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色战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之血色战旗- 第6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分善于集中政治局请成员的智慧。8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陇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我们占优势。
    东北行政大员由国民党派,我们去干部,一定有文章可做。如果这些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红军不入关,美军不登陆,形势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意中国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根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中央决定先派千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万毅(原系东北军将领)等所率部队仍需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以造威强大的热河根据地。
    8月26日,**在为**中央起草的致备中央局、备区党委的电报中又以正式文电的形式强调了以上思想,该电文指出:东北四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能否派军队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没有问题。
    但时隔3天后,**及其他**中央领袖们就已经作出了对形势的进一步判断,并消除原先只能派干部暂不能派部队的顾虑,而大胆地向关东派遣部队了。
    8月28日,朱德在延安为即将去东北开辟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时就重申了**中央的决心。朱德说: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作。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他占城市,我们占乡村。
    有同志这几夭看到苏联和蒋介石订了条约,有些灰心。过去以为苏联会大大帮我们一手,现在失望了。这是因为过去希望过奢。但是要知道虽然有个条约,东北的工作还大得很。苏联三个月撤兵,中国要归中国人自己管,东北要归东北人管,我们当然可以管,条约上没有规定不要我们去,不要我们管。现在要派五万部队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这是很长远,很巩固的路。
    朱德的上述讲话,是在**赴重庆谈判后讲的,代表了**中央领袖们的一致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东北“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八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走公路。
    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博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当然必须承认此时**中央对于东北究竟能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尚未有很大的把握,但并未停止发展东北的部署。
    8月29日,代理**中央主席的**以**中央名义向**晋察冀中央局、山东分局发出指示。指出:由于中苏条约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如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备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的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最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苏联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
    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还指出:晋察冀与山东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到苏联红军后方了解情况,随时报告。**中央在给各地的电示中还要求“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该电示中还要求晋察冀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但要用东北地方军和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发表消息…….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接洽与联络……,”这说明,**中央虽然早已有争取东北的预案,但由于对东北的情况不大了解,又考虑到条约的限制和不明苏军的态度,因此尚未最后定下派大部队前去争取东北的战略决心。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央对于东北的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
    为尽早解放东北,驱逐日本关东军,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还在1945年7月下旬,抗联教导旅就组织290人编成小分队,乘苏军飞机空降到牡丹江。海林、磐石、海拉尔、满洲里、索伦、赤峰等18个地区,进行战前侦察,为苏军提供军事情报,付出了很大牺牲,但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远东战役发动前夕,抗联处于高度的待命状态。此时,他们收到斯大林的来电。斯大林指出: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待命。
    听到了斯大林的电文后,抗联官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8月,抗日联军经过中苏边界营地召开誓师大会,立即随苏军行动,全力配合苏军消灭日本关东军。正在执行艰苦的敌后侦察任务的原抗联第11军第1师师长李景荫,率领部队主动出击,配合苏军作战,抗联部队还从教导旅抽调一部分人员为苏军担任向导和参谋。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作战时,抗日联军从苏联境内打回祖国东北地区后,在苏军统一指挥下,迅速进驻哈尔滨、长春、沈阳、吉林、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延吉、北安、绥化、海伦等57座大小城市。
    因此,可以说整个大东北抗联武装进去得最早,接管得也最早。
    为了避免国民党政府和美国人的口舌,驻备大小城市的卫戍司令由苏方担任,而抗联的各级指挥人员只任副司令。周保中化名费绍元中校,担任了长春卫戍副司令,张寿镇化名李兆麟,担任哈尔滨卫戍副司令。此外,冯仲云、王效明、王明贵等领导人也分别担任了沈阳、吉林、齐齐哈尔等11个市的卫戌副司令。
    自1941年以来,由于东北斗争环境所需,抗联余部进入了中苏边境营地,并被编人苏军序列。抗联领导人与苏军指挥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与延安**中央取得联系也是经过周保中等的安排才实现的。
    抗联部队进入东北后,一面协助苏军肃清日伪残余和反动武装,一面着手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先后成立了松江、黑龙江、佳木斯、牡丹江、吉林、延吉、长春、沈阳等地地委以及所属的备市市委和县委组织,并组建了7个步兵团,5个警备军团,7个警备大队,两个骑兵连。
    1945年8月后的大东北,混乱之极。
    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央派出的负责干部尚未达到,蒋介石的正式“接收”班底尚未最后搭起来。
    1945年9月,随苏军最先进入东北的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李兆麟冯仲云亦参与领导工作。到10月中旬,自卫军发展到4万多人,积极开展肃清日、伪残余和反对国民党“地下军”的斗争。**东北党委员会和人民自卫军在各地区采取各种形式,继续开展接管伪政权和建立新政权工作,扩建人民武装以及发动组织群众,并与八路军冀热辽部队密切配合,开展对敌斗争。
    总之,抗联是中国国内最早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沦丧了14年的东北所有权的人民武装,并在整个大东北的接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抗联首先随苏军进入东北,为**抢先争取东北的经营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最先出关进入大东北扫荡日伪军残余及拒降之敌的中国武装力量当数**领导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所部。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1945年8月11日,朱德在发布的第二号命令中令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令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冀热辽军区接到延安总部命令后,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即于8月13日在丰润县大王庄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人关行动。
    李运昌在会上传达了延安的命令,参加会议的各级指挥员群情振奋。
    李运昌是河北乐亭人,早年投身中国大革命,1925年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是**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革命家李大创的侄子。他既参加过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同时还在**领导下的**满洲省委做过地下工作,对东北十分熟悉。接到**中央的命令后,经热烈讨论,决定在冀热辽军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的基础上,以李运昌为首成立“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所”,并将准备开进东北的部队,分别编组为西、中、东三支独立进军的先遣部队。兵分三路,出长城备口以最快的速度,大踏步地向东北进军。其中,西路由第14军分区司令员舒行、政治委员李子光率领第13团、第16团一部和北进支队共约2000人,于8月中旬从冀东平谷出发,经兴隆向承德、围场进军。中路由第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政治委员宋诚率领第11团及青(龙)平(泉)支队(后改编为第51团)共约2000人,于8月17日经喜峰口、平泉向赤峰前进。东路由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治委员唐凯率领第12、第18团和朝鲜支队共约2500人,由抚宁台头营叶区出发,经石门寨、绥中,向锦州、沈阳进军。“前方指挥所”随东路部队之后跟进。在挺进中,大雨连绵,河流洪水暴涨,道路泥泞,冀热辽军区出关部队情绪高昂,克服许多困难,不断加快进军速度。
    此时,正值盛夏,苏军的猛烈进攻使不少地区日军已停止抵抗。但大批日伪军一时尚未全部解除武装,尤其在冀热地区与长城内外,许多日伪军仍保持其完整的建制与指挥,固守据点,拒绝向**军队缴械投降。其间,在长城内外各地有伪军19个旅、27个“讨伐队”、两个骑兵团及伪华北“治安军”3个团,共约10万人。日伪地方武装也未解体。
    冀热辽军区部队在进军途中不断与其发生战斗。
    西路进抵兴隆地区时,当地伪军第24、第25旅及“讨伐队”拒绝缴械投降,该部即向敌军发起进攻,后经冀东主力增援将其歼灭,俘其官兵3000余人。中路解决了平泉一带伪军第17旅,并在平原与苏军会师。此后向凌源、赤峰、朝阳前进,接收8座县城,俘伪军5000余人。东路所部于8月20日出发,沿途冒滂沦大雨解决了石门寨、九门口等地伪军。自8月25日以来,冀热辽军区挺进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所遇日伪军全部被缴械,先后缴枪122多支。27日,迂回山海关,到达绥中县属之前卫、中前所一线。8月29日,东路挺进部队在山海关以北的前所车站俘伪军400余名和一批枪支及物资。
    在前卫以北之凉水河地区,东路部队与由林西、赤峰经叶枯寿、凌源驰往山海关的苏军一个战斗分队会师。第16军分区临时抽调了一些司号员组威“军乐队”,吹起了欢迎号,欢迎苏联红军的到来。
    两军会师后,双方指挥员取得一致意见,决定向驻守山海关的日伪军发动攻势。待东路部队包围山海关后,由苏军向山海关守军送交无条件投降通牒。
    山海关是一座古老的名城,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地处河北秦皇岛东北,南临渤海,北依角山,西亘长城,山高势险,北宁路穿此而过,是华北通往东北的门户。明朝洪武十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秦皇岛东北设置山海卫,次年12月筑起山海关城。
    从此,山海关便成为长城东部的一座军事重镇。山海关城墙高达10米,宽容五马并行。
    “天下第一关”的横匾雄踞于东门之上。全城占地8平方公里,山势陡峭,又加上护城河环绕,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守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迫使守关日伪军投降,第16分区部队和苏联红军向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碟。该通碟全文如下:由于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强大苏联红军攻入东北,我八路军已全面举行对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已向日本国下诏,接受无条件投降。现中国八路军和苏联两国强大军队,已兵临山海关城下,着派中苏两国代表,向驻山海关日军司令官送出通牒,命令驻山海关的日军、伪“满洲国”军接到本通牒后,限于本日下午2时率部于山海关火车站“无条件向中苏军队投降。
    此致一一驻山海关日本军司令官中国八路军司令官苏联红军司令官1945年8月30日当时山海关有日伪军约2000人据守。这些已经接到上级拒降命令的日伪军拒绝向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投降。面对山海关如此高大的城墙,冀热辽部队苦于无炮,打不开城门,冀热辽所部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只得决定先围再打,首先扫清据点外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