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毛泽东一再指出的“运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方式互相配合,必能使敌军处于极困难地位”〔18〕的精神是基本符合的。由于挺进兵团和尾击兵团的战斗不仅使日军的后方弹药、粮食以及医药等军需物资供应不上,使其在当地筹掠粮草的企图也因不能分散兵力而无法实施。据日军战史记载,当日军被围于浏阳河以北、福临铺地区时,从1日至4日,日军有不少联队每个士兵仅有子弹10发至15发,每个分队仅有手榴弹一两枚,不得不以刺刀进行白刃战。日军战史也不得不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付出了高于香港作战两倍多的牺牲,于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19〕    
    第九战区防守新墙河南和汨罗江南的第一、二线部队能够依托既设阵地逐次抵抗,给予日军以一定程度的迟滞和损耗;守备长沙的部队能够坚守核心阵地,以不怕牺牲的顽强抗击,将日军主力抑留于预定决战地区四昼夜,争取了外线部队合围日军的必要时间,这也是此次会战获胜的重要原因。    
    第九战区和多数担任堵击、截击以及追击兵团的指挥官在作战指导上忽略了控制渡河点,则是这次会战虽然获胜而并未能按照计划全歼日军或歼灭更多日军、却使其得以大部退回原驻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担任堵、截和侧击的部队都像第79军预先控制了东山及磨盘洲等浏阳河渡河点,并炸毁了日军架设的军桥,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而仍无法渡河的话,则被歼日军必将更多;如果担任追击的部队能事先考虑到追击路线,部署一定兵力,控制较多的渡河点,则可以迅速渡河紧追敌后,不使日军轻易摆脱,也必能给予日军以更大打击。相反,“如暂5师由岳麓山追击溃败之敌,渡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时,只有一个渡河点,且未能预先准备,以致行进迟滞,遭受敌机轰炸而受损害”。〔20〕    
    附表721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1年12月)    
    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    
    第3师团丰岛房太郎    
    第29旅团石川忠夫    
    步兵第18联队(欠3个中队)    
    野炮兵第3联队(欠第1大队)    
    第68联队(欠第3大队)    
    独立山炮兵第52大队    
    骑兵第3联队1个中队    
    步兵第34联队的第2大队    
    工兵第3联队    
    辎重兵第3联队    
    步兵第6联队的第2大队    
    第6师团神田正种    
    第6步兵团(步兵第13、第23、第45联队)    
    野炮兵第6联队(第1、第3、第7中队)    
    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    
    工兵第6联队    
    辎重兵第6联队    
    第40师团青木成一    
    步兵第234联队    
    步兵第235联队    
    步兵第236联队(第1、第2大队)    
    第40骑兵队    
    山炮兵第40联队    
    独立山炮兵第51大队    
    工兵第40联队    
    辎重兵第40联队    
    独立混成第9旅团池上贤吉    
    独立步兵第38、第40大队及炮兵1个中队    
    独立步兵第65大队(属独立混成第14旅团)    
    独立步兵第95大队〔属独立混成第18旅团(即外园支队)〕    
    步兵第218联队第1大队(属第34师团)    
    军直属工兵队、输送队及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第1大队    
    第1飞行团秋山丰次    
    飞行第44直协、侦察战队    
    独立飞行第18、第83侦察中队    
    战斗飞行第54战队    
    独立飞行第87轰炸中队    
    附表722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1年12月)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    
    预备第5师曾戛初    
    赣保纵队熊滨    
    第2挺进纵队康景濂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第20军杨汉域(第133、第134师)    
    第58军孙渡(新10、第11师)    
    暂54师孔荷宠    
    第6、第7挺进纵队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第78军夏守勋(新13、第16师)    
    第72军韩全朴(新15、第34师)    
    湘鄂赣边区挺进军王劲修(第4、第5、第8纵队)    
    第4军欧震(第59、第90、第102师)    
    第10军李玉堂(第3、第190、预10师)    
    第26军萧之楚(第33、第41、第44师)    
    第37军陈沛(第60、第95、第140师)    
    第73军彭位仁(第15、第77、暂5师)    
    第79军夏楚中(第98、第194、暂6师)    
    第99军傅仲芳(第92、第99、第197师)    
    第74军王耀武(第51、第57、第58师)    
    新20师    
    第3、第4挺进支队    
    


第八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1

    一、 战前一般形势    
    (一) 缅甸的战略地位及日军入侵缅甸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相邻,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北同印度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南北最长距离为192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960公里,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除南部濒临印度洋的部分地带外,东部、北部及西部国境都是山岳、高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中央部分为平原。缅甸有三条大山脉,均为南北走向。西部为阿拉干山脉,中部为高黎贡山脉,东部为怒山余脉。三条山脉之间,有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江均发源于中国云南省。两江之间还有一条锡当河。英国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侵缅甸,使其沦为英国殖民地。缅甸与中国云南间筑有滇缅公路,是中国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开辟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干线,它东起昆明,西至缅甸境内的腊戍,与仰光—曼德勒铁路连结。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为了切断滇缅路这条中国主要国际通道,曾采取了多种政治、外交措施,但均未成功。其海军航空部队以河内机场为基地,多次深入至云南上空,并轰炸萨尔温江的惠通桥、湄公河的功果桥,未能封锁住这条路线,因而在制订南进作战计划时,一方面为了切断滇缅路,一方面为了确保侵占的香港、马尼拉、新加坡各重要战略要点及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重要战略资源地,准备侵入缅甸,认为“缅甸作为南方重要地区的北翼据点,不仅具有必须确保的战略地位,而且还具有对中国方面来说切断援蒋公路,对印度方面来说促进其脱离英国的重大战略意义”。〔1〕但因兵力不敷分配,所以在南方军的作战计划中决定:“在第一期及第二期作战期间,相机夺取缅甸南部之航空基地。第三期作战,确保占领地域,在情况许可范围内,实施处理缅甸之作战。”计划中命令第15军占领泰国后“自该方面实施对华封锁,且需准备尔后对缅甸之作战”。〔2〕    
    日军第15军占领泰国后即开始作进攻缅甸的准备。由于缅泰边境山岭险峻、沟深林密,因此首先进行道路改修;其次将参加作战的第一线师团及军直属部队中的车辆部队改编为驮马部队。这时发现缅甸境内中英联军兵力有所增加,日军第15军司令官认为有迅速夺取缅甸南部空军基地的必要,因而于1942年1月下旬决定迅速进攻缅甸南部,占领萨尔温江之要线,准备尔后攻略仰光。其部署是:以冲支队(由第55师团第112联队一部组成)在主力之前,先由干乍那武里向土瓦方面作战,以牵制英军;第55师团主力突破湄索附近之泰缅国境,占领毛淡棉附近;以第33师团主力随第55师团之后,向巴安方面前进。    
    冲支队于1月4日出发,19日占领土瓦。第55师团于20日通过泰缅国境,22日占领可伽列,31日攻占毛淡棉。第33师团于2月4日占领巴安。当地守军英军第17师向锡当河转进。    
    日军大本营于1月22日命令南方军司令官:“应与海军协同,攻略缅甸要域。”同时指出:“缅甸作战之目的,在击破驻缅甸之英军,占领并确保缅甸要地,并加强对华封锁。因此,应速以第15军向毛淡棉附近之萨尔温江之线出击,于整饬作战准备后,迅以主力沿毛淡棉—勃固道路前进,占领缅甸中部之要地。”南方军于2月9日命令第15军:“应努力继续作战,以击灭敌军,向仰光方面进出,且应尽量在北方获得立足点,以准备向瓦城附近之作战。”〔3〕    
    第15军遵照南方军命令,于2月11日开始对仰光发动进攻。其第33师团在当日夜渡过萨尔温江,22日进至锡当河畔;第55师团于22日占领打端。3月3日,日军渡过锡当河。第55师团于6日在勃固地区与英军第7装甲旅交战,并于7日将英军击退。第33师团于7日夜逼近仰光,与英军激战,于8日进入仰光。    
    日军第15军攻占仰光后完成了缅甸南部作战任务;占领了仰光港口和机场及毛淡棉航空基地,为尔后攻占缅北与滇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中、英建立军事同盟及中国远征军入缅    
    中、英早在1940年就开始酝酿结盟。是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加紧了对东南亚侵略的步伐,不仅严重威胁中国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的安全,且把矛头直接指向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英国殖民地。英国为了摆脱困境,一改原来对日妥协政策,于10月间重新开放封锁已3个月的滇缅公路,酝酿与中国建立军事同盟。为了保持惟一的国际通道滇缅路的畅通,中国政府也迫切希望与英国在军事上合作。1941年2月,英方邀请“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三国作了为期三月的考察,编成30万言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缅甸、马来亚地理条件、交通情况及日本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而拟订的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它包括敌情判断和中、英共同防御意见两部分。考察团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滇缅路,将不是从中国境内切断,而是配合其对亚洲的政略、战略整体规划;一旦日军与英国开战,势必先击败英军进而侵占马来亚和缅甸。这样,日军既击败了英军、夺占了英国殖民地,又可以封锁中国,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4〕但是英国当局不同意考察团的看法,认为日本如要切断滇缅路,不会穿越缅甸,最大可能是从中缅边境或中老边境切断该线,因而拒绝中国军队入缅与英军共同防守。中国军事委员会则积极进行入缅的准备。1941年下半年间将正在贵州安顺、盘县整训的第5军调至云南昆明,担任该地区的防务;将正在贵州兴仁、兴义整训的第6军调至云南开远附近,并令其第93师的第277团(刘观隆支队)进驻车里、佛里地区,对越、缅方向警戒。不久又在云南重新组建了第66军。军事委员会准备将来令在云南的这3个军先行入缅;还在昆明设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积极筹划入缅和负责协调中、英共同作战等事宜。    
    


第八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2

    1941年12月10日,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请求中国派军入缅布防。军事委员会于11日向第5军、第6军先下达了动员令。16日,第5军将防务交第71军后开赴祥云、大理、保山地区集结;第6军向保山、芒市(潞西)集结,编组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卫立煌任司令长官,杜聿明任副长官(由于卫立煌并未到职,由杜聿明代理),准备入缅援英。与此同时,令第6军的第93师开赶车里,令刘观隆支队准备首先进入缅甸景栋、孟洋地区。    
    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中方由蒋介石主持会议,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及陆军航空队队长勃兰特参加。中方向韦维尔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因此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派遣8万人入缅作战。”〔5〕但韦维尔以运输不便为借口予以拒绝。中国军事委员会遂下达了暂时不入缅的命令,正准备进入缅境的远征军停留在滇缅路附近。1月19日,当日军攻占泰缅边境缅甸一侧的土瓦时,驻缅英军司令胡敦即请求中国第6军第93师派出一部兵力前往景栋布防。22日,胡敦又打电报给韦维尔,请求同意中国第6军第93师全部入缅,以担负泰缅边境的守备。23日丘吉尔打电报给韦维尔:“我对你拒绝中国帮助防守缅甸和滇缅路的理由,依然困惑不解。”〔6〕韦维尔这才同意第93师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