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的前卫家长手册:家长的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性的前卫家长手册:家长的革命-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有很多家长,都爱做这种费劲不讨好的事情。帮孩子转校、自作主张地看孩子的日记、给他报特长班……孩子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也只能默默地接受,谁叫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呢?

来找我的家长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腔冤屈无处诉。家长为孩子操的心还少吗,有时候因为实在忍不住了,还会动手打孩子几下,让他“长长记性”,其实都是想让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完美的人。但家长的这番良苦用心,到了孩子那里,却成了“父母不喜欢我”的证明。孩子以为家长打他,是对他的惩罚,这种惩罚里又带了浓浓的霸道,即所谓的家长权威。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就这样被推翻了吗?也不全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做一个“君子之约”,只有在特别特殊的情况下,家长才能执行这种事先声明的规定,孩子必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动辄拳脚相向,这样的家长只会让孩子觉得家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

所以,不要再动粗了,因为这不是你的本意,也绝非教育的目的,何必费了劲,结果却向着反面发展呢?

第五章 暗示:家长无意识间传递的错误信号 再有几年就熬出头了

    如果你把教育当成“熬”,那么孩子就会把教育当成“服刑”,原本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因为家长心态而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何必?

“你儿子现在上高中了吧?”

“对,今年读高一,快了,再有两年就熬出头了!等他一上大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那时就轻松省心多了!”

“你是快解放了,我就没你那么好了,我孩子才上初二,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熬出头!”我经常听见家长们这样说。

很多人口口声声地爱孩子,可说出来的话却变了味。在很多人的嘴里,孩子似乎成了个沉重的负担,家长要时时刻刻为这个负担操心,这样的想法不断得到强化,最后就会根植在意识深处,那么,传递给孩子的很可能是这样一个概念:爸爸妈妈并不爱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就像一个服刑的罪犯,等到哪一天出去了,他们就可以松口气了,熬出头了嘛!

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困惑当中,为什么父母一边说爱自己,一边又把自己当成负担?父母愈是反复的念叨着“熬出头”,孩子们愈容易把自己当成负担,于是便迫切地想逃离。

“爸爸妈妈一点都不爱我,我想离开家,离得远远的!这样他们就看不见我了,也就不会嫌我累赘了!”

“填志愿那天,我偷偷地改了志愿,我才不想去那个学校呢。他们不是希望熬出头吗,那我就索性走得远远的,这样他们就会眼不见为净了!”

“我不想回家,我觉得从小他们就不关心我,除了一个劲地让我学习,我不知道我在他们眼里还有什么用!”

这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心里的声音。

很多父母感到意外吃惊,甚至愤怒、心寒,自己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想到每次总是数着日子等孩子回家,就更加难过了。

其实,这不是孩子没良心,而是你的言行向他传递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他在服刑,你迫切地等待着熬出头的那一天。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

教育孩子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每一位家长投入全部精力,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但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件快乐的、值得享受的事情。

孩子是你的宝贝,从一个娇弱的婴儿成长壮大,你看了生命的延续,你看到了他的变化,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除了父母,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比起教育中的辛苦,这些是不是更让人欣慰?

孩子终会有振翅高飞的那一天,等到了那一天,孩子再也不会像小时那样依偎在你的身边,他们有他们的事业和家庭,他们有了自己的世界,那时,你是真正的“熬出头”了,但也失去了和孩子相处时的快乐。

我们经常在电视广告上看到这样的镜头,那就是老母亲做了满桌的饭菜等着儿女归来,可饭菜凉了,儿女还是没有来,最后一个人落寞地待在空荡荡的家里。还有的父母,孩子在家里一直反复唠叨,可一旦孩子走了又忍不住抹眼泪,一次又一次地数着孩子再次归来的日子。

有的家长就很明智,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带来的负担再重,也是甜蜜的,于是,他们从不对孩子说“熬出头”这样的话,相反,他们总是告诉孩子,孩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服刑,不要因为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样,看到的将是另一片天空!

第五章 暗示:家长无意识间传递的错误信号 你能有那能耐,太阳从西边出来

    你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也不行,实质上,不是他不行,而是他总觉得自己不行,日子久了,他也就认为自己不行了。

有的家长见着我就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他的孩子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啥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聪明那么懂事,自己的孩子就那么笨那么不省心。

这可冤枉了孩子。

第一条,这孩子是你们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如果真的智力低下,那也不是孩子可以左右的。孩子为啥笨,其实就引申到第二条了,就是教育的问题。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难道自己的教育就这样失败?

别恼火,回忆一下,看看你的身上是不是有类似的情况。

小时候,孩子兴冲冲地抢过推门而进的妈妈手里的米袋,像个十足的男子汉,可是妈妈却说:“去去去,别捣乱,你太小了,拎不动!”

“妈妈,我拎得动!”

“说了拎不动,一边玩去!”

且不说孩子的积极性被打消了,妈妈的经验和判断像是判官下的判决书,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所以,即使事实上他只要用尽全力,还是可以拎起那个沉沉的米袋的,也会因为妈妈的判定而从心理上降低了自己的能力,最后这个米袋在孩子的眼睛里也变成了庞然大物,变得沉重无比,小小的他自然就不会想着可以拎起来。

“妈妈,明天测试跑100百米,我肯定能跑优秀!”

“就你?快2岁了才会走路,差点把我和你爸急死。会走会跑了,也老是磕磕绊绊,比不上人家利索,这回能跑优秀,太阳就从西边升起来了!”

妈妈的论点是“孩子跑不了优秀”,为了使这一论点成立,她找出论据,摆事实,讲道理,也许有的孩子个性倔强,不服输,但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说我不行,我真的不行吧?”久而久之,他就再也不会想到自己能行了。

“什么,你想报考北京的学校?北京那么远,去那做什么?南京照样有好学校,为什么去那么远?你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出过远门,你的生活从来都是妈妈照顾的,衣服脏了有人洗,屋子乱了有人收拾,你要是去北京,谁照顾你?自己照顾自己,你肯定不行!”

结果,因为一句“不行”,孩子放弃了心爱的大学。

家长朋友们暂时把“不行”放在一边,想想看,你为什么对孩子说不行?你是担心孩子受伤吃苦,还是根据经验判断孩子能力真的不行?是否存在“行”的可能性?要知道,人往往容易在心里设置障碍,所以,家长自然地认为孩子做不到,其实,只要解除了这个心理障碍,“行”并不是那么难,“奇迹”也可以出现。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以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根据当时的摄像镜头记录,他在撞线后回头看了一眼记分牌,然后摊开双手说了一句话。

他说的是什么呢?

他说的是:“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

事情是这样的,海因斯说:“自欧文斯创造了秒的成绩之后,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看到自己秒的纪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孩子犹如一棵小树,想让他根深叶茂,成为栋梁之才,就不能在他成长初期告诉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打压,在这样的打压之下,虽然树也长高了,叶子也绿了,但是,失去了小树应该有的蓬勃向上的气势。失去了自信,又怎能昂首挺胸、登高望远?不是小树不愿意如此,而是他失去了这种精神、这种抱负,因为他“不行”!

不要再给孩子局限,让孩子形成“我什么都不行”的思维定式,要知道,任何人都具有无尽的潜能可待挖掘,所以,让孩子从家长一味灌输的“不行”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满是自卑的世界走出来,告诉他,没有不行!

第五章 暗示:家长无意识间传递的错误信号 花钱读书是浪费

    不舍得投资,觉得花钱读书是浪费,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诉孩子:知识不值钱。你还能指望他好好学习吗?

“现在养一个孩子真贵!除了供他吃喝,还要上学。这上学就是一个劲地砸钱,钱花了也没见他怎么出息啊!”

“让他上学净给我花钱,你说上学有什么用?到现在一个子儿没挣,啥时候是个头啊,还不如让他退学打工去!”

“你说我这心疼的!就买了4本书,花掉我快100!”

只知道教育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心疼所以,为何不想着教育就是投资呢?初期投资,后期就有回报。子女出息了,这就是回报!

可还是有人死脑筋,总把眼睛盯在那吃喝上。

“有20块钱我去买包烟去!”

“那么贵的听课费,够我做两次头发了!”

“买什么测试题、资料书,还不如买点水果吃吃实在!”

……

说实在话,父母吃了喝了美了乐了,然后呢?父母能舒舒服服过一辈子?学习就大不一样了,现在的投资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有的人家虽然家境一般,但教育孩子时从不小气,在闺女小时注重投资,现在闺女出息了,不但找了份好工作,人也孝顺懂事,邻里街坊谁不羡慕?再看对面邻居,儿子上学时,交个学费都磨磨唧唧的,现在孩子长大了一个劲地埋怨父母不肯给自己投资!该清醒清醒了,教育都不舍的投资,怎么是爱孩子?这样孩子的人生也精彩不到哪里去!

世界500强企业为什么那么引人注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家注重投资和培训,这叫深谙此理。

先说说丰田公司,它就非常注重投资,尤其在科研上。为了提高公司自主创新的能力,丰田公司组建了一只庞大的科研队伍,丰田在日本国内的工作人员为万人,其中科研人员为万人,占总人数的1/5。

再看看IBM,它向来以“魔鬼”训练着称,有人曾称IBM的新员工培训是“魔鬼训练营”,因为培训过程非常艰辛。除行政管理类人员只有为期两周的培训外,IBM所有销售、市场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全部要经过3个月的“魔鬼”训练,这期间,十多种考试像跨栏一样需要新员工跨越,包括做讲演、笔试产品性能、练习扮演客户和销售市场角色等。全部考试合格,才可成为IBM的一名新员工,有自己正式的职务和责任。之后,负责市场和服务部门的人员还要接受6~9个月的业务学习。

还有微软。进入微软公司的第一步是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把新人转化为真正的微软员工。光是关于如何接电话,微软就有一套手册,技术支持人员拿起电话,第一句话肯定是:“你好,微软公司!”

微软还很重视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新员工进入公司之后,除了进行语言、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之外,技术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内部实行“终身师傅制”,新员工一进门就会有一个师傅来带。此外,新员工还可以有3个月的集中培训。平时,微软也会给每位员工提供许多充电的机会: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去参加美国一年一度的技术大会;每月都有高级专家讲课,公司每星期都会安排内部技术交流会。在这里,除了技术培训,微软还提供诸如如何做演讲、如何管理时间、沟通技巧等各种职业培训。

另外,还有西门子、英特尔、宝洁、索尼、UPS……无论哪一个企业都是注重投资和培训的,而这些举措无疑是促使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力量。

企业需要投资,需要用心经营,我们的教育业也需要如此。一个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未受过培训的员工,而一个家庭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投资教育的意识。再说了,老在孩子面前嚷着花钱读书浪费,这合适吗?那不就是告诉孩子知识不值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