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讲电学原理,并作演示实验,听众达50 多人。在格致书院的主讲授课人和
主事人中,以徐寿和傅兰雅所做的贡献最大。格致书院从创办到停办,前
后达40 年,它不但开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先河,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科技
人才,系统地传播了近代科学知识,而且对我国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很
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我国近代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后来在厦门创办的
博文书院和在宁波创办的宁波格致书院,都是仿效上海格致书院的章程和
规模相继建立的。

在创办格致书院的同时,1876 年2 月,徐寿和傅兰雅还刊行了中国最


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由傅兰雅担任主编,徐寿具体负责主持
刊物的集稿和编辑工作。徐寿亲自撰写了发刊词,宣布“此《汇编》之意,
欲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令中土之人不无裨益。”《格致汇编》的
前身是1872 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见闻录》。《中西见闻录》是包括社会
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在内的一种综合性期刊,而《格致汇编》则专载自然
科学内容。《格致汇编》起初为月刊,后改为季刊。此刊断断续续办了16
年,实际上发行只有7 年,共出7 卷60 册。《格致汇编》的主要栏目包括
论述、新闻、通讯三大类,内容十分广泛,凡西方科技新知、国人发明创
造,几乎无所不及。创刊时每期印数为3000 本,到1890 年复刊后,印数
增至4000 本。据1880 年4 月统计,除对国外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神户、横
滨发行外,国内主要销售于北京、上海、天津等70 多处。从每期刊载的“答
读者问”,也可看出此刊拥有大量的读者,激发了许多人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致汇编》为传播科学知识,交流技术工
艺,做出了重要贡献。徐寿除了主持编辑工作外,还亲自为刊物撰写科技
论文、新闻报道。他曾先后在刊物上发表了《论医学》、《汽机命名说》、
《考证律吕说》等专题论文。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贡献外,徐寿还为中国近代其他一些民族工业的创
立,在科技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在江南制造局期间,“于造枪炮、
弹药等事多所发明,自制强水棉花药(即硝化纤维)、汞爆药(即雷汞),
并为化学工业之先导,而塞银钱出海之漏卮,其有功于国计民生甚大。中
国军械既赖以利用,不受西人居奇抑勒。”徐寿的家乡无锡一带历来有植
桑育蚕的传统。自鸦片战争之后,“洋人入内地购买鲜茧,既违公约,兼
夺民利”,致使“民生日蹙”。徐寿看到这种情况,就开辟了几十亩桑园,
设计并建筑了烘茧炉,制造出新缫丝机器,示范并推广新技术,有力地抵
制了洋商对鲜茧的掠夺性收购。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无锡“民间养蚕岁增
数倍,获利益丰。迄今两邑(当时无锡、金匮两县)之茧,每年价值三百
余万元,皆该故绅(指徐寿)倡导之效也”。

由于徐寿的名气很大,山东、四川、湖北等地仿设机器局时,争相聘
请徐寿去当指导,他因忙于译书,遂派他的儿子建寅、华封代行,并“皆
首先擘画,或为购置应用机器,或代雇华洋工匠,遥为布置,成效以昭”,
如“大冶煤铁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经始之际,徐寿皆为擘划规制,购
器选匠,资其力焉。”

徐寿不仅以其化学成就昭然于世,而且在其他许多学科也有贡献。在
医学上,他与赵元益、傅兰雅合作翻译了《法律医学》一书,写有“论医
学”专文,介绍了西方的法医知识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并能临床施治。1869
年,他曾亲自治愈了著名诗人吴大廷的肠秘病。在兵学上,徐寿也很有造
诣,他翻译的《营城揭要》一书,介绍了作战时筑造城营的作图法;《测
地绘图》一书,则叙述了测量地面、绘制地图的方法,包括测绘军事地图、


测绘经度纬度所需的数据表、照相印图技术等。对于音乐,徐寿也很有兴
趣,专门写了“考证律吕说”一文,探索我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乐器的演
变及音谱原理。徐寿等译的《格致须知》、《西艺知新》、《宝藏兴焉》、
《代数学》等书,更是广泛涉及到地理、物理、天文、数学、冶金学、植
物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各种工艺。

纵观徐寿的一生,他“敦尚节俭,衣食不求华美,居室但蔽风霜,修
然野外,辄怡怡自乐”;他“与人交游而宛同寒素,浑然敦朴,自奉俭约,
而购备格致器物,多金不惜”;他一生“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普及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国近代化学学科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不愧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者。

文献

原始文献

'1'韦尔司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寿笔述:化学鉴原,江南制造
局,1871。
'2'蒲陆山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寿笔述:化学鉴原续编,江南
制造局,1875。
'3'蒲陆山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寿笔述:化学鉴原补编,江南
制造局,1879。
'4'富里西尼乌斯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寿笔述:化学考质,江
南制造局,1883。
'5'富里西尼乌斯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寿笔述:《化学求数》,
江南制造局1883。
'6'瓦特斯辑,傅兰雅口译,(清)徐寿笔述:物体遇热改易记,江南
制造局,1899。研究文献
'7'袁翰青:徐寿——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见《中国化学史论文
集》,三联书店,1956。
'8'杨根: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9'李亚东:徐寿所译化学著作的原本,化学通报,1985,3,第52—
55 页。

邹伯奇

林文照

邹伯奇字一鄂,又字特夫。广东南海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
生;同治八年(1869 年)卒。几何光学、测绘、天文、数学。

邹伯奇是清末科学家。他自幼习算,后熟读诸经义疏,遇名物制度,
必穷昼夜探索。性喜钻研科学技术,注意会通中西,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知识。对天文、数学、测绘等均有研究,尤精于光学、摄影技术
和仪器制造。咸丰七年(1857)被聘为广州学海堂(由阮元建于1821 年)
学长,后又被聘为广雅书院教习。同治三年(1864),郭嵩焘于广州府学
署设局测绘广东地图,伯奇应聘参加测绘。同治五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
文、算学等科,郭嵩焘又推荐“官生员邹伯奇、李善兰赴同文馆差委”(《东
华续录》卷五八),但伯奇没有到职。同治七年再次请他去同文馆,曾国
藩也希望伯奇到自己幕府,他都谢绝了。只在广东家乡专心钻研学问。经
常与夏鸾翔、吴嘉善、丁取忠、陈澧等学者来往,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邹伯奇的突出成就是在几何光学方面。曾撰成《格术补》一卷。这是
在对沈括《梦溪笔谈》中所提出的“格术”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吸收前人
知识的基础上写成的,是中国晚清几何光学的重要专著之一。《格术补》
论述了透镜成象原理和成象公式。邹伯奇称透镜的焦距为日限或收光限,
指出物与镜的距离、象(或称为“影”)与镜的距离及日限三者之间存在
一定的数量关系,即“置日限尺寸自乘为实,以物距镜减日限为法除之,
得影加远之数”;“或置日限尺寸为实,以物距镜乘之,物距镜减日限除
之亦同”;“若先有影距镜数,与物距镜相乘,与物距镜相并为法除之,
得此镜之日限”。这三段话叙述的实际上就是透镜成象公式。以第三种说

vu 11

法为例,设物距镜为,影距镜为,日限为,则有v fv + u 
= ,亦即
u 
+ 
v 
=

uf 

就是透镜成象的高斯公式。邹伯奇在《格术补》中还讨论了透镜组的焦距、
几种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实即伽利略式望远镜、开普勒式望远镜、
格雷戈里望远镜、卡塞格林望远镜)以及放大镜、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讨论了望远镜的视场、场镜、出射光瞳和渐晕等现象,并对眼睛和视觉的
光学原理也作了介绍。

邹伯奇还是我国照相术的先驱。早在道光十五年(1835)他16 岁时,
因“客有以塔倒影献疑者”,导致他开始钻研格术问题。至25 岁时,“因
用镜取火,忽悟其能摄诸形色也,急闭窗,穴板验之”,终于制成了摄影
之器。他说:“有一密室,惟前开小孔透光,则室外诸物尽倒影于后壁,。。。。 
以似平非平之中高镜安其孔,接净白纸,则形形色色毕肖焉。”然后他改
“以木为箱,中张白纸或白色玻璃。前面开孔安筒,筒口安镜而进退之。

1 




f 


后面开窥孔,随意转移而观之。”(《邹徵君遗书·存稿·摄影之器记》)
这种摄影之器,实质上是一种“取景器”,邹伯奇曾用它绘画景物。在此
基础上,邹伯奇制成了我国第一台照相机,即把暗箱中的白色玻璃换成感
光底片(以受光作用之一种药料涂于其表面的玻璃片),再在暗箱上装置
光圈(校其收光)和快门(凸鉴口弹簧活动)就可以了。在一份关于照相
原理的手稿中,邹伯奇对如何制作感光底片,如何拍摄,如何用显影水和
“留形水”冲洗、晒板等等过程,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邹伯奇自己就曾拍
摄过多张相片。晚近还发现他所拍的五张照相玻璃底片,虽时隔百年,仍
清晰可见。其中一张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是邹伯奇本人的半身坐象:头
戴瓜壳帽,身穿皮袄,戴圆形眼镜,右手拿书,左手执一烟袋,身右是一
花架,上有花盆,背后是书橱和仪器柜。这是19 世纪60 年代以前中国人
自拍的最早照片,弥足珍贵。

邹伯奇年轻时曾究心于地图的绘制,改我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的地图绘
制法为经纬线绘制法,于25 岁时(1844)绘成《皇舆全图》一大册,包括
总图1 幅,分图66 幅(刻版于1874 年)。此种绘制地图法在当时中国是
很先进的。

邹伯奇对古天文学的许多问题很感兴趣,撰写了10 多篇论文,提出自
己的见解。曾按岁差推定咸丰甲寅(1854)岁前冬至《恒星黄赤经纬表》2
卷,绘成《赤道南恒星图》和《赤道北恒星图》两巨册,图各径丈余。又
制造了一架天球仪,高约50 厘米,制作精细,内容与赤道南北恒星图一致。
邹伯奇为支持哥白尼学说,还制作了一架太阳系表演仪,太阳在中心,周
围有八大行星。其中海王星是在1846 年才发现的,而仪器上就有了。

邹伯奇曾著有《乘方捷术》3 卷。第一卷讲乘方和开方,第二卷讲对
数和对数简史,第三卷为前两卷内容的应用,卷末附有对数尺度表、十亿
对数表等。还曾设计制造了对数尺和度算板。此板系“以量代算”,即利
用比例法进行距离的测量。

邹伯奇一生著述颇丰。在他去世后,其后人将他的部分手稿如《学计
一得》2 卷、《补小尔雅释度量衡》1 卷、《格术补》1 卷、《对数尺记》
1 卷、《乘方捷术》3 卷、《存稿》1 卷、《赤道南北恒星图》2 幅、《舆
地全图》1 册等,整理成《邹徵君遗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于
世。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邹伯奇:邹徵君遗书, 1874。
研究文献

'2'李迪、白尚恕: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自然科学史研究,3

(1984),4,第378—390 页。

'3'骆正显:释邹伯奇《格术补》,中国科技史料,4(1983),2,第
31—37 页。

何秋涛

张平

何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人。清道光四年(1824 年)生;同治元年
(1862 年)卒于保定。地理学。

何秋涛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长敦,曾任过直隶博野知县。父
亲高华为国子监生。何秋涛和所有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样,走“学优登
仕”的传统道路,他一帆风顺地经过秀才、举人而登上科举的最高层次—
—进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于乡,逾年试礼部,为贡生,又逾年殿
试,成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他倾心研究汉学,喜治经史之学,精通舆地。
由于当时列强侵略日益猖狂,外患日深,他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十分注重
边疆史地的研究,认为俄罗斯地居北徼,与中国接壤,应该有专书资考,
以备国家缓急之用。因此他博采群籍,撰《北徼汇编》6 卷,后又详加考
订,增加图说、图表。由于此书对日益加深的边疆危机,作出积极反应,
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为朝野所推重。咸丰八年(1858),兵部尚书
陈孚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