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交食有关的各天文数据和计算方法,则接受了汉武帝元光年间以来“日
食有加时者凡三十七事”,以及古史所载”月食九十九事”的检验;对于
五星运动,就利用了“史官所记岁星二十七事,荧惑二十八事,镇星二十
一事,太白二十二事,辰星二十四事”(《新唐书·历志三》),加以校算;
对于赤道岁差,一行更遍考帝尧以来的有关记载,详予验算。他正是以此
作为立数、立法之本,而且也作为判别历法优劣的依据。三是一行善于吸
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他曾对先秦的天文遗产,以及“太初(历)至于麟德(历)
二十三家之众义”(《张燕公集》卷十二)进行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汲
取其精华,为大衍历的编制奠定基本的模式。他又曾对印度天文历法知识
予以足够的重视,从中获取新思想和新概念,大衍历中关于太阳、五星运


动的某些创新,或许就曾受到了这种启迪。四是勇于创新,一行并不满足
原有的结论,善于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而且敢于提出新的结论或解决问
题的新方法,这些都是以对翔实的客观素材的深入研究作为前提的,如关
于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新描述,赤道岁差的考定,九服晷漏和食差的新算
法,对五星运动的诸多新认识,新数学方法的探求,恒星位置的古今变化,
子午线1°长度的概念和数值,等等,无不如此。如果说一行确实受到印
度天文学的某种影响,他也绝不是盲目地、无条件地接受,而是经过实践,
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证实,最后赋予它们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把它们纳入
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体系之中。这些是一行天文学思想的主导方面。

一行的天文学思想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他对于日、月、五星失行之说
深信不疑,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合乎常规的,是
可以用历法加以预推的,但他又认为人间政治的清明或者腐败、教化高尚
或者堕落,都将使日、月、五星的运行突然加速或者减速,这就是所谓失
行,是历法不能推知的。这是一行将天人感应学说引入天文历法领域造成
的恶果。失行说为历法的失误提供了主观的、随心所欲的辩护,它阻碍了
人们对日、月、五星的运动规律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当然,它对一行的
天文历法工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行还认为,只要天下太平,就不会
发生日食等异常天象,这就更加典型地反映了一行天文学思想的糟粕面。
一行还把所谓大衍之数作为历法必须与之吻合的又一根本原则。对于一系
列天文数据必须由神秘的大衍之数的简单加减乘除推演而定,这实际上影
响了由实测而得的天文数据的本来精度,动摇了大衍历的客观基础,给大
衍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主观随意性的色彩。

综上所述,一行的大衍历以众多的创新极大地充实了传统历法体系的
内容,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代名历载入史册。一行更以
对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历算等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在中国天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献
原始文献


'1'(后晋)刘■等:旧唐书·一行传,中华书局,1975。

'2'(后晋)刘■等:旧唐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历志,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75。

'5'(唐)张说:张燕公集·卷九、卷十二,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商务印
务馆,1936。研究文献

'6'薄树人: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见《科学史集刊》第3 集,科学出
版社,1960。
'7'钱宝琮:中国古代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64。
'8'严敦杰:一行禅师年谱,自然科学史研究,3(1984),1,第35—
42 页。
'9'陈美东:日躔表之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3(1984),4,第330—
340 页。
'10'陈美东:我国古代对五星近日点黄经及其进动值的测算,自然科
学史研究,4(1985),2,第131—143 页。

'11'陈美东:崇玄、仪天、崇天三历晷长计算法及三次差内插法的应
用,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3,第218—228 页。
'12'刘金沂、赵澄秋:唐代一行编成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自然
科学史研究,5(1986),4,第298—309 页。
'13'陈美东、李东生:中国古代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法,自然科学史
研究,9(1990)1,第47—61 页。
'14'陈美东:五星盈缩历之研究,见杜石然主编《第三届国际中国科
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
南宫说

杨怡
南宫说唐代中期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7 世纪末—8 世
纪初。天文学。

神龙元年(公元705 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
报日食不准,担任太史丞的南宫说遂奉诏编造新历。时至景龙年间(公元
707—710 年)新历编成,却因睿宗李旦即位而未予采用。新历名为神龙历,
因神龙元年岁在乙巳,故又称为乙巳元历。

乙巳元历的回归年值为365。2448 日,朔望月为29。5306 日,其数据测
定都用黄道坐标而不用传统的赤道坐标。为便于计算,乙巳元历首次废除
了繁复的分数数据,而一律行用余、奇、小分形式的百进位制。稍后,曹
士■的符天历以10000 为基本数据的分母,可能是得到乙巳元历的启发。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 年),一行(张遂)为造大衍历,派南宫说
和大相元太等人到全国范围的13 个地点,进行天文大地测量。结果以南宫
说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值最重要。南宫说在河南滑县、开封、扶沟和上
蔡等地测量了当地的北极出地平高度,及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
日正午时八尺圭表的日影长度,同时还测量了这4 处地点之间的距离。这
些数据经过一行的归算,得出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27 唐里
(约合子午线1°长131。11 公里)的结论。由于这4 处地点差不多位于同一
经度,所以事实上可以说一行和南宫说测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弧长。

一行死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太史监瞿昙■、历官陈玄景等
人上书说大衍历抄袭九执历,当时任太子右司御率的南宫说也曾参与。唐
玄宗命侍御史李麟、太史令桓执圭把历年来的灵台观测记录和几种历法的
推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证明大衍历确实比麟德历和九执历优越。于是大衍
历被肯定,而南宫说等人则被判了罪。

文献
原始文献


'1'(后晋)刘■等:旧唐书·历志,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历志,中华书局,1975。

研究文献

'3'(清)阮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

'4'陈久金:天文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
'5'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梁令瓒

杨怡
梁令瓒唐代中期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公元8 世纪。仪
器制造。

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一行(张遂)受诏改治新历,为此他提
出要制造一架可供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新仪器。率府长史梁令瓒按照
一行的观测要求进行设计,并制成木制模型。一行试用满意,就于开元十
一年(公元723 年)改制成铸铜,名为黄道游仪。

黄道游仪的结构与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大体一致,也是三重。最外面
的一重由三个环组成,与李淳风的六合仪相当,所不同的只是用通过天顶
和正东正西的卯酉环取代了六合仪中的赤道环。中间一重与李淳风的三辰
仪相当,只是黄道环和赤道环不再固连。梁令瓒的设计为赤道环上每隔一
度有一圆孔,使黄道环能在赤道环上移动,以模拟当时所理解的岁差现象,
这也是黄道游仪名称的来由。黄道游仪中白道环的移动也是一度一格,比
李淳风的249 个孔更为合理。此外,为了便于中天观测,黄道游仪的四根
支柱安置在四个斜角位置。

一行用这架仪器测定了大衍历所需的各种数据,其中包括150 多颗恒
星位置,与南北朝以后的测定值比较,已有很大的差异。经近人研究,这
些差异主要是岁差引起的。观测结果同时也说明黄道游仪的精度较高,已
能测出200 年以内岁差对恒星位置的影响。

开元十一年,梁令瓒和一行还合作制造了一件新装置,叫开元水运浑
天俯视图,不但可以演示天象,还可以反映时间的流逝。该装置的结构大
略为:浑象球体安置在一个开口朝上的木制柜子中,一半在外,一半于内,
则木柜上缘可视为地平,柜内还有很多互相交错的齿轮结构。上缘之上立
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个每辰敲钟,皆靠流水操纵,自动自为,
可以算作历史上最早的自鸣钟。

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开始安置在皇宫武成殿前,其新巧珍奇吸引了文
武百官前往观看。但没过多久,因潮湿生锈,不得运转,遂收藏于当时的
集贤院内。

文献
原始文献


'1'(后晋)刘■等:旧唐书·历志,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历志,中华书局,1975。

研究文献

'3'(清)阮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

'4' 陈久金:天文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85。
'5'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宇陀·元丹贡布

洪武娌
宇陀·元丹贡布又称宇陀·宁玛元丹贡布。藏族。西藏堆龙德庆


地区人。公元708 年生;公元833 年卒。中医学、藏医学。

传说西藏在公元369 年拉托托日年赞王统治时期,印度来了两位医
生,一位叫毕吉加杰,另一位叫拉钦意吉茹恰。后来拉钦意吉茹恰与藏王
吐多日聂谢的公主益吉锐恰结婚,生下儿子董吉托曲赞。以后,董吉托曲
赞成为拉托托日年赞和他的儿子墀年苏钦王子的御医。此后,从墀年苏钦
到藏王拜阔赞的每一个后代,都由董吉托曲赞的后代担任御医。到第35
代藏王堆松芒赞时,他的御医琼布多杰和汉地法灯结婚,生下宇陀·元丹
贡布。宇陀·元丹贡布是藏王赤松德赞和他父亲梅阿松的御医。宇陀·元
丹贡布有三个儿子,宇陀·奔森、宇陀·拜奔、宇陀·噶噶分别是藏王牟
笛赞普、牟尼赞普和牟尺赞普的御医。从宇陀的祖父哲吉开始,这个家族
就称为宇陀巴,意即青松石之家,精灵之主。

宇陀·元丹贡布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3 岁开始学医,并经常和他的
父亲一起研讨医学。由于他刻苦钻研,成绩十分突出,医学知识和技术提
高很快。据传,宇陀5 岁时即知识渊博,已经远近闻名。当他10 岁时,藏
王赤德祖赞便把宇陀接到宫庭,要求他与其他西藏医生进行辩论,宇陀·元
丹贡布表现出博学超众的才能,获得了优胜。当宇陀20 岁时,赤松德赞藏
王从我国内地、尼泊尔、印度、喀什米尔、蒙古、突厥等地请来了9 位外
地医生,让宇陀与他们展开辩论,结果宇陀又获得全胜。医生们对宇陀的
才能倍加赞赏,并赠他许多医书,还给他讲授医学。

为了更广泛地学习医药学知识,以充实藏医学内容,宇陀25 岁便离开
优越的家庭环境,多次到内地以及印度、尼泊尔等邻近的国家学习医学。
为了学习汉医,宇陀曾带着门徒仁钦朱巴来到山西五台山,由于山高路陡,
又很潮湿,爬山很困难,仁钦朱巴建议返回西藏。但是宇陀求知心切,他
表示不管有多大的障碍,一定要到五台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后来他
终于独自一人上了山,学到了许多汉医学知识和技术。他在医学上能取得
成就,与他这种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是分不开的。

宇陀在广泛汲取前人医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自己的医疗实践,
并且广收博采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医学知识,经过20 多年的辛勤劳动,
终于与其他几位藏医学家一道合编了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
典》。

宇陀为藏医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藏医学方面的
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的集中反映在《四部医典》这部藏医经典著作中。

宇陀为藏医的医德提出了一整套规范,《四部医典》中的《治者医师》
一节,就是一篇完整的藏医道德规范,内容包括医生对待病人以及医生本
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和修养,医生的医疗技术,医者同行之间的关系等。宇
陀生活的年代,正是吐蕃王朝的全盛时期,佛教兴盛,并成为吐蕃的国教。
佛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