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国的绰号。 



                       “香格里拉”一词的由来 


… Page 35…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宾馆。 

     “香格里拉”,意为空想的世外桃源。它本来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秘密 

基地。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 《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指我国 

西藏的群山之中,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居民永远过着和平宁静、悠闲的生 

活,人人青春长在。可是,一旦离开这块地方,长寿的奥秘随即丧失,人立 

刻变得衰老。这部幻想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轰动,“香格里拉”因此成 

为一个很流行的名词。 



                       “小道消息”一词的由来 



    人们习惯将非官方发布,而是道听途说的消息和传闻,称为“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一词源于美国。19世纪上半叶,美国研制成发报机,各家公司 

见它既经济又方便,便纷纷架设线路。由于施工质量差,有的地方的电线曲 

曲弯弯似葡萄藤,故电报被人们戏谑地称之为“葡萄藤电报”。美国南北战 

争期间,公家或私人电报除了用来报告战事外,还常常用来传播一些谣言和 

非官方消息。开始,人们亦将这些消息称作“葡萄藤电报”。但是却不能和 

其他电报区分开来。后人们想到这些消息也是“通过葡萄藤”来的,而“通 

过葡萄藤”亦可译为“小道消息”,两个词既相似,又有区别,于是便将道 

听途说的消息或传闻称之为“小道消息”。 



                       “非鱼非肉”一词的由来 



     “非鱼非肉”是国际性的成语,在西方许多语言中都有。早在1546年, 

英国著名作家海伍德就写过“非鱼非肉”的话,直译为“她既不是鱼,也不 

是肉,更非美味的鲱鱼。”意即“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非鱼非肉”起源于16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当时, 

教会分裂为天主教(旧教)和新教两大教派。王公贵族等特权阶级信仰旧教, 

部分市民、诸侯和农民则拥护新教。新教徒反对禁欲,吃荤食肉,而天主教 

徒主张吃素食鱼。(东方人把鱼看作荤食,西方人却把鱼当作素食)。于是, 

 “鱼”就代表旧教徒,“肉”就代表新教徒。当时,有些教徒抱着骑墙的态 

度,在新旧教徒的对抗中不愿明确表示其立场。于是对那些态度暖昧的教徒, 

人们就用“非鱼非肉”来讽刺他们。所以,在西方许多国家语言中就有了“非 

鱼非肉”这个成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非鱼非肉”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宗教以外, 

比喻一切没有明确个性或观点的人,比喻不可名状的东西。 



                       “南海泡沫”一词的由来 



    在西方,南海泡沫与骗局是同意词。何以称“南海泡沫”?溯其源,1711 

年,英国人罗伯特·哈利设立了南海公司,在南美经营奴隶贸易和捕鲸业务, 

虚构未来繁荣景象,成立了许多虚假的附属公司,诱骗投资,引起股票投资 


… Page 36…

热潮。股票行市在1720年几个月内上涨约10倍,像泡沫一样,吹得很大, 

不久,股票行市暴跌,成千的股票持有者惨遭破产。于是,就成了骗局的意 

思。 



                       “无冕之王”一词的由来 



     “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 《泰晤士报》 

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 

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 

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Tourism”(旅游)的由来 



    在英语中,旅游两字拼为Tourism。这个词虽是英文,可是起源于却在法 

国。 

    欧洲经过文艺复兴时代,          1672年,不少德国人、波兰人、丹麦人、荷 

兰人,还有英国人到法国去,使用一本名叫《忠诚的导游》的旅游指南。书 

中建议两条旅游路线:一条包括巴黎和法国西南部,称为“Petit tour”(意 

为转一小圈);另一条除了这些地方外,还包括法国南方、东南部和勃艮第 

地区,称为“Grand tour”(意为转一大圈)。 tour在法语中原意是旋转、 

兜圈、环行的意思。到18世纪,tour这个词渐渐在英国流传开来,并专指 

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到欧洲大陆上转一大圈,以示完成 

学业的旅行。这种旅行有点像现在的毕业旅行或修学旅行。约于1800年,在 

英国把转一大圈的人叫tourist(旅游者)。从1811年起,则以Tourism这 

个词来表示旅游和旅游业,使旅游这一复杂的现象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当 

然,在今天,tourism这个词连同 tourist(旅游者)和最初的 Tour(游历、 

周游、旅游)都变成地地道道的英文词汇了。 



                      “白(蓝、粉)领”的由来 



    西方报刊在谈论社会、经济问题时常常提到“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 

此处“工人”一词的英文原文为Worker,与汉语“工人”外延不尽相同,实 

宜译作“职工”。 

     “白领职工”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的范围包括一 

切受雇于人而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如政府公务人员、各种机构里坐办 

公室的职员、教师、商业销售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程科研人员等。 

他们上班时可以像平时那样穿白领衬衣和正式西服,因而有人创造了“白领 

职工”这么一个称呼。 

     “蓝领职工”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40年代,显然系仿“白领职工”一 

词而创,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 

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技工技师和仓库管理员。他们干活时所着的工 


… Page 37…

作服通为蓝色,故而得名。 

    70年代后期,又仿此造出一个新词,叫做“粉领”,指的是按传统习惯 

一般由妇女从事的职业以及从事这类职业的女职工,如护士、秘书、打字员、 

速记员、零售业售货员、幼教和中小学教师。“粉领”中的“粉”字代表妇 

女爱穿的色泽鲜丽的服装。 



                      “冷战”和“解冻”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加深,出现了所谓“铁幕” 

的说法,而且还有一个表现世界局势的流行用语:“冷战”。联合国原子能 

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巴纳德·巴尔克最早使用这一词汇,接着,著名的政治评 

论家瓦尔特·利普曼在《纽约时报》连载的论文中采用了“冷战”这一词汇 

作标题,“冷战”一词更为世人所知了。“冷”是相对于“热”而言的,“冷 

战”虽然不是真正的“战争”,但因双方呈激烈敌对状态,故以“冷战”表 

现这种敌对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不过,“冷战”的紧张局势是不会长期持续下去的。世界舆论对两大阵 

营在和平中求共存的呼声很高,目前冷战局势开始“解冻”了。“解冻”一 

词是苏联作家埃连布尔克的小说题名(1955年),小说的内容展示了东西方 

这种“冷战”状态已经结束,所以“解冻”一词作为政治术语而流行起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由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比喻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目的的俗语。 

这一俗语源于欧洲。公元前3世纪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由一个小小的城 

邦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为了便于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它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幅 

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从而沟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间的文化交流,促 

进了商业贸易,各地产品如葡萄、橄榄、金属、纺织品、陶器、玻璃、谷物、 

酒等等的贸易交换达到了空前兴盛的程度,对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于是欧洲各地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俗语,比喻一件事物处于人 

心所归的地位,能吸引来自各方面人力物力。后来用它比喻要办成一件事情 

或达到一个目的,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由来 



    这是美国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富兰克林(公元1706—1790年)是美国 

波士顿一个商人的第 15个儿子。他以印刷业的成功而步入政界。美国独立 

战争时期,他为了争取欧洲各地的援助而四处奔走。作为哲学家,富兰克林 

也享有盛誉。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告诉人们,只要人勤奋努力工作,才是人生唯 

一的健康生活方式。但后来富兰克林这句为人之道的警句,常被加入了功利 

主义性质。 


… Page 38…

                       “在火山上跳舞”的由来 



     “在火山上跳舞”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处于极度危险的状况之下,对 

此却一无所知,仍旧一味行乐。它是对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前贵族们生活态 

度的讽刺。 

    19世纪的法国,拿破仑帝国没落后,旧王朝重新复辟。亡命异国的贵族 

们亦纷纷归国。这些旧贵族对人民革命的现实状况视而不见,徒劳地企图恢 

复革命前的社会秩序。然而,经过了大革命洗礼的人民对他们的行为越来越 

反感,于是在1830年发起了七月革命,迫使查理十世退位,并将奥尔良公爵 

路易·菲力浦拥上王位,成立了自由主义的立宪政体。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之下,贵族们仍然夜夜狂欢。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 

文化部长阿西尔·德·萨尔瓦蒂伯爵(1795—1859年)在奥尔良公爵府中说: 

 “我们是在火山上跳舞。” 



                         “光荣的孤立”的由来 



     “光荣的孤立”,这是1866年成为英国自由党领袖的格拉斯顿的名言。 

他执政时,英国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世界统治地位,并采取了彻底的和 

平政策,而尽量避免了和外国的争端。当时英国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只要在 

经济上与各国的竞争获胜,国力自然会振兴。“门户开放、自由竞争、和平 

第一”,是当时的格言,而对其他国家的政治斗争采取超然的态度。所谓“光 

荣的孤立”,充分表现出当时英国充满自信的外交政策。然而这种光荣与英 

国的焦躁不安紧密相连,德国、法国、美国等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迅 

速发展,成为与英国并驾齐驱的发达资本主义。 



                       “头发多于智慧”的由来 



    这是指智慧不足的委婉表现形式。原话出自莎士比亚的《维络纳的两绅 

士》第三幕一场。英语中,这种委婉的批评、讽刺谚语很多。例如“他的耳 

朵长”,耳朵长的是驴,所以“他的耳朵长”即“他是笨驴”之意。又如“你 

的父亲不是玻璃匠”,也就是说,“你的身体不是玻璃做的”——“不透明”。 



                “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忘”的由来 



    这是法国政治家、外交官塔列朗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指拿破仑帝国 

没落之际,那些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后流亡国外的贵族纷纷归国的情况。 

    法国亡命贵族虽因厌恶本国革命而流亡国外,经历了25年的辛酸,但他 

们的本性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们在整个世界都已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腐 

朽而努力实现真正理想的公民社会的现实中,仍念念不忘封建时代的荣耀, 

时刻追忆昔日之梦。这就是“什么也不忘”之意。 

    塔列朗认为,亡命贵族失去了在本国生活的基础,而在国外又受尽苦楚, 


… Page 39…

倍尝人世辛酸,他们却没有人从中汲取任何真正的教训。也就是说,他们没 

有将任何经验消化成为智慧,愚笨的贵族本性未有丝毫改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