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虽然是心潮起伏,说起话来,却如往常一样的平静。

    “关卓凡,你这次回京,要办报销?”

    “是。”

    “轩军不打算再打仗了么?”

    这句话问得极是锐利,仿佛一下子便将关卓凡的用心看穿了——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接下来仍旧要继续打,又何必急于奏销兵费?

    “回太后的话,轩军是国家财政一力养起,臣以为军费报办,当以明快为佳,迁延俞久,俞是繁难。”这是准备好的回答,并不为难,“按臣的一点想头,轩军日后的兵费,要每年报办。”

    这个说法,巧妙地回避了轩军是不是打算继续打仗的问题,但却很动听。其时的各支军队打仗,永远是在要饷,往往打了七八年下来,到了告一段落的时候,才开始办理报销。而这个时候,历年往来的账目,自然早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朝廷也只能糊里糊涂地准予过关,于是统兵的大员和各个将领都可以放心中饱,同时也白白便宜了户部的一班蠢吏。

    慈禧太后是当家的人,不过这个家,当得很为难,不仅没有钱,而且连底下的钱是怎么花的,都不能弄得清楚。她觉得关卓凡说得很好,若是各支军队都能像轩军这样,每年一回,把账目交待得明明白白,那该有多好呢?

    虽然眼下还不能这么做,不过她的声音里,已经带出了赞许的意思。

    “这还真是个好法子,算是替国家在着想了。”

    从这里开始,结合着从去年到现在的几个折子,把到上海以来的几场战役,都细细地问了一遍。临到末了,又问到洋人的事情上来了。

    “轩军里面,一共用了多少个洋人啊?”

    “自白齐文以下,洋教官、洋军官还有洋兵,一共是一千三百四十六个。”

    “我听说轩军能打,跟有这些洋人的关系甚大,”慈禧忽然有所感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不靠着这些洋人,还是能一样的能打,那就好了。”

    “是,太后圣明!”关卓凡赶紧接上一句,“所以光打败了长毛还不够,非得把兵再好好练一练不可。”

    “嗯,”薄纱之后的慈禧,深以为然,点着头说道,“有这一支兵在江苏,我们也都放心的很,不过现在捻子闹得挺厉害,也不知道靠豫皖数省的兵力,够不够。”

    当然是够的,若说不够,岂不是轩军又要顶上去?而且剿捻的主帅是僧格林沁,他儿子伯彦讷谟诂此刻就垂手立在一旁,这是一句话都不能答错的。

    “够是一定够的,”这一句是总纲,非先说清楚了不可,然后才能再往下一层层地铺陈,“捻匪大致是在安徽、河南、山东数省之间奔突,现在剿捻的军队,旗将里面,有僧王的一万多蒙古马队和七万绿营,胜保的一万多人,德胜阿的八千人。汉员里面,有李鹤年的豫军一万多人,李鸿章的淮军近四万人,谭廷襄的鲁军两万人。湘军的鲍超、张运兰,在河南有三万人,刘长佑的部将张良佐和涂仁山,在山东跟河南交界处有一万五千人。另外还有吉林和黑龙江下来的马队,也有将近万数,这还没有算各地的乡勇团勇。”

    这样算下来,单是正规的军队,就有二十四万,人数确实是够的,何况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

    “僧王威名素著,有他统筹全局,几万捻匪无非是在苟延残喘,拖日子而已。另有一桩事,要请两位太后明鉴,战阵上的情形,倒也未见得是兵越多越好,因为后勤粮秣、枪弹火药这些东西,都需要供应运输,部队的指挥调派,也要灵便才好,若是人多得过了头,就变成了臃肿,反为不美。

    深宫之中的太后,于军旅上的事情本来就不能了如指掌,唯一最接近阵仗的一次,便是关卓凡在御驾之前,诛杀劫驾的勒保。而现在他虽然还年轻,但赫赫战功摆在那里,他既然这样说,不信他又信谁?自然都是深信不疑,却再也想不到他这一堆话,为的还是将轩军从战场上摘出来。

    “那就好。”自古为人主者,总是喜欢听好消息的,慈禧亦不能例外,听了关卓凡的话,心中喜慰,微微点了点头,接着问下一件事。

    “从江宁回来的人,只有你。”她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说道,“现在洪福瑱和李秀成已经杀了头,不知道当初江宁城里,究竟是个什么情形啊?”

    *(未完待续。)

水与不水(求月票)() 
最近这十几章,在书评区看到有读者提出意见,觉得有点水了。

    狮子先表明一个基本的态度:作为付费的读者,是你们在替这本书捧场,因此不要说提意见,就算是骂,狮子也会乖乖地接受。

    如果阅读感受不佳,狮子要说非常抱歉。

    回头看一看,这十几章写了纳妾、铸币、电报、办新邮、轩军改制、廉政、广方言馆、工业、八旗、国家财政、外交、预言、与湘淮系的关系处理、未来新政和洋务的方向等一干事情,并没有哪一项是当真偏离了主题的。

    所以我猜测,也许有的读者所不满的,其实并不是“水”,而是“不好看”。

    对于一本书来说,情节往往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纵向发展的时候,情节是流动的,节奏快,比较好看。横向发展的时候,情节容易凝固,节奏慢,如果笔力再不够,就会显得比较沉闷。

    作为读者,既然花了钱,当然有权要求看“好看的东西”,狮子深深地理解这一点。不过在狮子而言,相比于二百万字以上的一本书来说,这一段铺垫和交待,却又觉得必不可少。

    如果没有这十几章,这本书以后是立不住的。

    事实上,这十几章内容,狮子也写得很累,如何在大量的资料里面,把最该交待的东西拣出来,说清楚,真是一件挺为难的事。

    至于说是不是没东西可写了所以灌水,那真的不存在。狮子还是那句话,好不好看是笔力问题,灌不灌水是态度问题。

    原来就说过,这本书在任何时候,都有未来五十章的细纲,要写哪些东西,都是早就定好的,不会临时起意瞎写一通,请大家放心。这也是为什么自发书以来,一直可以保证一天两更,从未有一天中断的原因。

    即使这十几章里面,也有不少地方,与未来的情节转折是有着呼应的,大家以后就知道了。

    不管怎么样,狮子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继续加油。

    嗯,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那么干脆就厚着脸皮——

    三月份第一天,求张保底月票!

    谢谢,谢谢。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秦桧也有仨朋友() 
本来按照朝廷的意思,伪幼主和忠酋,是要送到京城,献俘阙下的,然而不等朝命到达,两个人便被杀在了吉字大营之外的法场上。而李秀成的供词,也被大涂大抹了一番之后,才呈送朝廷——曾国藩用的理由是,供词之中,“多有大不敬语”,不得不划了去。

    这个理由很堂皇,没办法指责他什么,但京中大老,多有疑问,认为这是曾国藩在替他那个九弟,遮掩洗劫江宁的真相。

    现在慈禧太后这一句话问出来,仿若无心,关卓凡却知道,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对于李秀成的死,他听到过一个说法,李秀成本有降意,但赵烈文的一句话,让曾国藩终于下决心动手——“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

    赵烈文的意思,自然是死人不会开口,江宁的详情,朝廷也就无从得知。既然如此,湘军洗掠江宁城的“盛况”,自然也决不能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

    “臣在江宁,一直是驻节索墅,提调本部兵马做外围的兜截,因此不曾进城。”关卓凡的话,滴水不漏,“破城之后,共俘获逃窜的长毛两千零七十三个,于东、南两方向,自信无一走脱。检获财物折银三十八万两,依照前例,拟以三成解交户部,又接六月十七日上谕,着不必解京,拨归藩库以充兵费,臣还没有谢恩。”

    这一番话,听上去官样文章而已,平平无奇。可是慈禧垂帘听政两年,这位二十七岁的少妇,心机已历练得愈发深沉,略一思索,便从关卓凡的话里面,听出了两层意思。

    一个是曾国荃的吉字大营,攻破江宁之后,心思没有用在把城围好上面,不然又怎么会逃出来两千多长毛?更不要说连洪福瑱、李秀成这样的巨贼都逃了出来。

    另一个是,这两千多人身上,一共只搜到了三十八万两的金银财宝,也就是说,江宁城内如果真有金山银山,那就并没有被这些匆忙逃出的长毛所带走。

    既然听懂了,就不必再多说什么,于是点点头,先把这一个话题放下,转而问洋务。

    “你在江苏办电报,听说军务上的事情,很得其力。”慈禧的声音,转为柔和,“上一次,我们倒是错怪你了。”

    “臣不敢当!”太后于殿堂之上说这样的话,为臣者当然只有做惶恐的表示,“原来也只是征用了洋人在上海的两条短线。幸而有皇上准许试办电报的上谕,这才能在苏省架设成功。不过臣在军务上得了电报的大力,这是实情,当初丁世杰攻苏南,受阻于长毛的太湖水军,以电报传讯,报臣得知,这才有丁汝昌的太湖大捷。”

    “对了,那两只买来的炮舰,果然好使得很么?”

    “真是利器。当时是两方的船队绕岛相迎,长毛以大龟船为前锋,自以为无敌。及至金台号发炮,只一炮就将长毛孙四喜那只最大的龟船,打成粉碎。”

    “哦?这么厉害!”两宫太后一齐动容,慈安脸上微现惊惧之色,慈禧脸上却有点失望的样子,“可惜那个阿思本舰队,叫李泰国给带回去了!”

    “是,那个李泰国,野心太大,幸亏太后和议政王识破了他的伎俩。”

    “对了,当时办《阿思本舰队撤退案》,谈到你那两只船,我叫总理衙门的董恂跟李泰国说,让他自己到上海去找你要!他倒是去了没有呢?”

    “去了,”关卓凡边回忆边说,“他是在江阴寻到了臣,说要把那两只船要回去。”

    “那最后怎么没有让他拿走呢?”

    “臣跟他混赖,”关卓凡老老实实地说,“说船在太湖里边儿,请他自己去找丁汝昌。他没胆子去,就只好灰溜溜地回英国去了,临走的时候,臣答应他,等到全境肃清,天下宁靖,就把船送到英国去还给他。”

    两位太后都听得笑了起来,慈安太后便问道:“你跟那个李泰国,是说洋话么?”

    “有的时候说洋话,有的时候说中国话。李泰国虽然是英国人,可是中国话说得也很好。”

    “那你跟华尔和福瑞斯特,想来也是说中国话了,”慈安想当然地说道,“不然他们说起美国话来,你就听不懂了。”

    “这个……”关卓凡怔了一下,才把话头接上,“启禀太后,英国话和美国话,原是一样的。”

    “是么?那还真是巧!”慈安太后惊奇地说,转头看着慈禧笑道,“你看,洋鬼子们连说话都是一样的。”

    洋鬼子们说话是不是一样的,慈禧也不甚了了,不过她关心的重点,不在这上面。

    “关卓凡,你在上海日久,跟租界的各国领事,想必也打了不少交道。这次你回来,洋务上的事情,也想听听你的见解。”慈禧款款而谈,“依你看来,这些个洋人,都怎么样呢?”

    问得泛泛,但关卓凡早在等着这个机会,要趁机贩卖私货了。

    “英国人和法国人,是最霸道的。”他很郑重地说道,“俄国人呢,也是居心叵测!”

    慈禧打心里赞同关卓凡的话——英国人和法国人不用说,才跟他们打过仗的,俄国人则是自顺治康熙的时候起,就在北边交上手了。不过看关卓凡的意思,只说了这三个国家的不好,难道说剩下的,都是好的?

    “那么别的国家呢?”

    “还有两个大国,一个美国,一个普鲁士,其余的小国,都要看这五个大国的眼色行事。”关卓凡把预备好的话,拿出来说,“普鲁士是后起,现在世界上的好处都让英法占去了,普鲁士难免不大服气。至于美国,臣跟他们的领事查尔斯,倒是好朋友,轩军里面的洋人,也以美国人占了一多半,丁汝昌的水师,起先也是在美国兵舰上学习来着。”

    “你是说,洋人里面,也分好坏?”

    “太后圣明!洋人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儿,也多得很。”关卓凡想一想;举了一个例子出来,“比方说美国,就最恨英国人。”

    “哦?那是什么缘故?”

    “他们打过仗,美国人的京城,让英国人烧过一回。”

    “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