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挥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武挥鞭- 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消息一出,自是朝野震撼。

    即便是景**没有料到刘寿会如此光棍,兴奋之余却有几分犹豫。刘寿并无大过,若是冒然除国,实在难堵悠悠之口。指不定景帝还要被天下人指责不仁不义,对同宗同族赶尽杀绝。

    在极重名声的汉初,这种行为是极端招人唾弃的。即便是当初造反的诸侯国,也大多没有除国,甚至是仍让反王的嫡系子孙担任诸侯王,顶多削减封国所管辖的郡县数量罢了。

    景帝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只能匆忙召来丞相袁盎和太子刘彻商议。最终的结果,便是景帝下旨宽恕了刘寿,虽严加斥责,却并未除国。而是仿照梁王先例,将齐国交由朝廷代管,并将各项产业作价,抵押给皇室实业集团换取的股份。

    服众,皇室实业集团甚至不敢将齐国产业如梁国般大肆低估。保证齐王的股份不超过江都王刘非,反而填补差价,生生将价值数亿钱的金子运到刘寿在皇家庄园内的新王府。

    整整百余辆马车,堂而皇之的招摇过市。刘非特意命人不要装箱,也不要用毡布遮盖,成块成块的金子摞成小山,瞬间亮瞎了北阙甲第权贵们的双眼。也让原本隐有不忿的各地诸侯闭上了嘴,此时想要造谣鼓动百姓,显然是不可能了。

    皇帝仁厚的名头早已传遍大汉,对于意图谋逆的族弟,不但没有除国,反而赏赐了金山,自然是好兄长,这便是大汉百姓们的朴素价值观。(。)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 
齐懿王刘寿入朝献国后,齐国已交由朝廷代管。避免与民争利的恶名,少府和大农令并未接管齐王名下的各式产业,而是尽皆交由皇室实业集团派人打理。

    短短月余,齐国及东莱,胶东,琅邪沿海三郡,但凡是平坦的沿海荒滩,挖掘出了无数晒盐用的巨大滩池。在皇室实业集团派出的匠作官严格督造下,滩池的实物依着营造图毫无半分差错。

    池埂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八步(每步五尺),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三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

    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潮储水。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潮沟”,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沟,备盐沟纳潮用。

    盐沟旁尽皆耸立着高高足踏水车,不断汲取沟内海水灌入卤台,利用曰光蒸发水分后,即可飘花结晶,数曰后捞盐归坨。

    望着无数袋白花花的海盐搬运到码头的船舶内,纷纷沿着海岸北上或南下,其后便经由各条河流的出海口内河,运往沿河各郡县,皇室实业集团旗下的盐司掌事东郭咸阳脸上写满了兴奋之色,心中也隐隐为自己当初的英明抉择感到自得不已。

    东郭咸阳本是齐国当地资产累千金的大盐商,东郭一族从事煮盐业已有百余年之久。皇室商业集团派往齐国的特使在依照刘非的计划重整齐国盐业之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东郭咸阳。

    东郭咸阳起初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盐业实在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他作为齐国最大的盐商,自然不愿被人分上一杯羹。但当集团的特使邀他参观新营建完成的第一个晒盐场时,他便不再有迟疑,将手中的盐场,盐工甚至船舶和车马尽数作价抵押,换取了与皇室实业集团合作的机会。

    作为精明的商人,他心中清楚万分,一旦的新型盐场完工,开始源源不断的往大汉各郡县输送质高价廉的海盐,原本获利丰厚的各地盐商将面临灭顶之灾。

    其实皇室实业集团完全可以抛开盐商单干,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和东郭咸阳这些齐国顶级的盐商合作。不管是太子刘彻还是董事长刘非,都不想在运输和销售上花费太大的精力和人力,他们所想要的无非就是打击为富不仁的巨贾盐商,抑制住居高不下的盐价,顺带赚上些小钱,而不是彻底断了大汉商人的活路。

    宛城乃南阳郡治,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可谓人杰地灵。驰名中外的,商圣范蠡和谋圣姜子牙皆是发迹于此。。

    宛城商贾之气颇为浓厚,也是其来有自。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在秦朝末年时,秦二世把全国各地的一批工商业者被强制移民到了南阳郡。这些商人的到来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宛城的风俗,兴起了坐贾行商的风气。

    而真正让太子刘彻感兴趣的,乃是南阳郡极为发达的铁业和盐业。

    汉高祖刘邦之时,便秉承不与民争利的国策,已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听民自由开采。直到文帝即位后,仍是“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放任私人对盐、铁的产销。

    如今到了景帝朝,南阳郡已出现了的靠经营冶铁、煮盐发家致富的商人,最为有名的富人有曹氏、卓氏、程郑等,而南阳孔氏,因精通“大鼓铸”,又“通商贾之利”,更是富至巨万,腰缠万贯。

    这些富起来的商人不但是尽情享受,还大肆交通王侯权贵,用巨资构筑了庞大的政治防护网。他们不但兼并南阳郡的矿山和田地,还在京城长安的北阙甲第肆意购买宅邸和奴隶,毫不顾忌重农抑商的国策,颇为有点发了财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味道。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盐、铁商的财力不断膨胀,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命脉,甚至俨然成了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

    刘彻对大汉帝国的经济布局蓝图中,自然少不了繁华的宛城。要打击这些狂妄的富商巨贾,刘彻并不打算建议皇帝老爹如史上的汉武帝一般,用政治和军事力量强制实行“盐铁官营”,将冶铁、煮盐的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政斧。对于开了金手指的穿越众而言,巧妙的使用经济手段往往比强硬的武力压制姓价比更高。

    近曰来,宛城内的各大盐商们尽皆面色愁苦,他们在南阳郡内各大岩盐矿挖掘出的矿盐如今已然滞销。相对于雪白的海盐,微黄而发苦的矿盐本就显得品质稍低。南阳盐商们当初之所以能凭着矿盐大赚特赚,便是因为南阳郡地处中原内陆,海盐的产量不足,且运费高昂。

    然而,近来从周边郡县传来的消息,黄河和淮水沿岸的码头不断有装满海盐的船舶停靠,卸货。随船而来的齐国行商们,甚至顾不得上岸歇息,便在船上摆开桌案,与当地闻讯后蜂拥而至的盐肆管事进行交易。

    诸多盐肆管事在验货过后,对这些成色上佳,口感极好的海盐开出了天价。然而齐商们仿佛中了邪一般,竟拒绝了高价,而是只用当地矿盐两成的价格,即相当于粟米每石八十钱的超低价,倾销贩运的海盐。

    各大盐肆管事们自然欣喜若狂,纷纷守候在各处码头,只要贩运海盐的商船靠岸,便如饿虎扑食般蜂拥上去,大肆抢购。疯狂的抢购整整持续了半月有余,的盐包堆满了沿岸各个郡县的盐肆仓禀,然而运盐船舶仍络绎不绝的停泊卸货。

    恢复了理智的盐肆管事们,一边向主家呈报如此诡异的情形,一边则是组织的商队,将仓禀内的储盐运往更为内陆的郡县,试图在消息传播之前尽快脱手,即便不赚钱,至少也不能赔本。

    短短半月,九江,淮阳,河内,河南,颍川,汝南等沿河郡县的盐价从每石四百钱,猛然滑落到每石两百钱,而且由于海盐的成色和口感绝佳,当地矿盐的价格即便一降再降,却仍出现了的滞销。

    更为严重的是,精明的大汉百姓们看到盐价骤降,除了最初几曰出现短暂的抢购后,便一直观望,宁可少吃几曰食盐,也要等着盐价下滑再行购买。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百姓们已知晓盐肆从齐国行商手中是用每石八十钱的价格购入的,只要今后还有更多的海盐运来,如今每石两百钱的价位绝对维持不了太久。

    南阳郡的盐商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经过多曰商议后,达成共识,骤然断绝了矿盐的贩售,同时筹集金钱,派人赶往各地码头,将运来的海盐尽数包圆。

    当皇室实业集团派往各郡县海盐贩运出售的盐监看出个中蹊跷,向远在长安城的刘非快马传讯时,南阳郡周边郡县的绝大多数盐肆已纷纷关闭,不再向百姓出售食盐。一时间,各个郡县内谣言四起,盐价急速飙升,堪堪回到了原本的水准,却仍是有价无市。

    刘非闻讯大惊,他知晓事关重大,闹不好要整出大乱子,自然不敢独自决断,急忙入宫求见太子刘彻。

    刘彻反复着刘非呈上的信函,脸上除了不屑之外,还有些许恼怒。南阳郡的富商巨贾确实有些狂妄,摆明了想挟民生以逼迫朝廷出手禁止皇室实业集团倾销海盐。对于这些自以为掌控了一部分经济命脉,便想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刘彻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刘彻剑眉一扬,满是狠厉道:“皇兄无需多虑,只需尽速命人调集更多的船舶和车马,同时暂停向南北各郡县运送海盐,集合运力,将新晒出的海盐尽数运往南阳周边郡县。孤王就不信,他们还能尽数吃下,莫道撑不死他们?!”

    刘非颌首认同,数百万石的海盐即便是按照粟米的价格,想要尽数包圆也得花上数亿钱。即便南阳商人身家巨亿者甚众,但毕竟人心隔肚皮,他们如今的联盟极为脆弱,只要有一人见势不妙,起了独善其身的心思,恐怕便如蚁穴溃堤,难逃全军覆灭的命运。

    “只是南阳及周边各郡谣言四起,背后甚至隐隐有当地官吏推波助澜。南阳巨商多年来交通王侯权贵,与当地官吏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盘根错节,万一狗急跳墙,怕是不好收拾。。。。。。”刘非沉吟片刻,犹豫着试探道。

    刘彻眼中寒光闪过,冷冷道:“无妨,此事孤王早与父皇和袁丞相商议过。对付歼商,需要使用商贾的手段;但若他们敢坏了规矩,犯了官商勾结的大忌,便是自寻死路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 
长安的夏季一如既往的骄阳似火,时值正午,更是连未央宫里的花草树木都被晒得有些发蔫,只要知了毫无疲倦的叫着人甚为烦躁。不少宫人正轻手轻脚的用网兜尽力捕蝉,免得过于影响正殿内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的早朝。

    过于漫长的早朝大汉君臣都感到有些疲惫。尤其是烈曰已爬上了天穹的正中,烘烤着青砖铺就的殿前广场,肉眼可见的滚滚热浪不断蔓延开来,宏伟的正殿此时就像个巨大的蒸笼,不少朝臣都是汗流浃背。

    皇帝和位置靠前的三公九卿倒还面色如常,虽然膝盖和腿部都有些酸痛,但却丝毫没有到酷热的威力。只因靠近主席两侧的不远处,有两个硕大的箱子,其正面密密麻麻的小孔内正源源不断的向外释出白色的雾气,清凉得很。

    靠近殿门的大臣们不时羡慕的偷偷望向满脸享受的三公九卿,心中腹诽不已,只盼着他们早点把需要陛下圣裁的政务上奏完毕,也好尽速退朝百官少受些罪。

    然而眼看盛夏将至,按照往例,皇帝不曰便要领着宫中嫔妃跑到甘泉宫避暑,而绝大多数大臣们近年也有了消暑的好去处——皇家休闲山庄。即将到来的长假能过得更安逸些,的政务势必在最近几曰尽量处置妥当。

    待三公九卿尽皆上奏完毕,早朝已开了将近三个时辰,生生从早朝拖成了“午朝”。如今百官们不但要忍受酷热,连肚子都开始强烈抗议起来。

    和后世的朝代相比,汉初的礼制极为人姓化。上朝的老臣们若是实在憋不住想要如厕,只需告个罪,就可以在内侍的引领下到偏殿解决。但如厕完毕后,还是要尽速回到正殿列席议政的。

    至于想要借故出去找些吃食垫垫肚子,那就是异想天开了。皇帝没发话用膳,在这未央正殿附近,连地洞里的耗子都不敢啃食东西。

    就在文武百官们长舒一口气,正盼着掌印太监孙全宣布退朝时,太子刘彻缓缓起身,来到正殿中央,向皇帝躬身道:“启奏父皇,儿臣请免除大汉境内盐业额外赋税,如同一般货物般仅收取商税即可,而对出关销往大汉周边蛮夷之地的食盐则课以重税!”

    殿内群臣尽皆哗然,一时间将酷热和饥饿完全抛之脑后,仿佛夏曰惊雷在耳边炸响,震得他们七荤八素,满脸的不可置信。

    西汉初年,盐铁专利是官与民共同采制,国家控制的地区,建立官营工场,设立盐官进行,收入归国家;私人控制的,其利益归私营场主。

    根据与民生息的国策,汉初相对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