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装甲敷设的第二种方案,是仿“冠军号”和“射声号”,自舰艏至舰艉,在舷身上加装水线带装甲,即竖甲。这个方案,事实上就是把“巡洋舰”变成了“小铁甲舰”,可称“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敷设的装甲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穹甲巡洋舰”。因此,不可避免的,“装甲巡洋舰”的速度,就比不上“穹甲巡洋舰”了。

    不过,说到防护力,“装甲巡洋舰”却远远超过了“穹甲巡洋舰”,二者算是各有千秋。关卓凡不分轩轾,和“穹甲巡洋舰”一样,“装甲巡洋舰”也订购了两只,一名“龙骧”,一名“虎贲”。

    “龙骧”和“虎贲”的技术参数,也是一样的:排水量两千九百吨,舰长七十一米,宽十三米,吃水六米半,蒸汽风帆混合动力,水线带装甲厚五至六英寸,装备两门八英寸后装滑膛炮、四门六英寸后装滑膛炮,六门六十四磅前装线膛炮。

    最高航速十五节,虽不比“穹甲巡洋舰”,但也颇看得过去。

    设计、制造“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英国政府极其重视,首相亲自过问,海军大臣总责其事,荟萃了本国的船舶设计、制造精英,真正是全力以赴,说“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也不算过分。

    英国人如此上心,自是见到,由“翁贝托国王号”和“杜里奥号”始,中国的订单源源而来,一眼望不到尽头——整个中国的军用、民用船舶市场,这是多大的一个蛋糕啊?眼见着一大半都落到俺们英国人手中了,能不上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用中国人的资金,来开发新技术、试验新产品。若果然好用,英国人马上就可以跟上;若不好用,英国人一个英镑的损失都没有——这样子的好事,怎么可以不上心?

    原时空,德国人为北洋水师设计、制造“济远号”、“经远号”,同上述情形,颇为相像。

    “济远号”是德国人设计、制造的第一只“穹甲巡洋舰”,“经远号”是德国人设计、制造的第一只“装甲巡洋舰”——这两笔订单,都来自中国。

    实话实说,作为德国人的试水之作,“济远号”也好,“经远号”也好,水准都着实有限。

    尤其是“济远号”,顶“穹甲巡洋舰”之名,却行“平甲巡洋舰”之实,就是关卓凡批评过的:覆盖在机舱顶部的装甲甲板,位于水线之下。只不过,这层装甲甲板,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勉强好算是“穹甲”。

    “济远号”毛病无数,“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几无,隔堵水久,歧侧难免,斯时炮炮势成上重,驾驶特难,危险特甚。”

    还有,“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前日试机,已有触手成废者!”

    至于“暑月炎熬,临战仓皇”,相较之下,已经算是小毛病了。

    其时,正儿八经的“穹甲巡洋舰”,已经由英国人造了出来,德国人照猫画虎,却画虎类犬。

    这倒不是德国人不上心,德国人的敬业精神是不必怀疑的。可是,造船业是当时的第一等“高新科技”,为集新技术、新工艺之大成者,德国后起之秀,机械制造已经赶了上来,且但在船舶制造上的积累还非常有限,初试啼声,难免走调。

    中国人只好把这个闷亏吃了下去——不过,也没啥好抱怨的,谁叫你不请教老师傅,而是去招惹新学徒呢?

    这两桩生意,德国人却是赚了大便宜的。这倒不是说,生意本身德国人赚了多少,而是说,拿着中国人的钱,做够了试验,试够了错,攒够了经验值,德国人就开始为自己制造“穹甲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了。在此基础上,德国造船工业迅速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嗯,因为俺们轩郡王的英明睿智,世界造船工业得以免走了一大段弯路,一夜之间,相关技术、工艺向前推进了十好几年——嘿嘿,这是否应该视为轩王爷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呢?

    至于“伏波”和“超海”这两只“标准巡洋舰”,其实就是传统的“无防护巡洋舰”。关卓凡觉得,“无防护”三个字实在太难听了,思来想去,终于发明了“标准巡洋舰”这么个叫法。

    “伏波”和“超海”,都是铁肋木壳,即龙骨为铁,船身为木,排水量皆为一千四百五十吨。

    这个级别的巡洋舰,不是关卓凡将来和“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舰队对决的主力阵容。它们主要的作用,是侦查、通讯,以及海口、内河作战——即浅水作战。这种用途的军舰,若硬要加上装甲,既变态,又累赘,也实在没有足够的必要。

    关卓凡想了想,算了,就这么着吧。

    不过,拿“伏波”和“超海”来“周莅属部”,比如,到日本和越南去晃晃,一千四百五十吨的排水量,依然是压倒性的存在。

    当年的“阿斯本舰队”,最大的旗舰“镇吴号”,一千三百吨;日本幕府舰队最大的军舰,也是旗舰——“富士山号”,一千二百吨。

    “伏波”和“超海”的火力,亦颇为可观。舰艏一门八英寸前装线膛炮,两侧船舷分列六门五英寸后装滑膛炮。

    总之,镇压叛乱、清肃海盗、欺负弱小国家,一千几百吨的“标准巡洋舰”,依然是一等一的好手。

    最后,是“全甲炮艇”。

    几种新舰中,最能体现轩郡王的奇葩创意的,大约还是这种排水量只有二百五十吨的“全甲炮艇”。

    *(未完待续。)

第五十五章 全甲炮艇,拨乱反正() 
关于“炮艇”的设计,关卓凡的要求是这样子滴:排水量不超过三百吨,全防护,重火力,至于速度、机动、续航力神马的,嗯,算啦,不做任何要求。

    “全防护”,就是除了舷身——甲板以下要防护,甲板以上也要防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炮位。

    即,把一只船,从头到脚,用铁甲、铁板包裹起来,只露出……炮口。

    三百吨不到的船,套上这么一身盔甲,自然没有任何“速度、机动、续航力”可言。

    关于“重火力”,关卓凡做了一个补充说明:一门炮就够了,不过口径嘛,不能低于九英寸。

    九英寸?!

    英国人张口结舌:“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上,都没有这么大口径的炮!九英寸?放到铁甲舰上,也是做主炮的料啊!

    英国人终于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炮艇”?这就是一个水上移动炮台嘛!

    您还真是有……创意啊。

    至于这个“全甲炮艇”的设计工作,关卓凡特别指定,要由一位名叫乔治。伦道尔的年轻设计师负责。

    这可有点儿奇怪!

    之前,设计“穹甲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的时候,亲王殿下都是只提要求,不对具体设计事务做任何干涉,更不会指定设计师,这一次是怎么回事?

    何况,这个乔治。伦道尔年纪轻轻,名不见经传,亲王殿下何以就看上他了呢?

    当然,不管怎么说,要尊重客户的意见。也许,人家私下底已经沟通过了,甚至,“全甲炮艇”的设计思路,就有乔治。伦道尔的贡献也说不定。

    海军部猜对了一半:私下底,中国人并没有和乔治。伦道尔沟通过,但是,关卓凡“全甲炮艇”的设计思路,确实“有乔治。伦道尔的贡献”,嘿嘿。

    乔治。伦道尔做梦也没有想到,万里之外的中国人,会知道自己这样一个毫无名气的小设计师,更想不到,中国人居然看中了自己!咋回事?我……可是从来没有和中国打过什么交道啊!

    不过,他晓得,这是扬名立万的天赐良机!抓住了,由此一步登天也不稀奇!

    听明白了中国人的具体要求,伦道尔也张口结舌了——这倒不是因为他和海军部那帮子官僚一般没见识,以为这个要求太过匪夷所思,而是——上帝,这和我的想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会这么凑巧?!

    那位万里之外的中国亲王殿下,真正是古往今来,我的第一位……知己!

    乔治。伦道尔一头扎进船厂,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甲炮艇”的研制工作中,家也不回了,女朋友也不要了。

    在充足的资金、人力的支持下,“全甲炮艇”很快便面世了。

    试验艇排水量仅两百吨,长二十三米,宽八米,吃水两米,无桅,无帆,纯蒸汽动力,两台卧式双气缸蒸汽机,两台圆式锅炉,主机功率一百三十四马力,航速七节半。

    后来,定型的时候,排水量增加到了两百五十吨——两个原因:一是增加重甲;二是调整、降低重心,以加强稳定性。航速则降到了六节——这不过是纯风帆舰的正常航速。事实上,如果顺风,风帆舰的最高航速可以超过十节,就是说,“全甲炮艇”这个“纯蒸汽动力”的速度,连纯风帆舰都比不上了。

    没关系,反正客户对“速度、机动、续航力”没有任何要求。

    “全甲炮艇”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船旁列炮法,在船头置一门九英寸前装线膛炮——全艇就这么一门炮,也只能这么布置了。

    最终,关卓凡眼前的“全甲炮艇”,是这么一副奇葩模样:

    沿着船舷的边沿,高高竖起一圈超过一人高的锻铁围壁,最关键的部位,厚度几达一英尺,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铁甲舰装甲的厚度——包括“冠军号”。炮艇的甲板,被这圈围壁整个的围了起来,船舷边沿,几无立锥之地。

    只留出船头一块三角形的甲板,此为“锚甲板”,上设锚杆。炮艇内部,无法腾出多余的空间设置锚舱,起锚、下锚,都在这一小块“锚甲板”上操作。

    “锚甲板”亦为铁板,中间微微凸起,形如龟背。“全甲炮艇”船身低矮,海水容易涌上锚甲板,锚甲板的特殊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破浪效果,使涌上甲板的海水迅速流泄回大海,不致滞留甲板,涌入炮舱。另外,如此设计,多少能够增加一点船速。

    正面的围壁,中间开一道炮门,仅容炮口伸出。炮位的上方,平覆一层锻铁板,犹如在正面的围壁上,朝向舰艉,搭了一面凉棚,整个炮位,都在这面凉棚荫庇之下。这几乎等于把大炮装进了一个铁盒子里面——只有后面是敞开的。

    不过,因为炮门太窄,炮口几乎不能左右转动,如果要调整横向射击角度,就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通过军舰自身转动,来实现火炮横向转动。

    在这个关键点上,伦道尔展现了惊人的设计天赋:他将炮艇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为灵便,转舵速度远较一般军舰为高,仅用两分四十五秒,全艇便可旋转一圈!

    这个旋转速度,甚至超过了许多重型岸防炮。

    主甲板中央,竖立着一根高高的烟囱。

    这是全船唯一无法充分防护的部位。不过,烟囱受损,炮艇固然无法正常航行,但并不影响大炮的发射——那个时候,炮艇早已部署到位,能否正常航行,并不十分重要。

    前面不是说过吗?这个“全甲炮艇”,本质上是一个水炮台,对“速度、机动、续航力”,通通“不做任何要求”。

    还有,这个“全甲炮艇”,除了一个狭小的“船长室”外,没有任何船员居住的空间——要住在船上,就得在甲板上打地铺。

    还有,既然没有桅杆,也就没有法子悬挂海航信号旗。

    呃,这样的一只船,怎么……出海作战啊?

    谁说我的“全甲炮艇”要“出海作战”?

    再说一遍:这是一个“水、炮、台”!

    和“标准巡洋舰”一样,“全甲炮艇”的叫法,是关卓凡自己的杜撰。原时空,伦道尔设计的这种炮艇,中国的译名,称“蚊炮船”——看,这个土鳖名字,比咱们轩郡王“全甲炮艇”之高大上,差远了吧?

    “蚊炮船”在后世,是争议很大的一种兵器,支持者认为它本小利大,诚“守口利器”也;反对者认为它然并卵,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从未在战争中有过像样的表现,根本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海军发展史上开错了的一朵奇葩。

    关卓凡认为,“蚊炮船”的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不在自身,而是人们一厢情愿,使其后续发展,完全偏离了伦道尔的设计初衷。

    “蚊炮船”设计之本意,是一种纯粹的防御兵器,主要作用,是在港口防御作战中,和岸防炮台“高低搭配”,形成更合理、更立体的火力网。

    “蚊炮船”的优势有二,一,可以自由移动,可以布署在任何港口的任意水面位置,海港可以,河港也可以;二,造价远远低于岸防炮台,生产周期也短,不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