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梨,长大后却傲慢得很。汉灵帝时候,孔融被司徒杨赐征召入府,负责弹劾贪污官僚。灵帝的大舅哥何进升迁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孔融二话不说,当场写下一篇弹劾状,交给门差,说:“给,这是弹劾大将军的。”说完,扬长而去,再也没回司徒府上班。就是这样一个连大将军都看不上眼的人,却对逃亡离家的太史慈敬重有加。
  母亲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相见,但是自从你出行后,孔北海对我殷勤照顾,超过了亲朋故友。他现在被蛾贼围困了,你就应该赴身相助。”
  孔融来到北海后,被黄巾军追得到处跑。要是北海是枚梨子的话,他早就让出去了。一个叫管亥的黄巾军首领,率部将孔融围困在都昌(今山东昌邑),形势危急。现在,母亲要太史慈去援救孔融。
  邻居王大婶赶来劝说:“这个叫孔融的,确实给了你一些米呀面呀肉呀布呀,可是你也不能因此搭上一个儿子啊!”
  太史慈对王大婶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王大婶劝不动太史母子,叹息着离开:“唉,真是有什么娘就有什么儿,这娘俩,都傻到家了!”
  休息了三天,风尘未洗,太史慈就在母亲的注视下离开了家,直奔都昌而去。从黄县到都昌,有三百六十里远,太史慈一个人,大步流星,走在路上。太史慈并不孤独,陪伴他的,还有他背上的弓箭。太史慈喜欢射箭,每当看着箭从手里飞出去,他就觉得这是心灵在飞翔。
  人生就像一支箭,出发简单,但是能抵达理想的终点才是根本。可是,能否抵达终点,不是在出发的刹那就决定了吗?而太史慈在出发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完成母亲的重托,去救人于危难中。
  太史慈到达都昌的时候,黄巾军尚未完成合围。太史慈潜伏在草丛里,等天黑了,在夜幕的掩护下冲进了城里,终于见到了孔融。
  太史慈以一人之力,便轻而易举地进了城,可见孔融的防守确实很松懈。这么松懈的防守,管亥尚且把部队停留在城外,看来管亥的军事能力比孔融也强不了多少。在这两个军事菜鸟面前,太史慈豪气顿生,他对孔融说:“把军队交给我,让我杀出去!”太史慈这个志愿者,不是来做样子的,他是真的要以身赴险。
  面对太史慈作出的这个比让梨还要艰难的选择,孔融却连连摇头。他是被黄巾军打怕了,唯恐太史慈把他的家底全赔上。再说,太史慈以前没有丝毫带兵作战的经验,孔融怎能放心把军队交给他?
  “等等吧,也许会有人来施以援手的。”孔融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管亥的军营说。按道理说,北海有难,青州府或者相邻的郡,应该派军支援。可是,这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年代,孔融不知道,他要是今天让梨,肯定不能如愿,因为没等让,他的梨就可能被人抢走了。
  孔融天天站在城墙上,手搭凉棚,看谁会来救他。可是,他快要站成一块砖了,还是没有人来救他。黄巾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有几处城墙快要被攻破了。城里人心惶惶,孔融恨不得一人发一枚梨子来安抚民心。
  既然人家不主动来救,那就去求人家来救,孔融终于学会了一点点变通。孔融决定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可是,谁能突围去平原呢?
  动员,悬赏,威逼……孔融使出了浑身本事,也没能找到愿意出城的人。看来,孔融的管理能力也是业余水平。其实,也不能怪大家懦弱,而是因为出城就意味着送死。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有理由感到害怕。
  可是,太史慈不害怕,因为他心里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不能回报孔融,没法和母亲交差。他走上前,站到孔融身边,轻声说:“让我出城试试吧。”那语气,就像把一枚梨子让给孔融一样轻松。
  为什么要流浪——
  实事求是地说,孔融人是好人。他不舍得让太史慈去冒险,说:“现在蛾贼包围得十分严密,众人都说难以突围,你虽然勇敢,但恐怕也很难冲出去吧。”
  太史慈回答说:“先前您尽心照顾家母,家母感戴您的恩遇,于是派我来帮助都昌,就是因为我有可用之处,此来必能有所帮助。”
  太史慈内心有一点点伤悲,因为孔融根本不相信他的能力,毕竟,太史慈是个没有资历的人。太史慈不禁暗暗怅惘。
  “如今众人都说不可突围,如果我也说不能突围,岂能符合您顾惜我的情谊和家母之所以派我来的本意呢?现在情势已急,希望你不要再怀疑我了。”
  死马就当活马医吧,孔融也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就点点头,握着太史慈的手,神情凝重地说:“拜托!保重!”想到太史慈是到城外送死,孔融流泪了。
  第二天,太史慈穿好铠甲,吃得饱饱的,带上箭囊,拿着弓,翻身上马,带着两个骑兵,各拿着一个箭靶,开门直出城门。
  城外,黄巾军堑围内,看到都昌城里突然冲出来三个人,大摇大摆的,十分吃惊。黄巾军立即紧急集合,做好战斗准备。
  可是,太史慈并不想打仗,他带人来到城壕边,插好箭靶,然后远远地射箭。那两个随从骑兵不停地欢呼着,大声宣告着太史慈的射箭成绩。百步穿杨,箭不虚发,太史慈的射术的确高明。
  哦,原来这人是出来练习射箭的啊。
  呵呵,你可别说,这人箭术的确高明。
  神箭!
  ……
  黄巾军战士原本就是百姓,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他们特别崇拜那些武艺高超的人。射箭不用冒着与敌人面对面的危险,便能隔空杀敌,因而是各项军事技术中最受欢迎的。太史慈箭不虚发,在一边观看的战士也就把他奉为了偶像,甚至,他们偶尔也会为太史慈喝彩几下。
  射完箭,太史慈就回城了。城外,黄巾军战士还在赞叹他的射术。
  第二天早晨,城门又打开了,太史慈又带着两个骑兵出来了,这一次,黄巾军的阵营里虽然仍有人戒备着,但是更多的人是躺在铺上。黄巾军战士本来就是很散漫的,他们躺在被窝里嘟囔一句:“慌什么呀,人家是出来练箭的!”果真,太史慈是出来练箭的,和昨天一样,他布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又入门回城。
  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又出城了,这一次,黄巾军再也没有任何戒备。射箭是很乏味的,远不如舞刀弄棒值得观看,太史慈的确是神箭手,但是在连续欣赏了两天之后,大家也都厌倦了。太史慈这次出城,居然没有黄巾军战士对他施以任何关注。
  这时,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黄巾军的堑围而去。等到敌人觉察的时候,太史慈已经突破了堑围。敌人呼喊着追上来,太史慈早有准备,回过头来,引弓射箭,后面的黄巾军战士都应弦而倒。前两天,黄巾军见识过太史慈的神箭,因此无人敢去追赶,任凭太史慈扬长而去。
  到了平原,太史慈向刘备说明了来意。这时候,刘备并没有答应去营救孔融。为什么去救北海呢?救下北海来,北海又会是谁的呢?这时候的中国成了一株无主的梨树,任何人都可以摘取上面的梨子——只要是你能把其他也想摘梨子的人从树下推开。这时候的皇帝汉献帝被西凉军阀控制,各州各郡被各路所谓的豪杰抢占。就拿北方来说吧,曹操在兖州,陶谦在徐州,袁绍在冀州,公孙瓒在幽州,有滋有味地做着土皇帝。而太史慈所在的青州,则被袁绍与公孙瓒分享:公孙瓒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袁绍则宣布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刘备这个平原相是公孙瓒任命的,而孔融这个北海相,则是先前董卓执政时朝廷任命的。在这个乱世,你说谁会救谁呢?
  可是,太史慈要救孔融。他劝说刘备:“我是东莱人,与孔北海非亲非故,没有老乡关系,只是因为慕名而相知,兼有分灾共患的情义。方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我很早就听说您一向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因此孔北海正在急切地等待您的援助,因此派我冒着死亡的危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您。”
  刘备激动地说:“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吗?”
  孔融是儒教的代言人,得罪他就是得罪天下所有读书人。灵帝时,大将军何进受到孔融弹劾,要派剑客杀掉他,剑客连连摆手:“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名人,你如果得罪他,那四方之士就都会离你而去。不如好好地对待他,这样天下人就都可以看到你是礼贤敬士的。”董卓向来杀人不眨眼,也奈何不了孔融,只得把他派到北海,想借黄巾军之手除掉他,算是“以毒攻毒”。而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刘备还只能算是一个跑龙套的,一路走来,打的就是仁义牌。太史慈的话,让刘备意识到援救北海的重要性:孔融在的地方就是大家关注的地方,出手援助北海正是宣扬仁义之名的最佳时机。
  刘备派遣三千士兵援救北海,黄巾军听说了,自动解围而去,刘备从此天下闻名,都昌也安全了。
  孔融的笑容比让梨时还要真诚,他紧握着太史慈的手,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少友啊!”孔融比太史慈大十三岁,所以称呼太史慈为“少友”。这时的孔融,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是这足以让喜欢摆谱的他在太史慈面前装老了,这一年太史慈还没到而立之年。自从四岁那年,哥哥们吃了他让出去的梨之后,孔融就谁也看不起了,直至太史慈出现,他才有了可以敬佩的人。
  孔融与刘备推杯换盏,庆贺敌人的退却。太史慈却选择了默默地离开。
  “儿呀,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母亲欣慰地说,可是,她还是沉默了,因为她看到儿子闷闷不乐。母子连心,母亲知道太史慈是在为找不到用武之地而忧郁。
  母亲心疼地看着儿子,说:“孔北海和刘备不合你的心意吗?”孔融是天下名士,刘备现在虽然只是平原相,但是自从对北海施以援手后,他在青州就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在做母亲的看来,儿子跟着这两个人,还算是不错的人生选择。
  太史慈看到母亲为自己担忧,急忙换了笑脸,故意做出轻松的样子,说:“没事儿,除了这两个人,天下英雄还有很多,总有一个能值得我去投奔。”
  孔融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架子拿得好,要是做个教书先生,那肯定是不错的。小时候,太史慈是一个好学的孩子,那时认识孔融最好了,但是现在太史慈只想立一番功业,让这个民不聊生的乱世尽快结束。这次北海之行,太史慈没有发现孔融除了会让梨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才能来适应当前乱世。
  刘备,倒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可是,他又太放任自己的野心了。太史慈看出来了,刘备这人,固然有一张写满仁义的脸,但是他翻起脸来比脱裤子还快,撕下仁义的假面孔比放屁还坚决。
  后来的事实证明,太史慈没看错人。刘备本来是被黄巾军打得无处可逃而投奔公孙瓒的,公孙瓒收留了他,还重用他为平原相,后来袁谭攻打公孙瓒,公孙瓒又让刘备带兵与田楷屯兵齐地,可以说,公孙瓒对刘备可以说是信任有加。而刘备是如何回报公孙瓒的呢?194年夏天,曹操第二次征伐徐州,刘备和田楷率兵往救,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反客为主,接任徐州牧。刘备一阔,脸就变了,置恩人公孙瓒和老上司田楷于不顾,上表孔融为青州刺史。要知道,刘备能坐上徐州牧的位子,孔融出了很多力,刘备表荐孔融为青州刺史,显然是要把青州作为自己的地盘——大家都知道,孔融最善于“让”,是个“权力低能儿”,搞到最后,青州还会是刘备的。
  “此等忘恩负义之人,我又怎能与之并肩战斗?”太史慈对母亲这样说。
  孔融没想到,刘备把他推上青州刺史的位子,其实是把他推入了火坑。196年,袁绍任命的青州刺史袁谭,把孔融围在青州。袁谭的意思很明确:有我这青州刺史在,其他的青州刺史都要死。战斗异常惨烈,战场上流矢如雨,兵戈相接,血肉横飞,受侵方最高长官孔融却玩起了清高,躲在书房里读书,而且是谈笑自如!战斗从春天打到夏天,守城的只剩下几百人了,最后敌人攻进来,孔融再也不能故作镇定地读书了,丢下书本,丢下老婆孩子,只身逃跑到了许都。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媳妇,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如此懦弱浮华之人,只会为太平盛世锦上添花,绝不会对混沌乱世拨乱反正。我跟着他,非但不能立功,只会毁了一生。”太史慈对母亲解释不留在孔融那里的原因。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何处才能找到一方天地,让英雄一展宏图?
  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