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嫌,改以过敏煎合黄连解毒汤及绿豆甘草汤,更加大剂银
花,以迅扫热毒,乌梢蛇、蜈蚣,最善解毒搜风,抗痒止痛。采
入方中既使用药更臻完备,又使疗效明显提高。全方具解毒
祛风脱敏之良能,因而药到病除,痒止疹消。
    二、绿豆甘草汤善巧消药疹
    晚辈阿明,年甫十岁时,忽患外症。外科以青链霉素连续
注射二十余日,外症得愈。 数日后,四肢现红色丘疹。大如蚕
豆瓣,略高于皮肤,色红而紫,形如小丘,中心高周围低,疹面
无皮,故红紫而光亮。初起仅见数枚,以后逐渐增多,竟至数
十枚,痒不可忍。屡就专科治疗,经数月后,仍然未有好转,及
至第二年春,始问治于余  余为仔细推究,虑为慢性药物中毒
所致,非解毒之品久服不为功。嘱以绿豆十份,生甘草一份之
比例,各取适量慢火煮汤,日日与服之,服后疹渐隐退,以至全
消。计服绿豆十余斤,甘草亦将盈斤矣。
    按:李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
诸毒。”甘草则善和中、泻火、解毒、疗疮,并能调和百药。两者
相伍,则解毒之功更进一筹,遂成千古名方。李时珍于《本草
纲目》绿豆条下云:“解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此为毒重病急者
说法,本例受毒不甚,病势缓慢,虽欲急治,恐亦无与,只能小
量缓图,故取煎汤饮服法。
    又:绿豆煮酥以后,其味甘美,少佐调味,可恣口腹,然其
清火解毒之力似反潜匿。不若急火急煎,煮之数十沸,豆尚未
熟,取其清汁饮服,则其清火解毒之功,常可立见。

    五官科类
    风热乳蛾恃银翘
    腭扁桃体,中医渭之喉核,位于喉关之两侧,左右各一。
如遇风热邪毒侵犯则红肿胀大,形似蚕蛾,故名乳蛾或喉蛾。
病发于一侧者谓之单蛾,两侧均发为双蛾。此即西医所谓急
性扁桃体炎也。
    此证初起以乳蛾红肿疼痛为主症。因感受风热邪毒而
病,故发病迅速,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利,咽喉干燥灼热。并
见外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吐痰。脉象浮数,舌质偏
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
中风热之邪循经上达于咽喉,搏结于喉核,邪阻络脉,热灼肌
膜,遂致喉核红肿胀痛而发为本病。故其治法当疏风清热、解
毒利咽。余习用银翘散加减以治此证。
    银翘散方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由银花、连翘、桔梗、薄
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为治温
邪袭肺、邪在肺卫之方,而乳蛾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
嗽咽痛等证,与银翘散证极为相类,病机亦似,只是病邪所犯
部位不同:一在于肺,一在咽喉。故乳蛾初起有表症者,亦宜
用银翘散治之。且清肺即所以利咽,表解热清,乳蛾自消。但
方中芦根虽清肺热,然性甘寒,嫌其力逊而入浅。喉蛾屡发,

必有伏热深踞肺脏之单。黄芩苦寒,泻肺火有单刀直入之功,
故以黄芩易芦根。盖肺热不清则乳蛾不消,蛾不消则发热不
退也。黄芩实为此方之“将”药。伏热清解则病根除,是故后
即不发也。元参善养阴、解毒、清火、利咽,可助诸药共建大
功,故于方中加入元参,全方药量甚轻而复杯即应,是知药贵
对症,不贵蛮用。对症者轻灵即效,蛮用者重投反伤。吴鞠通
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亦此之谓欤?
    原企业家邹某之孙,幼年乳蛾屡发,发则高热鸱张,咽喉
痛剧肿甚。打针服药,总须六、七日,甚至及旬方愈。1979年
12月1日晚高热又作,体温达39℃。次日由余诊治,查见双
侧扁桃体Ⅱ度肿胀,尚未化脓。触其肌肤,身躯热而无汗,扪
及额头与四肢,均无明显热象。自觉恶寒较甚,咽中干痛,妨
碍饮食。且往昔发作时,俱是下午热盛,半夜后热衰,上午热
轻。脉浮数有力,舌淡红,苔薄黄。夫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
热之邪侵犯肺卫,稽留咽喉,以致乳蛾高突,寒热频作。法当
清解肺卫之邪,泻火利咽。方拟银翘散去芦根、竹叶、加黄芩、
元参。方为:
    金银花6g连翘3g荆芥6g薄荷2g生甘草2g桔
    梗2g牛蒡子4g豆豉6g黄芩6g元参6g
    日间服完一帖,傍晚体温降至37.4℃,夜间又进一服,次
日清晨热即退清。再进一帖,以撤余邪。以后再发之时,均以
此方服一、二帖即解。复作二次后,病竟解除。今已二十余
岁,乳蛾一症,自治愈后从未再作。
    银翘散去竹叶、芦根加黄芩、元参,为余治疗风热乳蛾之
经效方,屡用有效,此方暂名为“银翘利咽汤”。

    阴虚咽痛药忌夹杂例
    马书记(女),年方而立时,正1976年也。于10月间患感
冒,服解表药,诸症均退而咽痛末已。旬日后,入夜辄痛,夜半
更甚,睡梦中亦常因痛而醒,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病发后夜
夜如此,深受其累,脉细而弦.据此特征,显是阴虚火动、虚火
上炎所致。盖患者体质本属阴亏血弱,兼以平日劳心过度,心
火易于炎上。加之夜间阴气用事之时,阴中伏火,易随阴气升
逆而达于咽喉。夜半子时一阳初生,至鸡鸣阳气渐盛,阴气退
位,阴火亦随之暂时伏匿,是以时至凌晨则咽反不痛。于是投
以养阴清火之剂,药用生地、麦冬、白薇、丹皮、银花、桔梗、甘
草之属,投之不应。仍服西药亦:不应。因循至12月初,病已
两月,又复感冒,咽痛更烈,将解表、养阴、凉血诸品,参合而为
一方。方为:
    荆芥9g豆豉6g白薇9g生地9g玉竹9g麦冬9g
    元参9g丹皮9g赤芍6g甘草1.5g
    服两帖,表即得解,而咽痛依然。余反复推敲历次所用之
方,无不合辙,何以不见效果。一日读医书而得触类旁通,悟
知初方非法不对,乃用药不精。既是虚火上炎,而用桔梗,反
使升提上行,致阴火气浮焰烈;邪火既在营阴,用银花毕竟清
气之物,是分散药势,反致力不专一。上方虽已不用桔梗、银
花,但有荆芥、豆豉,发越升散,依然易引伏火升腾。于是俱摈
杂药,专治阴分,即于前方中撤去荆豉,再服三帖,咽痛如失。
越数年后询之,仅劳累时偶有微痛,稍事休息即可自解。
    按:由此案而反思之,临证时选用药物,亦大有学问在。
一药之善,沉疴立起;一药之差,危殆即至;一药之当,久病随

消;一药之杂,便觉掣肘。是以知为医者不仅须精研医理,还
须熟读本草。理、法、方、药环环紧扣,件件精当,方不愧称良
医也。
    “泻心”善治口糜泻
    《医宗金鉴》载有“口糜泄”一证,并自注曰:“口疮糜烂泄
泻一证,古经未载。以理推之,虽云属热,然其上发口糜,下泻
即止,泻泄方止,口糜即生。观其上下相移之情状,亦必纯实
热之所为也。心之窍开于舌,脾之窍开于口,心脾之热,故上
发于口舌疮赤糜烂。胃主消化水谷,小肠盛受消化。心脾之
热下移小肠胃腑,则运化之职失矣,故下注泄泻也。”其治法,
口糜发时则用导赤散,泄泻发时则用参苓白术散。如上述上
下移易、交替为病者余未之见,但余曾治一口疮糜烂及泄泻同
时存在、屡药不愈之患者,投以泻心汤化裁即愈。虽证情治法
与上述之证稍有差异,而其心火内炽、脾虚湿热之理则同也。
    患者系潘姓男子,三十二岁。于数年前口腔内粘膜上出
现少量溃疡,近年逐渐加多加重,妨碍语言饮食,服药经久,终
难见效。来诊时持他医所开一方,亦取泻心汤大意,方用党
参、黄连、黄芩、黄柏、肉桂、附片、甘草、生姜、大枣之类,谓服
后泄泻更甚,口疮勃发,一日三餐如食针毡,刺痛难禁。经其
亲友介绍来就余诊。
    余诊时口腔症状一如上述,询知大便溏薄,一日二、三次.
几与口疮同时发生。原有胃窦炎史,平素脘痛时作,矢气频
仍。左脉沉细,左关带弦,右脉小弦,三部分按不衰。舌质淡,
舌边及颊粘膜均有多处溃疡,苔薄白微腻。参合四诊为中气
素亏、脾经湿热留滞,故治拟扶中健脾兼清理湿热,取诸泻心

汤意增损为方,补清兼行、寒热并用。方为:
    党参24g炒白术15g茯苓9g炙甘草9g黄连3g
    炒黄柏9g炮姜炭3g姜半夏9g当归9g炒白芍9g
    每日一剂,水煎服。
    另予西瓜霜一支,掺于溃疡处,一日三、四次。
    服第一帖后疮疼及泄泻更甚,服至第二帖即均见明显好
转,服完三帖,上下唇内溃疡已消,惟颊粘膜与舌上溃点依旧。
于原方加细辛1g,再服三剂,除右颊内尚有两处溃疡外,其余
各处均已消失,大便日行一次,已成形,但稍软。原方又服五
剂,口内溃疡痊愈,大便正常。
    或问:仲圣之方固有投匕即安之效,余信之矣。何以彼
医亦以泻心汤为底方而投之反增其病,而先生稍易数味即能
速效耶?余对曰:彼医用药之思路确属不凡,已得辨证之要
点,惟将中焦虚寒误认下焦,投以桂附则益火以助热,故病必
加重。余以干姜炒炭,既能辅参术健运脾土,又守而不走,敛
而能降,纳脾经上行之虚火归于窟宅,待湿热一去,故口疮即
愈。后佐细辛又亦类此,细辛虽属少阴之药,而其敛虚火、治
口疮功有独擅也,与姜炭同用,有相辅相成之效。此两味虽属
辛热之品,而与桂附之雄烈辛散者,自有天壤之殊。故用姜
炭、细辛则效,用肉桂、附子则助纣为虐也。
    关于干姜治口疮之机理,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见解精辟,
其述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及从子懋牾口糜症均用干姜而愈
之,文后曰:“盖土温则火敛,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
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
作为口疮。其症饮食少,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肚复作痛是
也。”尤氏之论,恰为本案作注脚。惟本例尚兼湿热。故与连
柏同用。

    复次患者脉象按之弦细,其病虽属中虚湿热,而其体质蕴
藏血虚肝郁之机,故加入归芍以养血舒肝。全方寒热并用,标
本兼顾,药病相当,因得速愈。
    内外并进疗红眼
    1973年底曾治一名四十余岁之男子,初秋感受风热,并
发结膜炎。多方治疗两个月,未有进展。渐渐视物模糊,深以
为虑。一日与余邂逅,遂求治焉。诊见患者两眼通赤似樱桃,
风轮红丝密布。脉弦细,舌色淡红。余曰:“此病初由风热外
感,失于清解;加上汝之体质肝肾阴虚,水亏火炽。邪热与肝
肾虚火交织,故留而不解。当初疏散即安,而今时日已久,治
当标本兼顾,清热与育阴并重,始可望愈。”于是处内服外洗各
一方:
    内服方:六味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0g,淡盐汤送下。
    外洗方:每日以霜桑叶30g,加水两大碗,煎就后,揭去罐
盖,以头面悬罐上,用毛巾将头与罐一并罩住,睁开双目,让药
液之蒸气熏蒸患处。注意随时调节头罐之间距,以热而不烫
为准。熏后两眼酸胀,泪液自流则任之。待水温而不烫时,以
净布一小方,蘸水洗眼。亦一日两次。一月后,病者遇余内
子,再三托致谢意,并告以按前法治疗一星期,眼病即愈。
    按:霜桑叶煎水熏洗结膜炎,乃余故乡之民间秘方,无论
证之虚实,用之皆效。患眼接受熏洗后,即觉舒适异常。桑叶
虽是普通之物,然其功用,既可内清肺肝,又可外散风热,而熏
洗火眼,是其独擅之能也。
    又按:关于眼结膜炎之治疗方法,最简易且疗效奇特者,
莫过于何长工之眼保健法。其法刊于《新体育》1981年第7

期,《文汇报》1981年8月3日转载。随着时间推移,今已欲睹
非易。爰摘录如下:
    《何长工谈眼保健法》:“革命前辈何长工同志如今八十一
岁高龄了,身体还很好。解放初,何老和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
共事。侯老看到何长工同志才五十出头,眼就花了,就把自己
行之有效的眼保健法介绍给他:用个小杯盛上温水,用手不断
地往眼珠上撩水二十下,眼要睁着,使眼球与热水直接接触。
水的温度以眼睛感到舒适为宜。每次做完后,用毛巾擦干,再
在眼的有关穴位按摩按摩,并且轻轻按压几次眼球。何老试
验以后,感到很舒服,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双目焕发着神采的
何老说:四九年进城时我的花镜是三百度,现在还是三百度!
一个人从五十迈到八十多岁,从中年进入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