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5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当初收购专利的时候,提出过的“减轻‘连用速射武器’的重量”的要求,加特林居然做到了,不错,不错。

    *

    (小提示:明天两更)

    *(未完待续。)

第一零七章 枪声大作() 
“六枪管版”被命名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Ⅰ型”,“十枪管版”为“Ⅱ型”,“微缩版”为“Ⅲ型”。

    命名的先后顺序,对应于它们被设计制造出来的先后顺序。

    三种弹夹,细长的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供弹料斗Ⅰ号”,圆柱体的为“Ⅱ号”,扁圆的为“Ⅲ号”。

    “供弹料斗”?

    关卓凡心想,加特林先生,怪不得你推销你的“连用速射武器”的时候到处碰壁呢,“连用速射武器”的说法已经够含混不清的了,你还加上个莫名其妙的“供弹料斗”——哪个晓得是什么意思啊?

    加特林说,理论上,三种“供弹料斗”,在三种型号的“连用速射武器”上都是可以通用的,不过,一般情况下,“供弹料斗Ⅱ号”不适用于“连用速射武器Ⅲ型”,原因嘛,“供弹料斗Ⅱ号”太大,“连用速射武器Ⅲ型”太小,射击的时候,枪身连续震动,不易保持平衡。

    咦,三种“供弹料斗”,在三种型号的“连用速射武器”上都是可以通用的?

    这是了不起的改进!关卓凡隐约知道,原时空加特林机枪诞生之初,“供弹料斗”和枪膛之间,各种奇葩,各种啼笑皆非,所以,收购专利的时候,他特别要求,供弹要做到“标准化”,要建立“通用模块”。

    这一点,加特林也做到了,不错,不错。

    加特林继续说:必须指出的是,“连用速射武器Ⅲ型”枪管较短,射程以及精度,就比不上“Ⅰ型”和“Ⅱ型”了。

    三种型号,威力最大的,是“十枪管版”的“Ⅲ型”,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四百发。

    每分钟四百发?我……靠!

    让我算一算:

    单发撞针式后膛枪,普通合格射手,一分钟大约可以进行五次射击。

    斯潘塞连珠枪,普通合格射手,十二秒内就可以把弹仓内的七发子弹全部射出——如果不考虑精确瞄准的话。不过,并非一分钟可以射出三十五发子弹,因为要更换弹夹,这个小费点事儿。嗯,一分钟内,一个普通合格射手,大约可以打光三个弹夹——就是说,射出二十一发子弹。

    那不是……一架“十枪管版”加特林机枪,赶得上八十支单发撞针式后膛枪,又或者是二十支斯潘塞连珠枪?

    轩郡王不由喜动颜色。

    “亲王殿下,”加特林说道,“我必须说明,每分钟四百发,只是一个‘理论射速’,实际战斗中,不能长时间维持这个射速——不然,枪管会过热,会发生机械故障,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炸膛事故。”

    关卓凡不以为意。要说“理论射速”,单发撞针式后膛枪一分钟五发,斯潘塞连珠枪一分钟二十发,也是“理论射速”。进弹、闭锁、击发、开锁,都是力气活,不论单发撞针式后膛枪,还是斯潘塞连珠枪,普通士兵也都无法长时间维持“理论射速”——人受不了,枪一样受不了,也会过热、卡壳、炸膛,各种故障。

    “不过,”加特林继续说,“经过不断的改进,‘连用速射武器’发生故障和事故的概率,已经愈来愈低了,我认为,已经处于一个可以容忍和接受的水平了。”

    顿了一顿,说道:“我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第一,加特林机枪原先使用的子弹,是纸壳米尼弹,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火药气体泄露的问题,而加特林机枪特殊的送弹方式,使它的弹膛和枪膛被设计成分离的,这进一步加剧了火药气体的泄露。

    火药气体泄露,除了降低子弹的速度和精度,累积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导致炸膛。为解决这个大麻烦,加特林一方面改进闭锁机构,一方面“釜底抽薪”,彻底放弃纸壳弹,采用当时刚刚开发出来的金属定装弹。

    这个思路,和斯潘塞连珠枪的设计思路,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关卓凡听到“金属定装弹”五字,不由小小地倒抽了一口冷气:照加特林机枪一分钟四百发的射速,得打掉我多少黄澄澄的铜啊!

    我的铜矿在哪里呢?

    近现代化战争,打的就是工业能力,这个说法,一丁点儿也不错。

    “第二,”加特林说,“弹膛和枪膛彼此独立,但二者必须同轴,不然子弹不能准确送入枪膛,会造成卡壳。为此,我改进了枪管的设计,枪管后部直径较前部直径略大,这样,子弹进入枪膛将更加顺利,在机械转动过程中,即便弹膛和枪膛不能百分百地同轴,也不影响将弹膛中的子弹送入枪膛。”

    这段话,关卓凡听的就不是很明白了。

    关卓凡见过的枪支,弹膛和枪膛都是一体的,他一时想象不出来“弹膛和枪膛彼此独立”是什么样子?

    正在努力行进形象思维,加特林又说话了:“可是,这么做,有一个缺点,枪管直径偏大,弹头在飞行过程中会加剧翻滚——”

    顿了一顿,说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击的精度。我正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不过,亲王殿下,我得承认,暂时还没有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案。”

    听他这么说,关卓凡反倒释然了:我不是技术人员,不必把什么细节问题都搞得那么明白。还有,这位加特林先生,不但聪明,而且诚实,这——很好,很好。

    “加特林先生,”关卓凡微笑说道,“‘连用速射武器’和步枪不同——用途不同,精度不是对它的第一要求。再说,我相信,你终究找得到最佳解决方案的。”

    “感谢您的理解和信任,亲王殿下!”加特林的眼睛亮了起来,“‘连用速射武器和步枪用途不同,精度不是对它的第一要求’——您的这个见解,非常有启发性……指导性!”

    关卓凡心想:老加,你挺会拍马屁的嘛。

    “这些天,”他笑了一笑,“我的将军们,大约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不过,这个事儿,暂且往后摆一摆,咱们先来看看‘连用速射武器’的威力吧!”

    “汇报演出”正式开始。

    “演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射击密度、精度演示”,一部分是“对敌阻遏能力演示”。

    “射击密度、精度演示”比较简单:对单一标靶进行射击,看看在正常情况下,一分钟之内,共射出多少子弹,上靶多少子弹?

    “正常情况”,是指以“正常力度”匀速摇动加特林机枪的曲柄。

    首先进行演示的,是“六枪管版”的“Ⅰ型”,用细长的“供弹料斗Ⅰ号”。

    加特林亲自操作手柄,一个助手在一旁扶着弹夹。

    机枪咆哮起来。

    枪管、手柄,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转动着,烟雾笼罩之中,枪口火光如织。

    斯潘塞连珠枪之“连珠”,只是一个形容词,此刻之枪声,真正叫“密如连珠”了!

    关卓凡掌心微汗,血脉贲张。

    不过十几秒,一个容弹量六十发的弹夹就打光了。

    更换弹夹的速度,比关卓凡想象的要快的多。两个助手,一个负责拆,一个负责装,和斯潘塞连珠枪更换弹夹相比,也慢不了多少——当然啦,斯潘塞连珠枪所有的操作,都是由枪手本人完成的。

    机枪再次咆哮起来。

    一分钟内,堪堪打光了三个弹夹,即一百八十发子弹。

    加特林请亲王殿下亲自检点标靶。

    经过仔细点算,上靶一百六十六发。

    命中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对于一架机枪来说,这个精度,是很可以接受的了。

    还有,这个数据,和之前加特林到埠后做的一系列演示、实验,基本持平,不算什么“超水平发挥”。

    不过,看着满地黄澄澄的弹壳,关卓凡免不了小小地肉痛了一下。

    他随即想起,这些弹壳,是全部都要回收的。

    还好,还好。

    接下来,是“对敌阻遏能力演示”,由“十枪管版”的“Ⅱ型”负责,用圆柱体的“供弹料斗Ⅱ号”——即容弹量最大的那个。

    *(未完待续。)

第一零八章 换了人间() 
军团参谋长施罗德等人,挖空心思设置了一个“模拟实战场景”:

    在纵向五十五米、横向六十五米的一块区域内,挖了二百五十个散兵掩体,每个掩体内藏一个士兵,人手一具人形标靶。散兵坑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不过,大致是由远而近,由密变疏。

    这二百五十个散兵掩体,是用来模拟以下的一个实战场景的:在六十五米宽的地带内,一支五十人的敌方部队,向我军阵地发动冲锋,看一看,在五十五米的“冲锋距离”内,一架加特林机枪,能否有效遏制五十名敌军的进攻?

    具体方式如下:散兵坑内的士兵,由远而近,依次举起人形标靶,以模拟敌军的进攻——就是说,平均下来,纵方向上的五个人形标靶,模拟一个敌军士兵的冲锋路线。

    散兵坑内的士兵,务必记住不可冒头,不然,可就成了“人肉标靶”了。

    最远处的一排标靶竖了起来——这意味着向我阵地进攻的敌军已开始冲锋了。

    “加特林Ⅱ型”吼叫起来。

    望远镜中,一个个人形标靶上,碎屑纷飞。

    有趣的是,这些人形标靶,会不断地上下左右移动——这是对敌军的闪避、机动动作,做有限模拟,以增加“战场真实性”。

    整个过程,更换了两次“供弹料斗”,射击结束后,第三个“供弹料斗”,还剩下两支弹夹没有使用。“供弹料斗Ⅱ号”由十二支长弹夹组成,每支弹夹三十发弹容,总弹容三百六十发。就是说,一共打出了一千发左右的子弹。

    “供弹料斗Ⅱ号”非常沉重,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正常拆卸,如果想加快更换速度,就得两个人拆,两个人装。就是说,“加特林Ⅱ型”和“供弹料斗Ⅱ号”的组合,至少得五个人共同操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威力。

    一一点算,共有一百二十一个人形标靶中弹。

    大致可以认为,“敌军”的“伤亡率”,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进攻不同防守,理论上,世界上不存在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四十还不中止进攻的军队。

    “对敌阻遏能力演示”证明,一架“加特林Ⅱ型”机枪,打退一支五十人的进攻部队,绰绰有余。敌人再多个二、三十人,大约也难以冲破加特林机枪的火网。

    且真上了战场,阵地上不可能只有一架加特林,防守阻击的火力中,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单发或连发步枪。

    真实的战场,较之演示设置的“实战场景”,当然不会完全一样。标靶不能大范围机动,真人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真人的话,也有可能比标靶更加笨拙和迟滞。标靶的设置,引入了轩军的散兵战术的概念,真人——这个时代,西洋列强的步兵战术,排队枪毙依旧是主流。

    所以,可以认为,演示的结果,基本如实反映了“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威力。

    经过一系列的演示,关卓凡对“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质量和效能,都表示满意,并认为,可以考虑定型投产了。

    加特林的脸上,犹如升起了一轮红日,简直是光芒四射。

    他激动地浑身微微发抖。

    “我希望,”关卓凡说,“明年的这个时候,这种武器已经大规模列装我的部队了。”

    “是!亲王殿下,我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不过,‘连用速射武器’这个名字……”

    加特林愣了一愣,但他迅速反应过来:“亲王殿下,您一定能够赋予它更加恰当和美好的名字。”

    嗯,很懂事嘛。

    “‘连用速射武器’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不过,对于普通士兵来说,稍稍显得复杂了一点儿……嗯,这样吧,既然它以机械驱动,我们就称它为‘machine gun’如何?当然,前面要‘加特林’这个前缀。”

    “‘machine gun’……啊,非常恰当,亲王殿下,我们就称它为‘machine gun’罢!”

    “机枪”一词,就这样隆重诞生了。

    *

    *

    两天后,“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到达天津。

    不过,并没有立即抵大沽口上船南下。

    关卓凡带着一大班美国友人,去了大沽以北二十几里地的另一个港口——北塘。

    北塘的名气远不如大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能有什么要紧的物事,吸引了轩郡王和整个“美利坚访华代表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