堂里和那些硬装出老成模样的娃娃们又一次通宵达旦的论战之后;不知是先收到了触目惊心的电报,还是先听到了童小鹏未进门前的咚咚脚步……袁林只知道在井冈山就要断炊的那一天,他接到了一个北京的电话,口气急促、明确   
  〃由广州、武汉、福州三大军区空运干粮。空投指挥由江西省军区负责。空投地点厦坪。井冈山方面,立即组织带防滑链汽车下山拖粮!〃   
  三天里,三大军区出动大型运输机三十一架次,投下干粮一百余万斤。   
  大部分是压缩饼干。还有桃酥、蛋黄酥、油饼、油炸米果、肉丸……好似一次免费的食品大展销。空投时,了解到周总理有命令,如果仓库空了,或者来不及,就立刻到街上去买。另外还有一些包子、馒头,丢下来时,手隔着两层麻袋一摸,还是热的,这是来自长沙的。湖南省军区向驻长沙的部队下达了命令,每个连送一蒸笼包子或馒头……   
  干粮按每个红卫兵一天一斤的定量,用最快的速度发下去了。〃效应〃也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回来,邮电局频频告急,那幢小楼房成了被一片汹涌海水包围的孤岛,几小时之内,几间房里的包裹就堆至天花板高。包裹里不是别的什么,都是干粮,都是刚刚由山下拖上来的。现在红卫兵们贴上二、三角钱的邮资,又催迫着邮局想法给拖下山去……   
  接待办公室生活组的几个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做工作,〃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是毛主席和无产阶级司令部给我们送来的食品,我们舍不得都吃,得让家里人尝尝。〃   
  〃毛主席、周总理派亲人解放军送来的这些干粮,是为了解决困在井冈山上的红卫兵的吃饭问题呀,家里人就算了吧!〃   
  〃不,我们宁愿自己饿死,也要让家里人一起分享毛主席的恩情,好让他们记着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   
  于是,天天一卡车一卡车从山下拖粮上山,天天一卡车一卡车从山上运邮包下山,相向交汇运行,生活的诗意正在于此。   
  诗的艺术,也是真情实感的艺术。红卫兵们也是一批稚嫩的诗人,云涌天安门广场是写诗,大串连是写诗,寄干粮回家也是写诗……似乎这是一个写诗的年代。   
  悲剧正表现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毁灭诗的年代。   
  十二   
  她叫林金凤,二十岁,广州暨南大学的二年级学生。   
  瓜子脸,黑晶晶的一双核桃大眼睛,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就为了这,她才决意辞别父母,还有那一幢带一个四季姹紫嫣红、喷翠溢金花园的洋房,和姐姐一道从印尼回到国内来读书的。   
  她说话总带笑。一笑,白皙的脸颊上,就旋起两圈梨涡。陌生的小伙子们颇不自在地盯着她看,她也红唇轻启,回眸一笑,流泻的是一片春泉般的纯洁。这是一个谁也不会去伤害的姑娘,犹如你不会去伤害林中的小鹿,湖光云影里嬉戏的天鹅……   
  她乐于尽力。她住在井冈山小学,同屋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因为身上第一次降临的某种变化而骇得哭起来,她以亲姐姐般的关怀,抚平了女孩的惊骇;在新华书店,她见营业员忙得不可开交,救火似地从卖毛主席相片的柜台,跑到卖井冈山革命旧址、旧地明信片的柜台,她等在那儿,一直等到关门,然后告诉营业员:她和另一个同学明天就来帮忙。这一帮,一个多月,直到风雪困住了井冈山……   
  她极爱卫生。自备脸盆、碗筷,吃饭前,碗筷得用开水烫,手得用肥皂洗。山上有红卫兵患感冒后,她就带上两只大口罩……   
  这天中午,她的头突然痛起来,像是也有两个司令部在里面闹起了〃路线斗争〃。接着就想呕吐,一碗饭刚吃下去几口,不想吃了,同伴要拿去倒掉,她说就放在那里,下午热热再吃;同伴要她回小学去休息,她也不肯……两个人又去了前边柜台。卖了一会儿,她走路便有些摇摇晃晃,旁边的营业员问她怎么了,她说是自己从小脚有抽筋的毛病,过一阵就会好。约三点钟,她去库房里取毛主席相片,紧接着,几个营业员都听见了〃咚〃的一声,谁都以为是哪个书架倒了,进去一看   
  林金凤倒在地板上,人昏迷了。刚才抱在怀里的一扎扎毛主席相片:穿军装的,穿大衣的,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在书房里的,在北戴河海边的,在井冈山、韶山的,和林彪在一起的,和〃中央文革〃几个人在一起的,和红卫兵们在一起的……摔在地上,有不少破了包装纸,撒落在她的身上、腿上。   
  当即送进了医院。医院组织了最有经验的大夫,进行紧急抢救。人虽然醒了过来,但血压上不去,晚上全身出现紫色的血点,并伴有抢救感染性休克。凌晨四点多钟,再次清醒过来之后,她表现烦躁,不安,一遍遍问大夫、护士:   
  〃我这是在哪儿?〃   
  〃我这是在哪儿?〃   
  〃送我回去!〃   
  〃送我回去!〃   
  天亮后,她渐渐安静了。脸色惨白,那对大眼睛里,失去了水盈盈的光泽,陷在眼窝里,好似两只落在地上有好几天的风干了的果子。那缩进去的两颊,暗淡渐渐爬上来的双唇,将一向活泼有如鸽子的笑容也给惊飞了……一夜之间,她像突然大了十岁,二十岁!   
  晚了,晚了……   
  二十岁就是二十岁。   
  九点,一条洁白的被单,盖过了林金凤的眼睛,盖过了林金凤的脸庞……   
  她死于暴发性急性脑膜炎。   
  〃脑膜炎〃三个字,像一颗原子弹投向了井冈山!   
  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第二十个……   
  当时只有四、五十张病床的医院一下全塞满了,所有的普通病房都改为传染病房;   
  山上的红卫兵都戴上了口罩。各个接待站每天都有医务人员给红卫兵的喉咙里喷射一种黄色的药水;   
  大部分患者来自小学。小学被严厉地封锁起来,除了医务人员,谁也不能进出;   
  无疑,好药先用,但医院储备太少,抢救几个下来,只有阿托品了。此药对于治疗暴发性脑膜炎疗效不明显。大夫们好似在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过日子病房里是生命垂危的红卫兵;医院门口等着一批批虎视眈眈的红卫兵,那可怕的沉默,正似引爆前的炸药……   
  显然,他们无法接受这样冷酷的事实:和自己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井冈山的战友,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