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粉丝是昏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粉丝是昏君-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正德居然开放南京等地的造船厂,只要有能力的都能去那儿干活,同时也接民间的造船单子。同时也鼓励民间商贾组成商盟,自行研发出海的船只。

    古老的机制被打破,总是会引起一段混乱。可这回,所有百姓居然觉得这事不错。

    起码,自陛下自己做买卖以来,他们有好多人因此受益了。若是步子再开大点,就算没胆量出海,起码不怕饿死了不是?再说现在有了一个最低工钱标准,活干多了,还得给钱;干活中受伤了,死了,还有抚恤金不管能不能发到位吧?起码有个盼头不是?

    而那些胆大的人则是想尽办法想出海去!听说海外有数不尽的金山银山,没准出去一回也能给自己捞个官身呢?

    一滴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或许不能改变什么。可当千千万万滴水落下,那么干涸的土地总有一天会焕发出新的生机,绿植会重新布满这片土地,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有活力起来

    大明正德六年,冬,全面开海的消息传出,整个大明就像一台被施了魔法的机器般,“呼啦”一下就开动了,然后好似再也停不下来了,数千万人带着希望,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第157章 明人来也() 
大明正德七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晚。二月初的天却还令人放不开手脚,寒风猎猎呼啸着中原大地,似预示着这个春日的不平凡。

    古老而庞大的帝国被一道道新政令撬开了一个角,以着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着整个大明,甚至连邻国都受到了影响。

    开海带来的震动持续显现着,短短几月,土地的价钱已是跌了三成,一副风雨欲来的样子。

    而更让商贾权贵痛恨的是,官府挂出招牌,直接从农民手里收粮,以此来平衡市场。经过最初的慌乱后,这些人想了个法子:比官府开出更高的价钱来吸引农民。

    而官府也不来过问,完全一副“无为而治”的态度,这也令一些人胆子大了起来。

    将市面上的粮都收光了,到时罢市,看你们怎么办!

    简宁听了这事,简直都要笑出声了。正德动这脑子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敢提开海,早就料到了这场面,早就让地方官府偷偷收了一笔粮,才借着神种问世的由头顺便收粮。

    且因有预谋,打了那些商贾一个措手不及,惶恐的农民早就跑官府,将手里大多粮食都卖给官府了好么?

    她不是学经济学的,可大学也不是白读的好么?最基础的经济学还是懂的好么?

    正德比她更邪恶,自己教了他这些基础知识后,居然自己又琢磨出许多更深奥的东西来,把一群权贵玩得团团转,嘴里直呼“这才有了当皇帝的滋味”。可见,他现在是多愉快了。

    那些商贾也是活该。平日在地方上和官绅勾结,阻碍朝廷委派官员办公,身上就没一个是干净的!所以宰了也就宰了,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一群人高价囤积了不少粮食,可他们很快就发现,罢市没什么卵用。因为地方粮仓上已收了不少的粮食。而这时代可是农民居多,他们都会留下一部分粮食自己吃,而城市里的粮主要还是供应城市居民。

    这年头,城市居民才几个人?

    且罢了几天,就出事了。也不知是不是有人煽动,先是各种谣言乱出,说某某带头抵抗国法,阻碍县太爷办事,阻碍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作死,是跟朝廷作对云云

    谣言酝酿了几天,便是有读书人带头闹事了。而地方官则跟集体眼瞎似的。倒不是这群人道德高尚,而是这些地方官到了地方上总受这些权贵,乡绅挟制,听话则有点外快,当个盖章官;若有点想法,轻则丢官,重则没命!

    这会儿奉密诏搞事,再不雄起不显我辈无能了么?

    于是局势很快演变得恶劣起来。某地士绅因当众羞辱父母官,并令仆人殴打了某个农民伯伯后,积压许久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一群衙役将动手的仆人抓了起来,而官员则是假装气得晕倒,然后那位可怜的乡绅就这么活活被人用东西砸死了。

    最后上报时的奏折大概是这样的:羞辱父母官,殴打百姓农人,引起极大民愤,推搡中摔倒而死

    一连多日,多地都在上演着各种乡绅意外死亡记,大明似乎正在经历着某种阵痛般,每日总有腐朽在死去。

    简宁看着正德让张永给自己送来的密报,神情显得冷漠极了。张永躬着身,问道:“娘娘,再这么下去恐也不妥的。奴婢下面的狗崽儿来报,那些百姓似疯了,若不是地方官府惊醒,恐怕会有人趁火打劫。”

    顿了顿又有些迟疑地道:“这些话儿奴婢也只敢跟您说。奴婢跟陛下提过了,可陛下似乎不以为意,还说是这些人平日太狠了,将老百姓欺压太过,是该受些教训”

    张永一边说一边小心打量着简宁冷漠的脸,心里有些发紧,咽了咽口水道:“娘娘,奴婢恐,恐矫枉过正”

    简宁沉默了半晌,点头,“你言之有理。陛下那儿你不用担心,他自有想法。只是本宫身为宫妃,不宜干涉朝堂之事,你且去寻唐寅,将本宫这篇文让他发了去。”

    “是。”

    张永接过来,见上面写着“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再瞄几眼,正是针对当下时政的,便提醒道:“娘娘,自打您入宫以后,您还未”

    简宁入宫的确还有写连载,不过却与国事不搭边。就算是大秦帝国,也只能说是解史,所以文臣们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可若是

    简宁抿嘴一笑,“随便给我起个名发了就是,谁说一定要用我的名?”

    张永愣了下才笑道:“是,是奴婢糊涂了,竟没想到这个!”

    “如今你执掌司礼监,事物繁忙,其实找个靠得住的人前来就是,不必事事躬亲的。”

    “唉,没娘娘哪来奴婢今天?再者,这是皇爷交代的事,奴婢不敢不用心。”

    顿了下又道:“娘娘,您当真觉得粮价会暴跌?”

    “那是自然。”

    简宁呵呵一笑,“看着吧,不出几日粮价必跌!等跌到低谷了,就让人再收粮!待夏收,秋收时,咱们再按往常的价格收农民手里的粮。吃过了这次苦头,他们就老实了,不会再随意敢跟朝廷作对了!开海乃是关系后世儿孙的事,岂容他们任性?!陛下都打算这两年内清退所有皇庄,只留西郊一小块地作为内廷膳食供养所用。他们又算个什么东西?炒粮价,囤积货物,兼并土地若大明不好了,他们能好么?!”

    “娘娘说得是!这群人最不是东西!奴婢小时候就被他们欺压过!”

    张永想起小时候受过的委屈便是牙痒痒,“娘娘请放心,奴婢一定让小狗子们都盯紧了,若是负隅顽抗,就抄家!”

    “那也不行。”

    简宁道:“陛下颁布这么多新法令,就是要依法治国。这话不可对士大夫言,但你心里要清楚。将治国的希望寄托在人心上是靠不住的,唯有律法能约束这个世间。仁义道德,只是引导罢了。”

    简宁摇摇头,轻声道:“律法,乃是道德品质最后一丝底线呐”

    张永出了承乾宫,琢磨着这句话,沉默良久,忽然感叹道:“承乾宫娘娘若为男子,定是国士啊”

    又过了几日,粮价果然开始跌了。只是跌得幅度并不大,可看着朝廷没有任何松口的意思,没过几日,便开始暴跌。

    眼看着粮价跌了四成了,官府忽然大规模开始收粮救市。这下好了,那些权贵直接傻眼了!心里直骂娘!不带这么玩的!

    不卖了,不卖了!宁可烂家里也不卖!

    可烂了也心疼啊!若是再过几月,又要到夏收了,到时可怎么办?!官府可不收他们的粮啊!

    想想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大规模的将囤积的粮食抛售出来,而朝廷似乎也没停手的意思,只要是那个价就收!

    下西洋,海外海垦是笔巨大的费用,要用粮的地方太多了!吕宋那儿既然有那么多遗留海外的汉人,那朝廷为什么不能去将那地收归过来?!听说那个西班牙人不是东西!总是屠杀汉人,当初太祖为什么起义的?!简直岂有此理!犯我汉者,虽远必诛啊!

    最关键的,那儿可有大金矿啊!听说还有好多狗头金呢!那个火者亚三久居海外,不会错的!这可比穆妃娘娘的话本靠谱多了!

    他们哪里晓得,火者亚三早就趁着入宫教正德葡萄牙语时,被人提溜着去见过简宁了。

    在恩赐一些礼物后,这位自然是按照简宁给出的蓝本来描绘海外世界了。什么从广州出发,过安南,过满喇加,到渤泥国补给,再往下,到爪哇国,再往下有一片大陆,乃是无主之地,只有一群衣不附体的土著。

    至于火者亚三怎么知道的?当然是跟着西洋人的船曾经到访过,只是回来的途中那些人都挂了,而他勉强活了下来

    据说那大陆有大明这么大,土地肥沃,到处都是金矿,铜矿,那些西洋人就因为贪心,装了太多金银之物才沉船的

    这说得有板有眼的,听着就带劲!一些老走海的海商其实手里有一代代传下来的地图,到爪哇国的航线他们有啊!不说了,立刻买粮买装备,组团开拓去!

    火者亚三看着这些疯狂明人感到有些害怕。因为他实在不明白这穆妃娘娘为啥要他这样说。可他又不敢不说,因为很显然,穆妃娘娘知道葡萄牙打算做什么,且已知道他们在壕镜(澳门)驻扎下来的事

    这事若被天子知道,他们还能活着走出大明么?且这大明给予他的荣华富贵他也舍不得放弃!穆妃可是陛下的宠妃,且有皇子傍身,他没道理不巴结!

    反正怎么看穆妃也不会坑自家夫君江山的,胡说就胡说呗!说到现在,他自己都有点信了呢!

    至于那些西洋人

    呵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管他们死活?!

    寒冷渐渐撤退,天气也渐渐回暖了起来。到了三月的时候,也无甚人抛售粮食了,而一支由民间商盟组成的船队也整装待发,齐聚在泉州港,随着船长的一声令下,御赐的大明日月旗慢慢升起。

    这是一面刚刚设计出来的旗,是正德听闻西洋人皆有自己国家的旗帜后,他亲自设计的。

    这是大明第一面国旗,也是这群海商第一次以国家臣民的身份出海。以往他们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可这回却是带着荣耀出行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洋,明人来也!

第158章 裹足与束腰() 
七月流火,大火西行,天气渐转凉。

    京畿属于皇家的农庄里又变得火热。去岁收获的土豆红薯,今年将天子唯一预备留下的京郊皇庄都占满了。眼看着到了秋收,来皇庄打探消息的人也多了起来。

    这个皇庄承载着大明未来的希望,尽管这批收获的土豆红薯将优先供给南方耕种,但人们还是忍不住来打探,似乎只要听一听那预估的产量也能得到莫大满足般。

    生活,总要有希望才行,不然就真得太灰暗了。

    今年,在江南等地,有极少的红薯土豆被种下,已证实了,这些物种在南方是可一年两种的,这将推开新作物的普及速度,实在是个好消息。

    南方实验田的成功让朝廷的重心立刻偏移到南方。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农耕文明,有了粮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而人,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秋日的大明显得喜悦极了,只是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的日子却不好过。大明不明确的态度令他们揪心,而他们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可出手的东西与之交换。

    至于航海图

    那更不可能拿出来了!国之利器,岂能轻授与人?而在见识了大明的繁华后,他们也灭了武力征服的心思。

    这不是吕宋,更不是满喇加,这是一个有着先进文明的民族。他们是不可能随便被奴役的。要知道在欧洲的历史上,有三个部族曾横扫欧洲。

    第一次是匈奴人,第二次是突厥人,第三次蒙古人

    而这些人最终还是被汉人打败了他们可能暂时低迷,但却不会认输!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的民族,与那些土著是不同的!

    这个认知在翻看了经过火者亚三等译者翻译过后的大国崛起后达到了顶峰。

    正德七年的春末,天子下令,让人翻译一些中国的书籍,其中重点就是大国崛起。

    正德感觉这才是华夏的脊梁,是汉民族的凝聚力的所在!他有理由向外人传播这些东西!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这个年轻帝王意识到了此刻中华在西洋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令他忽然产生了一种“教化”的心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