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长崎虽然在佐贺藩境内,但属幕府“直辖”,长崎奉行是幕府直接任命并只对幕府负责的。

    徐四霖陪着竹内四郎进来了,和竹内四郎同行的,还有一个一身黑衣的人,戴着斗笠,面罩下垂。

    关卓凡微笑道:“竹内大人,咱们又见面了。”

    竹内四郎说道:“竹内四郎见过关公爷。”然后恭恭敬敬鞠了一躬。直起身来,抬手伸向那个黑衣人,说道:“这位是一桥庆喜大人。”

    黑衣人摘下连着面罩的斗笠,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目清秀。

    一桥庆喜?关卓凡含笑道:“德川庆喜大人,你好。”

    德川庆喜,原时空第十五代、也是最后一代幕府将军。

    *(未完待续。)

第七章 请公爷救幕府() 
“一桥庆喜”就是“德川庆喜”,这在日本并不是秘密,但这位中国公爵能够如此迅速反应过来,还是让两个日本人吃了一惊。竹内四郎不必说,德川庆喜脸上的神情显示,他也是听得懂中文的。

    不奇怪,这个时代的中文之于日本,和后世的英语之于中国差不多。

    德川庆喜开口了:“关公爷,你好。”声调发音听起来略略有点别扭。

    此时的德川庆喜,还不是幕府将军。

    第十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定没有子嗣,为他挑选继承人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候选人有两个,一个德川庆福,出身纪伊藩,拥戴他的称为纪伊派;一个德川庆喜,因为继承了一桥家,也叫一桥庆喜,拥戴他的便称为一桥派。

    德川庆喜年纪较大,身体素质也较好。本来天下动荡,国赖长君,但纪伊派的势力较大,终究把庆福推上了台,改名家茂,是为第十四代幕府将军。

    德川庆喜在幕府中的地位,套句戏词,就是“一字并肩王”。

    开始的时候,庆喜自然颇受警惕和打压,但近年来尊王攘夷风起云涌,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德川家的人意识到必须一致对外,德川庆喜的幕府第二号人物的位置才算真正坐实了。

    关卓凡想,幕府派了这么一位人物,从江户微行至长崎来见自己,心思如何,不消说了。

    然而口头上,日本人却是另外一套说辞。

    竹内四郎说道:“徐大人说,关公爷和贵国政府,愿意出兵助我国平叛,原是美意,将军和庆喜大人都是心感的。只是现在我国的叛逆都已打平,嗯,这个,庆喜大人特来向公爷致达谢意。”

    说罢,又是深深一躬。旁边的德川庆喜没有出声,对关卓凡微微欠身颔首。

    都已打平?致达谢意?你妹的,日本鬼子讨价还价的功夫,甫一张嘴,我就领教了。

    关卓凡微笑道:“都已打平?我听说这次长州征伐,幕府向各藩征兵,各位大名都不大起劲啊?”

    两个日本人脸色一变,此事刚刚开始着手,这个情况,这个刚到日本的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幕府原打算征六藩共十五万兵力,由“御三家”之一的尾张藩主德川庆胜率领,出征长州,“大张天讨”。不想众藩个个叫苦喊穷,既拿不出银子也派不出人。

    关卓凡说道:“我还知道,横滨锁港,筑波山举兵,下野、常陆暴动,烽烟处处,这些算不算‘叛乱都已打平’?”

    竹内四郎额上微汗,不再说话,偷偷地觑了德川庆喜一眼。

    德川庆喜终于说道:“然则计从何出?请公爷教我。”说罢一躬。

    关卓凡想,年轻人还是懂礼貌的嘛。

    他微笑着说道:“庆喜大人客气了。以在下的愚见,这次征伐长州,未必需要大动干戈呢。”

    德川庆喜愕然,这话怎么说?他又是微躬,说道:“请公爷明示。”

    关卓凡说道:“现下长州藩主政的不是尊攘派,而是俗论党,对朝廷尚算恭顺。在下以为,长州藩多半会找几个家老出来切腹,以示扶正去邪之意。”

    德川庆喜将信将疑,如果真是如此当然好,幕府的面子有了,可以就坡下驴,撤兵回江户了。

    关卓凡继续说道:“这一层揭过去并不如何为难,可是之后呢?”

    之后?

    关卓凡道:“请问大人,萨摩藩为何转而拥戴‘公武合体’?”

    如果这个时候还硬着头皮说什么“忠君爱幕”“幡然悔悟”就太没诚意了,德川庆喜老老实实回答:“鹿儿岛一役,萨摩藩不敌英人,审时度势,乃向朝廷恭顺。”

    关卓凡说道:“着啊,而且,恕在下说句不中听的话,萨摩藩恭顺的是天皇陛下,不是幕府。”

    德川庆喜默然不语。这是幕府的隐痛,萨摩藩虽然不再“倒幕”,但只肯驻防京都,不肯直接受幕府指挥,也不肯主动攻击其他倒幕的大名。“禁门之变”是长州主动攻击皇宫,萨摩藩尽守卫之责而已。这次征伐长州,萨摩藩就全然地不奉召。

    更大的隐患是,萨摩藩借支持“公武合体”、禁卫皇室的机会,大肆发展自己在中央机枢的势力,已隐然有和幕府分庭抗礼的势头。对于幕府,萨摩藩即便不是一杯毒酒,也是一杯苦酒,但口渴无计,不能不喝。

    关卓凡再问道:“再请教大人,这次朝廷得以征伐长藩,得益于什么?”

    这还用说?德川庆喜答道:“英、美、法、荷四夷合攻下关,长藩力不能支,所以,所以……”

    关卓凡说道:“在下听说,长州藩已经和联合舰队签了《下关条约》,从此不再‘攘夷’了。”

    德川庆喜知道他还有下文,屏息静听。

    关卓凡说道:“萨摩藩不再‘攘夷’,长州藩不再‘攘夷’,‘尊王攘夷’就剩‘尊王’了;不但不‘攘夷’,还要‘开港’,大人请想一想,这以后,夷人会支持幕府呢,还是会支持‘尊王’呢?”

    德川庆喜目瞪口呆,额上见汗,半响,突然一揖到地,大声道:“请公爷救幕府!”

    嗯,这个态度对头,接下来才好谈嘛。

    直到这个时候,几个人才坐了下来,勤务兵——不是婉儿,端上茶来。

    关卓凡说道:“最为幕府心腹之患的,不过两藩,一个萨摩,一个长州,所以维持大政的关窍,在于不叫此两藩勾连在一起。”

    德川庆喜叹了口气,道:“这个将军和我又如何不知?对萨藩,幕府一再曲于优容,真不知道还能再做什么了。”

    关卓凡摇头道:“做是做了许多,不过恕某直言,只怕是做反了。”

    德川庆喜一怔,连忙道:“如何‘做反了’?请教!”

    关卓凡说道:“幕府召请萨藩入卫京都,时间久了,中枢权柄渐移,在下说句不中听的,这是何进请董卓进京的故技!”

    德川庆喜悚然而惊。萨藩进京的弊端,幕府早有感受,但从来没有像关卓凡说得这般明白。想到董卓的种种恶行,庆喜不由如坐针毡。

    德川庆喜低声道:“不如此又能如何?请公爷赐教。”

    关卓凡说道:“终究还是要将萨藩请出中央机枢的。”

    他啜了一口茶,微笑道:“如果天皇陛下下旨,封萨藩一个‘萨摩国王’,会如何呢?”

    这就是说准许萨摩藩完全从日本独立出去,只和日本天皇保持一个名义上的藩属关系。

    萨摩藩能够抵御这样一个诱惑吗?

    德川庆喜心中怦怦直跳,这样一来,自然不存在萨、长联合的可能性,幕府的统治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稳如磐石。但,兹事体大,太大了!

    关卓凡缓缓说道:“萨摩藩本来就是一个外样大名,羁縻之地,封他一个‘国王’,既为酬功,也不失春秋之义。”

    这是在教德川家如何为封建萨摩制造“理论根据”。

    日本的大名,分“亲藩”“谱代”“外样”三种。

    “亲藩”是德川家的同族,最为亲信,以有“御三家”之称的尾张、纪伊、水户为重要。德川家茂即出身纪伊家,德川庆喜则出身水户家。

    “谱代”又称“世袭”,是德川家忠心的家臣,“关原之战”之前便追随德川家康,地位仅次于“亲藩”。

    “外样”是在关原之战中被迫臣服的大名,不得信任,封地都是在最偏远的地方,关卓凡因此指为“羁縻之地”。萨摩、长州都是外样大名。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些个“外样大名”理所当然成为倒幕的主力。

    德川家康设计的“幕藩体制”,“亲藩”“谱代”掌控中央机枢,“外样”是不能参预的,萨藩的入卫,已经打破了这一曾经牢不可破的“祖宗家法”。

    *(未完待续。)

第九章 三头六臂() 
码头上锣鼓喧天,披红挂彩,人声鼎沸。

    前来迎接的是直隶总督刘长佑和三省通商事务大臣崇厚。

    关卓凡下船,两串万响鞭炮先燃了起来,噼噼啪啪响个没玩,震耳欲聋,三个人只好微笑“静”候。

    鞭炮声中,关卓凡想起刘长佑提出过的那个攻伐日本的战略。一是“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二是“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三是“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在美国打了大半年的仗,关卓凡的眼光已经和一年前不一样了。如果真要对日本大兴征伐,刘长佑说的“出朝鲜”、“趋长崎”都是正办,但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没有强大的海军,“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是做不到的。

    当时,东北开发的程度还很有限,愈往北愈荒凉,到了库页岛,简直就是蛮荒之地了。如果陆路进军,后勤补给的难度可能过于出西域。

    所以说,国力是战争之本;所以说,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不过,现在有了幕府这么一个大大的带路党,事情就简单多了,一条南路便够用了。

    正在浮想联翩,鞭炮终于放完了,关卓凡是钦差,刘长佑和崇厚跪请圣安,关卓凡答“圣躬安”。

    关卓凡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制度,我刚刚回国,圣躬安不安,你们应该比我清楚吧?

    这套官样文章做完,三个人欢然道叙,“轩帅”“默公”“地翁”叫了一轮,关卓凡乃在刘长佑陪同下,来到总督府小憩。

    一年前见面,关卓凡的官职比刘长佑要低,一年后见面,刘长佑已经成了他的下属。不知道刘长佑怎么想,关卓凡心中不能没有一点感慨。当然,嘴上依旧客气,一口一个“默公”。

    谁知道到了总督府,刘长佑拿出一份谕旨,变作宣旨的钦差,又轮到关卓凡跪倒磕头了。

    上谕的内容叫关卓凡微微心惊:西北出事了,多隆阿阵亡。

    朝廷把陕西也划给了关卓凡,“着该大臣全盘统筹办理,如何调遣兵马,并粮草辎重,乃细思详划,预为之计,陛见之时,明白回奏。”

    就是说,关卓凡现在“总督陕西、山西、直隶、河南、山东五省军务”,不但要剿捻,还要剿回。

    北京那位御姐,您真以为我三头六臂呀。

    接完旨,刘长佑讲起多隆阿阵亡详细,原来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实在倒霉。

    多隆阿入陕,大力振作,本来军务上已颇有起色。东边,同州、朝邑一带,他派手下大将雷正绾、陶茂林北拒回匪,大大缓解了潼关的压力;西边,西安一带的军务他自己亲自主持,隔着渭河,猛轰对岸的回匪巢穴。

    回匪立不住脚,向西退去,多隆阿沿河追击,追到了周至。于是全军猛攻周至。多隆阿亲登炮台,指挥作战,不想一颗流弹飞来,正中右目,很快便伤重不治。

    多军失去主帅,溃回西安;陕东的回匪得讯,士气大振,反扑雷正绾、陶茂林部,二将接战不利,苦苦支撑。

    陕西的匪情,几乎完全回到多隆阿入陕之前、胜保主事时候的局面了。

    朝廷对多隆阿的阵亡深感痛惜,赏云骑尉世职,并给一等轻车都尉,晋封一等男爵,着其独子双全袭之。

    还是那句话:这些都好办,问题是,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窜入山西的西捻愈来愈西,差不多要接近山西、陕西边境了。一旦西捻西渡黄河,或回匪东渡黄河,就会回、捻合流,西北即全境糜烂,再图收拾,一定大费周章。

    朝廷手上是真没有人了,反正山西、陕西接壤,剿捻、剿回相关,于是索性全部扔给了关卓凡。

    关卓凡的头略略有一点大。

    多隆阿此人,不但能打仗,为官也是清廉自守。其子双全自黑龙江赴陕西迎丧,居然因为家贫,凑不出足够的盘缠,几乎无法成行。后来是在别人的资助下才终于上了路的。

    多隆阿虽然不文,却没有什么满汉之别的念头。他到了西安,斥革了许多不合用的旗人,军心振奋。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