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的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板上的经济学-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种传统思维是“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把专业知识作为选CEO的标准之一。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专家当CEO不见其能经营好企业,专业知识毕竟不等于管理。领导宝丽莱公司的是超一流的光学专家,其领导集团就是一个专家组,结果呢?宝丽莱破产了。郭士纳绝非电脑专家。在IBM选CEO的15条标准中,郭士纳惟一不符合的就是非电脑专家(甚至对电脑知之甚少)。但他成功了。
  专业技术与管理是两回事。管理一家企业所需要的不是专业,而是管理才能。专家治国未见其有效,专家治企业也一样。而且,专业懂得多了,头脑反应会僵化,被一些细节所困扰。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创新。旁观者清,一个门外汉往往能看出企业的问题。当IBM专家们迷恋于其技术时,郭士纳看到了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战略上的问题。专家是舍不得放弃电脑技术开发的,只有郭士纳这样的门外汉,才舍得丢掉专家钟情的主机技术,开辟一个有无限前途的新领域。
  在闻名全球的《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的一个理念是不要迷信空降兵,要从自己公司内培养和提拔CEO。这也许是一条用人之道,但绝不是惟一之道,更不是绝对真理。郭士纳是空降兵,他成功了。
  空降兵的重要性在于他能打破公司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自从IBM公司创建以来,沃森父子执掌大权,已形成公司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起过积极作用,可惜已不适应新形势了。要让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人去打破这种传统,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时从天上降下一个没有这种传统的郭士纳。他不适应原来那种保守封闭的传统,包括一律穿白衬衣这样的小事。他感到了传统的问题;又大权在握,这就可以改变传统了。他在管理经营上的许多重大措施都是反沃森的IBM传统的。改变陈旧的传统,庞大的IBM才有活力,这只大象才能翩翩起舞。反传统就是创新。谁都知道创新之重要,但传统却是扼杀创新精神的。你能想像,一个从IBM内部提升为CEO的人能像郭士纳一样大刀阔斧地改革吗?许多大公司最终都难免走上衰败之路,正在于传统的力量太大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引进空降兵不失为一步好棋。
  郭士纳写的这本自传体《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文字平淡,谈不上生动与趣味。但硬着头皮看下去,仍然其味无穷。他纪实地写了一个过程,写了许多事。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许多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万里晴空的飞机上我第二次读完这本书后,总在想如何才能得到郭士纳这样的人。看着飞机上那一个个成功人士的模样,我突然悟到,郭士纳就在这些人之中,关键是要不拘一格。如果只记住了人力资源上讲的那些教条,郭士纳就不能成为今天的郭士纳了。
  不拘一格选人才,任何企业都可以翩翩起舞。
  (郭士纳:《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
  精品经济学教科书
  ——彩印本迈克尔·帕金《经济学》 
  打开这本书的第一章“什么是经济学”,开头的话是这样写的:“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再看下去,精美的彩色插图,洁白的纸张上每节之间红色分界线,蓝色小标题,桔黄的复习测验,配上清晰的黑色文字,没有中文本常见的透墨。在这种赏心悦目的阅读中,你会了解经济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书中的例子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但经济学讲出其中平凡而深刻的道理却让人心悦诚服。无论有没有下雪,是否围着火炉,也无论有没有红袖添香,读这本书一定是一种享受。
  这就是最近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精装、全彩印,畅销全球的最著名经济学教科书——迈克尔·帕金的《经济学》。
  过去读英文版的经济学教科书,首先为它们精美的彩印和装帧所折服。这不仅是形式,彩印的书有说明内容的图片,各种不同的标题、内容、提示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尤其是经济学中经常用图形分析问题,用颜色来表示图形上的变动,一目了然。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一本都用黑色印刷,纸张装帧差劲的书与一本彩色印刷,纸张装帧考究的书是无法比拟的。想想在嘎纳电影节上穿盛装的巩利和在演秋菊时一身农妇打扮的巩利,你就可以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了。以前国内出版社注重低成本、低定价,不大注意印刷装帧,我总是想,哪一天中国也可以有和国外同样精美的经济学教科书。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拿着这本中文版的《经济学》和英文原版《经济学》对照,除了英文换成中文之外,完全一样,色彩同样鲜艳,图片同样清晰,纸张同样雪白,装帧同样精美,完全达到了国际上一流经济学教科书的水平。出这种精美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国内是第一次,甚至我看过的港台版同类书,印刷也没有这么精美。也许它的出版能成为中国出版史的一个小小标志,象征着书籍精品时代的来临。
  当然,我们说这本书是精品并不是仅仅就其形式而言的,它的内容同样属于精品——而且,还要精于它的形式。
  这本书的作者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并不是大师级经济学家,与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这些同类经济学教科书作者相比,在经济学界水平和名气都差得多。超一流的经济学家可以靠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名气提高自己所著教科书的知名度,这是一种品牌延伸效应。帕金没有这种效应,但他写的这本《经济学》被许多名牌大学作为教材。笔者在康奈尔大学听经济学课时,教授们都盛赞这本书。宾州大学诺顿商学院亦把这本书列为经济学第一本必读书。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有多少学子在读这本书,又有多少有为青年在这本书指引下进入经济学这座圣殿。这本书被称为最好的几种经济学教材之一,靠的不是作者的名气,而是它本身的内容。一流的经济学教科书并不一定出自大师级经济学家之手,写专著、写论文毕竟不同于写教科书。正如做得好满汉全席的厨师并不一定能做好家常菜一样。帕金算不上有问鼎诺奖希望的经济学家,甚至也不是在某一领域的前沿人物,但他绝对是写教科书的超级高手,是一名好教师。他写出了连许多大师都称赞的教科书。他没有做出满汉全席,但他的这盘家常菜从大师到学子都爱吃。
  这本《经济学》好在什么地方呢?
  一本优秀的教科书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的基本概况。从内容来看,应该有一个严密而且逻辑性强的体系结构,应该能概括出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应该与时共进,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帕金的《经济学》具备了这些特点。这本书涵盖了基础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而且在同类教科书中是最详尽的。与另一本同样畅销的教科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曼昆的书100万字,这本书170万字。如果说曼昆的书更适于非财经专业和一般读者,那么这本书则更适于财经专业和想对经济学有更多了解的读者。如果读者认真把这本书读好,经济学的基础就非常扎实了。本书的逻辑结构严谨而系统,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从市场到个人决策,再到整体经济,最后以开放经济结束。经济学最新的进展,无论是动态比较优势、博弈论、现代企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还是理性预期、新增长理论,以及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都有介绍。
  帕金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了解学生;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他写的书非常适合教学与自学用。我们来看各章的安排:第一,各章的开头用我们日常熟悉的事情引起你的兴趣,然后是学习目的和学过后将能了解的问题,这就引起你学习的兴趣,也知道本章的重点是什么;第二,在正文中每一小节之后有复习测验题,让你把这一段的内容自我消化一下,看一段停下来做点思考,做到了学而思;第三,每一章结束后有内容提要和关键术语提示,让你掌握这一章的内容;第四,最后有供你深入思考的习题;第五,每一章后面有一段报刊摘录,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其中的含义,使你学会运用经济学分析现实问题;第六,对每一编内容的小结;第七,与一些当代经济学大师的对话。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做到理解与应用,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当代经济学就在你心中了。
  当然,一本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不仅内容要好,还要用生动、活泼的写法表达出来,让人读着有兴趣,读得懂。这本书不是干巴巴地讲理论、画图形,而是结合一些生动的事件和案例介绍那些抽象的理论。比如,在论述价格上限时,用的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房租管制的结果,你读起来一定兴趣盎然。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都有相应的事件。读起来现实感强、不空洞,理解起来当然容易了。作者的文字表述也甚好,语言简洁、通俗,如行云流水。图形使用彩印,各种变动容易掌握。虽然全书有近170万字,但你读起来不会觉得累。这正是高手写的教科书。
  还应该指出,出版社编辑、设计各方面人员都以认真的态度编辑此书,全书错误率在2万~4万分之一,印刷也是国内最好的印刷厂,这些都为本书添色不少。
  如果把书比作美女,她应该有内在的气质(内容);外在的体态(印刷、装帧)和精心的打扮(编辑加工)。这本书做到了这三者的完美统一,我们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称它为精品。
  书的定价399元,的确不菲,但也真正是物有所值。看到这本书你会心动,咬咬牙,跺跺脚,下定决心买一本回去,肯定不会后悔。读起来舒服,放在书架上有品位,送给朋友也有档次——比什么脑白金不知要高多少倍。
  精品一定是人见人爱。
  (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立足于现实的观察——王跃生《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序 
  我与王跃生亦师亦友。我是1978级研究生,他是1979级本科生。我毕业后留在北大任教,他还没毕业,所以,他一直尊称我为老师。当时我的家还没有搬到北京,我们都在一个食堂吃饭。吃饭时我们经常坐在一个桌子上海阔天空地聊,这样就既师又友了。他研究生毕业后也留校,我们是同事。尽管以后我调离北大,但都在经济学圈子里活动,也常在一起交流,真正成为友了。
  也正因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相互之间就非常熟悉。这些年中,眼看着他从一个大学生成长为知名经济学家、教授、博导,自然十分高兴。王跃生爱写经济学散文、随笔,而且赢得了一大批读者的喜爱。这本文集就是他近年来发表于种种报刊上的经济学散文随笔的汇编。他叫我写一篇序,我想这是义不容辞的。也借这一机会把他的文章又看了一遍,自然有一些想法,借此写序之际,谈出来与大家交流。
  王跃生当学生时极爱读书,知识面广,记得他当年在饭桌上常有妙语新见。北大经济系着重理论功底,他当研究生时师从张康琴教授。张教授研究苏联经济,治学严谨。这些使王跃生奠定了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到这一点。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又去前苏联、欧洲一些国家学习和研究,见识广泛。他对苏东问题写的一些文章在学界中颇有影响。以后又研究转型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这两种学问本来是相通的,转型关键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制度变革。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转型问题,就有了深度。他研究苏东问题、转型经济和制度经济学都有专著问世,出书后他都赠给我,名义是要我指正,实际上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也受到许多启发,深感后生可畏。
  读他的文章开始并不觉得理论有多么高深,只觉得有趣。但这种有趣吸引我去读、去想,从中也就悟出了一些道理。他很生动有趣地用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讲经济学道理,让人能读下去,读了还有所得。我想这关键在于他的观察与分析是立足于现实的。例如,收入本书中的“小脚侦缉队的作用与局限”;谈的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事——家委会的老大娘们维护秩序(“文化大革命”中有个把小脚侦缉队员也做了坏事——如把返城的知青赶回乡下接受再教育)。但他从中引出了市场经济中制度与国家作用这个大道理。从这件事谈这个道理,不仅立意深了,读来有趣了,而且有了新意。这篇文章引起关注和争议,我也看过批评这篇文章的文章。引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