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路的两条,为“两横”。

    北路的东线,为“京奉线”,由北京而天津——这一段和京沪线重叠,然后由天津北上山海关,而终于奉天。

    关卓凡说道:“东北为我朝龙兴之地,这条‘京奉线’,为经营、巩固东北之关键。”

    北路的西线,为“石太线”,西端是太原,东端则在直隶境内一个叫做“石家庄村”的地方,和京汉线交汇。

    关卓凡说道:“这条线路,有两个功用:一,为将来进一步经营西北打一个前站;二,山西富集煤矿,‘正太线’为晋煤外运之关键。”

    京沪线、京汉线、石太线,应该两端同时动工,合龙于中央。

    京奉线情形略略特殊,应该先修中段,然后向两端伸展。这个“中段”,指的是滦州开平至天津北塘一段,这是因为滦州开平有个“开平矿务局”,先修通了这一段,便可以及早运煤出海。

    原时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由唐山而胥各庄,叫做唐胥铁路。这条铁路,本来是打算从唐山修到北塘的,即关卓凡所言京奉线之“中段”,目的是一样的:开平矿务局产煤外运。

    但朝廷那里过不了关。不得已,开平矿务局从天津芦台开始,往唐山方向开凿一条运河,以外运煤炭。“煤河”到了胥各庄,因为地势耸起,再也无法前进,李鸿章只好再次上奏,缩短原规划线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

    为求过关,李鸿章还声称,这是一条“快车马路”,用骡马而非机车牵引车厢。

    如此,又几经波折之后,也因为实在需要开平矿务局的煤,朝廷才算勉强点了头。

    那已经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距今十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每次读史至此,关卓凡都要在心中破口大骂。慈禧、奕、李鸿章,不论活干的好还是不好,不论贪还是不贪,真正误国误民的,绝对不是他们,而是那些正气凛然、道貌岸然的“清流”——这群该送焚化炉的清末公知们。

    京沪线、京汉线、京奉线、石太线,“两纵两横”,四个“关键”,君臣们的脑海中,一个气势恢宏的铁路网在中华大地上呼之欲出,人人心情激荡:这真是前无古人、超祖越宗的大业!

    而且,这仅仅是“一期工程”。

    慈禧心中尤其激动,这份事业,不是“守成”,而是“开创”,做成了,自己就是女中的汉武帝、唐太宗,就追得上圣祖、高宗,就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圣后!

    她的手心微微生汗。

    唔,理想很丰满,但是,最大的问题——钱,在哪里呢?

    *(未完待续。)

第一零三章 国家信用() 
这几条铁路加在一起,到底要花多少钱呢?

    原时空的唐胥铁路,全长十一公里,耗银十一万两,刚好一公里一万两。

    京沪线一千四百六十三公里,京汉线一千两百一十四公里,京奉线八百四十二公里,石太线二百四十二公里,加在一起,三千七百六十一公里。其中,京沪线、京奉线的北京至天津段是重叠的,这一段大约一百六十公里,这么算下来,“两纵两横”加在一起,全长三千六百公里。

    就是说,把这四条铁路修起来,如果按照唐胥铁路的标准,至少要花三千六百万两银子。

    当然,唐胥铁路线路较短,沿途地质状况简单;而“两纵两横”,长的一千几百公里,短的也有两百多公里,沿途地质状况都较唐胥铁路复杂得多,筑路成本相应要高得多。如果要过河造桥,单位成本更会翻着倍地上升。

    比如原时空的京汉铁路,全线桥梁一百二十七座,工程总投资——包括官拨和贷款,高达四千三百四十九万两白银,平均一公里三万五千八百两白银。

    但关卓凡认为这个数字不足为凭。原时空的京汉铁路,开始的时候,朝廷本来是想“官督商办”的,但其时的清政府信誉已经很差,华商各怀观望,“官督商办”的路子没有走通。官拨资金匮乏,工程时断时续——这是效费比最低的一种施工方式了。

    后来总算在比利时人那儿借到钱了,可工程又因此被比国一手把持,京汉铁路成了一条大水鱼,被比利时人予取予求,造价乃直线上升。

    加上清末“官办”无处不在的浪费、贪污、低效率,最终有了京汉铁路每公里三万五千八百两白银这么个惊人的造价。

    回头看唐胥铁路,这条铁路是开平矿务局所筑,而开平矿务局是商股,股东们盯着,成本反倒合理得多。而且这里面,已经包含了这么个因素:唐胥铁路线路较短,单位成本本应较高。

    所以,关卓凡认为,如果由他来主持,京汉线的单位成本,可能高过唐胥铁路,但绝对不会达到三、四倍的程度。

    他估计,顶层规划加规模效应,“两纵两横”的总造价,大致在五千万至六千万两白银之间。

    这当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还算不上“天文数字”,清末时候,朝廷的年入有七千万到八千万两之数,何况,这笔钱只是“总造价”,并不是要一次过拿出来。

    不过,用钱的地方太多,如果全由官拨,即便分成十年,每年朝廷也要为铁路至少支出五百万两之巨,依然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惯常的做法,除了官拨,无非两条路子,一,“官督商办”,招商募股;二,贷款。

    可是,关卓凡在他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长大,对“铁路国有”有根深蒂固的执念,对铁路私有本能地不信任。更何况,在这个时空,“铁路国有”约略等于“铁路关有”,对关卓凡控制铁路,进而控制铁路辐射地区,大有助益。

    这个情形,就像关卓凡以上海电报局控制全国电报,进而加强对电报线路行经地区的影响力,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中国铁路,还是得以“国有”为主,“官督商办”只能作为补充,不能作为正办。

    而贷款,最大的问题是要有抵押。

    比如,关卓凡为左宗棠借洋款充军费,朝廷其实就是拿了各地海关的收入以为抵押。本来不免让渡主权之讥,幸好放款的其实是关卓凡自己,肥水未流外人田,因此还算心安理得。

    铁路贷款,不能再拿海关收入重复抵押了。历史上惯常的做法,是用铁路自身的权益作为抵押,即在还贷期内,这条铁路交由放贷方管理。

    原时空的京汉铁路,因为是向比利时人借的款,合同规定,借款期限三十年内,一切行车管理权均归比利时公司掌握。

    这就是被时人和后人批评的“出卖路权”。

    关卓凡倒不认为当时的政府做错了什么,因为除了贷款,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而贷款,当然要抵押,除了“路权”,还有什么能抵押给人家的?

    “出让路权”前提是“有路”可让,怎么也好过根本“无路”吧。

    当然,这种做法的弊端确实很大。借款期限内直接的经济收益的丧失还在其次,关键是放贷国的势力,自然而然,深入铁路沿线。比利时国家小,离得远,对中国没什么野心,如果换了某个大国,或者沙俄、日本这种狼子邻居,其害不可殚言。

    关卓凡可以故技重施,向花旗银行贷款。可是,一来,这种性质的贷款,数量太大,不是单独某间银行可以承受,必须组成银团,花旗的分量自然会被稀释;二来,一定需要政府背书,抵押物肯定还是路权,而关卓凡自己又不可能出面,将来铁路的实际管理权还是会落到美国人手里。

    这是不能接受的。管理人员可以聘请美国人,但老板必须是俺自己,鸠占鹊巢的事情,是不可以在俺这里发生的。

    那么,除了官督商办和贷款,有没有其他的募集资金的法子呢?

    有,就是这几天君臣们议的第二件大事:发行国债。

    银行、股票、国债,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必要金融准备,是集中社会剩余资源聚于工业化的“必杀技”。银行是社会的金融根基,这个不消说;而股票、国债二者,以关卓凡欲行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思路,他认为,国债的重要性,又超过了股票。

    关卓凡在奏折中,极力渲染国债之力,说什么发行国债,“军需国用,源源不绝”,“坚船利炮,尽出其中”,“英吉利据而睥睨天下,美利坚乃得迅扫逆氛”,等等。

    确实“看上去很美”:利息比银行的低,不需要任何抵押,每一期都能募得资金数以千万两之巨,基本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太多了。

    关卓凡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说起抵押,这个国债,也可以说是要抵押的,只不过抵押的不是有形之物,而是国家的信用。老百姓相信朝廷,自然就会购买国债;如果对朝廷的信用,心里不是那么有底,国债的发售,就难免举步维艰。”

    两宫和军机,不免都在心里嘀咕:咱们有这个“信用”吗?

    关卓凡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继续说道:“国债一物,新鲜出炉,国人对之自然要有个熟悉的过程,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初初发售的时候,一定会有些阻滞,这是极寻常的事情,不劳两宫皇太后厪虑。”

    顿了一顿,关卓凡说道:“臣的想头,这个国债,拿出三成,在江浙、广东等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发售;其余七成,在美国出售,叫洋人替咱们出钱修铁路!”

    听者都是眼睛一亮,慈禧问道:“洋人肯买吗?”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一定肯的。洋人的国债,都是英国的卖去美国,美国的卖去英国,实属寻常。况且,洋人眼里,咱们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开工厂,筑铁路,办洋务,一切革新,锐意进取,将来不晓得富强到什么地步,能有多少生发?洋人买国债,最讲究这种将来的‘想头’,眼下赚了钱没有,还不是最紧要的。”

    这番说辞,极为动听,两宫太后和军机大臣都不由面带笑容。

    关卓凡并不是在忽悠听众。

    *(未完待续。)

第一零四章 其源可以滥觞() 
当时,甲午战争还没有发生——关卓凡也不会允许它发生,对中国,世界各国依然目以一等大国,依然有相当的想象空间。轩军赴美平叛胜利,又进一步拓宽了这种空间。而美国,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和中国结下了“鲜血凝成的友谊”,对中国,更有他国没有的一份好感和信心。

    金融是需要“概念”的,中国这样的古老大国,大乱方平,“开始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天底下没有比这个更吸引人的“概念”了。

    因此,关卓凡有足够把握,中国的国债,会在美国热销。

    何况,负责承销的J。P。摩根,正是此道全世界最顶级的高手呢。

    还有,摩根的公司,俺是有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滴,肥水还是没有流了外人田嘛。

    等到国内的人们看到国外的洋人踊跃认购中国的国债,自然会“转变观念”,积极购买本国的国债的。

    慈禧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国债这个东西,好是好,可到了时候,咱们务必还得上才好。”

    这句话居然颇中关窍。

    国债的利息比银行低,又不需要抵押,似乎便宜了发行者;但另一方面,还本付息的时候,和贷款不同,国债绝无拖延展期余地,不然就是“违约”,严重的话,可以导致整个国家的金融信用的崩溃。

    关卓凡说道:“太后圣明。臣等从头到尾,必定下死力气盯着,量入为出,断不容有不能及时还本付息的情状出现。还有,到了期限,如果国家另有兴作之处,咱们还可以发售新债。这个国债,是可以一期一期地发售下去的。”

    慈安还懵懂,但慈禧和几位军机都听出来了,“国家另有兴作之处”是一个委婉的说法,关卓凡的真实意思是:万一到时候钱不够,可以发新债还旧债。

    这么说,俺们可以一直花别人的钱?真是妙之极矣!

    关卓凡说道:“洋人看重咱们的,是‘一切革新,锐意进取’这八个字。这个态势不变,洋人就愿意为咱们中国掏荷包。臣以为,洋人会这么想,国人也会这么想。”

    两宫和军机都深深点头。

    于是,修筑铁路和发行国债两件大事,就此定了下来。

    钦定:在“顾委委员会”之下,设立一个“铁路股”,一个“国债股”,专司其事。

    “铁路股”成为日后“铁路部”之滥觞;“国债股”成为日后“财政部”之滥觞,而且,从现在开始,户部之外,中央政府出现了另一个财政中心。

    “顾问委员会”自此权重。

    不过,关卓凡向恭王表示:铁路一事上,顾问委员会和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