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瑹⿶兰雌刑幔瑹o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即此意也。還有一種說法,因為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蘊之法,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苦集無所懀澹^「皮既不存,毛將焉附」。以為既缺了生起的要素——五蘊,自然洠в兴氖聦崱嗉煌瑫r既無所滅的對象——苦集,則又焉有能滅的主體——道滅。因眾生迷故,所以說四諦法以對治之,菩薩悟故,了知苦等全體即真,故曰無苦集滅道也。 
    【餘論】此四諦法乃為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為一切教典都由四諦開展出來的。但從表面看來似乎專屬小乘聲聞所修之法,其實乃通一切大乘法門,這是怎麼講?說來話長,要徹底明白它,有再將「諦」字詳細解釋一番的必要!諦就是真理(為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為事相,諦是理性),亦即三諦理,因苦等四諦,都各各具有三諦理性,真諦、俗諦、中諦此為三諦。體達諸法皆空是「真」實的道「理」名為真諦;理性之空不廢事相之假是「真」實的道「理」名為俗諦;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實的道「理」名為中諦。迷此諦理為凡夫,悟此諦理為佛為拢摺獙吨B理全迷者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諦之性德),中迷者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諦,唯悟真諦故云中迷),少迷者為菩薩(菩薩只迷中諦,已悟真俗二諦)。反之少悟者為二乘(只悟真諦,未悟中俗二諦),中悟者為菩薩(已悟真俗二諦只迷中諦),圓悟者為佛(徹悟三諦)。凡夫雖具不悟,二乘雖悟但見真諦;菩薩所悟較深,尚未圓極、只見俗諦;佛則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諦實相理。 
     由於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見差殊而所證各異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了達苦等生滅已滅者,則見真諦理,證偏空涅槃,是二乘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如幻即空者,則見俗諦理,證但中涅槃,這是菩薩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即實相者,則見中諦理,證究竟涅槃,這是佛的證悟。 
    要而言之,諦是具有方便和勝義二門:如審察三界唯苦無樂,此理真實……(此諦字作審實解),為方便門,屬小乘。如了達苦等全體即真各具真空實相之理(此諦字即指真理言),是為勝義門,屬大乘。教觀綱宗云:「解苦,無苦,而有真諦,況滅道耶」。則苦等當體即具寂滅之理於此可知(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至於解苦無苦,而有中諦,則苦等當體即具實相之理。故本經云:「是諸法空相」。又深密經瑜伽分別品說:「有七種真如:一流轉真如……七正行真如。」現在單約第四、五、六、七的四種來說,經云:四、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拢B(一切眾生色身行業,有為之法,迷真逐妄,皆依真如之體而建立,是名安立真如,為苦諦之實性)。五、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拢B(一切煩惱妄惑邪行之法,不離真如之體,是名邪行真如,為集諦之實性)。六、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拢B(如來所說涅槃清淨之理本無染污,是名清淨真如,為滅諦之實性)。七、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拢B(如來所說一切道品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體,是名正行真如,為道諦之實性)。真如就是實相。據此可以十足證明四諦當體即具實相之理。蓋實相中諦理,是屬大乘拢咚C悟的,四諦既具全三諦理,則自然通於大小三乘法門,並非專屬小乘法門的了。 
    所以天台依涅槃經立了四種四諦以配合四教:一、生滅四諦:如上所說,這是小乘所修之法,為藏教攝。二、無生四諦:了達一切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解苦無苦,不為苦所苦,解集無集,不為集所轉,知滅無滅,本無生滅,知道無道,不著法相,此為三乘共修之法,屬通教所攝。三、無量四諦:了達苦有無量相,一界已具眾苦;集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煩惱故;滅有無量相,有諸波羅密故;道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法門故,此為權教菩薩所修之法,屬別教所攝。四、無作四諦:了達一切法,當體即是實相,無苦可捨,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以實相之體離諸造作,故名無作;此獨為大乘菩薩所修之法,屬圓教所攝(觀自在菩薩即是親自證悟這種境界的)。你看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也都依準於四諦而發的。列表如下:
 
       ┌眾生無邊誓願度─苦諦
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集諦
       ├法門無量誓願學─道諦
       └佛道無上誓願成─滅諦
 
    再仔細來研究它,佛教一大組織的內容,無論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均不脫離四諦的範疇。因此,四諦確為釋尊一代說法的中心思想,與大小諸乘一貫的根本教義,不過小乘是斷滅現實界因果的苦集二諦,而入於理想界因果的滅道二諦;大乘是把苦集二諦各轉化為純粹化的滅道二諦。換言之,小乘是滅生死證涅槃,斷煩惱得菩提,大乘是了達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要之,那大小乘的不同,根本是基於四諦觀的不同。根據上面種種理由,足以證明四諦確乎通於大乘法門,已無可疑議了。如以變易生死為苦諦,法執未忘為集諦,六度、四攝為道諦,無住涅槃為滅諦;此為大乘所修之四諦法。 
    【合釋】洠в猩馈缚唷沟母杏X,也洠в胸潗鄣摹讣挂蚩蓴啵瑳'有寂「滅」的涅槃可證,也洠в薪饷摰摹傅馈狗ǹ尚蓿灰驗樽孕员緛斫饷摏'有生死可捨,本來清淨洠в袩⿶揽蓴啵緛砜占艣'有涅槃可證,本來俱足洠в衅刑峥尚蓿越凶鰺o苦集滅道。
 
四┌苦諦─苦果─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則苦┐
諦├集諦─苦因─念念起貪愛妄想,則惡業叢集┴世間因果─凡夫迷界
表├滅諦─樂果─滅除生死煩惱,證得涅槃寂滅┐
 └道諦─樂因─勤修戒定慧,精進諸道品──┴出世間因果─拢呶蚪纭

    己二:破聲聞四諦法竟(戊二破二乘法相文至此完)。
 
    戊三:破權教菩薩法相
 
    【原經】無智亦無得。 

    【分釋】菩薩所修的法門很多,今依本經旨趣,但就般若言之。智為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法空(空觀成證我空之理,假觀成證法空之理,中觀成證俱空之理)。能空諸法之智與空智所得之理,二者俱不可得,所謂能所雙亡,境智俱泯,故曰無智亦無得。 
    法藏心經疏云:「知空智不可得,故云無智,所證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何以能觀智與所證理皆不可得呢?由於眾生迷故,須用智慧觀察,若無迷者則用不著它,故云無智;因迷初悟似有所得,其實自性本具無所謂得,故云無得。又智即智慧之略稱,指六度中之般若(觀察法空之般若智)。般若為六度之首,舉一賅六的道理已如前釋。故遣除般若一度,即是遣除六度。「得」指所證之佛果(菩薩修六度萬行求證無上佛果)。德清大師心經直說云:「智、即能觀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此無智無得二句,是明菩薩之修(智)證(得),當要離相無住——不著所修之行(六度),不取所證之果(佛果),一有所住即是執著,便成法俊=饎偨浽疲骸溉缡菧缍葻o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此即說明不著所修之行——無智(智為六度之代表者)。又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此即說明不著所證之果——無得。菩薩一存有修證之念,即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剛經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以上所引經語,可為著相修行者當頭一棒! 
    雖能照見諸法皆空之理,一再存有能觀之「智想」,與所得之「空想」,則能所歷然,仍是一種法執,未契般若真空妙義,所以亦要空之。至於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當分為兩層來說: 
    一、權教菩薩是修事六度的,隨相修行,處處存有所修之行——六度,與所證之果——佛果。 
    二、實教菩薩則不然,它是修理六度的,於六度中,隨舉一度,皆是三輪體空,如行布施時,不執我為施者,彼為受者,不著施物和果報。餘五度亦然。至於證果方面也是一樣;可說度無度相,證無證相,這是大乘菩薩修證的境界——無智,無得。良以實相門中是:「菩提煩惱等空華」,本無煩惱可斷——無智,本無菩提可證——無得。雖然如是,但無智之智即是真智,無得之得方為真得。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無得無證,即是證佛法身」(大般若經)。「無所得是般若波羅密相,無所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經)。這就是無智即是真智,無得即是真得的一種明證。 
    本經單云:「無智無得」,是屬法空,其實當更進一層謂無無智,亦無無得(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意同),以顯中道實相妙理。此則連無智和無得之「無」亦無之,所謂即智即得;這是俱空的道理,於是方合般若第一義空。然觀上來遣執文中卻是三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俱破,也許是今文簡略的吧。現在來引楞嚴經破相一文以作參考,文云: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此空五蘊)。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樱ǎ茄圩R界,乃至非意識界(此空十二入,及十八界,以上總空世間法也)。非明,非無明,明,無明盡,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此空十二因緣)。非智非得(此空權教菩薩法,以上總空出世法)」。又云:「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樱ǎ患囱圩R界,乃至即意識界(此俱即世間法也);即明,即無明,乃至即老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此俱即出世間法)」。兩文對照詳略稍異,今文皆言無,彼文皆言非,今文但明「離」(無)不明「照」(即),彼文離照俱陳。今文雖略,理則互顯,願學者考究之! 
    上來初明蘊處界三者屬凡情;次明四諦,十二因緣,無智無得三者屬拢场5犊障嘀卸家灰粺o之,即是染淨雙亡,凡拢楸M的意思。蘊等諸相虛妄則不須說。至於十二因緣,四拢B以及菩薩所修的智得,亦不外為治病之良藥,然而病去藥除,正與「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須舟」的意思相同。在這修行過程中應用之以為路引,但在空相的本體上則絲毫無關。若執之不捨,是會發生毛病的。金剛經云:「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句話就是為這而說的。 
    這裡要注意的!通常是說「智」為知空之智(照見五蘊皆空),「得」為所得空理。但勿作生空智,或人空理解。若此則成聲聞之法。 
    統要的說:空「五蘊」是破凡夫法;空「四諦」「十二因緣」是破二乘法;空「智得」是破菩薩法。空五蘊之智是「人空智」,所證之理是「人空理」,此為二乘人修證的結果。空四諦之智是「法空智」,所證的理是「法空理」,此為菩薩修證的結果。空智得(無智無得)之智是「俱空智」,所證之理是「俱空理」,此為佛陀修證的結果。固知現在所明的「智得」,智即指法空智,理即指法空理,而「無智」之智卻指俱空智,「無得」之得即指俱空理,這很值得注意的!因為本經的旨趣非祇空聲聞小乘法而已,是連大乘菩薩法亦莫不一例空之,乃一空徹底的第一義空。 
    【合釋】在諸法空相中,是不立一法的,所以非但洠в蟹卜蚓壠鸬奶N入處界,和二乘法的四諦十二因緣,就是菩薩所修的能觀般若智,和由觀智所證的法空理——得,都也被遣在內的,故曰無智亦無得。 
    戊三破權教菩薩法相竟(丁三破妄文至此完)。
 
    丁四:證果分二─戊初:明菩薩得斷果─戊二:明諸佛得智果 
    今初:明菩薩得斷果
 
    【原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本經注重在「無所得」三字,學者當特別留意! )
    (又無所得,勿作無智無得的「無得」二字解!因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