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0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敦柔公主的脸,红的好像着了火,揉弄了半天衣角,方才说道:“十天里头……大致……三、四天吧……”

    “三停里头有一停,”慈禧微微皱眉,“也不算少了,怎么一年半了,还没有——”

    顿了顿,叹了口气,“当然了,他忙,一月之中,回小苏州胡同的日子,本来也没有几天——”

    敦柔公主不吭声。

    “有一句话,”慈禧说道,“我算是白嘱咐,可还是得说——这两口子过日子,吵个架,拌个嘴,磕磕绊绊,那是难免的,可是,唯独有一件事情——就是‘那件事情’——女人万不能和男人闹别扭!什么时候都不能!你……晓得吗?”

    怎么,您怀疑我和他在“那件事情”上……不和睦?

    “女儿……晓得。”

    “他想怎么着,你都要——唉,能顺着他,就顺着他!晓得吗?”

    “……是,女儿晓得……”

    “这也奇了怪了,”慈禧说道,“一年半了,你也好,皇帝也好,还有小熙、翠儿两个‘试婚格格’,哪个的肚子,都没有动静——哎,‘那件事情’上头,他不是挺——”

    差一点说错话,幸好及时改口:“我的意思是,他那几个女人——扈氏、杨氏,还有美国那俩——雅氏、米氏,不都……挺顺当的吗?说有就有了,说生就生了吗?”

    一转念,自己给自己纠错,“啊,不对,也不尽是那么回事儿——雅氏、米氏两个,确实是挺顺当的,扈氏、杨氏两个,还是很过了些时日,才怀上的——尤其是扈氏。”

    事实上,杨氏——杨婉儿之孕、产,也是“挺顺当的”,不过,慈禧以为,杨婉儿的身份,仿佛扈晴晴的通房丫头,关卓凡娶扈晴晴的时候,就替杨婉儿圆房了,如此算过来,杨婉儿之有喜,就“还是很过了些时日”的。

    敦柔公主只能垂首无言。

    “说起‘试婚格格’——他和小熙呢?”慈禧问道,“会不会回到小苏州胡同,到了晚上,就往小熙房里钻啊?”

    “不,不!他极少单独和小熙——”

    一句话没说全,便晓得“单独”两个字说错了!敦柔公主登时羞的手足无措,恨不得地上有条缝儿,让自己钻进去!

    慈禧怔了一怔,才想明白这半句话的言下之意,脸儿不由也红了!

    没想到,你们几个……挺会玩儿的呀!

    不过,她很快就恢复了常态,看敦柔公主窘得快要哭出来的样子,伸过手,在敦柔公主手背上轻轻的拍了拍,笑了笑,“嗐!大户人家,夫妻‘办事儿’,叫通房丫头……侍寝,那不是极寻常的事情?值得你窘成这个样子?”

    顿了顿,“不过,有一点,你可得记住了——不论他怎么折腾,最后那几下子,你可不能……让给小熙!不然,就是‘替他人作嫁衣裳’!而且,是主子替奴才‘做嫁衣裳’!别提多冤枉了!晓得吗?”

    天爷,连什么“最后那几下子”都说了出来!

    眼前虽然没有镜子,敦柔公主也觉得,此时此刻,自己的面庞,必定红的热气蒸腾,可是,不能不回答,“……是,女儿都……记住了。”

    “唉,”慈禧说道,“我的意思是——你得赶紧怀上!还得赶在皇帝前头怀上!这样,咱们才能放下心来!”

    赶在皇帝前头怀上——

    敦柔公主脑海中,乱成一团,有些“嗡嗡”的了。

    “唉,接下来,”慈禧说道,“他只会更忙,更加不得闲——普鲁士访华代表团就要到埠了;弄得不好,法国人那头儿也——到时候,他就跟更加没空儿着家了!”

    过了好一会儿,敦柔公主轻声说道:“是,皇额娘的教训,女儿都记住了。”

    *

第九十五章 普鲁士访华代表团到啦() 
普鲁士访华代表团终于到埠了。

    不过,虽同名为“访华代表团”,但此“访华代表团”之规模,较另一个“访华代表团”——“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却不可同日而语。

    一八六五年三月四日,亚伯拉罕。林肯就任第十七届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当天,他便向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郑藻如提出,要派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访华代表团”。

    代表团“成团”之后,却未能在预定时间内成行,这是因为,彼时,中国政府正忙于“内务”——因为小人进谗,两宫皇太后和主持政务的关贝子生了龃龉,关贝子被“黜出弘德殿”,风波未靖之前,实在不便接待友邦使团。

    风波终于过去,不过,代表团依旧不能成行——铁路、国债、联合舰队……中美合作的“大案子”出来一单,“访华代表团”的行程,就被向后挤上一挤。

    一直到关贝子从日本凯旋回国,“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才终于首途中国。

    此时,林肯口中的“有一定规模”,已经变成了“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史无前例”。

    代表团星光熠熠,副总统兼参议长安德鲁。约翰逊领衔,最重要的成员如下:

    国务卿威廉。西沃德;财政部长赛门。切斯;商业部长戴维。戴维斯;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军械部长乔治。拉姆齐;联邦军队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联邦西部军管区总司令威廉。谢尔曼。

    以上是政府大员,代表团中,也有议会的要角,包括: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约翰。谢尔曼——威廉。谢尔曼的亲兄弟;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西蒙。卡梅隆。

    除了林肯总统本人,美国政府要员,几乎倾巢而出,许多人——包括不止一家的新闻媒体,都半真半假的开玩笑:“如果‘访华代表团’的坐船不幸遇上海难,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可就要停止运转了。”

    显宦之外,代表团中,还有数十位工商巨头,譬如,威利。希尔,J。P。摩根,约翰。洛克菲勒,等等。

    算上文书、随从,整个访华代表团,超过两百之数。

    为了接待这支庞大的队伍,顾问委员会专门订购了一百架西式马车,以为代表团的坐驾,加上护卫的轩军,天津至北京的路上,这一条车水马龙,由首至尾,迤逦数里,蔚为壮观,轰动一时。

    这是“美利坚访华代表团”,那么,“普鲁士访华代表团”呢?

    腓特烈王储、王储妃姊妹——维多利亚长公主、露易丝公主——之外,重要的人物,只有两位:一位是腓特王储的表兄腓特烈。卡尔亲王,一位是克虏伯公司的掌门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其中,露易丝公主还不能说是代表团的正式成员,名义上,只是跟着姐姐、姐夫出来“透透气、散散心”的。

    呃……这个规模,是不是……略微的小了些?

    不大像一个政府代表团啊,倒像是……王储殿下的私人访问?

    有点儿尴尬。

    事实上,初初的时候,“普鲁士访华代表团”的规模,并不止于此,虽比不上“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不过,显宦巨贾,也有二、三十号,整个代表团的人数,接近百人,是个正经的政府代表团的样子。

    可是,亦如同“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一般,行程初定之后,便遇上了中国人忙于“内务”,而且,中国人这一次的“内务”,非上一次可比——

    皇帝驾崩,新皇继位——居然是个女皇帝!

    轩亲王先辞职、后复职——一复职就遭遇暗杀!

    北京发生了两次政变:第一次成功了——轩亲王的嫡系部队接管了京城和皇宫的防务;第二次失败了——醇郡王变成了阶下之囚。

    哎哟,这个热闹啊!

    中国人管这个叫做“闹家务”——不管叫什么,反正,左右是不得空儿接待友邦使团的啦。

    既不晓得“家务”啥时候闹完,“普鲁士访华代表团”的行程,就只好向后一推再推。

    好,“家务”终于闹完了,觑到了空儿,赶紧请代表团上路——再不上路,大约也就也不必上路了,接下来,恐怕更没空儿——如果真和法国人打了起来,中国没空儿,普鲁士更没空儿。

    行程既变过了,代表团的成员也就跟着变过了,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规模,是愈变愈大,普鲁士访华代表团的规模,却是愈变愈小,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代表团的成员都是要角,各有各的安排,仓促之间,大多数人无法配合新的行程——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普两国的“访华代表团”,目的、性质都大不相同。

    美国的“访华代表团”,首先是对中国出兵协助平叛的“答礼”,因此,必须隆而重之;其次,美国派出如此庞大的一个代表团,林肯总统以下之当国者,确为着眼长久,敦睦邦谊,巩固血盟。

    美国内战,联邦“废奴”,邦联“蓄奴”,正、邪之辨,清清楚楚,然而,逆料之所不及的是,英、法为首的欧洲诸强,一律秉持“中立”,不仅不对联邦提供援助,有的国家,还暗中和邦联眉来眼去。

    究其竟,英、法并不愿意看到美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强大的美利坚,南北分治乃至四分五裂的美国,才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尤其是英国,美国南方的棉花,为英国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如果主张“废奴”的北方赢得内战,南方以奴隶为劳力的种植园何去何从?

    英国的原材料进口,还能得到保证吗?

    前殖民地嘛,还是老老实实扮演原材料供应者的角色比较好些。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援助,便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而且,中国拿出来的,不是钱,而是命——冲锋陷阵、流血牺牲,这就更加令人心感了。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援助,不是可有可无的,战后,美国朝野、学界、新闻界,一致认为,关亲王和他带领的军队,对联邦政府取得内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没有“关逸轩和他带领的军队”,联邦政府也是能够“取得内战的胜利”的,可是,没有人晓得呀——除了关逸轩之外,没有第二个穿越者啊。

    不过,较原时空,关卓凡的介入,大幅度缩短了美国内战的时间,还救了林肯一命,即便站在上帝视角,说“至关重要”,亦不为过。

    中国、欧洲的强烈对比,使孤悬海外的美利坚,深刻的体认到盟友的重要性——此时的美国,可还谈不上什么“光荣孤立”,因此——

    朋友啊,请让我紧握你的手!

    再次,美国重新统一之后,工业化的最大障碍奴隶制被搬开了,有识者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美国将进入一个较长期的和平发展的阶段,大伙儿当打叠心思,国内国外,开拓市场——中国,那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啊!

    普鲁士就不同了。

    普鲁士和中国之间,没有中、美那样的渊源,更谈不上什么“血盟”,结盟中国,普鲁士最重要的目的,是对付法国——在亚洲为法国找到一个有分量的敌人,在将来的战争中,起到牵制高卢牛的作用。

    仅此而已。

    在普鲁士眼里,中国大致就是普奥之争中的意大利的角色。

    至于市场——中国的市场当然重要,不过,目前为止,两国之间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军火,而且,基本是克虏伯一家的生意——所以,这一回,克虏伯公司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就颠儿颠儿的跑过来了。

    其余的嘛——唉,德意志自个儿还没有统一,德意志自个儿的大市场,还没有最后成形,自家的一亩三分田还顾不过来,别人家的,暂时先放一放吧!

    因此,虽然也有“敦睦邦谊”的必要,但是,代表团的大部分成员,之所以加入代表团,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普鲁士政府的安排,而政府如此安排,主要是出于礼貌——人数太少,不大像“政府代表团”嘛!

    说到底,大部分都是“片汤儿话”,可有可无。

    更重要的是,代表团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敦睦邦谊”,而是“考察”。

    考察什么呢?

    两个:第一,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对法作战的决心?第二,中国的实力,到底能不能扮演好“牵制者”的角色?

    毕竟,意大利殷鉴在前啊。

    意、奥之战,意大利海、陆两路,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海军的实力,甚至还超过了奥地利,可是,一经接战,便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中国不会是个“东方意大利”吧?

    还有,人意大利虽然被奥地利打的屁滚尿流,但好歹吸引了十多万的奥军,可是,不论中国怎么折腾,法国也不可能在亚洲投入这么大数量的军力的。

    事实上,中国人“闹家务”期间,普鲁士政府内,有人甚至怀疑,以中国目前的情状,是否还能够履行之前的密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