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之小作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九一之小作家-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换句话说,学生抄袭,社会谴责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学校、家长和报刊责编。

    因此,报刊录用学生稿件,才会要求有老师推荐,或者要家长担保而且家长还得是有声望的社会名流,如南剑三中那位著名的天才小作家马秋远,也得经过责任老师的“指导”、“点评”后,才能在国家级少年刊物发表。至于花雨季和三重两位中学生作家其实靠“拼爹”,他们的父亲一是文学教授一是文化干部,而且他们成名太突然,至今仍有人置疑“代笔”。

    杨子建毕业于南塘镇初中,出身农民,一中老师们对他一点都不了解,他是什么性格,有什么创作经历,这让他们更没有把握,而且杨子建没有通过老师,就擅自向报社投稿,这本身就违反常规。

    会议最后决定,调查清楚,不管是不是抄袭,都要压下此事,对该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禁止这类事再发生。

    会后,笔名“洪峰”的一中老师作者立即给言丛打电话,通报了会议内容。

    言丛听说杨子建是一名高一学生,也大吃一惊,开始怀疑诗歌是抄袭的,虽然古代少年天才诗人比比皆是,如王勃、王维、白居易等等,但他不相信自己有运气看到一位。

    不过,当他再看一下这组诗歌,又觉得说它是高中生写的也讲得过去,因为这五首仿古诗歌,真的非常一般,不过是把古代的意境换下现代的新词,只是古诗意境有些唬人罢了。

    他有些好奇,决定下周抽空去一趟南剑一中,亲自了解一下杨子建本人再做决定。

    杨子建回到学校时,雨仍然没下,但飓风把地面的闷热给吹散了。

    一个人在食堂吃完饭,回宿舍,洗完澡,躺在床上休息,一时舒爽得舍不得起来。

    宿舍空得只有对面上下铺的谢小钦和林逸躺着,林逸在看古龙的,而谢小钦则用耳塞录音机听小虎队的音乐。其他人要么去教室晚自习,要么上街去看录相了。

    谢小钦拿下耳塞,怜惜道:“你妹妹真可爱,以后有空带来学校玩吧。我一直希望有这样的妹妹,可惜我是幼子,上面只有三个哥哥姐姐。爸妈倒是想再生,但国策不允许了。”

    林逸也点头道:“我也是最小的一个,北方人叫老幺。”

    然后他放下书道,“我决定了,参加橡树文学社。子建,我试着按你教的新古典主义进行创作,但很别扭,写的东西连我都似懂非懂难道所谓的诗歌,就是连自己都要看不懂的才成功吗,难道写作就是为了发表而拼凑吗?我想来想去,认为写武侠最适合。”

    杨子建暗道:如果进入网络时代,你说不定能成为大神,但现在杨子建郑重道:“省省吧,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金庸三十多岁才开始写书,古龙倒是二十多岁就出道了,但他是从代笔开始的。而且,就算你写得好,到哪里发表?”

    林逸眼睛一亮,叫道:“你也看古龙金庸?”

    杨子建道:“我初中常去河边垃圾堆捡铜钱、废铁去卖,靠这些钱,把镇租书店里的古龙金庸全看了一遍。镇文化站的书我也借了一遍,还从旧书店买书籍。徐志摩、席慕容,他们的诗歌我大多会背。红楼梦我起码看了五遍,里面的诗词我基本背全。诗经三百多首,我大半会背。连南塘镇志我都完整抄了一遍所以,林逸,别好高骛远,丰富的量很重要,别只读武侠书,知识面过窄的话,会影响你的想像能力。”

    林逸一边听着,一边虔诚地把杨子建的话完整的记录下来,作为鼓励自己的“圣经”,毕竟同伴之中,难得有一个诗人。

    说起来有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里,十个中学生中,倒有九个希望成为鲁迅、郭沫若那样博学多才的作家、诗人。在社会中,万元户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但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或者有写作才华的学生,才是大家崇拜的偶像。

    谢小钦笑呵呵道:“子建,你说的这些,我听得都耳熟,也非常敬佩,但写作对我来说,是十窍通九窍,一窍不通。我还是喜欢小虎队、刘德华。”

    杨子建立即竖起大拇指道道:“小钦,你才是有福气的人。”

    林逸立即反驳道:“小钦这叫胸无大志。子建,那你打算成为诗人?”

    “不!”杨子建斩钉截铁道,他是一点也不喜欢当诗人,想到海子卧轨、顾城杀妻,诗人把自己关进象牙塔里,不理家庭不关心社会,杨子建就一阵反感。

    可惜,他的处女作,偏偏就是一组诗歌。

    当初为了诗歌稿费高些,为了投编辑所好,就冲动写了,现在感到大错特错。

第21章 挽救() 
周日从晚上八点后,寄宿生们就纷纷“归巢”,山顶的宿舍区一片喧哗热闹。

    宿舍、走廊、水槽、澡堂人来人往,学生们三三两两,要么在谈论港台明星,要么在评论中英关系,一会儿带着暧昧的诡笑八卦各位班花的绯闻,一会儿又咬牙切齿地咒骂该死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考试。

    405号宿舍九名成员聚齐,周六下午就回家的顾安军、唐伟权、孟云、范龙也回来了,经过谢小钦、余冒一顿吹嘘宣传,他们都知道杨子建发表了一组诗歌,马上要得到八十一块稿费,立即拿着信封和报纸争相传看。

    霜月的记忆,这玩意写什么啊,单句的话还能理解,整合在一起就一头雾水了。为了不让自己落伍,高中生们一个个不明觉历地连声叫好,结果吵到旁边的宿舍,也跑过来凑热闹。

    原本与杨子建关系平平的同舍同学和邻舍同学,一下子熟悉了起来,各种羡慕嫉妒,纷纷嚷嚷着要传授秘笈,还有人听说杨子建家境非常糟糕,特意表示了一下同情和敬佩。

    这份喧嚣直到宿舍熄灯才结束。

    杨子建身心疲惫,躺在床上准备睡觉。

    黑暗中,身为体育委员的唐伟权,突然在对面前二的上铺翻身问道:“子建,你诗歌投稿,有没有经过林老师同意?班主任知不知道?”

    “这个,我谁都没说。”杨子建苦笑了半晌,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在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的监护人,杨子建避开监护人去投稿,没发表也就罢了,但现在发表出来,就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质疑老师的教学能力,否定老师的教育之恩,虽然“天地君亲师”已经不流行了,但“先生”的权威,在这个时代仍如日中天。

    “没办法,我如果给林老师看了,他未必会让我去投稿,要投也是学生报刊,而学生报刊不会用这种婉约消极的诗歌。”杨子建自我辩解道。

    唐伟权严肃道:“但你名字前挂着一中,你的住址也写着一中。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不对劲。学校是一个大组织,班级是一个小组织,我们不能脱离组织独自行事。”

    我靠,这么严重?连组织都抬出来了!

    杨子建听了,转念一想,发现这学校其实更像一个大军营,令行禁止,等级森严,顿时感觉晴天一个霹雳。

    煤矿干部子弟范龙有些嫉妒杨子建突然而来的风光得意,听了唐伟权的话,立即看出问题所在,幸灾乐祸道:“老师说过,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是我们的家长,子建,你有麻烦了,我相信,现在这些家长们,已经在商量怎么处罚你了。”

    杨子建不安地坐起来,浑身烦躁。

    身在学校,就不得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如果辍学,以自由人的身份再去投稿,在成名路上反而会更顺利一些,否则事事都要经过老师同意。

    谢小钦安慰道:“哪那么严重,不过发表一组诗歌,这还是为校增光呢,怎么说也是好事,哪有可能处罚?”

    范龙冷笑几声,自信道:“不信是吧?咱们等着瞧,明天就知道了。”

    老师批评几下,他也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取个笔名再暗中投稿,但问题是,他的作品中首先发表出来的是霜月的记忆组诗,这对他非常不利,因为诗歌务虚,很难打上个人烙印,会被误会为抄袭,在自由心证下,自己实在不知怎么解释。相反,游记散文就不会,特别是本地的风景游记,对于执掌本地文学的编辑老师来说,往往一目了然。

    一想到他会被学校老师认为抄袭,就浑身不自在。

    其实关于这一点,杨子建也早有警觉,但由于口袋里仅有十多块钱,以及可怕的家庭环境,他要不偷不抢不借的话,就只能用最高稿费的诗歌去投稿。

    他大脑急转,很快就想到了许多对策:一、明天主动去认错二、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诗歌不好考核,但可以让老师现场出题考核自己的作文水平三、写一批能在少年学生刊物发表的作品,挂上责任老师的名字,满足一下学校和老师的荣誉感,让学校、老师与自己捆绑在一起

    但又来一个问题,开学第一周的作文测试课,他没穿越前写的那篇“普通作文”怎么解释?当然,借口可以很多,比如那天头痛之类的,但总是不够圆满。

    杨子建才真的开始头痛:一个谎言,往往要用更多的谎言去掩饰。

    就这样,辗转反侧,杨子建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淅淅沥沥

    第二天半夜开始,雨就下个不停,直下到早上六点,才暂时停止,地面湿漉漉的,片片水洼反射着幽幽天光。

    因为下雨,早操停止。

    杨子建躲在宿舍,思考了好一会儿,终于下定决定。

    六点早读期间,他背着一书包的书籍,跑去教师公寓区,向经过的老师打听到语文林可纯老师的家,然后登门拜访。

    教师区02栋307室。

    杨子建站在门口,用头指梳理了下头发,拉直衣服,深吸一口气,准备敲门。

    咦呀

    木门突然打开,吓了杨子建一跳。

    开门的正是林老师,他中等身材,国字脸,方正威严,身上穿着一条蓝条色纹大泳裤和一件白背心,正准备去晨跑,没想到门口站着一个人,也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居然是惹下大麻烦的杨子建,眼睛闪出一丝恼怒与严厉。

    杨子建抢先道:“林老师,我是来向您做认错做检讨的,我在南剑日报发表了一组诗,情况复杂,您能不能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事情经过解释一遍。”

    林老师看了一下手表,吐了口气,晨跑只能取消了,他无奈道:“进来吧,杨子建,你的事,学校领导都知道了,我正打算在早上带你去教研室做检讨。”

    杨子建轻吁一口气,大步走进室内。

第22章 完美逆转() 
林老师的居室是一个七十平米的教师公寓,九十年代初的房子装修都非常简朴,墙壁就是用石灰浆涂抹而已,上面挂着几幅狂草书法。客厅兼作餐厅用,师母与小女儿正在吃饭,前面彩电播放着我爱我家,她们看到林老师带着一个学生进来,显然有些吃惊。

    林老师满脸严肃地带杨子建到书房,四面墙都是旧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他坐在一张旧书桌前的藤椅上,却没让杨子建就坐,而是让他站着,然后严厉道:“说吧,那组诗是从哪里来的?”

    到了这时,杨子建已经平息下紧张,他真诚地直视着林老师的眼睛,然后将一堆破旧的书籍从书包里取出来,放在桌上。

    他一本一本介绍道:“林老师,这是诗经精选,这是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这是红楼梦,这是席慕容的七里香、这是星月与孤星余光中爱情诗精选,这是徐志摩抒情诗、这是戴望舒诗集”

    林可纯望着桌上十几的半旧全旧的书籍,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打断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杨子建道:“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把这十几本诗集都背熟了,您可以在每一本书中任意挑出诗歌来考我红楼梦我背的是里面的诗词,整本我背不了。”

    林老师听了,心头一跳,眼睛眯成一条刀缝,他大概明白杨子建的意思。

    沉吟半晌,他首先拿起那本厚如砖头的红楼梦,随便翻到某一页道:“第十八回,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你将李纨写的那首诗背一下。”

    这首诗,明显是最不出名,最容易被忽视的。

    杨子建张口朗诵道:“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最不出名的诗能背,那么最出名的呢,于是林可纯又翻到第二十七回道:“葬花词背一下。”

    杨子建精神一振,这可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便深情地吟哦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