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证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剑证仙-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聚气和通脉并非两件事,而是同时进行的。练出一丝真气,那怕比发丝还小,也算聚气。有气就可循经运转脉,即算通脉。一般来说,上士一到三到五年,中士三到五年,下士五至十年,皆可通脉圆满,打通十二正经。若是打通经脉都要十年以上,基本上到驾雾、腾云,也就到顶了,金丹也没什么指望了。”

    言罢,朴清子又解释了一下。

    依真部道法而论,聚气通脉,是水磨功夫,是人皆可修,有耐心慢慢磨就成。先天是步坎,全靠悟性运气机缘,这关十个修士里刷掉一半。罡煞只需心法,先天成就,有耐心基本都可到腾云驾雾。金丹,则又需要悟性、运气、机缘了。通个脉都要十年以上,就说明机缘运气悟性都差到家了,就算祖坟冒青烟,侥幸撞过先天,金丹这关,祖坟纵是裂口,也不顶什么事了。

    秦铮既然是中士资质,所以他倒也没有在意此事。

    又说了些修炼注意事项后,朴清子就收了话题,宣布启程。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朴清子就放慢了行程,虽还是步行,但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小辈的修为上。所以就没再特意走荒山野岭,而是走上官道,一路上住客栈吃酒家,有时错过宿头,便到当地元真道分观挂单,给予了一个相对优越、宽松的生活、修炼环境,让秦铮和致一子都松了口气。

    光阴如梭,一晃眼,又是一月过去,一行三人又行程千多里,越过豫州,到达淮州地界,距离元真道山门天柱山,还有一大半路程。

    ps:这两天没睡好,状态实在糟糕,将就将就。

第十二章:云崖寺!() 
朴清子传了秦铮入门心法之后,为方便他修炼,就放缓行程,从一日百多里降到五十,食宿上也改善了一些。

    一月之后,一行三人又行了千余里,越过豫州小边角,进入到淮州地界。距离目的地元真道山门,秦州天柱山,还有大半路程。

    以秦铮的目光来看,这淮州地多丘陵,一条淮河,自州中穿过,又带来些沿河小平原。总的来说,略似前世的江浙地区。当然,面积上要宽阔得多。加之此界元气浓烈,物资丰富,农产易熟。虽也有官府盘剥,但一路所见,百姓生活还算安泰。

    不过修仙学道之人,求的是长生,没有儒生修齐治平的抱负。所以秦铮最为关心的,还是自家的道业。

    得到系统的修炼方法后,穿越者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一路行来,日日苦修不辍之下,他修为也是大有长进,进度远超朴清子的预期。

    短短十日,就把以前御女术炼就的阴阳真气全部吸收,转换成了木行真气,在通脉上,也是势如破竹。一举贯通足厥阴肝经十四经穴不说,连手太阴肺经,也打通了一半。

    如此速度,自是引发了一串事故。要知身具上士资质的致一子,打通肝经时也用了两个多月。

    致一子最先发现此事,以为秦铮有什么秘诀,私下磨过他好几回。秦铮都是微微一笑,只说自己也莫名其妙,把一切归结于运气。

    朴清子知晓之后,也来询问,秦铮也还是装糊涂。

    之所以选择隐瞒,倒也不是敝帚自珍,怕致一子和朴清子超越自己,而是因为确实是不方便向他们解释。

    实际上,这就是他来自后世的眼光见识,所带来的福利了。也是他对阴阳五行,大道本质的正确认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一切还得从听朴清子述说御女术、青木决真气性质那天说起,听完对方的讲述之后,秦铮先还后怕庆幸,等冷静下来,细思其思路,忽然就有了灵感。

    朴清子让自己练木行功法,无非是因为木能化水,又能生火。

    若此说成立,就说明水木火三者可相互转换。既然可转换,就说明三者间一定有着相同的本质,既然如此,为何非要分个彼此?何不把它们看成一样东西呢?

    有此思路,他结合后世见识,冥思苦想之下,终于想通了五行的真意。

    所谓五行,实际上只有一行,即一炁。所谓的五行的“行”,就是行走、运行。当这个一炁,运行到某个点,某个时间段,就有了某行。

    所以五行,只是代表着一炁运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现象。实质为一物,是一体五面。

    五行,木火土金水,木春,火夏,金秋,水冬,土在四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水是万物之源,代表着万物潜藏归宿的状态,又代表着孕育。木代表万物开始生发,火代表勃发壮大,金是变革,代表成坏、成熟衰弱,又复归于水潜藏。

    土即老子所言“当其无有,器之用”的无。代表着元气,令水木火金得以呈现、万物得以孕育、生长、勃发壮大,成坏,潜藏的源头。

    所以,正确的五行顺序是这样的——水,木,火、金、水、木、火、金、水。

    一炁循环,阴阳屈伸、周而复始的整体过程,就是五行。实质上,就只有一炁,并没有什么水木火金土之分,水也是木,木种。火也是木,幼木、长木。金是壮木老木,土是木基,本质只有一炁。

    比如人,娘肚子叫胎,生下来叫婴,稍长叫孩,然后童、青,壮、老,最后叫死人。实质不还是个人?

    明白这点,就知道有没有“五行”这个说法都无所谓了。

    道理说来复杂,实际修炼的时候,操作起来却很简单。

    一句话说,想通这点后,在秦铮眼中,无论是元气也好,真气也好,就没有什么阴阳,水行,木行的区别了,唯有一炁。

    若非要按上阴阳、五行的概念。那我吸收天地元气,进入我体内,我转换吸收,即将化成真气的时候,它就是水行。已化真气,开始在丹田、气脉间运行之后,它依次是木行、火行、金行。我收功温养时,它还是水行。

    总之,我不管你什么行?我能吸收运用就行!

    当然,也非说因此就百无顾忌,而是心态不同了。脱离了名词、概念的束缚,直接触摸到本质,就自然不会作茧自缚、束手束脚,自设瓶颈,如此修炼起来,不快才怪了?

    说句欠揍的话,其实这个速度,还是他考虑到朴清子和致一子的心里承受能力和道德极限,顾忌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极力控制进度的结果。

    虽然说破不值钱,但秦铮却是实在是不好明说。因为要解释清楚这点,就得先给致一子和朴清子洗洗脑,换换他们的大道观和修炼观。太麻烦不说,也不合时宜。光是致一子倒罢了,总不能也给朴清子这师长上课吧?

    所以他也只能装糊涂了。好在,朴清子和致一子的人品,还是挺有保障的。

    朴清子各种询问、思索皆是无果之后,科研癖发作,不信邪的全程监控,陪同秦铮修炼了好几回,却发现他都是正常修炼,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只得无奈放弃,学后世的砖家,下了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结论——这是几率很小的偶然事件,说秦铮可能属于某种修练界未发现的,最适合修炼木行功法的隐性天才资质。

    私下里有没有嫉妒先不管?总之却是没有发生传说中打压、陷害之类的事情,这也就足够了,久之,他们也习以为常,日常又恢复原先的模式,倒让秦铮也松了口气。

    这日,一行人路过一个叫黄石镇的小镇,这等小镇,却是没有专门的客栈,也无本派分观。元真道虽家大业大,高手如云。但最少也得有先天修为,才有外放为观主的资格。天下乡镇成千上万,就算元真道把杂役道童全放出来,怕是也凑不够入手。

    再看天色,又是已近黄昏,朴清子便随意逮了个路人,询问此地可有知名的道观寺庙之类?

    那人见朴清子一行皆是风度不凡,一身道气,也不敢怠慢,忙回道此地有个云崖寺,长老颇有几分神异,还算知名。

    听说朴清子要去这云崖寺挂单,那人还特意送了一程。

    话说大唐虽有佛道争斗,但说实际,这争斗的主力,却是世俗和尚、道士。真修出法力的仙道中人,却是爱惜羽毛,不会轻启战端。

    这一路行来,也没少在和尚庙落脚,接触过几位修出法力的长老。秦铮发现,朴清子和这些长老都对彼此颇为客气。至少在表面上,都是一团和气。

    ps:衷心感谢字母兄,形如常人,大明遗明捧场。

第十三章:麓尘禅师() 
那闲汉很是热心,带朴清子一行到云崖寺山门后,帮忙这叫门,看门的小沙弥迎出来了,他也不走。秦铮会意,摸出一锭银子,硬塞给他,又谢了几句。那闲汉方才喜滋滋的去了。

    见一行三人皆是卖相不凡,又出手阔绰,那小沙弥也不敢怠慢,歉意的道:“几位道长请稍候,我这就去通知门头师兄。”

    秦铮一笑:“小师傅但去无妨“

    小沙弥转身去了,不多时,叫出一肥头大耳的胖大和尚,一副睡眼迷蒙的样子。

    “师兄,我真没骗你,就是这三位道长,皆是有道高士。”那小沙弥,一脸委屈,想是扰了胖和尚清梦,吃了排头。

    秦铮微微一笑:“大师,我等是元真道的道人,路过此地,错过宿头,欲借住一宿,还请大师通传一声。”

    “道长请稍微,我这就去通知方丈。”

    见朴清子一行皆是气度不凡,那胖和尚很是客气,合什施礼后,径直去了。不多时,就回来了,前面多个年越七十左右的枯瘦老僧。

    秦铮放眼一看,见这老僧须眉皆白,却精神矍铄,步履轻快,目光炯炯,在致一子和自己身上一扫,既让他觉得有些刺眼的感觉。

    老僧随后就看向朴清子,走过来,合什一礼:“元真道高人驾临,小寺真是蓬荜生辉,道长请跟我来。”

    “那就劳烦了”,朴清子连忙还礼,问道:“敢问大师可是麓尘禅师?”

    “正是小僧,还未请教几位道长法号。”

    “小道朴清子,这是我不成器的两个劣徒,致真、致一。”

    所谓致真子,就是秦铮的道号了。元真道以“大道清净、见素抱朴、致虚守一,合玄归真”十六字排辈。秦铮乃抱元子钦点,入内门是十有**之事,故而就提前为他取了个道号。

    话说道梵不同,若是梵门,那怕你原是李氏宗族,入了梵门也得改姓梵。道门却是不用改姓,在名字中加个字辈就是。所以秦铮本该叫秦致铮,朴清子说“铮”字缺乏道意,就取了“真、正”两个谐音,让秦铮自己挑,结果就用了“真”字。

    秦铮和致一连忙行礼:“致一、致真,见过麓尘禅师!”

    “原来是致一、致真二位小道长。”,麓尘禅师哦了一声,虚虚回了半礼,然后伸手一引:“三位请!”

    “大师请!”

    客套过后,一行人跟着麓尘禅师走进山门,这禅师也是区别对待,吩咐小沙弥前去准备斋饭,然后叫胖和尚元通带秦铮和致一子带到斋堂用饭,自家则领着朴清子,到禅堂奉茶。

    此乃应有之义,秦铮和致一子也没失落什么的,乖乖跟着小沙弥走,分别之际,朴清子又提醒了一句:“两个劣徒却皆是食肠宽大,好劣无妨,还请小师傅把份量准备得充足些。”

    小沙弥应了一声,带两人来到厢房,奉茶之后,就说声失陪,想来是端饭去了。

    不多时,小沙弥果就真端着比他头还大的满满两盆饭菜走回来,歉意的道:“三位来到不巧,蔽寺却是晚斋刚过,火头师兄正在做晚课,无暇抽身。饭菜却是有些凉了,还请二位道长见谅。”

    “虚其心,实其腹。有饭就行,冷热无妨!”,致一子倒是真好养活,完全不在乎这个,随回了一句后,接过来就埋头大嚼。

    话说致一子为何文绉绉的,还引经据典?

    原来梵道有别,到自家人观里挂单无所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是。到了梵家庙里,为免对方看轻,却是要注意一下言行举止,时不时拽两句文,证明自己不是来混饭的假道。

    秦铮倒也知道这规矩,也只好跟着拽文:“小师傅客气了!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是故道人为腹不为目。修道之人却是不讲究这个。”

    “两位道长说得是!”,小沙弥便微微一笑,将饭盆递了过来。按理说,本来他也要应答对方两句经典的,想来是因年龄还小,尚未读经,肚子里却是没什么货。

    秦铮接过来一看,呦呵,别说,冷归冷,东西还真不错——牛肉、豆腐,鸡腿、白菜,有荤有素。

    原来,此界却是没有完全食素的说法,有些和尚也吃荤。真要说起来,如来自己也是荤素不忌。梵经载: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