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的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板上的经济学-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者。但把不爱自己的统治者作为爱的对象,把沙文主义和扩张作为爱国,就变为“爱国贼”了。德国知识分子有这种“爱国”传统,正是这种传统成为希特勒得以上台,并发动了侵略战争的思想根源。
  李斯特无疑是经济学家中的悲剧人物。
  先行者的悲凉
  经济学家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生前声名显赫,死后流芳百世。有的生前奔走于权贵之间,活跃于媒体之上,大红大紫,却由于没什么真正贡献,死后默默无闻。还有的走在时代的前面,生前不为人知,死后声名鹊起。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戈森和古诺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 1810~1858)是德国经济学家,一生中除了做过一段不成功的公务员和保险合伙人外,一直在写《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一书。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发现人的享受规律。在研究享受问题时,戈森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享受规律。第一,“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被称为“戈森第一定律”。第二,人要使享受达到最大,必须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相等原则。”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被称为“戈森第二定律”。这两个定律是当代经济学的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中心。戈森在这本书中的另一个贡献是数学方法的运用,他强调“不借助于数学,也同样不能表述真正的国民经济学”。他的整个理论都是用数学表述与推导的。
  戈森是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经济学中运用数学方法的先行者。他自负地声称自己发现的规律可以与哥白尼的发现相比。可惜当时的学术界并不买账。戈森这本书1854年自费由出版商菲韦格出版后,只卖出了几册,毫无反应。戈森极为灰心,收回了所有存书,4年后在郁郁寡欢中患肺结核去世。
  戈森的不幸在于他是先行者。我们知道,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和经济学史上的边际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奥地利。戈森当时所在的德国经济学界中执牛耳的是历史学派。历史学派主张用叙述式的、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中得出经济理论。戈森所用的抽象的、演绎的方法和数学工具正是历史学派所反对的。不入主流的经济学被忽视是正常的。此外,戈森尽管思想深刻,但文风晦涩,数学论证冗长乏味,也是被冷落的一个原因。
  然而,是金子总要闪光。戈森去世20年后,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从朋友处看到了这本书,认为戈森的理论“在我之前发表了我所抱的见解”,而且“比我的探讨更为综括,更为彻底”。还认为戈森的数学分析是“数理经济学史上真正值得注意的发现。”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也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撰文介绍戈森。由于这两位当时著名经济学家的介绍,戈森才引起人们注意,他那本被冷落的书也成为经济学经典。
  与戈森命运相似的是同一时代的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ntoine Augustin Cournot; 1801~1877)。古诺的人生道路并不坎坷。他受教于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在巴黎大学和里昂大学任教,担任格勒诺布尔学院院长,成为法国勋级会荣誉军团成员,并被任命为巴黎的教育巡视员。尽管他视力一直很差,晚年几近失明,但生活还是安逸的。他在数学、科学哲学和历史哲学、经济学方面都有造诣。他在今天的名声主要来自经济学。
  古诺在经济学中的主要著作是《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财富理论原理》(1863),以及《经济学说概要评论》(1877)。古诺最早提出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这个需求定理,并建立了垄断模型和分析寡头的双头模型,直到今天双头模型(称为古诺模型)仍然是标准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古诺至今被重视的原因还在于他用数学方法分析这些问题。以后的经济学家高度评价了他的这种贡献,认为他对已有的,但形态模糊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命题给予严密的数学表述。他的分析方法强有力地促使经济学从文字的叙述转向形式逻辑的和数字的表达。20世纪初的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思指出,古诺的论著“是以数学形式把经济科学里的某些高度概括的命题,陈述得最好的。”现代经济学家还指出,古诺是最早用博弈论思想分析经济问题的先驱者,他的双头模型就成功地运用了博弈论。
  然而,古诺生不逢时。当时法国学术界关注的是对大革命的争论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思潮。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蒲鲁东对私有制的抨击,路易·布朗的工人合作思想,这些都是人们关心争论的话题。古诺的思想不是时代的主旋律,同时,古诺性情忧郁,性格孤僻,是个内向型的人,也不关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有吸引力,没有努力引起同时代人的关注,至死仍然默默无闻。也就在他临终前,他的作品才引起杰文斯等名家的注意,认识到他的著作的深远意义。
  现在戈森和古诺已为人们熟悉,他们的思想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先行者,但思想超前对个人是一种不幸,毕竟高处不胜寒。他们以自己的不幸换来了人类思想的飞跃。先行者是悲凉的,但正是他们这种奉献推动了经济学。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重。
  父子经济学家
  经济学史上有许多大家熟悉的父子经济学家,如杰文斯父子、凯恩斯父子、克拉克父子,当代的弗里德曼父子、舒尔茨父子等。但还有一对大家不太熟悉的父子经济学家。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门格尔父子,他们的名字译成中文都是卡尔·门格尔,但在德语中是有区别的,父亲是Carl Mengr; 儿子是Karl Menger。
  老门格尔是我们所熟悉的。他是引发经济学中边际革命的三位功臣之一(另外两位是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也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影响深远的奥国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大学时学法律与政治学,曾写过短篇小说并发表。1867年获法学博士后进入政府任职。1871年出版《国民经济学原理》,为学界赏识,遂在维也纳大学任私人讲师(有讲课资格但不领薪水的教员,是进入大学任教的第一步。),33岁就成为教授。据说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还来自他在政府工作时的灵感。他当时在新闻处任职,负责股市报道和分析。在从事这种工作时,他悟出价值应该由主观因素决定,与劳动量没有关系。《国民经济学原理》正是由这种启发而建立的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门格尔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这种效用不是财货本身的客观属性,面是财货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所以,“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所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必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此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总之,价值取决于人对财货的主观评价。
  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即增加一单位财货消费所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最后一单位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生产资料(称为高级财货)的价值取决于它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即“最终是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所规定的”。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财货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交换者对财货的主观评价是由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价格的上限是买者的主观评价,下限是卖者的主观评价。在双方竞争条件下,价格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
  门格尔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抽象演绎法”,并把它作为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883年,门格尔出版了《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探讨》。这本书是挑战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引起奥国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主要是施莫勒)之间一场著名的方法论论战。门格尔认为,虽然经济史和经济理论都可以使我们认识经济现象,但经济史研究一定时间和一定场合个别具体现象及联系,经济理论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基本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史只能作为经济学的补充,而不能代替理论经济学。只有经济理论才能得出超越直接经验之上的认识,建立永恒的一般性普遍原理。这也是经济学的目的。
  研究经济理论必须用抽象演绎法,“使人类经济的复杂现象还原为可以进行单纯而确实观察的各种要素,并对这些要素加以适合于其性质的衡量,然后再根据这个衡量标准,以再从这些要素中探出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如何合乎规律地产生着。”这种方法的一个特点是研究孤立的个人,如孤岛上的罗宾逊。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心理分析。这种方法的特点体现为边际学派把经济学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转向消费与需求。这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变化。
  边际学派的出现被称为经济学史上的“边际革命”,推动了经济学进步。其中门格尔功不可没。
  本来门格尔作为讲座教授是可以在70岁退休的,但63岁就退休了。为什么呢?这就与他儿子有关了。
  门格尔终生未婚,但与其管家有私情,并生下这个儿子。这位管家是犹太人,离婚妇女,与作为天主教徒的门格尔无法正式结婚,只好同居。当时社会,尤其是门格尔所处的上层社会还不能容忍这种情况。所以,事情被发现之后,门格尔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提前退休了。
  老门格尔的儿子小门格尔曾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任教,也是维也纳学术圈内的活跃人物。1938年纳粹占领奥地利以后,他到美国,先后在圣母大学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任教。小门格尔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中都有贡献。在经济学中他研究不确定性的作用及收益递减规律。他的研究对效用理论的公理证明以及用数学方法研究生产函数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严格说来,小门格尔还算不上大经济学家。但沾了父亲的光,在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有一个还不算短的辞条,介绍他的生平与贡献。这个辞条就在老门格尔后面。看来这部辞典的编者也有父荣子贵的观念。
  逼出来的经济学家
  每个经济学家进入经济学的原因都不同。有人出于热爱,有人受家庭或师友影响,有人出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心,有人出于赚钱或求职的动机。但有一位经济学家是被人逼上这条路的。不过这一逼还逼出了一位大师——瑞典学派奠基人威克赛尔(Knut Wicksell;1851~1926)。
  威克赛尔上大学时学数学,热衷于学生运动,是个激进分子,还在1877~1879年担任瑞典学生会会长,以能言善辩,言论激进闻名。1880年,他在隆德大学第一次就酗酒原因及救治办法发表演讲。他认为,酗酒是因为贫穷,贫困是因为孩子生得太多。此言一出,引起激烈争论。他的朋友达维逊(以后也是瑞典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说他不懂经济学。他受此刺激决定改学经济学。1885~1890年他到英国、德国、法国和奥地利游学,遍访名师。他曾师从奥国学派创始人门格尔、公共财政权威瓦格纳以及布伦坦诺、耐普、辛格等人。他深受古典经济学派李嘉图以及边际效用学派庞巴维克和瓦尔拉斯的影响。他把这三个人的理论融合在一起,以边际效用原理解释价值、价格、分配以及生产,又以一般均衡理论加以组合,构成一真理论体系,成为瑞典学派的理论基础,也对经济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国民经济学讲义》(二卷)和《利息与价格》。
  要了解威克赛尔理论的内容与意义,先要了解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经济理论也相应地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要素和技术如何决定总产量,货币理论研究货币量如何决定物价水平(即货币数量论)。这两部分之间没有联系。货币量的变动只影响实际变量(用实物单位表示的变量,如总产量),而不影响名义变量(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变量,如物价)。这也称为“货币中性论”。换言之,货币是笼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称为货币面纱论),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
  威克赛尔反对这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他认为货币对经济有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就在于货币是交换、投资与资本交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