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的封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密室的封印-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并不是皇太子。

  后来,因为发生了井上皇后诅咒光仁天皇的事件,从那之后,山部亲王的命运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井上皇后的皇后地位被剥夺,其子他户亲王即当时的皇太子也被废。取而代之的是立山部亲王为太子,而后又作为桓武天皇登上了皇位。

  在天武天皇系和天智天皇系的派系斗争的夹缝中诞生的桓武天皇,从他即位伊始,就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正因为他没有天武天皇系一脉相传的血统,所以反对桓武天皇即位的宫廷运动被扑灭后又死灰复燃,第二次卷土重来。这都是那些血管里流淌着天武天皇系血液的皇族们挑起的。皇位受到威胁的桓武天皇终于下定决心,舍弃这座深深受到天武天皇系束缚和牵绊的平城京。

  七八四年——桓武天皇任命相当于主管文官人事的总头领的式部卿的藤原种继为造宫长官,主持迁都长冈京事宜。

  但是到了第二年的七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那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种继突然在其部下的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杀害。从马上跌落下来的种继的背上有“密室壹” 的字样(而根据史书记载,种继是被从峪院附近的黑暗深处射出的两支黑箭致命的。)这件事并没有就此打住,督造长冈宫的使臣们奇怪的接二连三的在密室状况下被杀害。所有遇害者都是在某种密室状况下被斩首杀害的,背上还有“密室”以及标注其是第多少位遇害者的数字编号。该数字编号均是用汉字中的大写方式表示的。

  这些离奇的事很快就传到了还在修建中的长冈京城内,人们纷纷传道,这是“怨灵”实施的报复行为。这“怨灵”也不知从何时起被称为了“密室卿”,闹得人心惶惶。

  不断扩大的事态让桓武天皇十分忧心,他颁布了一道圣令,强行逮捕举止可疑的朝廷要人,并命忠臣菅原道真对此次事件进行封存、记录。揪出了就职于防卫府的伯耆桴麻吕,因为他是最有可能最有机会直接下手的人,像“大伴”、“佐伯”这样的名门望族也未能逃脱被指控阴谋犯上的厄运。继而以幕后主使者为罪名逮捕了大伴继人、佐伯高成、天皇的外甥五百枝王等等数十人,他们全都或被定为死罪或被流放。而在事发前的二十天已经亡故的大伴家持在这次清算中也被剥夺了其中纳言的官职。除此之外,桓武天皇甚至还怀疑起了自己的同胞弟弟早良亲王,并于九月二十八日将其幽禁在平安京的乙训寺。

  早良亲王认为自己无罪,绝食以示抗议。而最终,在早良亲王被押往流放地淡路岛的途中,被人杀死在去往淡路岛的船中——而且是在密室状况下,被斩首杀害的。在他的背上,同样有鲜血写成的“密室”字样(据史实记载,早良亲王是绝食而死)。

  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传言可能是“密室卿”的“怨灵”移居到早良亲王身上,并引发了这一连串的事件。而实际上,平安时代的密室连续杀人案也就从此划上了句号。可是,不知是不是因为“密室卿”——早良亲王的魔咒,在那之后,不吉之事仍然频频发生。

  七八八年,天皇的夫人——旅子(种继的遗子)在她三十岁时病故。七八九年,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亡故。七九零年,皇后乙牟漏去世,安殿皇太子染病卧榻不起。七九二年,发生了大洪水,阴阳寮也占卜出“安殿皇太子贵体之病恙乃'密室卿'(早良亲王)做祟所致”。桓武天皇于是遣使前往淡路国,在早良亲王的墓前致歉,并接受了和气清麻吕的进言,决意再次迁都。

  七九四年——顺利迁都到平安京。可是,似乎对这次迁都心生愤怒一般,密室连续杀人案第二次爆发了。这一次杀人已经不再分阶级、性别、男女老幼,仿佛迁怒到了普通百姓的头上。由于事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密室卿——早良亲王的怨气十分惧怕的桓武天皇为了镇住亲王的魂灵,采取了多种手段:七九七年,派僧侣去参拜亲王之墓;七九九年,派使者出使参拜亲王之墓;八零零年,为了慰藉始终无法平息的亲王的魂灵,尊其为崇道天皇,并为其陵墓设置墓守;八零五年,在淡路岛建立常隆寺,用以为亲王的冥福祈愿;又将亲王的死忌定为国忌,将其改葬于大和国添上郡,并在其陵墓供奉大唐物品,继而祈求冥福、书写经文。

  直至八零六年,事件终于归于平静,而此时遇害者的人数也已正好达到1200人。桓武天皇又颁布一道敕令,宣告对平安密室连续杀人案进行历史性封存——禁止再谈论或用文字记载相关事件。

  八零六年三月十七日——桓武天皇命在诸国国分寺进行春秋两季的诵经,持续了二十一年之久的这一事件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在当时看来。

  编撰《续日本纪》的菅野真道是一个真正了解真实记录历史史实的重要性的一名伟大人物。考虑到历史应该带给后人以借鉴作用,那么把像密室连续杀人案这样特殊的事件人为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绝对不是一件值得赞同的做法。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不得不用采用日记这种形式,把平安密室连续杀人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都事无巨细地记载下来了。在记录中,可以看出真道曾考虑过:早良亲王是否就是密室卿呢?

  即使不是他而是别的什么人,真道也无从知道密室的技巧和砍头的处理,更不可能知道作案的动机所在。

  对于真道而言,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却可以经由他把这个未解之谜记录下来,传给后世。无论平安密室连续杀人事件是“怨灵”的报复还是现世的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不能当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经过深思熟虑,真道最终还是违抗了天皇想要将此永远封存、秘而不宣的圣意。

  就让我们的后世子孙去揭开这个谜底吧……

  于是真道便将平安密室连续杀人事件原原本本地写在了他的《密室密记》中。

  这样一来,这本《密室密记》就世代相传的被隐秘的继承了下来。

第二部 江户时代的密室

  一六四四年——在伊贺国(三重县)阿拜郡,松尾芭蕉作为松尾与左卫门的次子诞生了。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哥哥半左卫门继承了家业。于是,当时的松尾宗房(即后来的芭蕉)就作为侍童来到了藤堂良忠家,而良忠是享有五千石俸禄的伊贺上野诸侯家臣之长藤堂新七郎的儿子和藤堂家的继承人。良忠当时师事学者和俳谐诗人北村季吟,宗房也就学于季吟,他们二人虽为主仆,但却由于共同热爱俳谐而日渐亲密了。

  在《古今集》中,将滑稽的和歌集中起来归为“俳谐歌”,这就是俳谐的源头。俳谐这个词本是戏谑、玩笑、滑稽之意。江户时代的俳谐是室町时代盛行的俳谐连歌发展而来,俳谐的连歌是以机智、滑稽为主调的,而俳谐虽说在形式上将俳谐连歌缩短了,但其本质仍然贵在出乎人的意料。

  当时,良忠和宗房两人每天的主要精力都用研究和创作俳谐。在松江重赖所编的《佐夜中山集》中收录了宗房所作的两首俳句,(译者注:俳句,号称世界上最短的诗歌,由5、 7、5一共17个音组成。原为“俳谐句”的发局,后独立而成。)宗房以此为开端,走上了他的俳谐人生。这两首也就是后来的松尾芭蕉首次见诸于俳句集的作品。……当时,良忠二十三岁,宗房二十一岁。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爱好俳句的主人良忠在二十五岁时就因病故去,宗房也因此而选择了离开藤堂家,这给他哥哥增添了烦恼。

  当时的时代和社会很难谋生,浪人们(译者注:浪人,指失去主家、俸禄的无职武士,流浪武士。)都贫困潦倒,武士很难有所作为,所以宗房也就没再出仕,而是回到了哥哥家,每天怀着一腔对未来一无所知的烦愁,继续进行着俳谐的创作——但是自己今后将会走向何方?应该怎么办才好……

  是英雄总要经受生活的磨练。在沉寂几年潜心钻研之后,宗房于1672年,将其俳谐起句集《贝炊》供奉至了伊贺上野的天满宫,此后宗房离开了家乡,上京来到江户。《贝炊》展示了与以往的贞门俳谐(古风)所不同的崭新内容,为俳坛注入了一股新风,也表现出了宗房对今后新的人生的期待。

  已转向谈林俳谐(新风)的宗房,改俳号为“桃青”,在到江户的数年间即开始显露头角。他的第一位弟子其角也正是此时入门拜他为师的。

  1677年,34岁的宗房就已经成为谈林俳谐的一代宗匠了。不但门下的弟子增加了,而且还都成为了新进的俳谐家活跃于当时的俳坛。可是此时的桃青,表面上风光满足,内心却始终被一种虚无的感觉占据着。

  桃青所热爱的俳谐,于其诙谐滑稽(意外性)之中包含着世界的真理。谈林俳谐以其崭新的滑稽之风而风靡了俳坛,可是正是由于这种崭新也使得它很快几近无路可走。谈林俳谐才过了不过七八年就完全丧失了它本身的新意。

  诙谐滑稽隐身不现,从当时的俳谐中已经很难再觅世界真理的踪影。桃青失去了指引他继续前行的路标。1680年,在他三十八岁时,断然从俳谐宗匠的荣誉中抽身出来,选择了隐居在隅田川对面的深川,成为了一名俳谐隐士。

  桃青将深川的草堂命名为“泊船堂”。成为隐士的桃青在泊船堂中反复琢磨,不断进行各种尝试。自己究竟该怎么办——这里的试行不单单对其人生,也是对于濒临绝境的这一艺术所做出的反思。

  当时的桃青为了排解心中不安的情绪,拜访了泊船堂附近的一位名为佛顶和尚的出家人,苦心进行禅的修行,同时也沉醉于中国的古典作品——他在修身养性的同时静候着参透的那一天。

  1681年春天,门人李下将植物芭蕉送给了桃青。可能是土地适宜的缘故,芭蕉长得十分茂盛,人们也慢慢习惯地开始把泊船堂称作芭蕉庵。桃青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芭蕉”的名号。

  在芭蕉庵持续进行各种尝试的结果使得松尾芭蕉逐渐领悟到了什么。

  当时的芭蕉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出世。

  即从世俗的世界抽身出来,斩断自身返回世俗的退路,以破釜沉舟之决心献身于艺术。只有通过舍弃世间的幸福来达成对文学的绝对献身,而由此也会滋生出对于人生和创作的一种积极的姿态——芭蕉在悟到这一点之后,决意致力于风雅,成为一个为艺术而“疯狂”的人。

  1682年,因为江户大火,芭蕉庵被烧掉了。这之前的芭蕉一直持之以恒地继续着舍弃身边的一切,执迷于风雅的人生实践。但由于某些未可预知的人物和事件,导致芭蕉最终中断了这次的实践。

  因为这时,伊贺上野的城代家老(译者注:城代家老,指江户时期诸侯外出时替诸侯掌政的家老)、藤堂良长的忠臣出现在芭蕉的生活中。藤堂家自初代藩主的藤堂高虎以来,一直是作为幕府的密探肩负着重大责任的大名。而到了当时,幕府另外还为了了解普通百姓的真实想法,也促使他在朝廷外一直继续安插有能力的密探。当时自行选择了隐者生活的芭蕉被推选为候补几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藤堂良长与芭蕉也有着深厚的交情,正是良长举荐了芭蕉,认为他再适合这一职务不过了。

  由于是良长的托付,也考虑到如果真成为幕府的密探,正好能成全他脱离现实世界,完全在社会外围生存的愿望,所以芭蕉就同意了来人的请求。

  就这样,幕府密探松尾芭蕉就诞生了。

  1683年,芭蕉住进了修葺一新的芭蕉庵。第二年,他开始了往返于江户和故乡之间的旅行。后人从《旷野纪行》(别名《甲子吟行》)所熟悉的这次旅行,虽然名义上是归乡之旅,但实际上,却是芭蕉首次兼含锻炼之意的隐密之行。

  刚到江户时,芭蕉吟咏过这样一首俳句:

  秋风起 葬身荒野亦无悔

  这首俳句的含义是:旅途中的我,已决意最后倒在行进的路边,任其曝于荒野,又何惧秋风瑟瑟?葬身荒野对应为骷髅的头盖骨,其中的季语则是秋天。

  从这首俳句中,芭蕉那不惜变成皑皑白骨的决心可以感受到他的斗争精神,实际上,这也暗示出芭蕉作为幕府密探彻底舍弃了社会,以及他愿意为艺术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

  完成了《旷野纪行》的首次隐密行的芭蕉,获得了作为幕府密探的自信,不论作为一个纯粹的人还是作为一名俳人,芭蕉的存在都更为强有力了。

  后来回到江户的芭蕉和弟子们一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