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4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卓凡沉吟了一下,说道:“‘还不是直接的接触’——嗯,他可以在自己做的饭菜中下药。”

    陈亦诚说道:“爵帅明鉴!还有,如果睿王有个三长两短,最大的受益者可是‘车辙’——睿王宗人府宗令的差使,很可能会落到‘车辙’的头上。”

    关卓凡像宝洌б话悖M跻坏┏鋈薄⒂凶矢窠尤巫谌烁诹畹耐蹙簦谀宰又泄艘槐椋昂佟绷艘簧档溃骸澳闼档枚裕芙诱飧霾钍沟模皇亲淄蹀热剩褪恰嫡蕖耍《摇

    而且庄王秉性恬淡,如果他无意出任宗人府宗令,“上头”就不能不安排惇王做这个活计了。如果越过惇王,找个郡王来干这个活儿,一来打压惇王的痕迹太重,彼此的脸面上实在不好看;二来,放着年富力强的亲王不用,让一个郡王据此要津,也实在难以服众。

    如此一来,“最大的受益者是‘车辙’”,那么,最大的受害者呢?除了睿王本人及其支系,就得算关卓凡了——睿王是他在宗室中最重要的同盟,睿王有失,如折一臂。

    因此,不管惇王府不利睿王的行为,是否直接指向关卓凡,对此,他都不能不管。

    关卓凡“格格”一笑,脸色微现狰狞:“看来有人耐不得寂寞,蠢蠢欲动了!嗯,你说的‘重大发现’,就是这个吗?”

    陈亦诚微微一笑,说道:“回爵帅,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接下来的情形,那才叫一个热闹呢!”

    “敖保的家已经被我们监控起来了——就在敖保和立海翻脸的当天晚上,几个黑衣人闯进了敖保的家里,打昏了敖保,劫走了他的老娘。”

    “这几个黑衣人,虽然个个蒙了面,但看身形,还是能够认得出来,全部都是‘聚贤馆’的武师。”

    “我们的人,一路跟踪,将这班人藏匿敖保老娘的地方,打探得清清楚楚——是耳朵眼胡同的一处宅子。我们随之将该处也监控了起来——如果要抢人,随时可办。”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果然有点意思——怎么,敖保就此屈服了?”

    陈亦诚说道:“是。敖保再和立海会面,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立海则是一脸的得意洋洋——他这一手,应该是拿住了敖保的关窍。”

    关卓凡说道:“你们以为,立海会要敖保如何落手?”

    陈亦诚说道:“我和马丁内兹商议,共同的看法是,这个事,若要我们来做,不能下猛药。”

    “如果睿王忽然暴毙,办案的人,不可能查不出饭菜里的猫腻。那么,经手饭菜的,从做菜的厨子,到端菜的侍女,都逃不了干系。虽然已经捉住了敖保的老娘,敖保又是孝子,但也不能把宝全压在敖保能够因此而熬得住大刑。”

    “如果将敖保灭口,或者安排他逃亡——厨子突然失踪,当然坐定了凶犯的嫌疑。那么,调查敖保之前的行迹,立海和敖保密集交往,酒馆、赌场、戏院、窑子,见到他们俩同出同入的人,不计其数,立海可就脱不了嫌疑,也就不能不牵扯到‘车辙’。”

    关卓凡仰起头,想了一想,说道:“有道理——那就‘徐徐图之’:隔三差五的放一点点药,叫睿王的身子,莫名其妙的坏下去,迁延一段日子,最后终于不治。”

    陈亦诚嘻嘻一笑,说道:“爵帅高明!我和马丁内兹两个,也是这么想的。或者,并不一定要睿王的命,关键是要叫他生一场大病,无法再‘力疾从公’,便算得偿所愿了!只是,不晓得‘车辙’那边,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关卓凡欣赏地看了一眼陈亦诚——想的十分周到。

    惇王府那边做事,确实未必会如军调处一般严密谨慎。这个世上,自有许多奇葩人物,做起事情来,不瞻前,不顾后,粗疏荒唐,漏洞百出。所以,不能排除立海逼敖保在睿王饭菜中落剧毒、事后将敖保母子灭口的可能性。

    如是,固然可以由此而将惇王这股反对势力连根拔起,但因而失去睿王的臂助,得失之间,难说的很。对于关卓凡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局面。因此,需要有更完备的应对计划才好。

    关卓凡说道:“有道理——还有什么情况?”

    陈亦诚说道:“回爵帅,立海还有一个举动,颇不寻常。”

    “他到市集之上,找写挥春、代写书信的,写了几十个条幅——尺寸和挥春仿佛,但用的是白纸。内容嘛,都是四书五经里最寻常的一些话,还有《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里面的,总之,都是书中现成的句子。”

    *(未完待续。)

第一二七章 大事小节() 
“他找的这几个写字儿的,每个人都给他写了十来个条幅,其中有个嘴多的,问他这些条幅拿来做什么用啊?是不是给家里的小孩子临摹用的呀?立海微微沉下了脸,说道:‘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哪儿来这么多废话!’”

    关卓凡微笑说道:“这个写字儿的问得好,我也想问问:这些条幅是拿来做什么用的?”

    陈亦诚也是一笑,说道:“断乎不是给家里的小孩子临摹用的——这些字儿,写得也没有多好,这个写挥春的,是自作多情了;也不是诗会投壶之用——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这些字句太显浅了;也不会是猜谜覆射之用——如是,没理由用白纸的。”

    “对于做情报的人来说,立海这个举动,用意何在,其实并不难猜。这种没头没尾的字纸,大约只有一种用途,就是用来制作匿名书信或者揭帖的——将条幅上的字,一个个剪开来,挑选出合用的,再按序拼粘起来。”

    “以条幅的尺寸,不可能拿来做书信,则必是用以制作无头揭帖了。”

    关卓凡“嗯”了一声,说道:“剩下的事情,就是猜一猜:这个无头揭帖,拿来攻讦什么人?什么事?”

    陈亦诚说道:“是。标下以为,揭帖欲攻讦之人,必是即便以‘车辙’之尊,若循正路子落手,不论台上、台下,都是全然无可奈其何的;同时,此人在‘车辙’上面,泰山压顶,若不搬开,‘车辙’便永无出头之日——万般无奈,‘车辙’只好出此下策了。”

    “至于揭帖欲攻讦何事,这个……非标下等所敢妄言。”

    口中说“非标下等所敢妄言”,但其实,陈亦诚的意思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泰山压顶”于惇王之上的,以前是慈禧和恭王。现在,慈禧依然高居其上,恭王却已同惇王和解,替代恭王位置的,是关卓凡。则“若不搬开,便永无出头之日”的,自然也就是关卓凡。

    也许还要加上慈禧。

    关、慈二人,对待惇王的态度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人,恩连义结,互为倚恃,搬开其中任何一人,也等于抽掉了另一人的一多半的权力基石。

    当然,如果揭帖攻讦所向,能够一石二鸟,将关、慈一网成擒,那就更加之妙了。

    应该没有第三人了。

    “至于揭帖欲攻讦何事”——嘿嘿,让俺来猜一猜。

    要掀开这个谜底,就要先想清楚:揭帖是给谁看的?

    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甚至也不是给王公亲贵、文武百官看的——那都是顺便,揭帖的最重要的“受众”,是也只能是——有能力“搬开”关卓凡的人。

    有能力“搬开”关卓凡的人——满中国算下来,只有一对姐妹花:北京紫禁城里面的姐姐、天津官港行宫里面的妹妹。

    想清楚了“受众”,就要想“传播内容”了——给这姐妹俩看点儿什么呢?

    “贪墨、骄盈、揽权、徇私”,这一类老生常谈,对于“帘眷正隆”的关卓凡来说,是不会有什么杀伤力的。安德海案已经证明,在两宫面前,对关某人真正有杀伤力的,只有男女私情。

    那么,关某人在这个事儿上面,有哪些小辫子可抓呢?

    陈亦诚所“不敢妄言”、关卓凡自己却心知肚明者,有二:

    一,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二,和两个嫂子——白氏和明氏的私情。

    这两段私情,性质是不一样的,让俺来好好撸一撸……啊不,捋一捋。

    如果只攻讦关卓凡一人,那么,就只能提关某人和两个嫂子的私情。不过,这么做,效果恐怕不会太好。

    慈安在乎这个事情,是肯定的。但对关某人和嫂子不清不楚,母后皇太后会在意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说得准——似乎到不了“慈颜大怒”的程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说不定,“东边的”还会叹口气,说句“气血方刚,也难怪他”,然后就张罗着快点给关某人娶媳妇——“娶了媳妇,心就收了,就不会这么荒唐了”。

    巴拉巴拉,诸如此类。

    如是,岂非反倒便宜了姓关的?!

    拿关卓凡和两个嫂子的绯闻说事,主要的目的,是挑拨“西边的”和关某人的关系,希望他们因而龃龉,乃至翻脸,最终自相残杀。

    不过,功效如何,既有吕氏的例子摆在前面,似乎也不好太乐观。何况嫂子的事儿,和吕氏的事儿,毕竟不同。前者不同后者,无从实证,关卓凡大可抵死不认,“西边的”最多心中疑惑罢了。这个脸,未必翻的成。

    所以,关某人和嫂子的私情,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而且,这两件事儿,似乎不宜同列于无头揭帖。不然,抹黑的痕迹就太重了。同时,削弱重点,转移焦点,反而会影响揭帖的可信性。

    所以,只拿关卓凡和慈禧的私情说事,同时打击关卓凡和慈禧,“一石二鸟”,这应该是惇王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个行动,若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则揭帖唯一重要的“受众”——母后皇太后,必须大致相信揭帖上面说的话。

    那么,母后皇太后会相信妹妹和关某人不干不净吗?

    关卓凡的嘴角,浮起了一丝阴冷的笑意。

    惇王方面,对关、慈有染,深信不疑。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如果听到相关传言,母后皇太后自然也会相信的。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引导下,人是很容易走入认识的误区的。

    事实上,除了“老好人”和“糊里糊涂”这些模糊的印象外,这班人恐怕并不真正了解,慈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慈安确实不算聪明,但关卓凡认为,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慈安的智慧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不聪明的,并准确地判断出谁是真正的聪明人。在此基础上,她对真正的聪明人——慈禧、恭王、关卓凡,给予充分的、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并自动“过滤”影响这种信任和支持的“负面信息”。

    拿男女私情说事,惇王不是首创,肃顺以前就玩过类似的把戏。

    为隔绝两宫和恭王,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曾放出口风,说年轻叔嫂,要避嫌疑,不宜善听善见。“祺祥政变”之后,恭王当政,慈安主动当众对恭王说道:“六爷,国事为重,不要怕招怨,不要在小节上避嫌疑!”

    这个“小节”,指的就是“年轻叔嫂,不干不净”之类的风言风语——扫在里边的,不但有慈禧,还有她自己。

    事涉己身,慈安都没有真正在乎过,何况只及妹妹一人?

    说关卓凡和慈禧有私情,莫说慈安不见得会相信,就算她真的有所怀疑,也会把疑问深埋心底,努力压抑,不使之影响到自己对妹妹和关卓凡的信任和支持。因为,有些事,再怎么荒唐,在“国事”面前,也是“小节”。

    在这个意义上,慈安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原时空,慈安支持嫡子,杀掉安德海,但对慈禧的施政,却从始至终,未加任何掣肘。由此足见慈安“拎得清”——凡事一码归一码,爱屋可以及乌,恨屋却不会及乌。

    本时空,在慈禧的私情上面,关卓凡相信,慈安一样是“拎得清”的。

    就是说,即使慈安真的相信,慈禧和关卓凡确有私情,她能够做出来的,最多是想法子“分开”关、慈两个,断绝他们的“不正常往来”,但对他们两人的地位、权力,不会给予任何削弱。不然,关、慈就没有法子做事情了。

    嗯,“国事为重”嘛。

    *(未完待续。)

第一二八章 捉贼拿赃() 
关卓凡认为,慈安是真正的“贤后”。她的贤德,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作为妻子,慈安对亡夫留下的两个妾——慈禧,尽力支持其治国理政;丽妃,尽心保护之、照应之,视其女若己出,甚至给予两母女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