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二日召集将军们开的会上,他又不厌其烦地将这些政治原因重复了一遍威尔莫特与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所作的详尽描述,乃是根据对德国将军的审讯,并且正如威尔莫特的一条脚注所表明的,还根据元首形势讨论会的速记报告。本书作者当时坐在希特勒的正对面,可以证实威尔莫特说的话:希特勒既没有拿稿子,也没有拿本子。。
  他强调说,在那年初秋,有必要对进一步作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决定,他不得不下定决心,选择必要的防御作战的重点。他毫不怀疑,德国必须继续保卫自己,他的顾问们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德国所有的敌人都一再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如果还想与他们或者分别与东、西方谈判,这纯属是妄想。他认为,只要现有的预备队用得果断而有效,防御重点转到西线将为德国提供机会,在西方盟军还没有抵达莱茵河之前,给他们“一次有力的打击”,特别因为他预料盟军将继续大力向莱茵河挺进,并越过它。希特勒继续说:“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象目前敌视我们的那样的联盟,成分那样复杂,而各自的目标又那样分歧。一方面是极端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极端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方面是垂死的世界帝国——大不列颠帝国,另一方面是一心想继承其衣体的‘殖民地’——美国。美国决心取代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苏联急着要染指巴尔干、达达尼尔海峡、波斯和波斯湾。英国急于要保住它的不义之财,保住它在地中海的实力。这些国家已经在争吵不休,他们的对抗显而易见在随时增长。如果德国现在能给以极沉重的打击,这个人为地联合起来的战线将随时霹雳一声地垮台。最后,当一方或另一方承认谁也打不赢时,战争就告结束。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敌人知道,不管他们怎么样,他们决不能叫我们投降。决不能!决不能!一次成功的战术性进攻,无论如何,将使盟军的计划长期受到挫败,迫使盟军面临首先得在他们的政治领袖之间展开讨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军事领袖将再度遇到致命的延误,而来不及采取必要的对策。
  但是,希特勒的确承认,安特卫普这个目标是有点冒险,或许是现有部队及其条件力所不及的。不过,他还是决定孤注一掷,因为德国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希望通过这次攻势——尽管异议纷坛,他对其成功深信不疑——再次夺回主动权,为发展和使用新式武器赢得时间,为盟军阵营的预期分裂争取时间。
  希特勒根本认识不到把加拿大同英联邦长期联结在一起的纽带的力量,他贸然宣称加拿大将第一个从欧洲大陆撤走其军队。“一场防御战只能推迟结局的到来,并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对此只有一个办法:把剩余一切都押在进攻这张牌上。从这样一个目标考虑,他认为眼下西线比东线的机会要好。比起东线来,西线的距离较短,运送必要燃料的代价较低,重要战略目标处在现有兵力、兵器更容易达到的地方。而在东线,战争需要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进行。
  另外,他认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不是红军或苏联政治领导人那样的强硬对手。他相信,英国人即将山穷水尽,而美国人如果看到事态转而对他们不利,很可能垂头丧气。“要是我们成功,我们将粉碎敌人的半个战线,那时候我们看吧。我不相信敌人能长期抵抗我们那时具有的四十五个德国师。”那时西线形势将暂时稳定下来,这将使他能抽调部队到东线受到威胁的地区。“我们将肯定主宰自己的命运。”
  希特勒不但重视党内领导人、前线和大后方的心理作用,而且还重视同盟国家的舆论和军队的心理作用。他决心“永远地削弱西方列强的心理”,希望以此动摇敌人大获全胜的信心,使他们放弃要德国“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叫他们更愿意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希特勒在演讲结束时宣布:“我决心采取这次行动,即使要冒最大的风险,即使敌人在梅斯两侧的反攻和向鲁尔河的强攻将使我们丢失大片领土与阵地。”这句话尤其能表明希特勒的顽固不化。他固执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不惜放弃他寸土不让的通常原则。十二月二日,他还不厌其烦地讲起了他的政权与德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
  进攻的经过
  十一月的头两周,B集团军群只须对付埃克斯-拉-夏佩勒(亚琛)以东、维泽伦与施托尔贝格之间的进攻。进攻虽是局部,然而异常持久,因而给双方造成很大损失。预期的越过鲁尔河对莱茵河的大规模进攻,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在以后几周里扩大到整个盖伦基兴-埃施魏勒-施托尔贝格地区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68页:“进攻最后于11月16日发起时,二千五百架美、英轰炸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向德军前沿阵地与预备队阵地投下了九千四百多吨高爆炸药。轰炸精确而又猛烈,但德军构筑有良好的防御工事。德军虽然搞得惊恐万状,但很快镇静过来又斗志旺盛地迎战。”。但是,英美部队还是没有突破,德军防线仍然完整无损。在各主要遭攻击地段由于德军兵力部署不均,加上英美部队不断发动进攻,时常出现危险局势,德军只好动用那些留作攻势时用的预备队。此外,还推迟了已被指派参加攻势的部队的撤离,消耗了他们的战斗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妨碍了小分队的换班与补充。
  但是,尽管条件明显不利,希特勒仍然坚持进攻阿登的计划。德军的这一最后攻势开始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战斗持续了几个星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为了更好了解整个战役,特开列如下:十二月十六、十七日:第五装甲集团军旗开得胜。但预期的领土占领并未完全如愿以偿,尤其在右翼;蒙绍-马尔梅迪地区有些小胜。
  十二月十八、十九日:当地盟军预备队开始投入战斗;特别是他们对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北翼和第七集团军南翼的突击,引起了德军的忧虑。敌人成功地守住圣维特。
  十二月二十日: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与第七集团军的形势明显恶化,沿整个进攻方向的军事行动大大落后于计划日程。
  至十二月二十四日:进攻正面的中央(第五装甲集团军)又取得进展,较弱的先头突击部队暂时推进到迪南特以东约三英里处。在此阶段,巴斯托尼仍攻不下来,为攻克该城,不得不投入部分先头突击部队,这就不可避免地而且正如结果所表明的那样致命地影响了向马斯河的推进。
  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气转晴,敌人强大的空中行动开始。
  十二月二十三日:守在巴斯托尼城内的敌军得到了空投补给。
  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局势改观,地位开始变化,进攻者变成防御者。第五装甲集团军也被迫转入防御。
  十二月二十六日:敌人突破巴斯托尼包围圈。至此,进攻已失去一切意义,但希特勒仍责令继续进攻巴斯托尼——严禁撤退。
  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盟军发动反攻。激战中,敌人得到空中的有力支援,向德军先头突击部队的翼侧推进。德军被围的危险开始形成。
  一月十日:德军形势笈笈可危。对他们来说,阿登战役现已成为一场艰苦的后卫战,人员物资损失惨重,补给递减,燃料奇缺。
  战役的各个阶段
  就第五装甲集团军而论,这次准备周密、执行坚决、不搞炮火准备的进攻却获得了圆满成功。遵照命令,没有攻打位于中央的施内-艾弗尔阵地,然而完全突破了右翼的敌防御阵地。在左翼,第六十六军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因此不可能很快包围施内-艾弗尔阵地,虽然这是进一步向圣维特推进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圣维特作为多条公路的交叉点,其在右翼的重要性类似左翼的巴斯托尼。这里的任务之所以比较艰难,是因为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左翼部队进展缓慢,敌人仍然能向第六十六军的暴露翼侧猛烈开火,而且他们也没有忽视这种机会。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并不很成功;它的一支装甲部队突破敌洛希姆阵地后直插到了马尔梅迪地区,也毫无实际意义。事实上,这支部队自己很快陷入被切断的危险,其迅速推进对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其他地段毫无影响。
  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在北翼和中部发起的进攻,开始时取得了一些小的局部胜利,但到十二月十八日就停滞不前了,几经努力仍无进展。另外,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完全理解错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让强大部队被牵制在埃尔森博恩-克林凯尔特地区。考虑到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真正目标,这里进行的激战毫无意义。战斗造成严重损失,不得不投入越来越多的部队。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这里,该装甲集团军距离鲁尔河畔强大的美军防线太近。正是从这个地方,遭受压力并多处被迫后撤的盟军防线可望得到而且事实上也得到了迅速的支援。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十二月十六至十七日的夜间空降了一支伞兵部队(冯·德·海德特),这对本地区的整个形势以及附近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形势,不起半点作用。真正的空降区应在马尔梅迪以北,这也只适合封锁北面的突破之敌,而B集团军群却偏要选择克林凯尔特地区,企图粉碎那里被认为非常坚固的防御。
  总之,事情已经十分清楚,希特勒摆在右翼的并要使之在攻势中起决定作用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已不可能迅速到达马斯河。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也落后于计划日程。敌人受到从第六十六军抽调出来的部队的新攻势的压力,干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的夜间撤出圣维特城,占领了城西高地上的阵地。
  第五装甲集团军毗邻的两个军(克吕格尔将军指挥的第五十八军和冯·吕特维茨将军指挥的第四十七军),跟向南进攻的右翼部队一道,在渡过奥尔河以后突破了敌军防线,为向西挺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十二月十六日晨,该防区着手在达斯布尔格架设急造桥,到十六点第一批坦克驶过奥尔河。但是,他们前进得极其迟缓,这是因为达斯布尔格至克莱夫的公路被德军秋天撤退时投下的树干层层拦住。桥上以及公路上的交通阻塞进一步引起延误。
  十二月十七日,第五装甲集团军左翼的第二装甲师在克莱夫火车站渡过克莱夫河。不久,就不再出现值得一提的抵抗。它左边的友邻部队(第七集团军第五伞兵师)也打过克莱夫河,为通过威尔茨进一步西进创造了条件。在这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敌军防线似乎有个特别薄弱的地段。这可帮了大忙,因为第五装甲集和军的南翼也在继续顺利向前推进。然而,尽管取得初步胜利,缺少工兵的第七集团军直到十二月十八、十九日才在奥尔河上架起五座急造桥。该集团军司令部看得对,在那本该攻敌不备的关键时刻贻误时间势必葬送原来就十分渺茫的成功机会。看来,随着第五装甲集团军越来越远地向西推进,为其已拉长的翼侧提供保护似乎是不再可能了。
  十二月十八日,前面提到的路障和交通阻塞造成了严重后果。直到十二月十八日九时,装甲教导师才开始横渡克莱夫河,黄昏到达尼德-万帕赫,夜间向巴斯托尼以东的马格雷特推进。第二天,该师接着向巴斯托尼挺进。同一天,打进内费和瓦尔丁。但是,虽有第二十六人民步兵师支援,该师还是打不进巴斯托尼。要是第五装甲集团军将第四十七装甲军的全部兵力都用以攻打巴斯托尼,那就意味着停止进攻,事实上早在十二月十八日就放弃了进攻意图,特别因为该军的右翼友邻部队第一一六装甲师正在进攻霍法利泽。该集团军于是命令第二装甲师攻占巴斯托尼西北面的诺维尔,然后毫不迟缓地继续向西推进。
  装甲教导师的一部分部队奉命支援第二十六步兵师攻打巴斯托尼,而另一部分部队准备经过巴斯托尼西南的西布雷特向西挺进。但是,装甲教导师眼下的形势发展不妙。糟糕的通路使该师仍进一步受阻。另外,第二十六步兵师在巴斯托尼东北的比佐里当面发起的进攻陷入僵局。第五装甲集团军可用以执行两项任务——向马斯河推进与保护漫长的南翼,同时包围巴斯托尼——的实有兵力甚至在进攻开始之前就被认为不足,所以巴斯托尼的失败就更加不可避免。攻势展开前担心的事情现在发生了:坚守巴斯托尼反而促使敌人把这个地区变成发动决定性反攻的跳板,越来越多的敌军被派了进来。
  十二月二十日,第二装甲师到达诺维尔。午夜,占领了位于巴斯托尼与马尔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