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陆军参谋长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指令”’并不十分重视,要求他将其大量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于适当时候,从比利时地域向左翼转移时,他却大为恼火。作者曾看见希特勒用一部军用电话机,艰难地质问第6 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大将,为什么迟迟不投入他的装甲军。对这件事,约德尔在5 月16 日写道:“元首催逼B 集团军群和A 集团军群的全部装甲和摩托化部队尽速行动。”凯特尔随即飞抵B 集团军群司令部,当面向其传达希特勒的要求。这天,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问题的关键是,要开辟一条前送道路。。分别通过第6 集团军地域和第16 集团军地域,。。将兵力前送至突破部队的右翼和左翼”。几小时后,他又补充写道,希特勒点到的那个装甲军,正在它迄今的作战地域,为取得最后胜利再次投入战斗。从他的日记中看出,哈尔德大概使每一个外行都得到这样一种印象,似乎部队机动困难重重,而且需要相应的时间。
  次日,希特勒——大概是昨天晚间受与戈林一席长谈的影响——突然决定,将经长时间准备的、关于在荷兰进行军事管制的全部措施统统废除。他纯粹从党政观点出发,以波兰和挪威为样板,在荷兰实行民事管理,完全没有考虑到这还是一块极不安定的地区。国防处长立即向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就忽视军事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异议,但无济于事。当哈尔德听到这个消息后,于5 月17 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荷兰军事管制问题上采取的态度,再次表明最高统帅对待陆军总司令部的极度不真诚”。
  这是一个即将发生严重冲突的征兆。这场冲突涉及的是整个作战行动的核心思想,即迅速向海岸突破。当德国装甲部队主力畅通无阻地渡过马斯河,并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迅速向西挺进时,国防军领率机构与陆军总司令部的思想,产生了根本的分歧。5 月16 日哈尔德趾高气扬地写道:“尖子部队正以一流的速度推进。。敌人装甲部队的进攻被击溃。步兵的开进速度。。也极为迅速。”据可靠的消息得知,由南向北开进的法国军队所实施的“进攻。。开始攻势还很弱”。此时陆军总参谋长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南部的翼侧安全可通过“梯队”的不断机动得到充分保障。他写道:“尔后,此线可通过后续部队得以加强”,并决定次日将其想法付诸实践。而希特勒的想法却与此大相径庭。虽然,他在坦克作战上不是没有花费一定精力,但他现在一直担心翼侧安全。因此,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步兵师身上。他希望,在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之前,步兵应骑马或步行赶到翼侧。5 月17 日中午,他向陆军总司令说明他这一担心——正如哈尔德在日记中所记载的:“他认为主要危险来自南面”“我认为当前没有任何危险”当天下午,希特勒乘汽车亲自赶到巴斯托涅,向A 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表示他的这一忧虑。希特勒强调说,为防止敌人死灰复燃,在这一时刻,无论如何不能出现任何纵漏。因此,当前不能如此迅速地向海峡突击,而应以最快速度沿埃纳河、尔后沿索姆河建立绝对可靠的防御,即使失去西进的时间也在所不惜。
  5 月17 日傍晚,陆军总参谋长对这一决定以忧虑的语句写道:“真是不愉快的一天,元首大发神经。他在成功面前畏缩不前,不想冒任何风险,宁可让我们停止前进。”翌日清晨,哈尔德再次向希特勒陈述了他对形势的分析,最终他认为。作战“不能有任何停顿”,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每一小时都是宝贵的”。上午10 时——这对Ⅰ号宿营地的人们来说、可算是起了个少有的大清早——陆军总参谋长和布劳希奇与希特勒发生了一场极不愉快的争论。约德尔称之为“极度紧张之日”。他写道:“陆军总司令部不同意以最快速度巩固南翼的企图。。希特勒则以最严厉的方式命令陆军总司令和哈尔德将军,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此后凯特尔再次仓促飞往龙德施泰特集团军群,命令其参谋长,立即按希特勒的要求行动,不要等待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约德尔也没有袖手旁观,他利用他的权威,下达了补充命令。而哈尔德却极为恼怒地回到了他附近的猎屋。他写道:“在元首大本营,另一种观点占了统治地位。元首对南翼有着一种莫明其妙的惧怕心理。他大发雷霆,暴跳如雷,似乎我们正在葬送整个作战,正在导致全军覆没。他根本不想继续向西推进。”
  直到下午晚些时候,这场风波才平静下来。陆军总司令部收到了一份新的“命令”。甚至还有关于早晨说话的“谈话记要”———这是一种过去几乎从未采用过的、表示赞同陆军总司令意见的形式。当天18 时,希特勒终于被哈尔德呈送的新的报告说服了,决定“放弃对机动权的控制”,由陆军自行决定。“从此,正确路线终于能付诸于实践”,陆军总参谋长在分析这一事件的过程中,这样写道。但他又说:“这是在引起普遍义愤的情况下才出现的结果,而且从表面看似乎是作为国防军统帅部采取的指挥措施”。这场风波迅速了结了,国防处是在事后才了解到这一情况。
  在后来的日子里,约德尔的日记如同温度计一样,反映出指挥层仍处于一种动荡不定的状况。他们对作战指挥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经验,他们的行动准则是受其起伏不定的感情和情绪来决定的。因此,到5 月19 日,国防军统帅部对于来自北面的法、英装甲部队的突击,又一次表示出“极大的忧虑”;而敌人的这一行动正中陆军总参谋长的下怀,他“恰恰表示欢迎”。结果,两个最高指挥机构对空军的参预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5 月20 日傍晚,大约在西方战局开始后10 天,德军就到达了阿布维尔地域的索姆河河口,并在河口北部将拥有数个集团军的敌人合围。“山崖城堡”沉浸在不寻常的胜利喜悦之中。约德尔写道:“元首大喜过望,高度评价了德国陆军及其领导。”5 月21 日傍晚,希特勒“对于步兵师向前推进不够又有点心神不定”。约德尔看到希特勒在“地图室里一直呆到一点半”。
  第二天,便开始了戏剧性的敦刻尔克事件。在这些日子里,希特勒将刚刚庄严表示的对陆军的“赞许”抛到九霄云外,再次于预作战行动,因此使西方战局,甚至整个战争的结局,都对德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许多战史书籍已对这一事件作过描述,为使这一事件的介绍更加丰富,作者想以个人在大本营的经历作一些补充。
  此次对立的阵容仍如同以往:一方是希特勒、凯特尔和约德尔,还有戈林;另一方为布劳希奇、哈尔德,以及国防处的陆军参谋军官们。希特勒及其追随他的那些人自以为是,毫无顾忌地将他们的观点和意志强加给陆军总司令部。经过多次“不友好的会商”之后,哈尔德于5 月25 日只好屈从于无法更改的事实,他说:“迅速推进的左翼前面并没有敌人。。但被元首的不可更改的意志阻止了。”次日,哈尔德用极其尖刻、嘲讽的词句概括了全部的灾祸:“装甲和摩托化兵团遵照至高无上的命令,象大树一样,扎根在贝顿和圣奥梅尔之间的高地上,不能进攻。。。而此在正是敌人的暴露后方,本可大干一场”。在此期间,由比利时匆忙开来的、仅由步兵师组成的B 集团军群,“在对付着谨慎后撤、但仍保持战斗力的敌人。。以一定的代价缓慢向前推进”。而敌人在此期间,却匆忙准备于第二天将其被围部队运过海峡。
  象哈尔德及其周围的军官一样,国防处的陆军参谋军官们,也对希特勒的命令大吃一惊。希特勒对他下达的这一命令,不想作任何解释。瓦利蒙特和洛斯贝格毫不迟疑,立即通过“上层路线”,详细打听事情的来龙去脉。约德尔极不耐烦、并十分自信地说:他、凯特尔以及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相当熟悉弗兰德的低洼沼泽地带,那里无法使用坦克。在狭窄的小路上,排成长串的坦克会相继被摧毁,加上迄今已经损失的坦克,到法国第二阶段攻势开始时,将没有坦克可以投入。目前在弗兰德唯一能够作的,就是大胆使用空军。戈林向希特勒担保,他的飞行员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在沿岸完成对敌人的合围。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以其在战前和平年代里,在比利时海滨度假时的所见所闻,强调指出,1918 年以来弗兰德地理的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但却是徒费口舌。作者对空军在黑夜和恶劣天气里的作用的怀疑,也没有引起任何反响。至今还留下难忘的不愉快印象的谈话,还有两点值得一提:约德尔没有一句是引用龙德施泰特元帅多次表示赞同希特勒命令的话,尽管龙德施泰特由于他在当时的总参谋部军官中享有崇高威信,利用他的话最能消除其下级的矛盾;约德尔更没有谈到——那怕只是暗示——政治动机,即希特勒可能出于对英国远征军的怜悯。龙德施泰特在这件事的态度,在陆军总参谋长的日记里没有任何记载。相反。在5 月26 日的日记里却提到,“龙德施泰特不再坚持,径直去找霍特和克莱斯特,向他们说明快速部队继续推进的条件。”因此,根据上述情况,只能证明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军官们——更不用说陆军司令部——尽管在观点和安排上与希特勒有部分的一致,但目标绝不是一样的。这一切说明,龙德施泰特仅仅为了调整装甲部队而下达的短期“停止令”——对此,陆军总司令部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成了希特勒在关键时刻中断作战行动自然发展的借口。5 月26 日下午,装甲部队恢复机动权。但为时已晚,已无法从总体上阴止英、法军队向海峡彼岸的撤退,德国空军也只能起到干扰作用。
  为了使读者对那个时期有更全面的了解,作者还想补充一些对西方战局尔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印象,因为它对于大本营的性质和作用据有典型的意义。
  当德军于5 月20 日快速到达索姆河口后,希特勒立即撤消了以多个意大利师在阿尔卑斯山脉北缘发动进攻的计划。希特勒的这种对盟国意大利反复无党的态度,只能是出之于纯军事原因,别无其他解释。5 月30 日墨索里尼照会希特勒,宣布意大利于6 月5 日参战。希特勒对意大利独裁者的这一决
  定非常恼火,建议他最好再等几天,这似乎义与“轴心国”的政治目的不相协调。破绽百出的理由是意大利的参战,将会干扰德军于同一时间计划在法国中部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但是,如果看一看哈尔德在这些天给的答复,就会知道希特勒的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哈尔德曾答复陆军总司令说:“意大利在下几周”才能参战。此外,希特勒对于墨索里尼提出的关于两国总参谋部进行不承担义务的对话的动议置之不理,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希特勒而对德国国防军所取得的出人意料的巨大战绩,并不想与盟友分享胜利与和平的硕果,而必须由他一人独占。
  当时,不管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得知希特勒的公开的或秘密的企图,是多是少,都应从这些事情中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两个盟国不可能拟制共同的作战计划,更谈不上并肩战斗。因此,当意大利于6 月10日参战时,两国既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最起码的军事联盟所必需的计划和目标。
  随着6 月5 日在法国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首脑进行了第一次会商。会上再次出现的对立很能说明问题。在说明下一步的目标时,哈尔德说:“必须把敌人的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目标”。他的话是符合总参谋部的久经考验的理论的。可是第二天,陆军总司令却告诉他一个希特勒的新想法,“其中关键的一句话是:“他首先想以十分的把握夺占洛林铁矿,从而剥夺法国的装备基地。”如果在当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日子里,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能够衔接起来,那么后来就没有足够的办法和施加充分的影响说服希特勒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即“夺取特别是坚守一个领土目标,是以战胜敌军为前提”,“未取得这一军事成果,。。夺占具有军事经济价值的地区,即夺取领土目标,是成问题的,长时间坚守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观点对立的整个过程中陆军总司令和陆军总参谋长,以及陆军高级指挥官们仍然是处于孤立的境地;约德尔保持沉默,凯特尔和“四年计划”所谓内行领导戈林,百分之百地支持希特勒。
  6 月3 日,大本营结束了在“山崖城堡”的生活。撤离前,根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