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设计在童年-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儿一会儿采个野果,一会儿摘片树叶,蹦蹦跳跳地和松鼠追逐,她还没有想到,我们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挑战、是怎样的辛劳。 
  我要做的头几件事就是测量土地,设计房子的图纸,规划房子的坐落,再把房子位置上的树砍掉,把房子以外的树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好让房子周围环绕着树木。我们开着刚买来的卡车,带着长皮尺,先把这块土地丈量了一下,再与土地资料核对,找到了深深埋藏在土地四周、代表地界的铁棒。女儿高兴地奔跑着帮忙。 
  女儿一直是我的耐心助手。一开始,我们每天下班或周末都带她到工地上来看看。她和我一样,每次来到这儿总有一种浪漫的垦 
  ↑ “拓荒者”又伐倒了一棵树 
  荒者的骄傲。我觉得,这对她来说是人生美好的重要的一课,这堂课是很多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 
  所以,在那些日子里,我早“忘”了给她安排的“事儿”,从不吝啬她的时间,从不担心我们“拓荒”、盖房会影响她的学习。 
  她对这块地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小树林子里的树,红色的野果,上蹿下跳奔跑追逐的小松鼠,多像是童话里的场景。对于喜欢文学、思想感情浪漫的女儿,这一块小林地似乎有很多的蕴涵,她对这一切很陶醉。我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女儿和我一样,对于我们家自己动手盖房子的理解不是仅局限于省下了多少钱,而是有很多无可言喻的内涵。不过,在整个盖房过程中,她并不都是处于轻松兴奋的状态,我偶尔也让她做一些不那么浪漫的活儿,比如,抬钢筋、挖土,这些没有人会打心里喜欢干的苦活儿。 
  我常想,盖房子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女儿人生旅途中最强烈的记忆。多姿多彩的人生不正是无尽知识的来源吗? 
  我准备好自己充当盖房子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角色,包括建筑商、设计师、采购员、木工、电工、内装修工、油漆工、水暖工、搬运工和清洁工。这个想法看起来很疯狂,不过,我已经作了很多技术上的准备,买了一些与盖房有关的书,有如何当建筑商的,有关法律的、电工的、木工的,等等。 
  我自己设计、绘制蓝图。我把女儿的卧室设计在客厅后面的走廊的最尽头,与主卧室和饭厅、厨房远隔近20米,为的是让她的房间与客厅和饭厅保有最大的距离,有最安静的环境。设计的时候,房子每一处的位置朝向、每一间的大小我们都要反复推敲;而且,常常为了一点异议而争论不休。关于我们在房子设计上的争论,女儿后来还写成了一篇大学申请论文,有位大学校长甚至亲自在来信中表示,她的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在卧室的设计上,我刻意把女儿的房间面积设计成最小的,室内的衣柜也是最小的。虽然和其他房间相比只是略小一点,但是这个敏感的鬼灵精从我正在绘制的图纸中马上就发现了,她既谅解,也很理解我的用意。   
  让孩子体验艰苦(2)   
  她对我说:“That’s OK,我有个朋友家里很有钱,大豪宅里大多数家具都很高级。不过,他的房间很小,里面的家具全都是旧货。他爸爸对他说,你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 
  实际上这不正是我苦心对她的暗示吗?我认为,做父母者可以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和拓展人生的条件,但是,却未必要,甚至一定不要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 
  女儿幼时有几位亲密的美国朋友,有的家庭非常富裕,有的很艰难。有位叫雪莉的女孩,父母都以建筑为生,他们家维持生计的手段就是盖房子、卖房子。听起来好像挺浪漫,其实不然。他们靠着有限的积蓄买材料,两口子自己动手盖,盖好了以后自己先搬进去住,同时一边找买主,有了买主后,全家搬出去租套公寓住,接着再盖下一座房子。有一次,我送女儿去她家参加派对,几个小朋友晚上在她家过夜。雪莉对朋友们说,她很高兴今年的生日正好碰上他们家有房子住,能开一个像样的派对。不过,她们很快就要搬出这座房子了,因为房子已经有买主了。她没法预知第二年的生日会在哪里过,因为她不知道她们家什么时候可以盖好一座房子,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卖掉房子。从她记事起,他们家就是这样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永远不知道哪里是归宿。虽然她要搬出这个舒适的房子,觉得很伤感,但是,她们也很高兴,因为这正是他们家的希望所在,是他们家庭唯一赖以生存的方式。 
  雪莉家除了父母之外还有3个姐妹和1个弟弟,这么个大家庭仍然过着不安定的日子,让我不禁为这个家庭令人伤感的故事唏嘘不已。不过,雪莉没有因为家庭生活的艰辛而自卑,而是坦诚相见地对知心朋友讲述自己实实在在的故事。他们特殊的人生经历给了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女儿深刻的人生启迪。 
  女儿对我说,她毫不怀疑雪莉今后会过上很好的生活,因为雪莉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学习刻苦努力,上了好几门荣誉课。女儿对我说,一个人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有可能过上好的生活,一般来说,一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生活待遇就越高。雪莉家艰难的生活使她更知道应该怎样去奋斗。 
  那时候,高倩才读三四年级,我很高兴她在这么小的年龄就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这个道理。也许,这正是为什么她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动力,自觉努力地去奋斗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带着她一起拓荒,让她尝尝人生苦涩的原因。让孩子从小了解社会,体验艰苦,才会成熟、坚强,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未来去努力奋斗。 
  历经1年半的艰苦劳动,由我们自己动手建造的房子终于落成。这座房子现在成了大学城里的一个“观光景点”,年复一年地,有很多中国人由别人领着,开车来到我们住的房子前面,指指点点地述说着哈佛爸爸、哈佛妈妈当年带着矢志当律师的女儿,自己动手盖房子的传奇故事。   
  当好拉拉队(1)   
  对孩子的各项活动,家长既要参与,也要当好拉拉队。热心参与,适当赞扬,真正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会换来比空洞的口头鼓励强得多的好效果。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碰到女儿的好朋友,正在得州A&M大学就读的阿波莉,听说她参加选美,当天晚上是决赛,我对她说:“我去为你助威,顺便拍几张照片。” 
  开赛前,她母亲拿着一摞预先买好的票等在剧场门口,分发给前来捧场的朋友。进了剧场,看到他们一家父母兄弟姐妹8人全部到场。表演中,大家使足劲儿为她加油。她母亲静静地端着一个本子,像个专业裁判似的,认真地为女儿逐个细小项目“打分”。那晚,阿波莉如愿以偿摘取桂冠。 
  选美赛后,在一个狂欢的大厅里,我边看欢歌狂舞,边和阿波莉的父亲聊起了家常。阿波莉的父亲毕业于乔治敦大学,修刑事犯罪管理学,曾任一座联邦女子监狱的监狱长。政府的工作收入不高,他还领养两个孤儿,供养3个大学生和两个中学生,生活不易。为了增加收入,他加入预备役。“9·11”事件后,他应召到军事基地工作。为了参加女儿这场选美,他专门请假3天,赶回来当拉拉队。从新墨西哥州的军事基地开车过来,单程就要12个小时。这个慈父笑着对我说,半夜过后,派对结束,回去睡四五个小时,天不亮就得起来赶回基地。他一脸幸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动。来回24小时枯燥的长途驾驶,就为了参加一场女儿在大学里的选美比赛! 
  很多人都说,只有中国人、中国家长最爱孩子,最重视孩子的教育。从这个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未必能从很多中国家长身上看到的感动和震撼。以前孩子外出参加的各种比赛,多数在300公里、来回六七个小时车程的范围内,有的美国家长会专程开车去助威,为的只是鼓励孩子,并参加最后的颁奖;有的家长每场必到。回想我自己,女儿上初中、高中的6年时间里,专程开车赴外地为她捧场当拉拉队的经历不上10次。即便如此,在很多华人眼里,我已经是模范父亲,常常被人作为“望女成凤”的谈资。 
  有人以为只有中国人培养孩子才肯花精力,实际上,美国人在孩子的教育上不但肯花精力,很多人还特别喜欢亲自投身其中。我的同事尼尔博士就是这样,他有3个上中小学的孩子,他利用每天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到他孩子的学校充当足球教练。每天下午5点绝对准时下班,匆匆赶到停车场,开车直驱学校球场,天天滚在孩子堆里,带他们练球、比赛,忙得不亦乐乎。我刚来美国时对这一文化现象不了解,一直以为他是有报酬的“兼差”,后来才知道,他十年如一日地当个“义工”,和孩子们在一起只不过是“玩玩”。 
  女儿高中的交响乐团也有很多家长参与,每年都选出由家长组成的“乐团之友”委员会。那年为了去中国访问演出,家长们还多成立了几个委员会,筹款委员会由一位物理教授主持,公关委员会由一位大学新闻系主任负责,我成为中国总联络。筹款委员会负责向外地的机构筹款,公关委员会设计宣传材料、写文章、联系媒体。几位当法官、律师、医生的家长也踊跃报名随团去中国,以便协助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交响乐团共有138个乐手,光大提琴就有25把,低音提琴6把,还有低音号、大鼓等,体积很大,都不可能随身带上飞机,几位家长承担了加工几十个托运用的大木箱的任务。 
  有的人不但能欣赏自己孩子取得的成就,还能够欣赏别人孩子的成果,以行动对别人孩子的成就给予极大的鼓励,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有时,其他人对孩子的鼓励,能够起到家长和老师所起不到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女儿的书出版以后,出版社安排在休斯敦的书店举行签名售书仪式,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合适的机票,出版社总裁诺依斯先生一个人开车,从旧金山赶来休斯敦。旧金山与休斯敦相隔3 000多公里,开车单程将近40个小时,为了参加仅仅为期半天的签名售书仪式,他要来回6天耗在大荒漠上。为了不让我过意不去,他认真地 
  ↓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丘胜云先生参加新书发布及签名售书,中国书刊社总裁诺依斯先生赶来当“拉拉队” 
  对我说:“其实,我喜欢开车。”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丘胜云和副总领事夫妇,以及文化、教育领事七八人都到场参加签名售书。丘总领事致辞时表示,高倩的作品对于美国同龄人了解中国有很大帮助,称她是中国在美国的亲善大使。这对她都是很大的鼓励。 
  美国国家工学院院士哈里斯博士曾代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项目去中国,多次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和太太伊丽莎白访问中国30多次,在高倩还没有出版《西方到东方》一书时读了日记的初稿,给高倩寄来一张卡片,写了不少勉励的话,进而催促出版这本书。书一出版,他就买了20本送给他的朋友们。有一次,他和夫人兴奋地告诉我们,他们意外地发现,在北京宾馆的友谊商店里有出售《西方到东方》,他们高兴地把店里的存书悉数买下,在北京逢人便送,他夫人非常骄傲地对别人说:“这个作家是我们的朋友!”   
  当好拉拉队(2)   
  对孩子的各项活动,父母既要参与,也要当好拉拉队。热心参与,适当赞扬,真正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会换来比空洞的口头鼓励强得多的好效果。周围的人对孩子热情洋溢的夸奖,也是孩子前进的强劲动力。所以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     
  走向社会 不做“井底乌龟”   
  走出家门长见识   
  ——从天才少年中心开始 
  让孩子走出家门;参加校外活动,到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结识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的人;可以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将对智力与交际能力的早期开发带来受益终生的影响。 
  高倩上五年级的时候,从学校偶然得知著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个“天才少年中心”,简称CTY ( Center for Talent Youth ),每年夏天为中小学生开办暑期项目。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这个大学一共出过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72年该校心理学教授朱利安·斯坦尼创办了天才少年中心,这个中心既为那些早慧的“天才”少年开设较高级的课程和提供课外扩展知识的机会,同时也通过对该中心所确认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