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因很简单,敌舰队不论是自江口“破门而入”,溯流而上;还是自马尾“夺路而去”,顺流而下,都是从炮台的左、右两端冒出头来的——总不可能潜行于水下,到了您的正对面儿,才在江心一跃而出水面吧?

    第二,派出船只进行模拟,一俟炮台进入船只之视野,船只必须同时进入主要炮位之射界——这两点,必须完全同步,不能有任何的时间差。

    在炮台对船只、船只对炮台的观测条件——主要是光线条件——基本对等的情况下,炮台进入船只之视野,船只进入炮台之视野,必然同时发生,则上述规定意味着,炮台对船只之“视野”,必须等同炮台对船只之“射界”。

    这一条,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死规定。

    原因也很简单:

    江面狭窄曲折,不论军舰还是炮台,都一定是先进入对方的大口径火炮的射程,再进入对方的视野的,而军舰远距离攻击炮台,不存在任何射界的问题,也即是说,对于军舰来说,一俟炮台出现于视野,便可以发动攻击,若炮台之“视野”不能等同于“射界”,就无法还手,就只能像原时空那样子,甘当军舰的靶子了。

    第三,炮台诸炮位之弹道,尽量做到“立体”、“交叉”,即,尽量使同一敌舰不同部位同时被弹。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如前所述,不比海面辽阔,江面狭窄曲折,主要的射击方向,又不是炮台的正面,而是左、右两个侧面,射角很小,再高明的设计师,也未必能够足餍彼时的关贝勒的“立体”、“交叉”之求。

    不过,不论长门、金牌江口,还是闽安江峡,都是两岸夹江——俺们在江对岸,不是还有炮台吗?两岸配合,火力之“立体”、“交叉”,总该是办的到的吧?

    这个,呃……是的,是的!

    以上三条,针对单个的炮台,除此之外,“闽江防”还有一个炮台群的问题,而该问题,主要存在于闽安江峡。

    闽安江峡江段较长,原时空,江峡两岸炮台数量众多,可是,分布的十分散漫,彼此距离甚远,无以形成合力。

    江峡两岸所有炮台的火炮,拢在一起,是一个颇为可观的数字,然而,每一个炮台单拎出来,相对于强大的法国舰队来说,火力都是很薄弱的。

    “通航战”之时,基本是这样一个局面:甲炮台已经接敌,即不考虑射界的问题,相邻的乙炮台也在有效射程之外,无法给甲炮台任何支援,于是,法国舰队得以从从容容,“拿球打娃娃”,打掉了甲炮台,再去打乙跑台,各个击破。

    “闽江防”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闽安江峡沿岸之炮台群,不论南岸、北岸,皆集中于一地,南岸炮台群集中于南般,关贝勒锡名“铜链”;北岸炮台群集中于象屿,关贝勒锡名“铁索”,“铜链”也好,“铁索”也罢,皆如旅顺基地黄金山炮台群一般,各主、副炮台可同时对同一目标进行射击,并形成不同高度、不同层次的火力搭配。

    除上述举措之外,长门、金牌江口和闽安江峡两个江段,还另设有一杀手锏。

    长门、金牌江口有一景,十分惹人注目——经过“双鬼锁口”,即将进入江口,便会看见,江口两岸,各立一十二座细高石台,每一座石台之上,立一石雕动物塑像,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正是中国的“十二生肖”。

    这十二生肖,皆通体漆成大红之色,远远看去,极其醒目。

    即便江面起雾,石台隐约,上头的“十二生肖”,也是清清楚楚的。

    石台之间,间距不等,平均下来,两座相邻石台的距离,约为四、五十米的样子吧!

    此一景,官方美其名曰“十二生肖迎客到”。

    不过,两岸各有十二石台,拢共廿四座石台,廿四只动物,是否叫做“廿四生肖迎客到”更准确些?

    嘿嘿。

    廿四?嘿嘿,不止呢!

    一过长门、金牌江口,立时又见两岸各立一十二座一模一样的细高石台,石台之上,一模一样的“十二生肖”——只是次序颠倒了过来,依次为猪、狗、鸡、猴、羊、马、蛇、龙、兔、虎、牛、鼠。

    呃,这“廿四生肖”,还是……“迎客”吗?

    官方有说法,此曰“十二生肖送客去”。

    嗯,对于由马尾出闽江口的“客人”,这十二生肖的次序,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迎客,送客,介个……

    继续上溯,到了闽安江峡——

    咦,怎么又是廿四石台、“廿四生肖”?

    过闽安江峡,不出意外的,两岸遥遥相对者,还是廿四石台、“廿四生肖”。

    这个——

    呃,这个,还是“迎客”、“送客”吗?

    当然是啦,中国人民热情好客,“迎客”,必“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仅“欢迎”一次是不够滴。

    同样,“送客”,也要一送再送、一路相送,仅“欢送”一次,也是不够滴。

    关于这九十六座红色动物雕像的用途,泰西人有很多的猜测,有人认为是标志水位用的,有人认为是航标——标志暗礁用的,还有人认为是宗教用途——祭祀、“镇水”啥的,可是,官方曾经郑重其事的“辟谣”:

    “十二生肖迎客到”、“十二生肖送客去”,纯属“观赏之用”,并无任何实际用途,不可将之作为航标或水位线使用,不然,“一切诖误,后果自负”。

    然而,“十二生肖”真的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吗?

    *

第七十一章 通前彻后,无懈可击() 
当然不是!

    辅政王——哦,彼时还是“关贝勒”——何许样人?以其花钱的做派,岂肯做一件“无益之事”?

    这九十六座大红的“十二生肖”雕像,乃长门、金牌、铁索、铜链四炮台群最重要的测距参照物。

    “十二生肖”之首,即鼠雕像树立之位置,就是船只始进入炮台之视野之位置,所谓“测距参照物”,是说,每一生肖雕像引一垂直线至江心航线,两线之交汇点——即船只所在位置,至每一炮台——嗯,“每一炮台”不准确,应为“每一炮位”——之距离,都经过了最精确的测定,而此距离,即为火炮之射距。

    炮位的位置是固定的,“交汇点”既确定,射距既确定,火炮的最佳射角——包括身管的俯仰角和整个火炮的水平旋转角度,便可确定,如此一来,射击诸元便统统确定了下来。

    相关数据,标志于炮位之相关位置,一目了然。

    “十二生肖”平均间距五十米左右,自首一尊的鼠雕像至末一尊的猪雕像,距离六百米左右,就是说,敌舰通过这六百米的距离之时,炮手不必再做任何的测距、计算的功夫,只以“十二生肖”为参照,直接按相关数据进行射击就好了。

    “十二生肖”何以皆漆成最醒目、穿透力最强的大红色?原因就在这里啦!

    而且,风吹、日晒、雨淋以及江雾侵蚀,时间长了,红漆必会褪色、剥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将所有生肖雕像重新油漆一遍,使其一直保持鲜艳的大红之色。

    如此一来——

    第一,既不必做测距、计算的功夫,时间大便大节省,射速便得以大幅度提升。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彼时的火炮测距手段,还非常原始,主要依靠的,还是炮手的经验,误差非常之大,命中率非常之低,而俺们关贝勒发明的“十二生肖射击法”,射击诸元皆经反复测定和试验,其精准,达到了彼时技术条件下之极限,命中率乃得以大幅度提升,某种意义上,就说“打靶”,亦不为过。

    另外:此六百米距离上的射击诸元,并非只有十二个,而是二十三个——相邻生肖雕像平均间距约五十米,为减少误差,相邻生肖雕像之中央位置,亦算一“参照点”,敌舰的位置,若不前不后,居相邻二生肖雕像之中央,则射击之时,以此“参照点”之相关数据为准。

    就是说,以二十五米为一测距单位。

    二十五米,对于彼时代的火炮测距来说,算是不折不扣的“纤毫”,多二十五米、少二十五米,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几无“误差”可言。

    “北京—东京”舰队中体量最小的杆雷艇的长度,也超过了二十五米——达二十六米;至于“窝尔达”一类的大型军舰的体长,总在六、七十米左右。

    哦,对了,长门、金牌、铁索、铜链四炮台群的主要炮位平日的“战备状态”——火炮的水平朝向、身管的俯仰角度,皆以“鼠参照点”之射击诸元为准,也就是说,只要一俟敌舰出现于视野,便可立即装弹发炮,非但不必测距、计算,甚至连数据都不必去查的。

    以上为炮台,再来看火炮以及具体的炮位。

    火炮两种来源,一为英国阿姆斯特朗出品,一为普鲁士克虏伯出品,而不论英炮还是普炮,皆为彼时最新锐之型号,并皆为后膛炮,前膛炮被彻底淘汰。

    较之原时空,“闽江防”另一大不同处,是其所有大、中口径火炮,炮身之下,皆装圆形滑轨,火炮可三百六十度无障碍旋转。

    “射界”为“闽江防”诸炮台设计、建造之第一要求,不过,射界和防护天然矛盾,一般说来,射界愈佳,防护愈差,为解决这一矛盾,除少数高度最低、有被敌舰炮直瞄命中危险的炮位采用了防护性最佳、但射界最差的穹顶式外,余者,基本上采用了炮坑式、亦曰“半沉式”设计。

    即,炮位虽是露天的,不过,火炮置于一个圆坑之中,炮身的下半部在地面之下,上半部和身管在地面之上,这样,对于敌舰来说,目标就缩小了一半,具备了一定的防护性。

    为进一步增加防护性,部分火炮,还采取了地井式设计。

    这种火炮的身管,与普通要塞炮无异,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炮架——地井式火炮的炮架是可以折叠的。

    地井式火炮安装在一深坑——即“地井”之内,平日炮架折叠,沉于地面之下,外部难觅其踪;战时,液压机械工作,炮架向上展开,托举身管,露出地面。

    火炮射击之后,在巨大的后坐力的作用下,炮架向下折叠,重新回到地面以下,其后坐力则以势能的形势保存下来,用以下一次的托举。

    可以看出,即便在战时,大半时间,地井式火炮也是隐身于地面之下的,大部分的操作,也是在地面之下完成,因此,地井式火炮的射界,非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就防护性而言,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穹顶式炮位。

    不过,彼时,地井式火炮刚刚诞生,尚未普及开来,价格极为昂贵,以俺们关贝勒的财力,也只能在最关键的位置,少量准备,中国沿海、沿江炮台,只有两处,安装了地井式火炮,一是射界和防护矛盾最突出的“闽江防”,一是威海卫的日岛。

    除了这两处,就连旅顺基地,都没有安装地井式火炮。

    至于威海卫的日岛,为什么必须安装地井式火炮,后文将会述及,在此不再赘言。

    原时空,马江的布防,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头一尾,未设任何炮台——“一头”,即闽江入海口地带,金牌、长门炮台,只能朝向马江航道,根本不及外海;“一尾”,即马尾船政厂区一带,亦没有一座炮台。

    “一尾”不设炮台,勉强还能理解,因为马尾之所恃者,并不是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是由彼而东北的长达八十里的“天险”以及沿岸诸炮台的火力,谁又能想到,临战之时,这些“天险”和炮台,居然未能发挥任何作用?

    “一头”不设炮台,就不好理解了。

    只好说,眼光不够,或者,银子不够。

    本时空,关贝勒的眼光是够的,银子嘛,也是够的。

    “一头”,“闽江防”在川石岛和熨斗岛上建有一主一副两座炮台,扼控外海航道,此前文《天险!天险!》一章已有详述,不再赘言。

    “一尾”,虽然关卓凡也承认马尾之所恃者,摆在首位的,并非自身的防御力量,但还是船政厂区和罗星塔的对岸,也即闽海关两侧之高地,各修筑了一座炮台,其交叉火力,完全覆盖了船政厂区和罗星塔前方之水域。

    如此布置,通前彻后,可谓“龙潭虎穴”、“固若金汤”乎?

    *

狮子的心里话() 
这两天,本章说、评论区,似乎都有些激动,观点相左的书友彼此争论,有的话,明显带出了些意气,对此,狮子是心不自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