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先,喜见人过,常怀忿怨,平旦病减,午后病增,发热、心烦、口
燥、鼻干、脸红、唇赤、骨蒸、肺痿、咽痛、失音等常见症状已达
二十五种之多,尚未包括全部症状在内。清代莫枚士于《研经
言》中高度概括极为庞杂之证候而阐述其研究结论:“乃知传
尸劳者,(邹按:即指痨瘵)合尸、疰、疳、蒸四大症以名之也。
初以体虚受邪,人感尸虫,于是沉沉默默无处不恶,而不能的
言所苫,此时名之为尸可也;甚而发热、喘促、颧赤,名之为蒸
可也;及其项间生块,唇口喉舌皆疮,名为疳可也;至差而复
剧,死而传人,则为注矣。备此四症,故方法不一,各据见在为
言也。”
    莫氏此论,虽寥寥数十言,已对痨瘵复杂纷繁之证候加以
分类归纳,亦是对痨病理论研究之发展,颇具科学性与实践
性。下文对尸、疰、疳、蒸四大证试作探讨。
    古籍中对尸、疰症有时合论,有时分论,因二者并无严格
区别,且相因为病,故本文亦将两者合为一谈。
    关于尸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诸尸候”曰“人身内自
有三尸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血恶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
外邪为人患害。”由此可知,尸病由外邪侵入人体而发病。推
而论之,瘵疾初起必有外邪(瘵虫,亦即所谓尸气、鬼气)侵袭
为害。而疰病(一作注,两字通假)“诸注候”曰:“凡注之言住
也,谓邪气居住人身内,故名为注。此由阴阳失守,经络空虚,
风寒暑湿劳倦之所致也。”葛洪则于《肘后方》“治尸注鬼注方
第七”中云:“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死后复传之旁
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据此,则尸病乃病邪
感染为害,虽葛氏分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之“五尸”,要
皆传易疾病之病邪,其中与瘵疾直接相关者则为“尸注”。而

疰病则为病邪侵入人体后,留着不去,发为病变,甚至继续传
染他人之病理过程。两者实为痨瘵疾病过程之二阶段:尸病
见于早期,亦即传染期,疰则贯穿感邪以后之整个病程。
    尸、疰两症之证候,十分繁复。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云:
“尸注、鬼注病者,……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
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得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
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于旁人,乃至灭门。
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至《巢氏病源》尸病十二候,注病有三
十四论。然与本病关系最切者尸病中则为“尸注候”,而注病
主要在于注易传染。其实,上述尸、疰所现证候乃属感邪之后
所出现之全身症状,或虽属局部症状而为痨病患者易见之症。
如“寒热”指全身发热。“淋沥”当指小便滴沥不尽、遗精、白
浊、盗汗、妇人经漏不净等症。“沉沉默默,不得知其所苦”,为
感受病邪后所出现之中毒症状与机体反应性。当包括疲劳乏
力、沉默少言、纳差体瘦、全身不适而难可名状症等。无论病
邪侵犯于人体何部,于局部症状之外,必兼以上证候,此等证
候可贯穿瘵病之始终。
    上述诸症与现代西医学对于肺结核全身症状之描述极相
类似。《实用内科学》曰:“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
常工作,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
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发热亦是肺结核的
早期症状之一。”“盗汗……患者并有衰竭感。”此段描述已几
乎包括《肘后方》除“淋沥”以外对尸注证候叙述之全部内容。
可见《肘后方》尸注之证候,实为痨瘵感受病邪后所现之全身
症状,及痨瘵易见之肾脏病证,亦为古医家论断痨瘵之初步依
据。
    至于蒸病已不作为一种独立病症,《巢氏病源》仅将其作

为“虚劳”病中之一种症状  而疳疾则多见于儿科著作,几乎
已不见于成人医籍。殊不知久患痨瘵,多见疳证。
    所谓蒸病,实为痨瘵主证之一,以潮热、虚弱为特征,因其
热自内向外蒸发而出故名曰蒸、《巢氏病源》有五蒸、二十三
蒸之名,而痨症中以骨蒸为多见,骨蒸之病根在肾,肾主骨,
瘵病真阴亏损,内热炽盛,患者自觉其热从骨髓中蒸发而出,
暮热早凉,两颧发烧,五心烦热,喘促溺赤。并见纳差神疲,体
倦乏力。
    蒸为虚劳病变,不为痨瘵所专有。虚劳病变为痨瘵之病
理基础,故瘵疾必见蒸热。
    蒸与疳可相互转化,相因为病。如《巢氏病源》“虚劳骨蒸
候”记载:“久蒸不除,多变成疳。”而“湿病诸候”中“疳疾”条又
云:“五疳缓者则变成五蒸”。
    关于疳病,后世医籍仅见于儿科,其实当为痨病之一种中
晚期症状。明代万全之《育婴秘诀》早已指出:“儿童十六岁以
下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疳痨即气血虚惫、脾胃受
病之所致。”万氏将疳痨视为一病之两个不同阶段,以年龄加
以划分。须知小儿疳病当属虚劳范畴,其中虽有痨瘵。但多属
虚劳。属痨瘵者,疳症为痨病中一种证候,不作独立疾病。而
于成年痨病患者中,疳症同样为痨病之一种重要证候。
    所谓疳,乃脾胃运化失常所致之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
虽有热疳,冷疳,疳痨、丁奚、哺露等数十名称,而其实质,不外
因虚劳或痨瘵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饮食精微不能化生气血、滋
养百骸,渐至气血俱虚而造成形体及五脏之病变。临床多见
面黄肌瘦、毛发枯黄、纳谷不振、脘腹胀满、大便失调等证。严
重者可兼见紫癜、浮肿、口唇喉舌生疮、肛门湿烂、淋巴结肿胀
或久溃不敛等证。验之临证,此类症状确为痨瘵久病患者所

常见。
    综合尸、疰、疳、蒸四大证所现证候,以全身者为多,局部
证候较少,而肺部证候则更少。瘵疾中痨虫多犯肺脏,而后世
医书所论瘵疾实际多指肺痨而言,何以尸、疰、疳、蒸四大证
中,不见肺痨证候?盖尸注疳蒸所叙证候为全身症状,乃痨瘵
诸证之总论,临床当据不同之发病部位,增加相应之局部证
候。如肺痨现代中医将其主证概括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
四证。而明代《医学入门》“痨瘵”篇中更加遗精、泄泻两证而
为六证。其实无论四证抑或六证,部分症状已包括于尸、疰、
疳、蒸诸病候之中。如遗精、盗汗已包括于“尸注”之“淋沥”证
中;泄泻显属疳证;潮热为骨蒸病候,而咳嗽、咳血不见于尸、
注、疳、蒸四大证中,因咳嗽、咳血虽为肺痨必见之症,但仅为
肺脏之局部症状,故尸疰疳蒸诸证中不加叙述。后世医家所
叙痨瘵已不如古人包罗万象,多仅以肺痨为言。而咳嗽、咳
血、潮热、盗汗所谓肺痨之四大主汪,其实仍以尸注疳蒸诸证
为基础,加上邪犯肺金所见之局部症状而成。
    三、痨瘵治疗大法
    至于痨瘵治法,本文不加讨论,仅略述其大法。《医学正
传》倡“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两大
治疗原则。证之临床,似嫌不足。此病多属阴虚内热,且其热
深痼,不易遽除,因而除热一法亦不可忽。故余以补虚、清热、
杀虫为治疗痨瘵之三大关键,非独肺痨为然也。
    药治之外保养一法尤为重要。王节斋曰:“劳瘵最为难
治,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惜命,坚心
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
交治,庶可保全”,

    大小肠脉诊部位辨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
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
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
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
有至理焉。
    陆定圃《冷庐医活》曰:“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右寸,此
《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
只眼,后人遂皆信之。”然大小肠究当候之于寸抑候之于尺?
依旧扑朔迷离,令人莫衷一是。
    小肠脉候于左寸,大肠脉候于右寸,诸书辩论颇多,姑不
赘述。而大小肠察于两尺,前人早起疑窦。如《古今医案按》
载虞天民“治一妇人年五十余,小腹有块作痛二月余。一医作
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又以五灵脂、延胡索、乳
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丸服,又不效。其六脉沉伏,两尺脉绝
无。虞曰:‘此乃结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依法治之,下
黑粪如梅核者碗许而愈。”俞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结粪。
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余谓此非取
脉之巧拙,乃为大小肠本不该侯于两尺部之明证。
    清季龙柏氏著《脉药联珠》一书,于大小肠之脉诊部位,标
新立异,自成一说。其书曰:“古脉诀皆以大肠附肺,小肠附
心,包络附命门,以为火附火,而金附金也。独不知心肺乃清
净之腑,居之最高。而大肠为传导之官,行之最下,岂得与之
同部?况经云:“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侯胸中;左外以侯
心,内以侯膻中。并未及于大小肠,足见不附两寸可知也。夫

胸中者,腔之内,肺之外空处电;膻中者,肺之下,包络之外空
处也。夫既候膻中,非包络而何?包络之居左寸无疑,岂得置
于右尺?况于肝木厥阴同位,其附左寸更无疑矣。又口:左寸
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之表,正应小肠太阳经也:右寸之下,关
之上,曰气口之里,正应大肠阳明经也。余于斯道究心有年,
切脉应症未尝差失,故更以易。非敢臆度也。”
    按前说“左寸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之表。”“右寸之下,关
之上,曰气口之里。”非谓人迎气口位于两寸关之中间,而谓人
迎位于左关,气口位于右关。故“关之上”一语中之“上”字,不
当解为“在关部之上方”,而应解作“正在关之部位上。”李士材
《诊家正眼》曰:“按古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以察
外因;右为气口,以察内因。”“夫寸关尺三部,各占三分,共成
寸口。故知关前一分,正在关之前一分也。”以是可见人迎、气
口实在左右两关之前端,并不在寸关两部之中间。直捷而论,
则人迎属在左关,气口属在右关。龙氏谓小肠经候于人迎,实
即候于左关之前端。大肠经候于气口,实即候于右关之前端。
若以腑论之,则其部位当在关部之中下端,故其在《脉药联珠》
“入手认脉脏腑部位脉诀”一节中,直抉心源:“左尺属水,膀胱
与肾;小肠肝胆,左关细认;心君包络,膻中左寸;右尺三焦,相
火曰命;右关脾胃,大肠附盛;胸中肺金,右寸部定;左寸关间。
人迎表症;右寸关间,气口里应。”
    高阳生《脉诀》虽将大小肠之脉诊部位定于两寸,而于“芤
脉”条下却曰“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又将肠痈
之诊断,明确定于关部。余意此非前后矛盾而然,可能前者从
《脉经》承袭而来,后者为作者临证实践所得。无独有偶,宋代
王明清《挥尘录》卷二“余话”中记载名医杨吉老之婿凭关部芤
脉治肠痈一例,恰为《脉诀》作佐证。

    “杨吉老者,泗州人,以医术闻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弃
业,愿娶其女,以受其学,执了婿礼甚恭。吉老尽以精微告之。
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视脉云:
‘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
出。医者皆以为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试为筹
之,若姑服我之药,三日当有瘥。不然,非某所知。’下小元子
数十粒,煎黄芪汤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脓血数升而愈。富家
大喜,赠钱五十万,置酒以问之。曰:‘始切脉时,觉芤脉现于
肠部。王叔和《脉诀》云:‘寸口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
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
至此,可以言医矣。李后以医科乃第,至博士。”
    余谓大肠诊于右关,小肠诊于左关,较之诊于两寸或两
尺,不仅更符临床之实际,且深契于脏腑之排列。倘以现代医
学中“系统”二字将中医脏象作一归纳,则一目了然:左寸诊循
环系统;右寸诊呼吸系统;左尺诊泌尿系统;右尺诊生殖系统;
左右两关则共诊消化系统。由是观之,界划井然,紊丝不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