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须强调指出,《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专门讨论疾病病因、证候的专书,并
不论述各科疾病的治疗,巢氏本人根据已知情况也并非外科医学家,然而
该书在一些卷章里,对创伤外科的手术治疗方法、步骤等,却进行许多科
学的记述,从而反映出我国外科技术在隋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也说明巢
氏在外科学手术治疗上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肠吻合手术及其护理方面,巢氏也有他的出色成就。肠吻合手术是
腹部外科一个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据文献记述,三国时期的华佗曾进行
过这一手术,但因记载十分简略难以作出科学的结论。综观巢氏有关记述,
他所论之断肠吻合手术是比较确切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强调:
腹部外伤使肠断裂者,只要断肠两端可见,即可迅速进行吻合手术,“先
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巢氏
的这段文字只说针缕如法,未具体叙述如何缝合;但在探讨刀刃伤之缝合
方法时,他则明确提出:“凡始缝其伤,各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相当,
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阳者附阴,阴者附阳,腠理
皮脉,复令复常,但亦不晓,略作一行。”从这段文字来看,巢氏的创伤
缝合手术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简言之,其缝合法有连续缝合或8 字缝合
法。该法不但概述了一般外伤之皮肉缝合,更描述了深层次的分层缝合,
就其要求而言,有次浅深,分上下,别顺逆,并要注意松紧适当,针角整
齐相望,使肌肤、筋脉,各恢复到解剖生理位置。就肠吻合手术而言,在
分层吻合断肠后,既要缝合达到无际勿令气泄,又要上下相通而不阻塞,
经此检查后方可将吻合之肠推入腹腔,再作上述腹壁之分层关闭缝合手
术。肠吻合术后之护理是否周到对吻合术能否成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
以巢氏也极为重视,强调“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始可作较稠稀饭食
之”,手术后百日才可以进饭食。他警告说:饱食者,可以使病人的肠吻
合处胀裂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巢氏肠吻合手术之缝合原则、要求和护理等,
至今仍是外科医师必须遵守的。欧洲的同类手术是意大利人罗杰(Roger)
与罗兰(Roland)在12—13 世纪间进行的。

巢氏创用大网膜动脉结扎、切除坏死大网膜手术方法。腹部外伤使大
网膜发生部分坏死时,由于人体大网膜之营养血管是扇形分布,如果仅只
切除已见之坏死大网膜,会因伤害血管而引起健康大网膜坏死。因此,熟


悉大网膜营养血管走行方向的有经验的医师,手术时绝不会只着眼于切除
已坏死部分从而造成严重后果,这是现代腹部外科的基本知识。然而在
1300 多年前,巢氏对之已作了正确的论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强调:
“■(大网膜)下不留,安定不烦,喘息如故,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
绝其血脉,当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闭其口,膏稍导之。”他指出大网膜
损伤,在病人一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用生丝线结扎其动脉,过一宿观察
其因结扎血脉而产生之大网膜扇形坏死,乃可将其坏死者一次切除。切除
手术后,不要立即缝合腹腔,必须以膏使腹腔之血汁等渗出物导出,此即
现代腹外科手术的留置引流。这一手术之成功证明了巢氏或他的前辈在腹
部外科手术上已达到人类最先进的水平。

巢氏提出建立创伤内异物剔除原则。创伤内异物是造成伤口化脓性感
染和长期不愈合的重要因素。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巢氏多处强调了
这一因素,并建立了必须实行异物剔除的原则,以求创伤伤口的健康愈合。
例如,该书在《金疮伤筋断骨候》中强调:“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
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又如在《箭镞金刃入肉及骨不出候》中强调:
“箭镞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傅药,不尔,
疮永不合。”巢氏在《金疮久不瘥候》中更明确指出:“其疮内有破骨断
筋,伏血腐肉,缺刃竹刺,久而不出,令疮不愈,喜出青汁,当破出之,
疮则愈。”巢氏所指出的异物是显而易知的,但所强调“当破出之”即应
当进行外科手术剔除,用外科手术切开,取出伤内之异物。异物剔除后,
疮即愈。这些埋论总结和所述实践经验和技术都是符合科学原则的。

巢元方及其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不但对中国医学之发展有着很
深远的影响,在国外如日本、朝鲜等也有着千余年的影响。在唐代,该书
不但是唐代医学教育的必读书,在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
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巨著中,都曾被广泛引
用。宋代王怀隐等的《太平圣惠方》等也有广泛的引用。在国外日本等引
进中国医学教育体制,该书也是其重要教科书之一。在明、清乃至现代之
中医学著作,该书仍被视为最重要的古典医籍而加以引证和发挥。现代国
内外学者之科研论文,高等中医药学院教材,在被广泛引证之古典文献中,
该书仍然居于重要地位。

文献
原始文献:


'1'(隋)巢元方:宋版诸病源候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东洋医学善
本丛书》本,1981。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周氏医学丛书》影
印,1955。

研究文献

'3'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4'李经纬:诸病源候论在医学科技上的贡献,新医药学杂志,1978,8,第31—35 页。
'5'李经纬: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技术发明举隅,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三
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第411—420 页。
'6'李经纬:诸病源候论的病因学研究,中华医史杂志, 21(1991),3,。。 

第129—134 页。

孙思邈

李经纬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开皇元年二月二日(公元581
年3 月22 日)生;唐永淳元年(公元682 年)卒。中医学、药学。

孙思邈生长在农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少年时期多病,家里为筹
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7 岁开始读书,10 岁时在攻读经史和诸子百家黄老
之学的同时,即对阅读医学典籍产生了浓厚兴趣。18 岁时志于学,不惜花
费百金向博学之士搜寻经方钻研医学。至20 岁时,喜读庄老及百家之说,
并爱好释典,对医学之研读已颇觉有悟。其时,亲朋、邻里和中外人士有
疾厄者,经孙氏治疗后多获良效。他本人所患疾病也由自己治愈。30 岁时,
为了治疗病人用药的需要,经长途跋涉,隐居太白山,与释道宣高僧交游,
开始研究炼丹术,并成功地炼制成太一神精丹。38 岁时曾试服钟乳石。40
岁前后,孙氏在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
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收获丰富。50 岁前后,孙思邈医学理论修养和医
疗技术均达到了很高水平。其声望已享誉朝野,例如,武德中(公元622
年),有德行尼名净明患此已久,经在朝大医蒋、许、甘、巢等治疗不愈,
孙氏处此方得愈。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谓曰:
“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
庆三年(公元658 年),唐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他经过半
个世纪的博采群经,四处访觅,积累了极丰富的医药卫生文献资料和调查
记录。他鉴于古代医方散乱浩博,求捡至难,乃删裁繁复,以求简易,于
60 多岁时便开始经验总结和著作生涯,70 岁撰成他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备
急千金要方》30 卷。他以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于此”,
故命以上书名。该著撰成后,孙思邈深感尚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心得体会
和新获得的珍贵医学资料,续撰《千金翼方》。当时孙氏虽已是年逾古稀,
仍长途跋涉,征集欲阅而未得之参考书和服食补益药之制配技术。据考,
他曾到过四川峨眉和河南等地,获得许多宝贵资料,经30 年努力,终于编
撰完成第二部巨著《千金翼方》30 卷。此时,孙氏已是年近百岁的老寿星。
上元元年(公元674 年),孙氏辞疾请归,高宗特赐良马,回到久别的家乡,
仍隐居于五台山。永淳元年(公元682 年)卒时,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
祀无牲牢。子行,天授中(公元690 年)为夙阁侍郎。孙溥为徐州肖县丞。

孙思邈的著作很多,除上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外,还
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
《会三教论》等。《耀州志》记载孙氏的著作除《唐书》所列上述者外,
还有《千金髓方》20 卷,《千金月令》3 卷,《千金养生论》1 卷,《养
性延命集》2 卷,《养性杂录》1 卷,《养生铭退居志》1 卷,《禁经》2
卷,《神枕方》1 卷,《五脏旁通道养图》1 卷,《医家要妙》5 卷。此外,
《道藏》等书收录者还有20 余种。

中国医学的发展,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国内地域间的
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同国外的交流等,都受到了不少的限制,医


学家们的经验总结多由于资料缺乏而受到影响,因此,著作多有一定的局
限性。但是另一方面,此期的个人医学著作却十分活跃,出现了十分丰富
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和临床经验的医方书籍。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
金翼方》是对隋以前包括唐初医学发展的一次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整
理,为中国医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1.在药物研究上的贡献
孙思邈对药物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临床药物学方面。他强调临床用药必
须重视地理、气候及人体体质条件,认为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
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北方土地、气候刚燥,其人肌肤坚硬,腠理
闭塞,用药重复。同时,在指导思想上还强调药针并重,辨证用药,反对
滥用贵重药品,重视吸收外来药材。他十分重视自然药物的自采自种和医
生自己炮炙。他对233 种要求注意采集时节的药物以及必须注意阴干、曝
干、火干等炮炙加工收藏的药物,进行集中叙述。现代实验证明孙氏的论
点和炮炙方法是很正确的。孙思邈在用药和发展药材资源方面,十分重视
道地药材和野生变家种的经验总结,他在《千金翼方·药录纂要》中详论
133 州所产道地药材519 种,他提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其余州土,
皆不堪进御”。现代药理药化研究证实,不同地区所产之同一药物,确因
地区不同而所含成分及药理作用也各不相同,治疗效果也有差异。孙氏还
在他的著作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变野生为家种的丰富经验。他对20 多种常
用药材的栽培、采收、加工、保藏等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此外,他
对用药法度、处方原则、用药量与药性关系、煎药服药方法等,均有许多
卓越的见解和科学的要求。

孙思邈在炼制丹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多成就。例如,
他记述的太乙神精丹,是用雄黄、雌黄、曾青、慈石,经升化而得“光明
皎洁如雪”的砒霜,即氧化砷。为保证炼制太乙神精丹的质量,他不远数
千里亲自到四川进行调查并采购原料堆黄和曾青。该药有剧毒,所以他规
定制成如“黍粒”的微型枣泥丸,并强调逐渐增量的安全服药法:“服一
丸,如不愈更服一丸半,仍不愈者,后日增半丸,渐服无有不愈”。孙思
邈炼制和服用太乙神精丹并非传统的长生不老目的,而是用以治疗疟疾。
用砷剂治疗疟疾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
欧洲曾有较大影响。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孙思邈在叙述自己从事医方整理研究的动机时曾说:“吾见诸方部秩
浩博,忽遇仓卒,求捡至难。”所以他博采群经,对其繁杂重复的内容予
以删节裁剪,务必使之简易实用,查询方便,所以命名为《备急千金要方》,
后又撰《千金翼方》,各30 卷。前者共收医方4500 多首,后者收方2000
多首,都是孙氏积近百年之经验,对前人医方或当时医方进行去粗取精而
予收录的,特别是他所引用之书多已佚,更提高了他所撰医方的学术价值。
孙氏的两部千金方,虽然没有严格的引文出处,但一般仍可看出其中资料
的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孙氏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