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类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27-类经-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关闭则气停,气停则水积,水之不行,气从乎肾,所谓从其类也。愚按∶本节云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者,言关之 
不通也。《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言关之不固也。 
不通则癃闭而 肿,不固则滑泄而脱元,职此之由,总因肾败。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关之为义,操北门 
锁钥之柄,凡一身元气消长,约束攸赖。故许知可云∶补脾不若补肾者,谓救本之道,莫先乎此也。诚万古不易之良法。)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肌肤浮肿曰 肿。脾主肌肉,足太阴也,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生 
病。)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牝,阴也。地气上者, 
阴气升也。以阴从阴而生水液,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 
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勇而劳甚者,汗自阴分深处而发,故曰肾汗。汗出逢风则腠理闭, 
内已离于脏腑,外不得泄于皮肤,故客于玄府而为 肿。此则因水因风,故名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汗属水, 
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空,孔同。)帝曰∶水俞 
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凡此五十七穴者,皆积阴之所聚,水 
所从出入者也。肾主水,故皆曰肾俞。)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尻上五行者,中行督脉也。旁四行,足太阳膀胱 
经脉也。行五者,中行五穴∶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也。次二行各五穴∶白环俞、中膂内俞、膀胱俞、小肠俞、 
大肠俞也。又次二行各五穴∶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也。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肾俞。)故 
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水之本在肾,标在肺,标本俱病,故在下则为 肿大腹,在上则 
为喘呼不得卧。)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肺主气,水在上则气不化,故肺为喘呼。肾主水,水在下则 
湿不分,故肾为水肿。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于肺,其病剧矣,故肺为逆不得卧也。)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 
也。(言水能分行诸气,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也。)伏菟 
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伏菟,足阳明经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脉,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夹脐旁 
两行者,足少阴并冲脉气所发,行各五穴,则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阳明经所行,行各 
五穴,则气冲、归来、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气往来之道路,故为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 
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三阴,肝脾肾三经也。三阴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 
阴交穴。踝上各一行,独指足少阴肾经而言。行六穴,则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 
肾之大络,并冲脉下行于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右共五十七穴。皆藏 
之阴络,为阴气之所行,故治水者当察而取之。) 
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灵枢·四时气篇》。 ,水同。风水肤胀、五十七 ,义俱如前。若皮肤之有血络者,亦当尽取去之。) 
徒 ,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必坚,来缓则烦 ,来急则安静, 
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此泄水之法也。徒,但也。有水无风,故曰徒水。环谷,义无所考,或即足少阳之环跳穴。其 
下三寸许,垂手着股,中指尽处,惟奇穴中有风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铍针,第五针也。筒,箭室也。已刺而 
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谓用针如箭之归筒,出入频复,开通其道,以尽其 也。然 在肤中,其候必坚。 
若针后水来迟缓,则必烦闷;若来急速,则必安静矣。仍须间日一刺,以水尽而止。按∶《针要》曰∶凡水气惟得针水沟, 
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是又不可不知也。铍音披。筒音勇。)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 
已刺治如前,仍须饮通闭之药以拔其本,即方刺之时,亦但饮无碍也。)方饮无食,方食无饮,(药食不宜相混,混则难 
于取效。)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水肿既消,当忌伤脾发湿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复矣。) 

二十一卷针刺类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属性:(《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 
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者,督脉在中,旁四行,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 
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也。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临 
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热气之逆于上者。)大杼、膺俞、缺盆、 
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阴经穴。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风门也, 
一名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后,故可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冲、三 
里、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泻胃中之热。)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云门,手太阴经穴。 骨即肩 ,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云门、 骨连手,委中、 
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泻四肢之热。空,孔同。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五脏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 
户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门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肾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 
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又五十九穴,详后篇。)帝曰∶人伤于寒而传 
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邪外束,则阳气内郁,故传而为热,所以寒盛则生热也。然则外感发热者, 
因 
伤于寒也,散其寒则阳气泄而热自除矣。今有不知标本者,但见发热,辄用苦寒。夫阴寒沉滞,焉能解表?表不解则热 
愈甚,所以轻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戒也。详义见运气类二十,并当详究。) 

二十一卷针刺类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属性:(《灵枢·热病篇》)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此下所言热病,即 
伤寒时疫也。热病三日,邪犹居表,若气口静而人迎躁者,正病在三阳而未入阴分,故当取诸阳经为五十九刺,以泻阳 
邪之实,仍补三阴之不足也。五十九刺法如下文。人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当补当泻详义,出终始篇,见本类前二十八。) 
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身热甚而阴阳之脉皆静者,阳 
证得阴脉也,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当急取之,虽不汗出,则邪亦从而泄矣。此言勿刺者,以其脉证相反,有死征也。 
下文皆然。)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八日,邪必深至阴分,故脉 
口之脉当动疾如喘而且弦,宜急刺手太阴肺经,则汗自出而邪可散矣。然刺此者宜浅。手大指间,即少商穴也。弦,一 
本作短。)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七八日,脉微小者,正气虚 
也。溲血口中干者,伤其阴也。皆为死证。若脉来变乱失常,是为代脉,其死尤促。)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 
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已得汗,邪当退矣;若脉尚躁,气尚喘,身复热者,是谓不为汗衰,乃反证也,故勿刺其 
肤。刺而重伤其气,若喘甚者,则必死也。)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 
曾汗者,勿腠刺之。(凡热病七日之后,邪欲解散者,脉必躁盛,乃为将汗之兆。今热病七日八日而脉犹不躁,则阴之类 
也;即有躁意而力不散大,至不数疾,皆正气衰微,不能鼓动,亦阴之类也。必且未能解散,故当再俟三日,庶得有汗。 
若三日不汗,又逾四日,则病在旬日外矣,阴阳不应,期当死也。凡若此者,既不能汗,其气必虚,故勿为肤腠之刺。)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热病先肤痛、窒塞 
于鼻、充浮于面者,邪在肤腠,肺经病也。刺宜浅取皮分,故当用第一针曰 针者,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也。苛,深也。 
轸,车上前后两端横木也。言鼻窒之甚,内外不通,亦犹轸之横塞也。皆属于肺,肺属金,其合在皮,故但求之于皮, 
即所以求于肺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则当求之于火,火者心也,补心之脉,益阳气以制金邪,则肺热当自退耳。窒音只。)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 ,干唇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 
者肾也。(涩,燥涩也。倚,身无力也。兼之热而烦闷,唇口与嗌俱干者,邪在血脉,心经病也。故当用针之第一曰 针 
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脉分也。肤胀口干寒汗出,亦皆脉之为病。心属火,其合在脉,故但求之于脉,即所以求于心也。 
若求于脉而不得效,则当求之于水,水者肾也,补肾气于骨则水王,足以制火而心热自退矣。 ,母本切。)热病嗌干多 
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 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热病嗌干多饮、 
善惊悸、肢体倦怠、卧不能起者,邪在肤肉,脾经病也。当用第六针曰圆利针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 青者, 
正以木气乘土,亦为脾病。脾属土,其合在肉,故但求之于肉,即所以求于脾也。若求脾而不得效者,则当求之于木, 
木者肝也,补肝筋之气,则木能胜土,而脾热当自平矣。嗌音益。)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 
筋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热病面青,肝色见也。脑痛,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也。手足躁者, 
肝之荣在爪,木病在四末也。皆肝经之病,故当取之筋结之间,用第四针曰锋针者,以泻其四逆等证。四逆者,肝邪盛 
而四肢厥也。筋 者,足不能行也。目浸者,泪出不收也。皆为肝病,肝属木,其合在筋,故但求之于筋,即所以求于 
肝也。若求肝不得其效,则当求之于金,金者肺也,补肺之气,则金能胜木,而肝热可平矣。 音壁。)热病数惊,螈 
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热病数惊,心邪盛也。螈 
者,热极生风,阴血伤也。狂则热之甚矣。皆心经病也,故当取之于脉,用第四针曰锋针者,急泻其有余之邪。若阳 
极阴虚而病癫疾,发为血余,故毛发亦去。病主乎心,心属火,其合在血脉,故但求之于血,即所以求于心也。若求心 
而不得其效,则当求之于水,水者肾也,补肾之水,可以制火,真阴自复矣。螈,炽、寄、系三音。 音纵。)热病身重 
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身重 
骨痛,耳聋好瞑,皆肾经之病,病在阴则目瞑,故当取之于骨,用第四针曰锋针者,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也。其不食者, 
阴邪盛也。啮齿者,齿为骨之余也。耳青者,肾之窍也。皆为肾病,肾属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于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