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孝明帝生前也曾收了两个养子,都是伏见宫家的,是哥俩,一个是博经亲王,今年十四岁;一个是贞爱亲王,今年七岁。天皇收养子,主要目的就是如果自己绝嗣,继承人还有“备胎”。

    不过,这哥俩后来按规矩先后出家,和天皇的养父子关系自然终止。现在,博经亲王还当着和尚,贞爱亲王则还俗承袭伏见宫尊号,做了伏见宫家的家督。

    中川宫亲王和二条关白提出的“几位人选”,应该是包括了这两位的。只是,这两位自然也是“小宗”。

    至于“年纪太小”——包括博经亲王和贞爱亲王,一位十四岁,一位七岁——难道不是年纪越小,越容易控制吗?众所周知,这是权臣选择新皇帝的不二法门,将军大人如此惺惺作态,所为何来呢?

    这时,关贝子又轻轻地咳了一声,大厅之内,再次静得一根针掉到地上也听得见。

    关卓凡说道:“将军大人所虑极是。天下动荡,国赖长君,年纪太小,确实挑不起江山社稷的万斤重担啊。”

    他顿了一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再说,孝明皇帝和大行皇帝,皆崩于贼手,百世之后,尤令人扼腕!如果新帝不出于孝明帝的血胤,如何能够告慰二圣在天之灵?唉,连我这个外人都觉得不忍啊。”

    这一番表态,让群臣愈加糊涂。孝明帝已经绝嗣,哪位皇族是“出于孝明帝的血胤”的?有机灵的,不免脑洞大开:难道孝明帝生前还生了其他的皇子皇女,养在别的什么地方不成?

    小栗忠顺大声说道:“贝子爷所言极是!以臣下之见,成年皇族之中,同孝明皇帝血胤相连的,只有和宫亲子内亲王了!”

    *(未完待续。)

第五十二章 女天皇() 
这句话一出,端的是石破天惊。

    幕臣们瞪大了眼睛,有的人的嘴巴都张开了。

    女天皇并不稀奇,日本历史上共有八位女天皇,江户幕府建立以来,就出了两位——明正天皇、后樱町天皇。

    但是,这些女天皇登基前的身份,要么是某位天皇的皇后或者皇母;要么还没有结婚。不过,当上天皇也就结不成婚了,因为没有人够资格娶她——以未婚皇女身份践祚的女天皇统统终身不嫁。

    和宫亲子内亲王是孝明帝的异母妹妹,一个老爸生出来的,确实“血胤相连”——可是,还从没有一位女天皇,像和宫那样,曾下嫁皇族以外的人士。

    这就稀奇了!

    德川庆喜沉吟道:“和宫内亲王确是和孝明皇帝血胤最近的皇族,她如果能够继位,相信二圣在天上也会展露笑颜的吧。可是,和宫内亲王现在还有一个‘大御台所’的身份,这,有没有什么关碍呢?”

    将军的正室称为“御台所”,前任将军的正室便称为“大御台所”。

    幕臣们竖起了耳朵,一个个全神贯注——将军大人的态度很有意思哦。

    小栗忠顺朗声说道:“和宫内亲王和家茂公没有生下任何子嗣,完全没有什么关碍的。”

    这时,关卓凡又轻咳了一声,说道:“小栗忠顺大人,我听说,史上的第二位女天皇皇极天皇——哦,皇极天皇后来‘重祚’为齐明天皇——嗯,其出身似乎只是王女,而非皇女?”

    “重祚”,就是二次登基为帝。皇极天皇在位不久,发生“乙巳之变”,乃让位于孝德天皇;孝德天皇死后,皇极天皇“重祚”,称齐明天皇。

    小栗忠顺眼睛一亮,高声说道:“贝子爷渊博!皇极天皇乃是茅淳王之女,虽是皇族,却非皇女!”

    他转向德川庆喜,说道:“非常之时,王女尚且可以继统,何况和宫内亲王是仁孝天皇亲生?将军大人,不可胶柱鼓瑟,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皇极天皇践祚之前,是“大行”的舒明天皇的皇后这事,关卓凡也好、小栗忠顺也好,都装傻不提了。

    德川庆喜叹了口气,说道:“你说的有道理,现在确实不是拘泥俗法的时候。嗯,这件事情,不知道诸公还有什么见解?”

    说完,缓缓扫视全场。

    “上头”的意思如此明白,下面的人还能有什么“见解”?都知道叫俺们过来不过是为了“造势”、“背书”,将军大人也好,关贝子也好,大概没有谁真想听俺们的“见解”。何况,如果提出反对意见,和宫登基之后,自己一个不小心,不就成了“逆党”了吗?

    于是老中首座板仓胜静打头,一个个纷纷“附议”。

    德川庆喜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小栗忠顺,就由你来草拟奏章,将幕府的意思上奏给朝廷吧。”

    立和宫亲子内亲王为新天皇,出于关卓凡的一力主张。

    德川庆喜、小栗忠顺等人,本来只是想立一个年幼的皇帝,完全没有想到要打和宫的主意的,但关卓凡很快就说服了他们。

    说到“控制”,一个年轻的皇女做皇帝,相比一个年幼的王子做皇帝,前者并不会比后者更难“控制”。

    在德川家康制定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的约束下,连皇子都无法获得系统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遑论皇女了。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和宫亲子内亲王对政治的全部理解,就是“攘夷”。在她和德川家茂的这桩政治婚姻中,“攘夷”,是皇室方面对幕府开出的价码,也就成为和宫自认身负的最重要的政治使命。

    原时空,幕府大败于伏见、鸟羽,风雨飘摇,行将垮台,和宫还要求德川庆喜“攘夷”,将军大人委实哭笑不得。彼时,当初高喊“尊王攘夷”的那一班“志士”,早已成为新政府的权要,再没有一个人提“攘夷”这回事了。和宫大约是全日本唯一一位坚持“攘夷”的“贵人”了。

    彼时的和宫,还完完全全生活在过去的时空中。

    还有,再年幼的王子,也会长大的,不过十余年,你就不知道他脑袋中想些什么,不晓得自己是否真正地在“控制他”。

    而和宫,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已养成,关卓凡有把握,终其一生,能够对她进行有效的“控制”。

    女天皇驾崩之后,再找个年幼的王子来继位也不迟嘛。

    这样,和宫在世一年,就等于对日本皇室的“控制”——也即间接对日本的“控制”——延长一年。

    所以,希望女皇陛下长命百岁啊。

    和宫的寿命,如果照原时空的轨迹走,似乎不大妙:今年是1865年,和宫十九岁;历史上的和宫,薨于1877年,享年三十一岁——呃,还有十二年而已。

    不过,关卓凡有足够的把握改变历史。

    历史上的和宫,薨于“脚气性心脏病”。请留意,这个“脚气”和我们通常说的由真菌引起的“脚气”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其实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富贵病”——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叫了这么一个怪名字。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富贵病”,是因为维生素B1在人体内储存不多,主要靠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B1多存在于谷类的外胚层——即糠、麸这些东东,而贵人,当然要吃精制的白米。于是,精制的白米吃的愈多,维生素B1摄入的愈少。

    另外,日本当时的生产力非常有限,即便是天皇、将军,饮食结构也非常简单,主要靠鱼类摄入蛋白质,肉吃得很少——肉、肝中也是富含维生素B1的。所以,除了谷物,贵人们也缺乏其他的补充维生素B1的渠道。

    关于吃肉,可以说多两句——德川幕府甚至禁止人民吃猪肉。原因嘛,到底是觉得猪肉不洁,还是养猪业会影响种植业,甚或怕人民吃了猪肉有力气反抗幕府的统治——说不清楚了。

    就是将军大人自己,也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公开地吃猪肉,并获得了一个“猪一样”的称号。呃,日语里边,“样”是尊称,“猪一样”,就是“喜爱猪肉的大人”之意。

    回到正题。

    不但和宫自己,丈夫德川家茂、母亲观行院,都是因为“脚气病”挂掉的。

    准确点来说,这个病就是“维生素B1长期缺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器官衰竭,并诱发其他病症”。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来,对付——或者说预防——这种病症其实非常简单:均衡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

    不过,不论是在思想和行动上“控制”女天皇,还是在饮食和健康上为其“保健”, 隔着一个大海,关卓凡凭什么有这么大的把握?

    呃,其实是没有的。

    所以,得把女天皇弄到中国来——在身边放着,摆布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这又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

    但关卓凡又一次很快便说服了德川庆喜和小栗忠顺。

    日本国内对于幕府的反抗,绝不会因为长州藩的覆灭,从此就销声匿迹的——倒幕的势力只会暂时消停一阵子,暗中积蓄力量,机会合适的时候,再次发难。

    “倒幕”必然以“尊王”为号召,不论天皇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亲幕”还是“反幕”,都没有区别。

    小栗忠顺曾经想过将“御所”由京都迁往江户,但这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倒幕派”会说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照“尊王”不误。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废除天皇——但在现阶段的日本,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即便在佐幕诸藩内部,也完全不存在这个共识。真这么干,幕府会立时成为“乱臣贼子”,倒幕的势力会借着这个口子火山大爆发,佐幕派内部亦会随之四分五裂。

    这个局面,关卓凡也对付不了。中国的改革建设刚刚起步,不可长期深陷于日本的乱局。

    *(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章 江户行() 
废除天皇既不可行,那么就不得已求其次——将登基后的女天皇和倒幕派,最大限度地区隔开来。

    女天皇西渡中国,倒幕派想和女天皇取得任何形式的联系,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再利用女天皇的名义进行“倒幕”,其说服力和号召力便很打折扣;时间长了,日本人亦会不可避免地对天皇产生疏离感,从而降低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

    倒幕派少了天皇这面旗帜,难以形成对付幕府的合力;而以幕府可怜的施政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压服倒幕派。日本的运气如果够好,大概能保持一种“有秩序的混乱”;运气不好的话,最终开启新战国时代,你来我往,乒乒乓乓,没完没了。

    吾之所欲也。

    还有,像中川宫朝彦亲王这种人,再怎么“亲慕”,也是皇族。而从根本利益上来说,皇族和幕府永远是对立的。天皇西渡中国,留在京都的皇族便完全失去存在感,假以时日,必被慢慢“阴干”。皇族是天皇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皇族衰喑,天皇的存在感也会大为减小。

    女天皇西渡中国,一国元首,长时间滞留他国,不论就中、日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言,还是考虑到“国际观瞻”,都需要有一个好名目。

    有没有合适的名目呢?有的,一个是“求学”,一个是“治病”。

    德川家康制定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开宗明义,打头的一条便是:“天子诸艺能事,第一御学问也。”就是说,天皇要干的事,主要是钻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治国理政,那是将军的事情。

    瞎折腾了这些年头,现在要回归正途。

    其时的日本,还没有“脱亚入欧”——以后大概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在文化上,是将自己和中国视为一体的。清兴明亡之后,日本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比中国还中国。既承认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本体”,天皇西渡中国“讲求学问”,“垂范后世”,就是说的过去的。

    这个事情,幕府和中国完全可以将其包装成一个“伟大的”的“文化工程”,“超迈先贤”,“教化百代”。这个,“鉴真东渡”、“玄奘取经”固然不在话下,就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要瞠乎其后啊。

    至于“治病”,和宫确实有病,日本的医生也确实治不好,怎么办涅?

    到英国、美国去治?你不晓得和宫亲子内亲王——咱们未来的女皇陛下,秉承皇兄孝明帝遗志,一向以“攘夷”为己任吗?你叫陛下到英夷、米夷的地头上去,叫“丑夷”长满红毛的大手在陛下的玉体上摸来摸去——那是治陛下的病吗?那是要陛下的命吧!

    只好到天朝去治啦。

    说句实话,单就医疗技术水平而言,如果不把洋人计算在内,当时的中国,大概还不如日本。因为“兰学”渊源,日本有相当数量的“兰医”——就是西医,有的水平还相当之高,比如楠本稻。而在中国,掌握近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