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凭什么赢 作者:[美]埃文·托马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奥巴马凭什么赢 作者:[美]埃文·托马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说排行榜:/top。html               
最新小说:/newbooks。html   
奥巴马凭什么赢 作者:埃文·托马   
奥巴马凭什么赢 第一部分 
权威推荐   
埃文·托马斯把多年来对美国大选的观察思考浓缩于《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对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者阅读思考。 
——林宏宇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知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美国大选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新”:第一是总统候选人新,第二是选民新,第三是竞选方式新。本书的特点是材料新,故事新。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次大选是几十年来他们最为关注的一次。因为奥巴马当选可能代表美国新时代的开始,因为它象征一种种族团结,象征一种希望,象征着过去保守主义政策、内外政策的否定。奥巴马获胜的关键是适应时代的潮流。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著名美国问题专家 
中央电视台《直击华尔街风暴》特邀评论员   
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毫无疑问是特别突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今年的大选对未来美国的命运很重要,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动向对世界其他各国很重要;第二个原因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故事性很强,一个老人、一个女人、一个黑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有新闻价值,对中国新闻界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第三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和新闻界深知美国的选举是推广美国软实力的最佳产品,所以也特别注意向外界推销这个产品。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导   
《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是太平洋彼岸迎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第一束烟花,它不仅庄重宣告竞选时代已成过去,奥巴马时代真的到来了!更重要的是,本书为有着奥巴马梦想的中外读者们提供尽快入眠的甜点。 
——魏宗雷 
中国著名智库研究员 
美国问题专家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学者 
2008年大选期间赴美考察采访   
美国前任总统发动了战争,犯的不仅一个错字了得;继任者说要改变,一句口号成就一位总统。人们就这样把希望寄托给奥巴马,美国的责任就这样排解推脱,一推六二五了。美国实在是高,奥巴马真的会玩。 
——吴 戈 
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评论员   
不要指望奥巴马能真的改变美国什么。他可能因为经济衰退的拖累而分身乏术,但不管谁当选都改变不了美国的霸权性质。 
——韩东屏 
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奥巴马的历史想象力从上上个世纪林肯到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嘎然而止。而他的竞选又从争取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就这一点来看,他似乎是自相矛盾。他当选总统靠的是变革的口号,他号称要带领美国走向未来。奥巴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总统? 将把美国带往何处? ……他将决定今后世界的走向。本书也许会提供一些线索。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主编 
著名政治评论家 
畅销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   
巴拉克·奥巴马不仅激发了世人对总统选举政治的空前热情,也引来了滚滚商机、收藏热,以及大批出版合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新闻周刊》组织策划、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埃文 托马斯这本《奥巴马凭什么赢》。 
——《洛杉矶时报》   
人们感兴趣的是奥巴马以及他赢得胜利的极其独特的方式。 
——《纽约时报》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新闻周刊》编辑托马斯与大家分享从竞选前线发回的第一手内幕故事,分析了人格和事件是如何影响选举结果的,也为奥巴马新政府中的主角和议程埋下了伏笔。 
——美国《鲍威尔书评》 
译者序 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 
  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 
  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 
  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 
  早就听说美国《新闻周刊》有一个连续20多年的传统,即每届总统大选揭晓的第一时间即由大腕记者埃文·托马斯等人推出一本胜选总统的书。如2004年的选题成书是《2004年大选:布什如何取胜以及会干点什么名堂》。之所以要等到11月大选日之后才能推出,是因为就连美国人事先也不能十分有把握地断言谁必能当选。策划者做两套方案,对两个候选人都分别做跟踪记录,谁赢了就出版谁的获胜秘籍。 
  2008年与往届不同,作者似乎早早地把宝押在奥巴马身上。早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奥巴马凭什么赢的序幕就已悄悄掀开。各路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网络上奥巴马支持者人气爆棚的视频短片,数以百万计的各地志愿者挨家挨户的敲门,进行地毯式拉票,以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为首的一干好莱坞明星的加油助阵,在柏林演讲受到20万民众的追捧……美国大选似乎占据每天的新闻头条和百姓话题,而奥巴马的名字也毫无疑问地成为这场竞选风暴的绝对中心。 
  这还只是国外的场景。在国内,虽然没有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但媒体对奥巴马的报道也可谓铺天盖地。随便打开电视,任何一档整点或不整点的国际新闻中,你必定会看到奥巴马的身影,有关他竞选的话题也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的共同谈资;更有学校将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整理成中英对照样式,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要求熟读熟记;再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必定是关于奥巴马的各类图书:有自传,也有专家评析;有写他的身世经历,也有专门选取他的经典“语录”,但都无一例外地在封面印上了他的大头照,摆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书店的销售人员会告诉你,只要跟奥巴马沾上边,全都是今年的畅销书。 
  到目前为止,谁也称不上奥巴马专家,因为奥巴马闯入政界闯入视野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半信半疑中关注着奥巴马从国会山的一位新科参议员快速走向白宫宝座。为了翻译本书,我们从各个侧面更多地“接触”奥巴马。这其中有美国著名的网络分析专家,通过网民的搜索偏好和点击率来透视奥巴马的网上支持率;有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高级顾问,在他扬扬洒洒长达50多万字的回忆录中,不但对奥巴马赞赏有嘉,更是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再有就是这本书,出自美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埃文·托马斯的纪实追踪——《奥巴马凭什么赢》。 
  本书以纪实报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奥巴马起伏迭宕、波澜壮阔的竞选历程。他从强手云集中脱颖而出,面对的是两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手越强,挑战越大,也就越衬托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 
  翻开《奥巴马凭什么赢》,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内容既围绕着奥巴马,又不只围绕着他。这并不是一本单纯对奥巴马歌功颂德的赞美诗合辑,也不是对他的言行进行纯粹纪录的综合报道。只要看一眼目录,你便会发现,这里面也不乏对希拉里、麦凯恩和佩林的描写,甚至分别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他们都是作为奥巴马强而有力的竞选对手出现的,但最后都在竞选中败下阵来。作者并没有就此贬低他们的价值,或做出任何的负面报道,而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中立的立场,坦白地记录了在这场竞选大战中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内容之前或者不为人知,或者被歪曲报道,但在埃文的书中,它们都原原本本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奥巴马凭什么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对奥巴马及其对手的跟踪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的逐步变化,看清整个竞选的来龙去脉: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一波三折,悬念丛生,扑朔迷离,跌宕起伏,使读者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阅读快感。 
  奥巴马到底凭什么赢?有人说他赢在他的政治创新务实、迎合了当下美国人求新思变的心态;有人说他赢在竞选手法高超,懂得借助网络时代的潮流;还有人说他赢在掌握了时政年轻人的心态,动员了那些未曾参加投票却规模庞大的有潜力群体;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竞赢在他有一支具有坚定信念和超强执行力的竞选团队。作为译者,我们读了这本书,译了这本书,觉得这些说法都对,但也都只说出了“奥巴马凭什么赢”的一个侧面。我们相信,您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当您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你得到的就不只是审美享受,更有智慧和心灵等方面的收获。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将以美国新总统的身份站在国会山前,面对数百万美国民众以及全球各国的观众,庄严宣誓,成为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那个时刻,历史的新篇章将就从此揭开,号称求新求变的奥巴马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就像奥巴马竞选总统要组成精兵强将的团队一样,翻译关于奥巴马的这本书也需要团队精神。本书由著名美国问题专家、高级翻译魏宗雷领衔主译,张宁、刘娜携手翻译。为了抢在第一时间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中文读者,我们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特别感谢我们那位足智多谋的“幕僚长”聂乐乐,如果没有她竭尽全力的帮助和鼓励,也许我们不会坚持到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们那些能力卓越的战友和伙伴,她们是邵蓓蓓、方慧倩、蔡月、仉进、田野、张悦、刘丽、孙远波,感谢她们为这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奥巴马在发表胜选演说时,曾感叹“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太久”。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A Long Time ing 也包含着漫漫长路,来之不易,让人“等得太久”的意思。这也是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为《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唱的主题曲。 
  是的,在许多时候人们都“等得太久”——政治家的胜利,有缘人的爱情,能打动人心灵的文字作品,都常常让人等得太久。 
  但这种等待来之不易,但值得期待。 
  中雷 宁娜2008年12月20日 
前 言 奥巴马时代(1) 
  乔恩·米查姆著名政治评论家美国《新闻周刊》主编畅销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他本来是个十足的外来户。巴拉克·奥巴马25年前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白宫,即 1984 年。那时,他还只是纽约城市学院黑人社区的一名志愿组织者。当时,里根政府正打算削减学生的补助金,而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奥巴马,便邀集学生会干部将共同签名反对削减补助金的请愿书递交到了国会山的纽约代表团手中。这群学生大多是黑人,他们有的来自波多黎各,有的来自东欧,家里几代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后来奥巴马在《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一书中写道:这群请愿的学生穿过宾夕法尼亚大道,来到华盛顿纪念碑,然后前往白宫,在那里他们伫立于栅栏外,瞪大好奇的双眼朝里望。 
  这次活动算不上是真正的请愿活动,冥冥之中似乎注定奥巴马会再次来到白宫。果不其然,2009 年 1 月 20 日,奥巴马真的就要宣誓就任第四十四届美国总统了,他将继承共和党人尼克松(Nixon)、里根(Reagan)和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衣钵,继续他们多年前在这里开启的事业。就如同奥巴马本人一样,这个故事复杂得超乎想象。民主党在 2008 年大选中的胜利,不是左派戏剧性的反攻倒算那么简单。许多虔诚的信徒声称:这象征着一个进步的新纪元已经打开,一个反叛自由主义(其实是在众多方面反思)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最刺激的东西一定包含最强烈的希望。同时,通过福克斯新闻(Fox News)我们看到,顽固的保守派似乎看法一致,他们都认为奥巴马时代意味着美国历史灰暗时刻的到来——国内大洗牌,国外大削弱。 
  但是,如果奥巴马的执政风格一如他的竞选一样走中间路线的话,那么自由派和保守派都会大失所望。左派可能会觉得上当受骗,而右派出于本能会持续不断地猛攻新政府,他们很可能会发现奥巴马与里根截然相反,甚至让人难以捉摸、令人沮丧。 
  这一历史时刻意义之大无与伦比。任何历史较其似乎都有生拉硬扯、过时守旧之嫌。在一个宪法明确容许蓄奴制的国度里,许多人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