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莫洛托夫率领着代表团一行,从莫斯科坐火车启程,一路颠簸抵达柏林。里宾特洛甫到车站迎接,依然像见到老朋友那样高兴。莫洛托夫想着要向希特勒提出的问题的尖锐性质,不宜一上来把关系槁得过热,所以略带几分矜持。与里宾特洛甫进行了一次预备性会谈后,莫洛托夫一行驱车来到帝国办公大楼圆厅旁希特勒办公室。
  希特勒从办公室里的一张写字台后站起身,以迅速的小步走到莫洛托夫跟前,抬手行了个举手礼。只见他身穿深绿色军便服,袖子上佩带镶有彩色花边的黑“卐”字红袖章,铁十字章在胸前一闪一闪地直晃动。与每一个人握手问好之后,请大家围着桌子坐在蒙着花布的沙发和安乐椅上。希特勒先开始了大段独白,说英国已被击溃,最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德意在非洲也取得了辉煌的军事利益。因此,轴心国的胜利指日可待。现在已该是考虑胜利后的世界安排问题了。并不失时机地向莫洛托夫投去一个诱饵:如果俄国想要在英帝国土崩瓦解时分享故利品,那么,现在是宣布参加德、意、日三国公约的国家团结的时候了。他甚至说,考虑到俄国目前的处境,不一定公然参加军事同盟,但他理解俄国一直希望得到通往公海的不冻港的出海口的愿望。因此,他建议俄国从巴绕和巴库向甫往波斯湾和印度扩张;德国则往非洲扩展。关于俄国在达达尔的利益,希特勒也重申愿意对于1936年的蒙特勒协定再次会谈,使这个对此海峡作出规定的公约符合莫斯科的安全利益。
  希特勒长篇大论地说着,莫洛托夫坐着不动声色,没有什么表情,只是不时慢慢眨眨夹鼻眼镜后的眼睛,有时顺着希特勒的话语提出一些问题,但大部分时间是静静地听着,那架式,与其说是会谈,不如说是表演一场独角戏,希特勒就是那充满“激情”的演员。莫洛托夫只作一个既在剧中又置身剧外的“特殊”观众,这是莫洛托夫的策略:先让你说,让你把想法尽量说出来,然后再抓要害。
  第二天继续会谈,交锋开始了。当希特勒又把昨天的东西择其要重复一遍后,莫洛托夫单刀直入朝着“要害”打了一拳:
  “总理先生,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讨论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我想请总理先生说明,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干什么?为什么不同苏联政府协商就把它派到那里?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凡涉及任何一方利益的问题都要进行协商的。同时,苏联政府也关心德国军队出现在芬兰是为何目的,为什么在采取这样一个重大步骤之前也没同莫斯科协商?”
  问题提得突然,直截了当,希特勒像被泼了一盆凉水,怔住了。坐在旁边的里宾特洛甫惊恐地飞速看了希特勒两眼,看到希特勒的小胡子在微微颤动。而坐在里宾特洛甫身边的翻译施密特看到这位平时傲气十足的外长在下意识地搓着手。再看看希特勒,他觉得这位总理马上就会跳起来,大发雷霆了。
  是的,自从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同英国张伯伦首相会谈以来,一直听到的是和善的、屈就的声音,他希特勒还未曾听到过象莫洛托夫使用的这样强硬的语调。希特勒本来一直很满意,尽管苏联和德国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可是还可以努力共处一段时间。他心中虽然怒火中烧,然而希特勒并没有跳,只是把眼睛一眨,反而带着一丝微笑回答说。
  “这是小事一桩!您大可不必往心里去。还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更大的问题上吧,譬如说英国。这叫什么事儿!英国就那么几个破岛子,凭什么要控制半个世界?当然它还想夺取全世界。这不公平!不是正常现象!”希特勒知道自己无法正面回答莫洛托夫的提问,更不能暴露“巴巴罗萨”的企图,眼下只好咽下这口怒气,把话题岔到他认为莫洛托夫会感兴趣的内容上来。他暗暗提醒自己,绝不能因一时赌气而破坏了自己多年来为稳住苏联而设下的层层骗局:
  曾几何时,他痛心地忍受了苏联对芬兰的武装入侵。那还是1939年底,为巩固在波罗的海的地位,俄国曾与波罗的海的立肉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个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当苏联向芬兰提出类似要求时,遭到了芬兰断然的拒绝。于是1939年11月的最后一天,苏联向芬兰发动了进攻,斯大林称之为保障俄国和大北方的通信联系以及波罗的海到列宁格勒的通路。尽管希特勒知道所谓“危及这个通信联系”的对象明明指的是德国,尽管德国人对芬兰人一直抱有同情心,尽管他自己困苏芬纠纷在轴心盟友中的形象不佳(因为意大利当时已向芬兰提供武器并撤回驻苏大使以示抗议),可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的密约中,已明确地将芬兰抛到苏联势力范围内,而此项条约当时又是他进攻法国的有力武器,于是他曾指示他的外交使团要坚持反芬兰的外交路线。当苏联提出需要军需品和其他援助时,希特勒也同意他们的要求,把燃料和给养用德国汽船转运到正在封锁荷兰的苏联潜水艇上。
  继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签订的经济条约后,12月份又和俄国签订了补充贸易协定,1940年2月11日,在莫斯科又签订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商业协定。俄国在所需物资一览表中列出的物资设备是不容易满足供应的,可在那时他竟像俗话说的患难之交那样对待俄国。俄国要未竣工的卢佐夫号巡洋舰和斯比伯爵号航空母舰及其图纸;甚至要更现代化包括伸斯麦号和蒂尔波尔兹号的图纸;他们要数套军舰上最重型火炮军械;还要用来制造新式克鲁普406毫米之炮塔大炮的57000张图纸,数套射击控制,以及配套的通讯设备。苏联海军要潜水艇的蓄电池和潜望镜的样品,还要求德国供应优质装甲钢板,以便俄国制造巡洋舰,他们还要水底音响装置、鱼雷和水雷。德国空军要向苏联提供最现代化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样品,机械性能优良的飞机引擎、高射炮、控制装置及炸弹。陆军要交出野炮、现代化炸药样品,坦克、工程兵设备无线电传送装置和化学制品。对于这些希特勒曾经支持里宾特洛甫,指示并催促军事和经济部门不仅应尽可能对全部要求一概应允,而且要竭尽全力满足俄国的要求(当然后来他又提议推迟交付许多东西,而且作为回报,他也能得到苏联的诸如粮食、棉花、石油、硅酸盐、铂等许多战备物资作为交换)。
  眼下这个莫洛托夫的生硬态度,虽然着实可恼,可小不忍则乱大谋,由他去吧,何况认他的话语中不正是反映出斯大林对我希特勒早有警觉吗?这个“底”摸到了就足够了。现在需要的是镇静、敷衍,千万不要露出“巴巴罗萨”的马脚。一想到这里,他装做看看表:“啊哈,时间真快,我们该请尊贵的客人进午餐啦。”他的语调听起来很轻松。
  席间东拉西扯,谈的都是沙龙话题:名牌葡萄酒,良种赛马和稀世钻石,。。希特勒笑容可掬,温文尔雅,极力给莫洛托夫留下和善的印象。席后希特勒彬彬有礼地与莫洛托夫道别,甚至在合影时还用胳膊搂着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
  三、精心的舆论蒙蔽
  1941年初,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巴巴罗萨”指令,德军地面部队开始东调。大部分陆军师,包括在波兰的,都要调到更接近苏联边界的地方,这些调动应该说很难瞒过法国、德国和波兰的老百姓,当然也瞒不过德军士兵。既然军队调动隐瞒不了,德军就不得不制造混淆视听的舆论,为部队调
  动编造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德国陆军和空军总司令部给一些部队下达的任务是保卫边境,给另一些部队下达的任务似乎是抵御英国迫在眉睫的入侵。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宣传处与外国谍报组共同负责计划并指导对德国公众的欺骗,由此间接地实现对苏联政府的欺骗。宣传处的任务是引导德国公众舆论,使其相信德军最高统帅部打算入侵英国。宣传处使用以下媒介进行欺骗:
  (1)无线电广播(2)谣言(3)给部队的命令(4)国事接待的准备(5)新闻发布在对公众的无线电广播中,德国人表现出欺骗方面的狡诈和丰富想象力。例如,在平常“听众点播”的音乐节目中,许多德国士兵和部队点播了流行歌曲,宣传处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听众知道,德军精锐部队仍在西线,而东线则是素质较差的防御部队。下面一段话,是宣传处塞进点括节目的,它清楚地展示了欺骗的曲折和隐蔽性:“近卫军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自康复。”近卫军是武装党卫军的精锐部队,‘亨尼西’是法国名牌白兰地。收听到这段广播的德国老百姓和外国军事情报机构都不难推断出,阿道夫·希特勒的精锐部队近卫军在西线,也许在法国。1941年5月25日至6月22日,德军在东线的兵力集结达到了顶峰。在这段时间里,德军向波兰东部集结了75 个师。他们千方百计隐蔽部队的调动,用火车运往前线的武器装备都盖着防水帆布,但是它们的外形是掩盖不住的,许多德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有一批精锐部队已在东线集结。然而,宣传机器却想方设法,让德国老百姓和军人都相信,这次部队集结是为了进行一次大规模欺骗性演习,目的只是遏制苏联,以保证对英国的进攻能顺利进行。
  宣传处巧妙地在德国平民、军人以及居住在德国的外国人中间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对英作战大肆散布谣言,欺骗公众。
  例如,在柏林和德国其他大城市里,无中生有的谣言往往与确切的新闻消息掺合在一起,通过批发部门和报纸零售点传向四面八方,什么“斯大林要访问德国”啦,什么“斯大林正同意把乌克兰租借给德国99年”啦,还有诸如“斯大林即将到巴登进行为期四周的疗养治疗”,“下星期没有向西开的民用过站列车”等等,极力制造苏德关系已在友好顺利的发展,进攻英国已迫在眉睫的假相。
  在进攻苏联前不久,宣传处进行了一次也许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欺骗。”他们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苏联政府贵宾。他们下令在柏林的德国政府宾馆摆满鲜花,挂起红旗。同时还下令在晚间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便迎接苏联贵宾。这些准备工作故意以秘密方式进行,表面上不大肆张扬,但这些工作明明需要宾馆服务人员和铁路员工的合作,他们成了义务宣传员,反而更快地传了出去,成为众所周知的新闻。
  宣传部门在进攻苏联的前夕把整个欺骗活动推向高潮。进攻日期原本定在1941年5月15日,但由于1940年至1941年的冬季严寒期较长,春季相应地解冻较晚,加上4月在巴尔干地区遇到新的麻烦,使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日期推迟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政府宣传部长亲自出马,组织欺骗宣传战。他直接对宣传部的职员说,计划中的“东方战役”(指“巴巴罗萨”)取消了,由于入侵英国迫在眉睫,“我们现在必须为这个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6 月中旬,他亲自为国社党的党报《人民观察家报》撰写下一篇题为《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文章中无意地流露出两个月内英国将遭到入侵,以及“丘吉尔先生将转喜为忧”,给人的感觉好象入侵英国已指日可待。为了加强欺骗效果,在希特勒6 月13 日从外地回柏林的当天,德军统帅部似乎是受命,立即下令在大街小巷没收这份报纸,警察局也搜查了柏林的报纸销售处,“没收了”剩余的报纸。其实许多普通订户早就从邮递员那里收到了报纸。如此一来,反倒引起外国情报机构的注意,花许多气力去把这张报纸弄到手。无形中增强了欺骗的可信性。第二天,当戈培尔向希特勒讲起此事时,他高兴得为面前这位部长造谣成功而开怀大笑。希特勒每次听到他这位精明的宣传部长讲到筹划的新奇细节时,不是捧腹大笑,就是拍起了大腿。
  东线的德军部队在欺骗活动中受到了特殊关照,在法国战役之后第一批调往东线的作战师,给他的指令是在东线保卫安全,防范友好的苏联、同时宣称东普鲁士和波兰有更大更合适的训练场地,让部队进行整训。这些指令很容易使他们同意。
  随着“巴巴罗萨”方案兵力集结阶段的最终正式展开,原在东线集结的部队不但没有西调的迹象,反而又见到源源不断地增加新的作战师。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宣传部门再要使部队相信不会进攻苏联显然就困难多了,尽管当时的背景仍很有利于说服工作:对英作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巴尔干战争,还有德军在利比亚的作战,但部队总是坐地下动,也引起一些猜疑。此时宣传部门在陆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