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1-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321-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企业范围来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产品等方面的社会化程度都日益提高;从社会范围来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分工协作关系日益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生产日益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2)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程度不断提高。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表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必定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和激化。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主要为以下三大矛盾: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企业归资本家私人所有。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除了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以外,必定要加强对自己企业的组织管理,从而使得单个企业内呈现高度有组织性。但由于每个私有制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矛盾的,每个企业都在追求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这必然使得它们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展开残酷的市场竞争,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严重的无政府状态。而且,单个企业内部越是有组织性,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越严重。    
    (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获胜,资本家必定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资本家也必定不断加深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需要相应的社会需求的扩大来适应。但对于广大雇佣工人剥削的加深以及资本主义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得工人收入水平较低,从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水平不可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比例增长,这就必然造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发生脱节、产生矛盾。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关系不过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生产资料则归资本家阶级占有。各个资本家集团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和占有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由此决定了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对抗性质。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它反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突日益严重,客观上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也同时推动了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趋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另外,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也为社会制度的转变准备了社会力量。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具体来看,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    
    (1)资本主义制度在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走向衰败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不断地对其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社会主义要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得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状况各不相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又出现大的反复,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本章篇幅相当大,因此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然也比较多且密集。    
    需要重点把握好的核心概念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股票价格、地租、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垄断、垄断利润、垄断价格、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等。    
    需要把握好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区分C与V的标准与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影响、剩余价值向利润再向平均利润的转化、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股票价格与土地价格、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实质原因条件源泉等、垄断的形成及其与竞争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作用,等等。    
    2005年考题中涉及本章的题目有两道:    
    1。【多项选择题】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 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 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C. 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 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绝对地租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等这些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做这道题时最大的麻烦是将绝对地租的相关内容与级差地租混淆在一起。因此,对于地租部分的内容一定不能大意和疏忽。要严格区分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在这几个方面的区别。    
    2。【辨析题】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虽然提到的两部分资本都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但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却有所不同:一个是转移,一个是再创造。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3    
    分3    
    分11    
    分9    
    分3    
    分3    
    分10    
    分6    
    分2    
    分8    
    分3    
    分9    
    分1    
    分3    
    分7    
    分11    
    分5    
    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2    
    分5    
    分2    
    分5    
    分5    
    分2    
    分2    
    分1    
    分1    
    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章在历年考试命题中涉及到的机会也比较多。出自本章的题目题型多样,内容灵活多变。本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它占了本章全部知识点数量的70%左右,出自本章的题目也大多是来自于第一节。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本章(其实也是整个政治理论课)在命题时越来越机动灵活,甚至在出选择题时也强调考生对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章内容庞杂,属于整个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章。本章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第一、二两节。本章也属于在历年考题中比较常涉及到的一章。    
    在2006年考研复习过程中,要重点理解和掌握以下一些知识点:劳动力商品的相关问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超额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利润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及其相关问题、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理论、垄断的产生及其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实质以及作用等。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本章内容的记忆网络图如下:    
    资本的运行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资本循环概念    
    连续进行的条件并存性    
    继起性    
    资本周转概念    
    制约因素周转时间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    
    生产资本构成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核心问题的理论前提    
    形式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客观必然性    
    目的    
    手段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    
    主要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协调    
    本章在上一章明确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资本运行层面的相关问题和内容。全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原理。这里所揭示的资本运行的相关原理,如果撇开其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也是同样适用的;第二节“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阐述了垄断出现后私人垄断资本运行出现的新特点和规律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介入经济运行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分析了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趋势,以及在这一趋势作用下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包括扩展的形式、影响和由此引起的关系的协调等内容。    
    如上所述,本章分析的是资本运行层面的内容。复习本章时一定要抓住“运行”这一关键点。对资本运行规律和特点的把握可以遵循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这样一个历史线索来进行。    
    本章2006年大纲的内容与2005年大纲相同,无变化。    
    一、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资本循环的含义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G…WPmA···P···W’—G’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在其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