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策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业大策划-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放着小说纪实。泡杯茶,点根烟,老李就开始上班。赶上人少,老李就童心复现,“吱吱”地玩“俄罗斯方块”。中午、下午热闹的工夫,老李也忙得不可开交,得盯书摊,还要一个人兼管收钱,找钱,自己没有,“邻居”也都没有的书,老李也乐意帮人打听代买,不收一分钱。老李练摊是练摊,帮忙是帮忙。赚钱也不在乎那么点。遇上风行一时的书卖,老李的钱包也膨胀起来。
老把式的手艺活
当今社会,虽然言必现代风格、现代节奏,可有好些手艺活还是一时无法替代。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方便、管用。比方说,打杂活如此,手工活也是如此,有些退休老人就凭着自己的老手艺来闯新世界,不引人注目又无处不在。
罗胖子今年五十即正当岁。中等个,大脸盘狮子鼻,一身的横肉。脾气随和,爱开个玩笑,讲个俏皮话,活脱一喜剧演员胚,可他跟喜剧无缘。他在一家工厂干了二十多年的费心思、伤脑筋的活儿——会计。前天有笔帐弄混了,给人怀疑做了手脚,停职检查。老罗忍气吞声,哑巴吃黄连在家呆了五个月。老罗的清白无辜得以证实,可他窝着一口气不愿再在厂子里干下去了,领导也过意不去,只得给才五十出头的老罗弄了个退休。老罗不再当会计,整天大把大把给工厂数钱,他现在要用自己的手挣自己的钱。
老罗别无所长,就有一项拿手戏——理发。老罗的老婆是个理发师,老罗耳濡目染,加上脑子灵,再琢磨些新技术,就办理发店了。按说,现在干理发的都是青年男女,广东来的尤其吃香,老罗不信这个邪。硬是整出“老罗发廊”的招牌,两口子靠技术,靠合理的价钱赢得顾客,一天招待20名顾客,一个月下来除去税收,能剩下四千块钱。
王师傅现在也操起了小活儿。他没退休前在机械厂工作。退休没多久就呆不住,一个人办了执照,买了板车,修自行车去了。老王干机修工一辈子,修修自行车当然毫不费力。修车子那套工具不用买,零件准备一些就开张了。老王找的这地还行,靠大马路,又是十字路口,时不时有人推车来修,老王师傅经常弄得满脸汗油,一个月下来,王师傅也能挣个八百一千的,他自己也很知足了。
陈师傅是搞服装的,他以前所在的厂就是中国东南最早出产西服的厂。西服高级不高级,做工精细与否是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陈师傅的缝制手艺可谓是绝活,西服的袖口、领子很讲究这个。陈师傅刚一退休,就给一家乡镇小厂拉去做了技术指导,这家厂虽小,利润却不低,出手也大方,一个月给陈师傅开3000元薪水。陈师傅很乐意报答知遇之恩,就留下来,名副其实地做了技术指导,还带了几个徒弟,他的生活又充满生机。
老顾不是个普通的退休职工。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那手“炒菜”绝活。他是中原豫菜系的正宗传人,打15岁起就练功,炒菜,毫不费力地拿到一级厨师的本子。在饭店上班时,工资就很不低。退了休后,各家饭店都来请顾师傅掌勺。老顾掂量半天,最终应了最慷慨的一家,耍耍炒勺,带带徒弟,每天拿“四张儿”。这可比上班时强出不少倍。
经典案例详解
金子,就在养老院
我国1999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亿。如果每个老人每年拿出他们养老金的10%用于养老,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银发产业涌动着亿万商机。下岗女工李艳华五年前因自己家的需要,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以仅有的1030元钱,在家中办起了“老人院”,虽然历尽坎坷,但她锲而不舍,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从下岗女工变成了一个成功者。
碰壁之后
1994年,李艳华所在的长春市某毛纺厂停产了。不久,在另一家企业工作的丈夫也下了岗。接着,家里又连遭不幸,母亲因肝癌离开了人世,父亲因脑血栓住进了医院……李艳华自己也连续4次住院。往日温馨的家庭失去了欢乐和笑声。
生活不相信眼泪。吵累了,哭够了,生性倔强的李艳华擦干了泪水。她知道,哭泣和吵架解决不了困难,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自己还年轻,重新干点事情还不晚。
她开始四处找工作,却四处碰壁。她进修了工业会计,拿到了会计证;又学了服装剪裁,帮人加工裤子,可经常是好几天没有活干;看到有人靠擦抽油烟机挣钱,她兴奋极了,把自己家的抽油烟机卸下来,跑到邻居家要来火碱,把机器一拆就擦起来。抽油烟机倒是擦干净了,可她左手食指竟被火碱烧得露出头。后来,她终于在一家街道厂找了一份临时工作,每天骑自行车走10多公里路,玩命地工作,又肯动脑筋学习,很受厂长器重,不久就把她调到了供销科工作。
生活总算有了好转。爱人过生日,她拿出5元钱,买了2斤豆芽、4个鸡蛋和青菜,算是比平时奢侈了些。想着还有许多地方等着花钱,即便这样的好日子也绝不超支,全家三口依然很高兴。
正当李艳华为有了工作而欣慰时,父亲又一次住进医院,一住就是40多天。父亲患的是脑血栓,身边离不了人。姐姐、妹妹都有工作,大家一商量,不让李艳华干临时工了。李艳华舍不得那份工作,便晚上熬夜照顾父亲,白天上班,弄得每天都心力交瘁。她多想雇一个人来照看父亲啊,那样她就可以继续干自己的工作了。可是,上哪儿去雇这样的人呢?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心想,医院里这么多生病的老人,若成立一个老人院,不就可以为许多和自己有同样苦脑的儿女们排优解难吗?现在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护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她越想越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正文 第70节:谁把老人往外送啊!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52 本章字数:2241
        
她把自己的想法与妹妹说了,妹妹兴奋地一把拉住姐姐的手:太好了!姐妹俩商量了好几天,把想法向家人和盘托出。
家人和亲戚朋友说啥的都有:
“这端屎端尿的活又脏又累,你能干下去吗?”
“有儿有女的,谁把老人往外送啊!”
李艳华说,咱家有重病的老人,别人家也可能有;咱家老人雇不到人,别人家也难雇到;我能护理自己的父亲,就能护理别人家的老人;做儿女的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一旦老人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把老人送到信得过的老人院照看,也是一种尽孝方式,这不就是一种需求吗……
李艳华的丈夫这时说了关键的一句话:“行不行,试试看吧!”他是惟一赞同李艳华此举的人。
1030元创业
想归想,做起来可就太难了。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没地方,没钱。
李艳华把手头所有的钱放在一起,仅有可怜的30元钱。后来,妹妹要同姐姐合伙干,拿出了积蓄的1000元。
李艳华和妹妹掏空了家底,凑了1030元,这就是创业的全部资金。
没有地力,李艳华就同丈夫商量,将自己家的45平方米的三间平房腾出来;没有被褥就和妹妹一起动手缝制;没有床,他们就同一个在单位管理单身宿舍的朋友商量,借来8张床,丈夫和妹夫将家中的劈柴,拣平整的又拉又锯地拼成床板;有了床,没有床头柜。李艳华想起父亲住院时,在医院的角落里扔着一些旧的床头柜。她和妹妹跑到那里一看,还在。于是,姐妹俩跑到医院总务处问:卖不卖?人家连想都没想就说,不卖。李艳华问:那还有什么用?人家说:是折旧的报废品,得留着顶账。李艳华说,我们想买。人家不理解,觉得医院的东西都是病人用过的,谁会要啊?姐妹俩说明了用途。人家说,没有先例,得研究研究。
姐妹俩一连跑三趟,也许她们的行动感动了对方,医院同意卖了,多少钱也不好定。姐妹俩买8个,觉得最少也得100元吧?结果医院看她们拿了100元的票子,只收了90元,那10元是留给她俩雇车拉回家的费用。
姐妹俩千恩万谢。她们哪舍得雇人拉啊,借了一辆倒骑驴,从电力医院所在的二道区一直推到南关区的东岭街的家中。炎热的太阳当头照,一步一身汗,可想到未来,想到前景,姐妹俩的汗水和泪水流到了一起……
她们又买来刷浆粉和蓝油漆、白油漆,自己刷浆,自己刷油漆。刷浆要搭架子,特别是刷房顶,用刷子一下一下地抹上去,浆水不停地顺着手臂往下流,把手和胳膊都烧破皮了,脖子仰得酸痛,胳膊儿几乎都抬不起来了,整整刷了一天。
晚上买了8个馒头,一天粒米未沾的姐妹俩,连筷子都没用,就手抓着咸菜,一口气将8个馒头都吃掉了。
那8个床头柜,经丈夫和妹夫修理后,姐妹俩用一天的时间刷上了白油漆,像新的一样。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可李艳华仍感到说不出的高兴。
就在她积极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时,父亲突然溘然长逝了。在父亲灵前,李艳华几次哭得昏厥过去。她想,一年前母亲走了,如今父亲又走了,父母养我这么大,一分钱都没给老人花,还让他们一直为我的生活担忧,实在对不起老人的养育之恩。父亲出殡时,她打着吊瓶去送葬。回来后,一头扎在病床上,重病不起。
李艳华的病情稍有好转,就提着吊瓶回到家,看到收拾了一半的老人院,攥着手里仅剩的7元钱,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办老人院的初衷是在护理父亲的同时,也能照顾别的老人。可如今,父亲已经撒手人寰……
能够在困境中摆脱痛苦的纠缠,重新振作,校正航标,是成功者生活的艺术。痛定思痛,李艳华想到父母一定期望儿女们过上好日子,再看丈夫和妹妹期待的目光,她下决心一定要把愿望变成现实。
夜贴广告
庭式的老人院,设施简单,床、被褥、床头柜具备后,当务之急就是找到需要护理的老人,让人们乐于接受这项服务。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茫茫人海,上哪里去找这样的老人呢?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办老人院,最好的办法是到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可李艳华一打听,那价格对于没有任何收人的她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李艳华没有钱啊!她想到父亲住院的医院,有好多需要护理的老人,就用仅有的7元钱打印一张广告,贴在父亲住过的医院门口。
一个星期过去了,连一个打听的人都没来。
她走在路上,发现在车站和电线杆子上贴的看病、换房、家教等民间广告,心里顿时一亮。这样的广告是不用花钱的啊。
于是,她和妹妹找来一些孩子用过的本子,在背面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广告,广告内容是:“招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地址:南关区xxxx”。一张张地写呀写,手腕写得酸麻,可还是不停地写。
白天不敢上街贴,怕城管部门抓住,便在晚上贴。之后,就在家等消息。
起初,天刚黑就出去,可后来发现不行,那个时间正是人们出来活动的高峰时间,有时正往人家门上或墙上贴广告,身后突然一声大喝:“你们是干什么的?”吓得姐妹俩心惊胆战。后来,姐妹俩都是等到9点钟以后出去,贴到半夜。经常是贴着贴着,便不知走到什么地方了。
1996年的冬天出奇地冷,有时风缠着雪,雪缠着风,像刀片一样刮在她们的脸上。姐妹俩拿着一瓶浆糊,得搂在棉袄里,即便这样,浆糊也越来越硬,贴着贴着手就冻僵了。冻僵了手仍然贴,一直到浆糊冻住不能再贴为止。
 
 
    正文 第71节:下次别让我撞见!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52 本章字数:2242
        
李艳华白天不敢离开家,怕万一有人看了广告找上门。她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眼巴巴地等待着,可她没有等来老人,却等来了记者和城管人员。
这位女记者是看到贴在自家门上的广告循着地址找上来的,她不是有老人要看护,而是觉得老人院在长春是个新鲜事儿,她是凭着新闻敏感找到这里的。
城管人员是看到李艳华到处乱贴野广告,影响市容,要求她立即将贴出去的广告揭下来,否则罚20元。李艳华认错的态度真挚诚恳,从自己下岗后的苦闷,讲到自己想开办老人院的难处,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
城管人员很同情她,可仍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便说,要是全市的下岗职工都满大街贴广告,那街面成了什么样子?得,这次不罚了,下次别让我撞见!李艳华满口答应着。
可城管人员一走,姐妹俩贴得更欢了。因为她们从记者和城管人员找上门来一事,知道广告还是能被人看见的。与过去不同的是,姐妹俩干得更隐蔽,离管着这段的城管人员更远些了。
第一位老人
艳华为了找到能护理的老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不放过任何机会。听说广播电台的听众热线电话不用花钱,她便拨通了有关家庭服务的热线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