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古今正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三,而善全者十不及一,世之弊也;然则任己者殆,纵世者不可治矣。故,徒然虚无者固不知道,亦不可以得道。   
  道有常,势有正。虽然,道也者,自然中以必然,无定主以无欹。言有宗,事有君。是以,从事而道者,知而后行,察而后事,贵乎双用。故,明乎可否而取舍,兆乎福祸而扶抑,分乎不得已而后生,因乎不可逆而后行,绰约乎柔弱而进退,明常止正而不敢妄动也。   
  夫有生于无;大起于小;难作于易。无始则无终,为小则为大,轻易则轻难。是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而报怨以德,则两全始得。   
  是以,道德而为之于世者,克已而奉民,修世而宥天下。镇天下之多智而全天下之自然,是谓常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不任己,不纵世,静而后清,化而后齐。反以之本,然后乃至大顺。   
  '今文正解'   
  施行无为,任物自然。   
  我所谓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也不做,我所谓的“自然”不是说听任放纵。人活着就必须生存,生存就必须有所行动,这是生存的本情;那么说来,自己什么都不做的人可谓是鄙薄,想让其他人也一道什么都不做更是不可能。生存就要有所行动,有所行动而走进死亡境地的十成占三,而安生保全的不到一成,这就是世道的弊端;那么说来,听任自己的要败亡,纵任世道的也无从获得太平。所以,把大道理解为纯粹虚无的人根本不懂得大道,也不可能以此得到大道。   
  大道有恒常不变,态势有稳定端正。虽说如此,大道的情形则是,在任物自然中有不变的规律存在,在转化无常中以稳定端正为常态。说话不能背谬大道的主宰,行事不能脱离大道的规制。因此,依据大道做事的,知晓道理而后指挥行动,判断周全而后作出决定,重视大道的方式和功能结合使用。所以,洞察是否可行而加以取舍,预料福祸的可能而决定匡扶或制止,生存只求满足于必要,行动务求遵循于必然,以柔胜刚弱胜强来主导进退,明白恒常依据,立足稳正态势,而不敢背离自然,不敢妄动。   
  有的事物从无有这个事物产生,大的事物从小的事物起始,难的事物从易的事物起步。杜绝不好的开始,就等于杜绝了以后的祸患;治理小的萌芽,就等于治理了大的结果;轻视起初的小容易,等于轻视以后的大困难。因此不多为,不多事,不多欲。把大的结果化解于小的开端;把复杂问题化解于简单的开始;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容让,那么才会做到外界与自身的共同周全。   
  因此,持道修德而治理世道的,克制自我而奉养百姓,整治世道而畜养天下。绝弃百姓的多余知识而保全百姓的淳朴自然,这就叫常常在没有发生之前先处理好,没有混乱之前先治理好;等出现后混乱后再行动就困难了。不听任自我,不放纵世道,使天下安静世道才会清明,使百姓自化民生才会齐同。世道因纵任而背离了大道啊,所以要反向而回归世道的根本,然后才到达永远的安乐太平。   
  '订正与辨析'   
  1。“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句中,“犹”字从“犬(兽)”从“酋(大)”,含义为“因畏惧而审慎”,而非今义“犹豫不决”,更非“犹且”意。如前文有“犹兮,若畏四邻”,“犹难之”意思即“畏惧而审慎于将其作为困难”。“之”乃泛指,以照应“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句。   
  “故终于无难矣”意思即“因此到最后也不会有困难”据帛书本较通行本多“于”字。   
  圣人不会有困难,在于重视困难,由此:一,避免不必要的行动与追求发生,“为之于未有”;二,预兆变化,在事情还萌芽还容易的时候就绸缪好处理好,“治之于未乱”;三,不得已而行动要因循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避免“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四,做事情时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这四点是“无为”的不同侧面,因此不可作片面理解。   
  2。通行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按帛书订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成之台,作于累土”,表达意思一样,而后者词句更符合古文字背景。“累土”即“一堆土”而非“把土堆起来”。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意思是“登高百仞,当从脚下平地开始”,“足下”含义侧重于“高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则略显不通畅,描述于“千里之行”似乎当为“始于寸步”之类表达。因此按帛书本订正。   
  3。帛书本“稽式”实为“楷式(原则)”讹谬。古体文字“稽”“楷”形近,容易讹谬。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原文'   
  '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非以其不争耶?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古文正解'   
  道贵无,德贵虚,万千济一。   
  何谓“道贵无”?有以为是,无以为妙,精以为真,常以为信。其字曰道,其名曰大,其所曰玄。故道和天下,同有无,一阴阳,善然无物。是以其居也,莫不相宜;其制也,莫不属是;其牧也,莫不自然。故万物处之而不知所与,性而不知所以,生而不知所恃。生生然自成,适适然自性,是谓玄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故恢恢而大综,自然而大成,所以为万物之尊者,道贵无也。   
  何谓“德贵虚”?唯道可从,唯道是从。见其居,知勿争;见其制,知勿妄;见其牧,知勿为。故能大行不害,大成不弊,大治不败。故生乎其性,止乎其正,常辅万物以自然而不敢为也。其居曰慈,利而不害,故能勇也;其持曰俭,奉而不纵,故能广也;其行曰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故能长也。是谓柔弱之学,是谓不争之德。夫舍慈且勇,强梁也;舍俭且广,奢靡也;舍后且先,矜骄也。夫如是,则殆而死矣!故心明而德浑,事善而情沦,所以为天下之贞者,德贵虚也。   
  何谓“万千济一”?玄道之实,与物不失,往,来,遐,迩,是谓无极之极;玄同之义,与道不更,物,我,人,众,是谓自然之天。得者亦得,失者亦失,是谓袭常。守其母,要其宗,玄以超然,双用两全。故虚极而万应,静妙而从容,所以为圣人者,万千济一也。   
  为无为,欲不欲,知不知,学不学。抱一守中,与道大行;天人不忒,与德大得。   
  '今文正解'   
  道之贵在于虚无,德之贵在于虚容,一切事物都归属于一个大道。   
  什么叫做“道之贵在于虚无”?真实存在才以此肯定,没有形质才以此奥妙,蕴蓄精微才以此纯真,永恒不改才以此信宜。它的字叫做道,它的名叫做大,它的所在叫做玄。所以道合和着天下万物,合同着有无形态,合一着阴阳性状,善妙啊没有物态。因此,它的居处,万物莫不相宜;它的规制,万物莫不从属;它的畜养,万物莫不自在而然。所以,万物无不与道相处却不知有所交接,万物无不秉从天性却不知为何如此,万物无不得以生息却不知何为依恃。生机蓬勃自己长成,安适怡然自己顺性,这就叫做玄微的齐同。大道生成万物而不占有,作为而不恃功,长成而不宰制,这就叫做玄微的德行。所以空虚广漠却综系着一切,任物自然却成就着一切,之所以是万物的尊主,就在于大道的没有物态。   
  什么叫做“德之贵在于虚容”?只有大道可以依从,只有大道作为依从。根据道的居处,懂得不妄争;根据道的规制,懂得不妄图;根据道的畜养,懂得不妄为。所以能够最大的行为而没有妨害,最大的成就而没有弊端,最大的治理而没有失败。所以生息顺由天性,停止依据常正,总是辅佐万物以自在而然而不敢妄为。他的居处叫做“慈柔”,利好而不妨害,所以才能够真正的勇敢;他的操持叫做“俭啬”,奉养而不纵任,所以才能够真正的广大;他的行为叫做“不敢做天下的率先”,作为而不妄争,所以才能够做众人的官长。这就叫柔弱的修学,这就叫不争的品德。舍弃慈柔的勇敢,叫做强梁暴虐;舍弃俭啬的广大,叫做奢侈淫靡;舍弃谦后的率先,叫做自矜骄横。若是如此,则困殆而灭亡了!所以,内心洞明而德行昏闷,处事完善而情感消散,之所以是天下的崇贞,就在于大德的内涵虚容。   
  什么叫做“一切事物都归属于一个大道”?玄微大道的真实所在,与万物一体并存,不论过去未来还是遥远近周,这就叫做没有极端的极端;玄微齐同的要义所在,与大道一起永恒,不分外物自我还是个人大众,这就叫做任物自然的天道。与之相得则会物我两相获得,与之相失则会物我两相失去,这就叫做双重的常正。慎守住万物的源本,把握住一切的宗主,进入玄同而得以超越,大道的方式与功能合并利用而后自身与外物共同周全。所以内心清虚到极致而能够应对一切,举止静默微妙而完善从容,之所以是世间的圣人,就在于能够做到一切与大道一致。   
  以无为作为行为,以无欲作为欲望,以无知识作为知识,以无修学作为修学。抱定混一守定内心,与道合一才是最大的行为;天然大道与人世不差错,与德合一才有最大的获得。   
  '订正与辨析'   
  1。通行本“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句中“人”字按帛书本以及简本一概订为“民”字,如此“圣人”与“民”比对意味更为明显。   
  当然,此处“民(百姓)”字并非专指“百姓的整体概念”,也首先侧重于“他人”含义,而后推及“天下”。   
  2。通行本“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之长”或“按帛书订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所谓“器之长(器具之首领)”或“成器长”大概取意于“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说,然而彼此含义大相径庭。   
  “成事长(能够总是做事成功的官长)”,更切合“不敢为天下先”而“善于成功”的含义。对此下文作解“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再如,楚简本甲本句“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3。通行本“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帛书本为“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大概承接上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句。然而“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显然针对于陷入遭遇战争的状态。   
  所谓“天将建之,以慈垣之”则取应于“善建者不拔”句。然而“天将建之,以慈垣之”显然针对于战争和不战争的状态,即所有状态。而且是更为深层次的比喻表达,也较切合《道德经》常见的章节结尾文采修饰习惯。   
  重要的是“天将建之,以慈垣之”含义更全,更有总结性。“天将建之”照应于“能为成事长”,而“以慈垣之”则照应于“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作为章节结束语,   
  因此订按“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4。通行本及帛书乙本“抗兵相若”按帛书甲订为“称兵相若”,意思即“(双方)投入的兵力相当”。“称兵”是当时常用的表达法。   
  之所以说“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在于“哀者(不是沮丧者)”不浮躁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