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1-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321-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外开放在我国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在:    
    (1)它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断扩大。当这种分工与协作关系超出国家的界限,生产社会化就日益发展为生产的国际化。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客观上必然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2)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使各国之间的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国作为其中一员,也只有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因此,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其客观必然。    
    (3)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闭关自守是与市场经济的性质格格不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实行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1)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    
    (2)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3)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    
    (4)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使我国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    
    (3)进一步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4)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健全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或挑战,提高我们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不仅要求我们“引进来”,更要求我们要能够“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又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对于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要求我们要加强相关的总体规划,完善相关政策;要积极开展境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要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要积极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利用当地科技智力资源和研发设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要建立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境外投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要抓紧培养一大批外语好、懂经营、熟悉国际经贸法规的专业人才等。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家不分大小南北、不论制度文化,都应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要反对少数国家把自身的富裕建立在其他国家的贫穷基础之上,更要反对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否定、消灭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同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彼此之间需要的应该是相互尊重,共同获益。我们需要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经济全球化,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往中共同获益、实现双赢的经济全球化。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包括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等。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我国发展的影响、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应有的态度等。    
    2005年考题中没有出自本章的题目。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8'2    
    分'10'1    
    分'18'10    
    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第五章一样,本章也是在2004年大纲中第一次从《邓小平理论概论》中调整过来的一章。从这一章在过去几年在《邓小平理论概论》一课中和这一章在2004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课中的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也属于经常在考试中被涉及到的一章。从过去几年考到的题型来看,考自本章的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2006年的考试命题中依然会是这个情况。由于这一章在2005年大纲中根据党的相关文件和纲领,增加了一些崭新的内容,因此在2006年的考试命题中,这些内容极其有可能被涉及到,甚至有可能被以主观大题的形式涉及到。对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章内容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其阐述的都是当今时代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本章在过去几年的考试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被涉及到。考生在复习时应充分关注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的    
    科学涵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理论渊源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践基础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    
    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主要创立者    
    党的其他重要领导人,如翟秋白、邓中夏、    
    周恩来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    
    共产党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    
    思想形成    
    的社会    
    历史条件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    
    中国的政局的变动时代背景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物质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本章2006年新增知识点是“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2006年新《大纲》删除了“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将毛泽东思想形成“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改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一般出选择题或分析题)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欧洲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形成了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和人类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它作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方向,就会犯错误,甚至走向失败。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于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开放性,植根于生动的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要求是依据本国实际和时代特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结合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发挥对革命与建设的科学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一般出选择题)    
    1。时代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着中国革命不能走“俄国人的路”,因而把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    
    首先,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提倡科学,沉重打击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激励了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也就为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与文化条件。(此知识点在1995年理科辨析题第24题,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20题考查过)    
    其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当时已经具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①内部条件有:经济上,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②外部条件则是十月革命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眼光转向俄国,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