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契丹”一词的由来 


… Page 5…

    契丹,是古族名和古国名,源于东胡。最近,有人考证,契丹是汉人的 

别名。 

    称汉人为“契丹”起于辽、金战争之际。之所以有此名号,首先是因为 

汉人大量进入契丹地区,实行契丹化;其次是契丹人大量南迁进入汉人地区, 

实行汉化,久而久之,两者合而为一,汉人即“契丹”,“契丹”即汉人, 

所以,元朝广义的“汉人”包括了契丹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契丹作为一 

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在前进的行程中失掉了,但它的“分子”——遗胤散 

布在广大的汉人之中,以致成了汉人的代词。“契丹”——汉人别名的出现, 

表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侧面,即民族间的融合。 



                          “东床”一词的由来 



    传说东晋太尉郗鉴派一位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去了一趟回来 

说:“王家的年轻人都挺不错,只是听说我是为您去选女婿,一个个都拘谨 

起来,只有一位好像没听到什么似的,照样坦腹卧在东边床上吃零食。”郗 

鉴听了以后便说:“在东边床上的那个肯定是个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 

之,郗鉴果然把女儿嫁给他。 

    后来,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对皇帝的女婿也有称为“东床附马”。 



                          “伉俪”一词的由来 



    伉,对等、匹敌之意。如 《谷梁传》:“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 

俪,结缘、配偶之意。如 《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孔颖达对伉俪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后来称事业上 

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也称一般夫妇为伉俪。 



                          “连襟”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 

称为“连襟”。 

    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一位当地的李姓 

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 

如果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后来细一序论,两家还是 

拐弯摸角的亲戚呢,自然更添几分亲切。过了一个时期,杜甫要出峡东下湖 

湘,临别之时,诗人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笃厚的友情,许多感慨涌 

上笔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有几句是:“孤陋忝未亲,等级 

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 

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 

    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 

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 


… Page 6…

的堂兄甚为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寄与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 

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 

 “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后来,人们又 

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先生”一词的由来 



     “先生”的称谓,早已为人们通用,“先生”的称谓由来已久。 

     《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为先生,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 

冥于提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人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孟 

子·万章》:“使先知觉后知,便先觉觉后觉也。”《国策·卫策》注:“先 

生长者,有德之称。”所以,孔子被后来封建各王朝,尊称之为万世师表的 

 “大成至圣先师”。 

     “先生”,也可用之于父兄、老者,或专指授业之师。清王应奎《柳南 

随笔》:“古者师曰先生”。在元代,把道士称为“先生”。《至元辩伪录》: 

 “先生言道门最高,秀才言儒门第一”,则“先生”的品流已趋杂乱。如今, 

 “先生”已为社会场合通用的礼貌称谓,不仅男人可称为“先生”,女人亦 

可称“先生”。但也有妻子称自己丈夫为“先生”者。 



                          “女士”一词的由来 



     “女士”一词,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 

 “女士”则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的“千金”一样,用为对妇女或未婚女 

子的敬称。 



                          “太太”一词的由来 



     “太太”作为对已婚妇女的称呼,早在明、清已开始应用于官场,后来 

此风渐渐潜移到了民间。现在,更是广泛流行于台、港及海外华人社会中。 

随着社会日益进步,一些旧称呼:“老爷”、“少爷”等已臻摒弃淘汰之际, 

 “太太”竟能独行其道,说明“太太”的称呼确有一定的魅力,为人们所喜 

闻乐见。 

     “太太”一词由两个“太”字组成,两者意义则各不相同。第一个“太” 

字赋多层意义:1。独一无二的意思,如太阳、太阴、太极、太岁等;2。至高 

无上,如太空、太上等;3。古老悠久,如太古、太初等;4。德高望重,如太 

爷、太公、太君、太婆等;5。安宁和祥,如太平。 

    五义经过衍化汇合,引出“高大、安祥、尊贵”的新意,如太后、太妃、 

太子、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太医等。这“高大、安详、尊贵”便是第 

一个“太”字的字义。 

    第二个“太”字具有“母”的意思,如国太,国太为王者之母。“太” 

也可作“姑”解,如称师姑(尼姑)为师太,证明“太”也为“姑”之一种 

尊称。 


… Page 7…

    所以,第一个“太”为形容词;第二个“太”为名词,两者经缀合组成 

了一个新的名词“太太”。 



                          “小姐”一词的由来 



     “小姐”的称呼,最早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妾、艺人等 

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 

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 

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民间。 



                          “巾帼”一词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贵族妇女在祭祀庆典时,头上佩戴头巾或发饰品,将此称做 

 “巾帼”。巾帼的种类和颜色很多,头巾选用高级丝织品制成,发饰品则缀 

上一些珍珠翡翠。 

    因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一般妇女望尘莫及,所以人们 

便把妇女中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称为“巾帼 

英雄”。后来,人们又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乡党”一词的由来 



    我国许多地方重“乡党”,北方尤其陕西关中一带更是如此。同一地方 

的人称“乡党”,由来已久,这与中国古代户口编制有关。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曾有过编制户口的办法。《尚书》载:“八家为井, 

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 

州”,就是户口的编制。《周礼》记载,周时国都之外的近郊居民,按“五 

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之法编制; 

 “乡党”一词即由此而来,指同党同乡之人。西周以后,“乡党”一词已开 

始虚化,泛指同一地方之人,不一定实指同党同乡。至于今天人们口语中的 

 “乡党”则纯粹虚化了。 

    一般说来,北方在唐以前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陕西关 

中一带曾是周、秦、汉、唐等几个王朝建都之处,实行“乡党”之制比其他 

地方要长久一些,普遍一些,因而也根深蒂固一些,这大概是北方尤其是关 

中一带的人们,至今习惯用“乡党”称呼同一地方人的一个缘故吧。 



                          “足下”一词的由来 



    足下,意为“您”。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后来又回晋 

国当了国君,为晋文公,于是封赏有功之人。跟随重耳出逃的介子推本应受 

封却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中。晋文公到绵山找他,他躲着不肯 

出来。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着一棵大树 

烧死了。晋文公非常悲伤,砍下这棵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平时总是看着脚 


… Page 8…

下的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这个词本来是脚下面的意思,但由 

于它一开始就代表着一个为晋文公所敬重的人,因此演变为表示尊敬的第二 

人称代词。 



                          “鄙人”一词的由来 



     “鄙人”意为“我”。周代乡村500家为一鄙,“鄙”就借代“乡村”、 

 “郊野”的意思。说自己是“郊野之人”。意思是说自己粗俗浅陋,是一种 

自谦的说法。 



                          “鼻祖”一词的由来 



    人们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 

    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 

模样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 

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 

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 

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 

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 

 “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 

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 

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 

或“开始”的意思。 

    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 



                          “老九”一词的由来 



    把知识分子称为“老九”,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但起因却在元 

代。 

    忽必烈统一北方之后,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贵族,把知识分子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竭力排斥打击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南宋的知识分子诡谲多谋,都是 

刁钻小人,读了几句诗书,便想入非非,不好驾驭,视“儒士与厮养同役”。 

因此,社会上把人分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 

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行第九,故有后来的“老九”之称。 



                          “学究”一词的由来 



     《水浒传》中。多处称吴用为“吴学究”,人们以为吴用在智取生辰纲 

以前教过村学;加之在另外一些前人小说中往往亦有对秀才不第而教书的人 

称呼为“学究”者,便认为学究即教书先生的称谓。其实并非如此。 

    在宋代的贡举制度,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 


… Page 9…

传、学究、明经、明法等10科。学究即其中之一科,为“学究一科”之简称, 

与古人所称之“通一经”相类。各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各科考 

试的内容不同。学究考试内容为: 《毛诗》对墨义50条,《论语》10条, 

 《尔雅》、《孝经》共10条,《周易》25条,《尚书》25条。凡录取者, 

即取得“有出身”资格,在朝廷除授官职时,可以获得较无出身的人优厚的 

待遇。 

    取得学究出身后,可以在中等的州担任州的判官、司参军,或者上等县 

里担任县的主薄、县尉等起码品级 (皆为从九品)的官职。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