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卓凡认为,甚至可以说,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那个睥睨天下的明日帝国,其真正的奠基者,不是华盛顿,而是林肯。

    但以上种种道理,都得等打完了仗,再经过多少年的反思总结,才真正领悟,这个时候,杀红了眼的美国人的脑子里大多其实还是一片糊涂。

    林肯是孤独的。

    严格说起来,林肯不算一个多么出色的战略家,也摆过不少臭棋。他最大的长处是有着钢铁般的神经和意志,以及为了他的“道”而赴身的觉悟,这使他在看不清楚前路、甚至失去信心的时候也不会倒下,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他拨开迷雾,给他信心,他就可以等到最后的胜利。

    关卓凡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看到“统一是联邦的最大利益,神圣至上”,并,“为此应采取一切应采取之手段”,林肯真有上帝为他“打开了一扇门”的感觉;而关卓凡的长篇大论,说这场战争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反复暗示,政府其实应对得宜、啥错也没犯,这除了正好拿来塞政敌的嘴外,对林肯自己,也是心理上的重大解脱,自信心油然而生。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看关卓凡提出来的西线战略,林肯当然觉得:高,实在是高!

    *(未完待续。)

第八章 大床() 
关卓凡费尽心思写这份东西,起意倒并非为林肯打气,他本来的目的一是加重自己和轩军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分量——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确保把自己从东线摘出来,放到西线去。

    其时的东线战场已成血肉磨坊,战争的模式基本就是填人头,一颗人头换一颗人头,甚至两颗人头换一颗人头——反正北边人多。自己这二万七千人一不小心,就磨没有了,那就未免太国际主义了。战争伤亡不可避免,但轩军补充兵源不易,仗要打得巧一点才好,毕竟还没到为美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份上。

    还有,如果上东线,就得面对美国有史以来那位最伟大的军事天才罗伯特。李,不论关卓凡的历史书背得多熟,开多少外挂,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李又是最善于随机应变的,小关很担心自己一个应付不来,真应了和慈禧说的那句话“也不知道还能不能为国家办事”。关卓凡决定,对李这位本就疑似开外挂的人物,还是不要这么早会面好。

    西线才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他苦心筹划,终于得偿所愿,松江兵团被划入西线战区序列,参加田纳西会战。

    这份《纽约论坛报》,这篇《关逸轩侯爵访谈录》,关卓凡看得略略细些,发现虽然是在他的《平南八策》的底子上写出来的,但出入还是颇大。

    一是涉及军事部署的,尽数删去,关侯爵只是含糊地表示,东线打得很好,西线也应加强。

    二是重点明显放在关侯爵认为“战争规模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以及“艰苦的投入即将进入收获的季节”等等上面,中心思想是:敌人很狡猾,但政府很强大,按部就班,稳稳当当,一切尽在掌握。

    还有就是关侯爵反复表示,对联邦政府取得最后的胜利具有绝对的信心。记者问侯爵阁下,您认为战争还将持续多久?关侯爵慨然说道:不超过一年。

    关卓凡心想,这句话我可没有写在建议书里,你倒是敢说。

    这就是一篇联邦政府的公关软文嘛,但关卓凡承认,效果很好。

    其实洋和尚比较会念经这种观念哪里都有,非独中国为然。而且这个时代的美国人还远不是一百几十年后的美国人,眼睛离头顶的距离还很远。最重要的是这位洋和尚并非站在河岸上说干话,如果人家对联邦政府的胜利没有信心,怎么会万里迢迢地带兵过来帮俺们打仗?

    关卓凡抬起头来,微笑道:“写得真好,我都迫不急待想认识这位记者了。”

    林肯哈哈大笑:“哈莱斯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缠的记者了,接受他的采访的次数少一些,我觉得我的身体会更健康一些……不过他肯定会成为你的崇拜者。”

    林肯收了笑声,郑重地说道:“逸轩,感谢你的理解,这个报道顶得上两个军团。”

    关卓凡的住宿安排在林肯卧室对面的“皇后卧室”,和“林肯卧室”隔了一个东坐厅。这间房子后世宿过英国女王、荷兰女王,因而得名。这个时候嘛,关卓凡想,不如命名为“逸轩斋”?

    林肯亲自带他进入房间,玫瑰色和白色主调的装饰,清丽典雅,一张大大的四柱床摆在中间。这间房子可比那间“林肯卧室”豪华多了。

    林肯很诚恳地说:“逸轩,这一次的见面安排的太仓促了,等你从西线回来,一定请你和夫人一起过来做客。”

    感谢总统阁下的盛情,可,我没有带夫人来美国呀。

    “逸轩,我理解你们的婚姻制度,” 林肯微微一笑,“我听说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陪在你的身边。”

    婚姻制度?关卓凡一愣,随即便明白了,林大胡子把婉儿当成了自己的侍妾。

    林肯继续笑道:“当然,这句话可不能叫玛丽听见。”他顿了一顿,“最好也不要叫上帝听见。”

    互道晚安之后,林肯辞了出去,关卓凡一个人站在大大的房间里发愣:我为什么没有否认,婉儿不是我的……夫人?

    他痛痛快快洗了一个热水澡,皮都快搓了下来。然后上床。脑子中无数的念头转来转去,但他终究是倦极了的人,让我睡一个好觉,其他的,明天再说。

    跌入黑甜之前,模模糊糊地想:我这张床,英国女王上过,荷兰女王上过,我来算一算,她们两个今年芳龄几何……

    夜半更深,英国女王真上了他的床。

    只是这女王生得却与杨婉儿有几分相似,脸红红的低着头绞着手儿。关卓凡费尽了心机,却无论如何解不开她的衣带,欲火焚身之下,便待用强,忽然一转头,发现荷兰女王也坐在床边,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柔声道:“撕坏了,以后可就再也不下厨给你做饭了。”

    关卓凡一惊而醒,瞪着天花板,心里怦怦直跳。

    窗外曙色微熹。

    起床后洗漱完毕,用过早点,告别了白宫的主人,关卓凡踏上归程。

    回到纽约后,出发去查塔努加之前,预计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接收美国政府提供的武器装备,二是换装,即更换美国联邦政府军的军装。

    马车向着东南方向奔驰在马萨诸塞大街上,迎着清冷的晨风和东升的太阳,关卓凡心中感慨万千。

    自己一个中国人,远渡重洋,万里赴戎机,所为何来?

    当然是要练出一支经历过近代战争洗礼的军队,而且当切断了他们与国内的一切联系之后,这支军队效忠的对象,便只能是自己一人。

    至于客观上帮助林肯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也不是坏事。毕竟不管自己来与不来,美国终究会归于一统。站在胜利者的一方,正是历史投机者的不二法门,而且说到底,只有统一的美国,才有力量作为中国的强援,替我平衡英法,为自己的计划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至于中美可能发生的直接冲突,还在遥远的未来。

    在这个时空里,东亚和东南亚的局势,也许该由中国来主导,就像中国也会承认南美是美国的后院一样。或迟或早,中国总须强大到可以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某种秩序重建——某种在中国强力下的和平秩序。如此,远隔一个大洋,美国人也许就不会再生觊觎之心。

    如果美国人到时候真的有了更多的想法,中国必须有力量打消他们的这些想入非非。

    比如,在本时空,不论美国和西班牙打成什么样子,抱歉,菲律宾都不会是美国的。

    希望太平洋真的足够大,能够同时容得下东西岸这两个巨人吧。

    至于林肯,关卓凡承认,自己对他很有好感。

    和林肯握手的时候,林肯只是保持着一个礼貌的力度,但关卓凡能够感觉到这个高大削瘦的男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源于他确实筋骨强健——青少年岁月长期的体力劳动给了林肯一副强悍的体魄;更源于这个人内在的坚强、自信。

    关卓凡发现,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身和从事的事业的高度自信。

    於我心有戚戚焉。

    关卓凡是知道林肯最后的结局的,也有信心因为自己的介入,美国内战的历史走向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会改变林肯的宿命吗?

    或者说,自己要进一步主动介入,改变林肯的宿命吗?

    真这么做的话,何所得,何所失?

    华盛顿已经喧闹起来,关卓凡能够感觉到这个年轻的国家体内溢于言表的躁动,朝气和野心一样的蓬勃,正像这初生的太阳。

    而他自己的国家,却正夕阳西下。

    好吧,他在心中默默地说,现在我来了,太阳必须重新升起。

    不知不觉,车外已是阳光耀眼。

    *(未完待续。)

第九章 斯潘塞连珠枪() 
火车到达纽约,松江军团的一班军事主官和花旗公司美国司的山度士,已经在月台上等候了。

    关卓凡一下火车,华尔便大步迎上前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蓝眼睛中那种兴奋而狂热的光芒吓了关卓凡一跳:“逸轩,恭喜你获得国会荣誉勋章!”

    看来消息传得挺快嘛。关卓凡瞧了瞧脸上华光四射的华尔,心中嘀咕,你可别学那个卡斯特,得不着就打啊。

    这个小小的金属物件原来在美国鬼子心目中真有这么高的位置。

    他对获得国会荣誉勋章并没有太大的兴奋——当然明白这是林肯的笼络之意。但在美国人面前不好表示一点轻慢的意思,于是也着实说了几句感励的话。

    欢迎人群中还有几个洋人,一位是纽约市长。轩军到达纽约的时候,欢迎仪式由联邦政府主持,轮不到他出风头,这次关侯爵从首都荣归,他原打算以纽约市的名义办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再授予关侯爵“纽约荣誉市民”什么的。华尔等死活劝住,说军情紧急,没时间再弄这些繁文缛节,以后还有机会叨扰的。市长先生只好作罢。

    另一人略出关卓凡的意外,美国联邦政府的新任军械部长,乔治。拉姆齐。大约是新官上任的缘故,满面春风,对关卓凡很道了一番仰慕。

    这个格局稍有点大。

    还有一个年轻人,穿着朴素,华尔把手向他微微一让,对关卓凡说:“逸轩,我替你介绍,这位是克里斯托弗。斯潘塞先生……”

    关卓凡眼睛一亮,抢上一步,向住年轻人伸出手:“斯潘塞先生,久仰了,非常高兴见到您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克里斯托夫。斯潘塞,后世大名鼎鼎的斯潘塞连珠枪的发明者,这一次轩军接收的美国政府提供的武器装备中,最重要的便是这种枪。

    斯潘塞神情颇为激动,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才握住关卓凡的手:“侯爵阁下,为您服务是我的最大的荣幸。”

    关卓凡微感奇怪,但也不以为意。

    一行人一边走,华尔一边对关卓凡说:“联邦政府提供的武器装备都已运抵车站,我们已经清点了数目,你过目之后,就可以装车了。”

    关卓凡点点头,张勇在一旁兴奋地小声说道:“爵帅,这个丝帕什么的枪,可真是好东西!拿了它,便可以一个打七个!”

    关卓凡一笑,一个打七个,应该是说斯潘塞连珠枪可以一次装弹七发。不过一个打七个,倒也没有这么夸张。但此枪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武器却是无疑的 。

    到了栈场,从货仓中搬出一只木箱,撬开,齐齐整整码着十五只崭新的步枪,枪油还没有擦干净,枪身较短,华尔说,这是斯潘塞步枪的卡宾型号,专供骑兵使用。

    既然斯潘塞在这里,自然是由他亲自端枪演示。

    关卓凡心想,这是目前这个星球上火力最强的步枪了。

    先说子弹。斯潘塞连珠枪用的是真正的金属定装弹,只是这是一种边缘发火弹(底火在子弹底部边缘),而非后世主流的中心发火弹(底火在子弹底部中心位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定装弹之一,要知道,轩军之前所装备的后膛步枪,已经算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其子弹的弹壳还是纸做的。

    再说最重要的,“连珠”。

    斯潘塞步枪的送弹方式极有意思,它的弹仓藏在枪托内,开口于枪托底部。斯潘塞使用一种叫做克莱布斯利的弹筒,弹筒内可装七发子弹,从枪托底部开口处插入弹仓,射手射完弹筒内的子弹后,不必手忙脚乱地一发发重新装填,只需将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